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难吗
Add 中国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中国农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农业大学考研难吗]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群]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中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很多考生在准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难吗?是考研报考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好吗?适合我吗?对我以后的人生和职业会有帮助吗?考生在准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考研的时候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十分正常的。
但是考生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的研究生,都不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别人适合的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需要考生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好不好、未来发展方向与考生自己的本科专业、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结合和分析,理性看待和认真对待考研的专业选择问题,不要因一时冲动或是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草率决定,往往会在备考期间十分痛苦。
考生获取相关有关食品科学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中国农业大学怎么样,学校研究生官方网站会列出详细的招生简章、考试内容、参考书目、历年分数线以及报录比等重要数据,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可以咨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的师兄师姐,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考研网、考研论坛等信息来源。
另外,需要详细了解食品科学的考研情况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免费资源我们的学姐,帮你解答报考院校的详细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好不好,可以从专业排名来判断,其排名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该学科考研难度的大小,包括近几年内该学科全国排名的变化程度。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在学校排名系统中并没有靠前的位置也不出名,但是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的排名位置;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属于全国知名学府,但是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出名。如果学科与学校在全国均有较高的排名位置,那么该学科属于热门学科,考研的竞争力会相对较大。考生在选择报考食品科学之前应当对其全国排名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将学科与学校的排名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每年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专业排名,专业排名可以从中检索到。
相对来说,食品科学的排名还是相当乐观,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学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中提供了有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好不好的全面而详细的资料,欢迎考生前往查阅。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083201 食品科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具体要求如下:
1.思想品德要求:较好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发扬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研究前沿;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食品加工理论与应用
2.食品加工工艺与新技术
3.食品化学与食品工程
4.食品生物技术(包括:食品基因工程、食品蛋白质工程、食品酶工程、细胞工程、食品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等理论与技术)
5.功能食品加工与技术
6.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
7.天然产物与食品添加剂
8.食品信息技术:食品快速检测技术、食品信息资源应用理论与技术、食品数字化技术
三、培养年限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7年。学生入学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达到发表科技论文的要求,可以申请毕业或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者,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报研究生院批准,准予毕业或授予学位。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取全日制的培养方式。
2.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其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实践教育、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
3.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博士生导师担任。为了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在博士生导师主持下,由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具有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要因材施教,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3学分,其中博士课程学分总数不低于10学分,不包括专业外语、资格考试、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术交流、实践教育等必修环节和第二外语。
课程学习应结合硕博连读研究生的特点,注意知识结构的连续性。一般第一学年不得选修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资格考试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与普通博士生相同。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前三年内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可以免修免考硕士英语,可直接选修博士外语课程(成绩按照六级成绩登录,取得相应学分),其他人员需先选修硕士生外语课程,通过后再选修博士外语课程。硕士生英语不计入总学分。第一外语非英语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做第二外语(不计入总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综合水平考试不具体设课,要求在资格考试前完成,考试成绩合格计2学分。
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如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时间
|
备注
|
春
|
秋
|
学
位
课
|
|
外国语
|
3
|
|
|
|
|
自然辩证法
|
2
|
|
|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
|
|
|
|
|
食品化学专题
|
2
|
|
|
|
|
现代分析技术
|
2
|
|
|
|
|
食品科学研究进展
|
2
|
|
|
|
|
食品科学技术研究进展(博)
|
2
|
|
|
|
|
食品科学综合实验
|
2
|
|
|
|
|
实验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
2
|
|
|
|
|
食品科学与工程semina(博)
|
2
|
|
|
|
|
第一外国语(博)
|
3
|
|
|
|
|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
|
3
|
|
|
|
选
修
课
|
|
食品添加剂专题
|
1
|
|
|
|
|
食品风味专题
|
1
|
|
|
|
|
葡萄酒化学进展
|
1
|
|
|
|
|
酶与酶工程专题
|
1
|
|
|
|
|
基因工程专题
|
1
|
|
|
|
|
发酵工程专题
|
1
|
|
|
|
|
高级葡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专题
|
1
|
|
|
|
|
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
1
|
|
|
|
|
肉品科学专题
|
1
|
|
|
|
|
乳品科学专题
|
1
|
|
|
|
|
水产品加工专题
|
1
|
|
|
|
|
果蔬加工专题
|
1
|
|
|
|
|
粮油加工专题
|
1
|
|
|
|
|
植物蛋白研究进展
|
1
|
|
|
|
|
碳水化合物化学
|
1
|
|
|
|
|
油脂化学
|
1
|
|
|
|
|
食品杀菌技术专题
|
1
|
|
|
|
|
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
|
1
|
|
|
|
|
传热与传质
|
1
|
|
|
|
|
食品信息技术
|
1
|
|
|
|
|
食品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1
|
|
|
|
|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
1
|
|
|
|
|
动物实验方法
|
1
|
|
|
|
|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1
|
|
|
|
|
现代食品加工技术进展
|
1
|
|
|
|
|
国际食品研究进展
|
1
|
|
|
|
|
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博)
|
1.5
|
|
|
|
|
营养科学研究进展(博)
|
1.5
|
|
|
|
|
食品安全研究进展(博)
|
1.5
|
|
|
|
|
二外(一外非英语者必选英语二外)
|
4.0
|
|
|
|
|
其它课程(根据学校课程规划在本院导师指导下选修)
|
|
|
|
|
必修环节
|
|
专业外语文献阅读
|
1
|
|
|
|
|
实践教育
|
2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2
|
|
|
|
|
学术交流
|
2
|
|
|
|
|
综合考试(详见培养环节)
|
2
|
|
|
|
备
注
|
|
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导师介绍:袁芳
►个人简介
姓名 袁芳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67年2月
籍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010-62737034 62737066
传真: 010-62737066
E-mail: yuanfang0220@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113信箱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与功能食品。目前正在进行生物活性肽的分离、提取、鉴定以及功能评价;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制备及功能性研究。
►代表著作与论文
主编《餐桌上的营养学-水果分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参编《食品掺伪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以及《食品化学实验指导》、《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林业出版社)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
►主要科研项目
在研项目为“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技术的研究”,企业联合项目“功能食品与功能配料”,国家自然基金“单分散乳状界面上酶的催化反应特性及动力学研究”等。
►教学工作
讲授本科生“基础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
►奖励及其它
参讲的“食品化学”课程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市的精品课程。 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导师介绍:张燕
►个人简介
姓名 张燕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77年9月25
籍贯 甘肃省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010-62737434-23
传真: 010-62737434-604
E-mail: zhangyan348@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303信箱
►现任职务(社会兼职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分会会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委员会会员
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
►主要研究方向
1.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理论与应用
2.天然产物分离技术与产品开发
3.果蔬加工与综合利用
►代表著作与论文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1篇;参与出版著作2部,申请专利17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密度二氧化碳(DPCD)脱除紫甘蓝色素异味的机制研究、国家“十二五”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课题——新型水产品加工装备开发与新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科技计划课题——果品超高压关键技术与工艺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课题——DPCD杀菌过程中桃汁褐变非热调控机制研究、农业部公益科研专项基金课题——农产品(香蕉)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导师赵广华介绍:
►个人简介
姓名 赵广华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69年4月
籍贯 山西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电话: 010-62737645
传真: 010-62737434-11
E-mail: gzhao318@yahoo.com.cn
通信地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营养工程学院303信箱
►学习工作经历
1988.9—1992.7月,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1992.9—1995.7月,硕士毕业于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生物无机化学。
1995.9—1998.7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2000.1—2002,8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在Dr. N. Dennis Chasteen实验室进行铁蛋白以及Dps蛋白作用机理博士后研究。
2004.8—2005.12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Dr. N. Dennis Chasteen实验 室进行铁蛋白氧化沉淀动力学访问研究工作。
2006.1—至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化学
蛋白质化学
►代表著作与论文
近十年来,申请人主要金属蛋白质化学以及食品化学研究,在J. Biol. Chem., J. Mol. Biol., J. Am. Chem. Soc., Biochemistry,J. Agric. Food Chem.等发表被SCI引用的论文38篇。近5年发表被SCI引用的论文22篇,论文总共被引用146次,其中他引次数为120次,另外5年间,还发表被EI引用的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2)的论文,现已被PNAS(单独引用5次), EMBO Journal,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单独引用2次),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Nutrition, Protein 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和评论刊物引用79次,其中他引次数为70次。
代表性SCI论文:
(1) Zhao GH, Ceci P, Ilari A, Giangiacomo L, Laue TM, Chiancone E, Chasteen ND. Iron and hydrogen peroxide detoxImpact factorication properties of DNA-binding protein from starved cells - A ferritin-like DNA-binding protein of Escherichia coli. J. Biol. Chem., 2002, 277 (31): 27689-27696 (Impact factor for 2002: 6.696).
被引用次数: 79
(2)Zhao GH, Su MH, Chasteen ND. mu-1,2-1-Peroxo dImpact factorerric complex formation in horse spleen ferritin. A mixed H/L-subunit heteropolymer, J. Mol. Biol., 2005, 352 (2): 467-477 (Impact Factor for 2005: 5.229).
被引用次数: 2
(3)Zhao GH*, Arosio P, Chasteen ND. Iron(II) and hydrogen peroxide detoxImpact factorication by human H-chain ferritin. An EPR spin-trapping study. Biochemistry, 2006, 45 (10): 3429-3436(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3.848).
被引用次数: 4
(4)Bou-Abdallah F, Zhao GH, Mayne HR, Arosio P, Chasteen ND. Origin of the unusual kinetics of iron deposition in human H-chain ferritin.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1): 3885-3893 (Impact Factor for 2005: 7.419).
被引用次数: 10
(5) Bai B, Chen F, Wang ZF, Liao XJ, Zhao GH*, Hu XS. Mechanism of the greening color formation of "Laba" garlic, a traditional homemade Chinese food product. 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 (18): 7103-7107 (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507).
被引用次数: 5
(6)Bai B, Li L, Hu XS, Wang Z, Zhao GH*. Increase in the permeability of tonoplast of garlic (Allium sativum) by monocarboxylic acids. J. Agric. Food Chem., 2006, 54 (21): 8103-8107 (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507).
(7)Zhao LY, Zhao GH*, Chen F, Wang ZF, Wu JH, Hu XS. Different effects of microwave and ultrasound on the stability of (all-E)-astaxanthin. J. Agric. Food Chem., 2006, 54 (21): 8346-8351(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507).
(8)Zhao LY, Chen F, Zhao GH*, Wang ZF, Liao XJ, Hu XS. Isomerization of trans-astaxanthin induced by copper (II) ion in ethanol. 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 (24): 9620-9623(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507).
(9)Zhao GH, Bou-Abdallah F, Arosio P, Levi S, Janus-Chandler C, Chasteen ND. Multiple pathways for mineral core formation in mammalian apoferritin. The role of hydrogen peroxide. Biochemistry, 2003, 42 (10): 3142-3150 (Impact Factor for 2003: 3.922).
被引用次数: 27
(10)Zhao GH *, Li FH, Lin H, Lin HK,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omplexes of Lanthanum(III) with 2-(1’-phenyl- 2’-carboxyl-3’-aza-n-butyl-)-1,10-phenanthroline and 2-(1’-p-phenol-2’-carboxyl-3’-aza-n-butyl-)-1,10-phe-nanthroline, Bioorg. Med. Chem., 2007, 15, 533-540 (Corresponding author,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286).
(11), Chasteen ND. Oxidation of Good's buffers by hydrogen peroxide. Anal. Biochem., 2006, 349 (2): 262-267(Impact Factor for 2005: 2.670).
(12)Li FH, Zhao GH, Wu HX, Lin H, Wu XX, Zhu SR, Lin HK,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lanthanum(III) complexes containing 2-methylene-1,10-phenanthro-line units bridged by aliphatic diamines, J. Inorg. Biochem., 2006, 100, 36-43 (Impact factor for 2005: 2.423).
(13)Zhao L, Zhao GH, Zhao ZD, Chen P, Tong JY, Hu XS. Selenium distribution in a se-enriched mushroom species of the genus Ganoderma, J. Agric. Food Chem., 2004, 52 (12): 3954-3959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327).
(14)Lee J, Chasteen ND, Zhao GH, Papaefthymiou GC, Gorun SM, Deuterium Structural Effects in Inorganic and Bioinorganic Aggregates, J. Am. Chem. Soc., 2002, 124(12), 3042-3049 (Impact factor for 2002: 6.201).
(15)Zhao GH, Bou-Abdallah F, Yang XK, Arosio P, Chasteen ND, Is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ed during Iron(II) Oxidation in Mammalian Apoferritins? Biochemistry, 2001, 40(36), 10832-10838 (Impact factor for 2001: 4.114).
(16) Zhao GH, Lin HK, Yu P, Zhu SR, Sun HW, Chen YT, Ethylenediamine-Palladium(II) Complexes with Pyridine and Its Derivatives: Synthesis,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Initial Antitumor Studies, J. Inorg. Biochem., 1999, 73, 145-149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2).
(17) Zhao GH, Lin HK, Zhu SR, Sun HW, Chen YT, Dinuclear palladium(II) complexes containing two monofuctional [Pd(en)(pyridine)Cl]+ units bridged by Se or 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cytotoxicity and kinetic studies of DNA-binding, J. Inorg. Biochem., 1998, 70, 219-226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2).
(18) Zhao GH, Lin HK, Yu P, Zhu SR, Sun HW, Chen YT, Comparison of the mode of action of a dinuclear platinum complex containing a pyridine derivative with its monomeric analog, Chem-. Biol. Interaction 1998, 116, 19-29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8).
(19) Zhao GH, Lin HK, Zhu SR, Sun HW, Chen YT,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binuclear platinum complexes containing two monofunctional cis-[Pt(NH3)2Cl]+ units bridged by 4,4'-dipyridyl selenides or sulfides, Anti-cancer drug design, 1998, 13, 769-777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6).
(20) Zhao GH, Sun HW, Lin HK, Zhu SR, Su XC, Chen YT, Palladium(II) complexes with N,N’-Dialkyl-1,10-phenanthroline-2,9-dimathanamine: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ytotoxic activity, J. Inorg. Biochem., 1998, 72, 173-177 (Impact factor for 2004: 2.2).
►主要科研项目
1、2004年首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支持计划(NCET-04-0134),主持项目名称为“富硒灵芝中硒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 项目的起止日期为2005,1 -2007,12,金额为50万,排名第一。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为“功能性天然‘腊八蒜’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基金代号为30570181,项目的起止日期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金额为27万,排名第一。
3、主持科技部“十五”国家863项目“农畜产品中高附加值天然产物高效提取技术与产品开发”中的子课题“天然虾青素的高效提取技术”,项目编号2002AA248011,项目的起止日期为2002,1 - 2005,12,经费20.0万元,排名第一.
4、参与美国卫生部(NIH)科研项目“动物铁蛋白铁氧化沉淀机理”研究, 基金代号为R01 GM20194 . 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导师介绍:殷丽君
►个人简介
姓名 殷丽君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71年8月17
籍贯 山东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
电话/传真:010-62737424
Email:ljyin@cau.edu.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区)40信箱,邮编:100083
►学习工作经历
2000年~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
2002年6月,留校工作。
2002年12月,晋升副教授。
2003年10月~2004年9月,在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食品科学部,进行合作研究。
2006年11月~2007年4月,在日本国立食品综合研究所食品工学部,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7年4月~2008年11月,在日本筑波大学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年1月晋升教授。
►现任职务(社会兼职等)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大豆食品分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1、乳化技术开发及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食品材料的微细化加工、食品营养成分的微胶囊化,食品结构设计、以及采用乳化技术改善食品品质特性研究等。
2、天然产物化学,包括天然产物中功能因子的分离、纯化及功能性。
3、食品加工方向: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粮油加工等。
►个人简介
姓名 石英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65年2月
籍贯 陕西
民族 汉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13693289206
E-mail:shiy228@sina.com
通信地址:中国农业大学302#
►学习工作经历
1982-1986 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 本科 学士
1986-2000 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1997-2000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硕士
2000-2003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博士
2003-今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食品营养与安全
►个人简介
姓名 汪立君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74年6月
籍贯 辽宁省大连市
民族 满族
学历/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电话:13521227885
传真:010-62737331
E-mail:wlj@cau.edu.cn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区50号信箱
邮编:100083
►现任职务(社会兼职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学报的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
(1)食品科学:功能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物性与风味。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天然产物有效功能因子提取技术,生物材料加工技术。
►代表著作与论文
参编《大豆加工与利用》,《食品工程导论》,《大豆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粮油贮藏加工工艺学》等书。
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20余篇(第一作者6篇,第二作者1篇,第三作者10篇)。
代表性论文:
(1)Wang L. J., Yin L. J., Li D., Zou L., Saito M., Tatsumi E., Li L. T. Influences of processing and NaCl supplementation on isoflavone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 during Douchi manufacturing. Food Chemistry, 2007, 101, 1247-1253. (SCI收录,)
(2)Wang D., Wang L. J. *, Zhu F. X., Zhu J. Y., Chen X. D., Zou L., Saito M., Li L. T. In-vitro and in-vivo studies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he aqueous extracts of Douchi (a traditional Chinese salt-fermented soybean food). Food Chemistry. 2007, In press. (SCI收录,IF=2.433)
(3)Wang L. J., Li D., Tatsumi E., Liu Z. S., Chen X. D., Li L. T. Application of two-stage ohmic heating to tofu process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07, 46, 486-490. (SCI和EI同时收录,IF=1.129)
(4)Wang L. J., Li D., Zou L., Chen X. D., Chen Y. Q., Li L. T.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Douchi (salt-fermented soybean) extracts during its proces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10, 385-396.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5)Wang L. J., Li L. T., Fan J. F., Saito M.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and isoflavone content of Sufu (fermented Tofu) extracts from various regions in China.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2004, 10, 324-327. (SCI收录,IF=0.297)
(6)Wang L. J., Saito M., Tatsumi E., Li L. T. Antioxidative and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Sufu (fermented Tofu) extracts.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3, 37, 129-132. (SCI收录,IF=0.395)
(7)Li D., Wang L. J., Wang D. C., Chen X. D., Mao Z. H.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rice kern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10, 85-91.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8)Wang Y., Li D., Wang L. J., Chiu Y. L., Chen X. D., Mao Z. H., Song C. F. Optimization of extrusion of flaxseeds for in-vitro protein digestibility analysi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8, 85, 59-64. (SCI和EI同时收录,IF=1.696)
(9)Zhang Z. S., Li D., Wang L. J., Ozkan N., Chen X. D., Mao Z. H., Yang H. Z. Optimization of ethanol-water extraction of lignans from flaxseed.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7, 57, 17-24. (SCI和EI同时收录,IF=2.497)
(10)Wu M., Li D., Wang L. J., Zhou Y. G., Brooks S. L., Chen X. D., Mao Z. H. Extrusion detoxification technique on flaxseed by uniform design optimiza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7, In press. (SCI和EI同时收录,IF=2.497)
(11)Che L. M., Li D., Wang L. J., Chen X. D., Mao Z. H. Micronization and 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of cassava st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10, 527-536.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12)Che L. M., Li D., Wang L. J., Ozkan N., Chen X. D., Mao Z. H. Effect of 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cassava st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10, 969-980.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13)Zhu Y. P., Cheng Y. Q., Wang L. J., Fan J. F., Li L. T.. Enhanced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ly fermented okara (Meitauza) prepared with various microorga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2007, In press. (SCI和EI同时收录,IF=0.785)
(14)Chen K. C., Li D., Wang L. J., ?zkan N., Chen X. D., Mao Z. H. Dynamic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rice kernels studied by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z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3(2), article 1.(EI收录)
(15)Sha K., Qian P., Wang L. J., Lu Z. H., Li L. T. Effect of storage time on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sensory properties of Man-tou (Chinese steamed brea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3(3), article 9.(EI收录)
(16)Wang B., Li D., Wang L. J., Huang Z. G., Zhang L., Chen X. D., Mao Z. H. Effect of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ibered flaxse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3(5), article 1. (EI收录)
(17)Zhou Y. G., Li D., Wang L. J., Ozkan N., Chen X. D., Mao Z. H. Influences of microemulsion cross-linking reaction and ball-milling on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potato and maize star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2(4), article 6. (EI收录)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和主要参加的课题: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功能化传统食品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2)“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效生产木二糖和改善馒头品质的新型木聚糖酶”;
(3)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传统发酵大豆食品的抗氧化性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沙棘叶黄酮中异鼠李素配糖体的生物转化及其抗氧化性构效关系”;
(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亚麻籽中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研究”、“淀粉与油脂共混的变性机理及共混新材料特性的研究”和“基于农作物秸秆的聚酯型材料研究”;
(6)北京市教委彩虹工程“门头沟区九元食品有限公司大豆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7)天津市重大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大豆深加工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8)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主要粮食资源持续生产与高度利用(传统大豆食品研究)”;
(9)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豆渣固态发酵产生抗氧化肽的研究”。
►教学工作
主讲“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和“食品工程专业英语”等。
考研网快讯,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科目代码及名称
|
参考书
|
806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 / 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主编.-- 3版.--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835食品科学基础 |
食品工程原理 / 李云飞,葛克山主编. -- 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化工原理 / 陈常贵,柴诚敬,姚玉英编著. -- 2版. -- 天津 :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食品化学 / 阚建全主编. -- 2版. -- 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
点击【】查看更多参考书目。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 专业代码:097201 门类/类别:农学 学科/类别: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点分布
辽宁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 吉林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扬州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贵州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 专业代码:083201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北京农学院为例
“食品科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之一,下设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等3个方向。目前,该学科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其中有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名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该学科依托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设有功能乳制品实验室、食品毒理学评价室、食品理化检测与营养分析实验室、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食品生物技术实验室、益生菌实验室、真菌实验室等,拥有制备液相色谱、中高压层析色谱、高效逆流色谱、液质联用、气质联用、超声波提取浓缩器、低压层析系统、高压细胞破碎仪等大型分离分析仪器,具备了培养食品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良好实验条件。近五年该学科科研经费达800万元,获科研成果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该学科以现代食品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食品生物技术,研究食品中的功能性因子;研究以拮抗菌为基础的食品防腐保鲜机理与应用;研究果品蔬菜、谷物、豆类、畜产品的营养、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对其进行功能性评价并开发相关功能性食品;研究农产品安全控制理论,研究和开发农产品中致病微生物、过敏原、抗生素和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和相关产品等。
专业点分布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山西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渤海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长春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集美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郑州烟草研究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西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7 所,本次参评2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A+ |
2 |
10295 |
江南大学 |
A+ |
3 |
10403 |
南昌大学 |
A |
4 |
10307 |
南京农业大学 |
A- |
5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6 |
10504 |
华中农业大学 |
A- |
7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A- |
8 |
10057 |
天津科技大学 |
B+ |
9 |
10152 |
大连工业大学 |
B+ |
10 |
10224 |
东北农业大学 |
B+ |
11 |
10264 |
上海海洋大学 |
B+ |
12 |
10299 |
江苏大学 |
B+ |
13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B+ |
14 |
10564 |
华南农业大学 |
B+ |
15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B+ |
16 |
10011 |
北京工商大学 |
B |
17 |
10129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B |
18 |
10157 |
沈阳农业大学 |
B |
19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20 |
10353 |
浙江工商大学 |
B |
21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22 |
10389 |
福建农林大学 |
B |
23 |
10635 |
西南大学 |
B |
24 |
10086 |
河北农业大学 |
B- |
25 |
10193 |
吉林农业大学 |
B- |
26 |
10240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B- |
2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28 |
10327 |
南京财经大学 |
B- |
29 |
10463 |
河南工业大学 |
B- |
30 |
10496 |
武汉轻工大学 |
B- |
31 |
10566 |
广东海洋大学 |
B- |
32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C+ |
33 |
10223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C+ |
34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35 |
10390 |
集美大学 |
C+ |
36 |
10462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C+ |
37 |
10466 |
河南农业大学 |
C+ |
38 |
1053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C+ |
39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40 |
10610 |
四川大学 |
C+ |
41 |
10167 |
渤海大学 |
C |
42 |
10386 |
福州大学 |
C |
43 |
10464 |
河南科技大学 |
C |
44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45 |
10623 |
西华大学 |
C |
46 |
10626 |
四川农业大学 |
C |
47 |
10676 |
云南农业大学 |
C |
48 |
10708 |
陕西科技大学 |
C |
49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50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学 |
C- |
51 |
10364 |
安徽农业大学 |
C- |
52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C- |
53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C- |
54 |
10733 |
甘肃农业大学 |
C- |
55 |
11117 |
扬州大学 |
C-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7 所,本次参评2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9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考试大纲) |
A+ |
2 |
10295 |
江南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A+ |
3 |
10403 |
南昌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录取分数线) |
A |
4 |
10307 |
南京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A- |
5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6 |
10504 |
华中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A- |
7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A- |
8 |
10057 |
天津科技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9 |
10152 |
大连工业大学 |
B+ |
10 |
10224 |
东北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11 |
10264 |
上海海洋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12 |
10299 |
江苏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13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B+ |
14 |
10564 |
华南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15 |
107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16 |
10011 |
北京工商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17 |
10129 |
内蒙古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18 |
10157 |
沈阳农业大学 |
B |
19 |
10183 |
吉林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调剂通知) |
B |
20 |
10353 |
浙江工商大学 推荐阅读:(食品科学参考书目) |
B |
21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22 |
10389 |
福建农林大学 |
B |
23 |
10635 |
西南大学 |
B |
24 |
10086 |
河北农业大学 |
B- |
25 |
10193 |
吉林农业大学 |
B- |
26 |
10240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B- |
2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28 |
10327 |
南京财经大学 |
B- |
29 |
10463 |
河南工业大学 |
B- |
30 |
10496 |
武汉轻工大学 |
B- |
31 |
10566 |
广东海洋大学 |
B- |
32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C+ |
33 |
10223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C+ |
34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35 |
10390 |
集美大学 |
C+ |
36 |
10462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C+ |
37 |
10466 |
河南农业大学 |
C+ |
38 |
1053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C+ |
39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40 |
10610 |
四川大学 |
C+ |
41 |
10167 |
渤海大学 |
C |
42 |
10386 |
福州大学 |
C |
43 |
10464 |
河南科技大学 |
C |
44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45 |
10623 |
西华大学 |
C |
46 |
10626 |
四川农业大学 |
C |
47 |
10676 |
云南农业大学 |
C |
48 |
10708 |
陕西科技大学 |
C |
49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50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学 |
C- |
51 |
10364 |
安徽农业大学 |
C- |
52 |
10435 |
青岛农业大学 |
C- |
53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C- |
54 |
10733 |
甘肃农业大学 |
C- |
55 |
11117 |
扬州大学 |
C- |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食品科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1 |
江南大学 |
A+ |
7 |
华南农业大学 |
A |
13 |
浙江工商大学 |
A |
2 |
南昌大学 |
A+ |
8 |
沈阳农业大学 |
A |
14 |
东北农业大学 |
A |
3 |
中国农业大学 |
A+ |
9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A |
15 |
中国海洋大学 |
A |
4 |
南京农业大学 |
A+ |
10 |
天津科技大学 |
A |
16 |
江苏大学 |
A |
5 |
华南理工大学 |
A |
11 |
浙江大学 |
A |
|
|
|
6 |
华中农业大学 |
A |
12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A |
|
|
|
B+等(25个):吉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宁波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宁夏大学、山西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扬州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
|
B等(25个):山东轻工业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集美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大连水产学院、新疆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
|
C等(17个):名单略 |
2015-2016年食品科学专业学校排名
排 名
|
学校名称
|
星 级
|
开此专业学校数
|
1 |
江南大学 |
5★ |
96 |
2 |
中国农业大学 |
5★ |
96 |
3 |
南京农业大学 |
5★ |
96 |
4 |
浙江大学 |
5★ |
96 |
5 |
华南理工大学 |
5★ |
96 |
6 |
南昌大学 |
4★ |
96 |
7 |
华中农业大学 |
4★ |
96 |
8 |
东北农业大学 |
4★ |
96 |
9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4★ |
96 |
10 |
浙江工商大学 |
4★ |
96 |
11 |
华南农业大学 |
4★ |
96 |
12 |
西南大学 |
4★ |
96 |
13 |
天津科技大学 |
4★ |
96 |
14 |
河南工业大学 |
4★ |
96 |
15 |
中国海洋大学 |
4★ |
96 |
16 |
合肥工业大学 |
4★ |
96 |
17 |
北京工商大学 |
4★ |
96 |
18 |
天津大学 |
4★ |
96 |
19 |
沈阳农业大学 |
4★ |
96 |
20 |
江苏大学 |
3★ |
96 |
食品科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96微生物学或884化工原理
食品科学考研参考书: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考研科目及参考书
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 811食品生物化学。
复试科目:
食品科学综合(812微生物学和813食品化学)。
另同等学历需加试800《食品分析》。
参考书目
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811食品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洪渊主编
812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 沈萍等主编
813食品化学 食品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8月 汪东风主编
800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 大连轻工业学院等
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对食品的需求量势必剧增。方便、速冻、保鲜、保健、微波、休闲、儿童、老年食品及健康饮料和调味品将风靡全球。食品行业的“大输血”为食品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与世界的接轨,使我国食品市场与流通秩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制度的大量引入,为食品工业毕业生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在一个国家工业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对食品的需求依然很大。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温饱型逐步向五彩缤纷的精品科技型过渡。
我国食品工业急需大量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广。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制造加工企业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商务公司、海关、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都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位。以北工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6%,毕业生多去往国内外著名食品企业、政府质检部门从事产品品质控制、产品研发、企业管理、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工作,或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生。
食品行业招聘企业主要以外资企业和民营大中型公司为主。外资企业方面,从其在各大网上所发布的职位显示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同时,因为受所需人才专业度和地域的限制,所以外资企业虽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优越条件,招聘到所需的研发技术人员也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吸引上,外资企业有它独到的优势,所以中层人才大多通过内部提升的方式得以解决。
民营企业方面,中层的管理人员变成了企业急需的人才热点。从02年起市场营销岗位就方兴未艾,而且该行业大量的市场、销售人员,特别是品牌建设人员流向其他行业,而从其他行业流向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市场人员并不多。因此,相关企业将有必要继续对此类人才进行储备。另一个方面,在整个行业表现出对品牌建设热情不减的时候,不少大型的食品企业却转而开始关注产品本身,所以相关人士认为,在 2007 年有关市场类产品方向的人才将成为最大缺口。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还是有就业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