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教学(音乐)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音乐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西北师范大学排名] [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群]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介绍正文

1.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西北师范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更名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了“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研究中心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创新群体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个。学校现设27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1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796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9031人,硕士研究生6976人,博士研究生338人,留学生324人,继续教育本、专科生11300人。连续五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76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85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7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和信息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引领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学校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弘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践行“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全国高水平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前身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劳作专修科,设立于1939年。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成为西北师范大学下设的27个学院之一,在全国高校274个同类专业中排名第20位。音乐学院现有音乐学(教师教育)和音乐表演两个本科专业,下设音乐学系、声乐系、器乐系、西部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专业技能训练中心、资料中心和音乐中专(音乐附中)等内设机构。现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可招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外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艺术理论研究等方向硕士研究生。2009年,获批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0年开始招生,现招收声乐(含合唱与指挥)、器乐、作曲方向硕士研究生。
2.国家及地区对所开设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1)人才需求分析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代表的西北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传统、文化传承、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民俗歌谣、宗教哲学、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文化形态异彩纷呈;西北师范大学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实验区及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建设及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为高水平应用性音乐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
然而,由于经济欠发达,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应用型艺术人才极度匮乏,难以满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发展前景与挑战
西北师范大学为省部共建大学,是甘肃省最早设有音乐表演专业的大学,2010年获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音乐人才培养基地,现已形成较完善的培养体系。
结合国家“向西开放”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本学位点立足于繁荣西部地区音乐与文化事业,大力拓展音乐服务业,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职业化音乐人才,为促进西部音乐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发挥应有的作用。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区别于艺术理论、学术研究的文学硕士,招生对象为具有艺术实践经验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实践性”,既呈现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又连接了“应用型”人才的指向,同时预示着中国艺术教育观念从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中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首次实地考察研究来看,学员专业技能普遍优于学术型人才,不少学员在全国乃至世界艺术大赛上获奖。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是大势所趋。西北师范大学作为西北地区高等艺术教育的排头兵,在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音乐人才培养方面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作为高水平、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如何更好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培养特色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充裕的考生生源与稀缺专业导师不足是目前主要的矛盾。
二、培养特色
1.专业方向特色
本学位点设三个方向,分别是声乐(含合唱指挥)、器乐、作曲。其特色主要体现在:
(1)专业性和实践性特色
我院音乐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教师队伍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教师梯队由学院专任教师、行业兼职教师、教学支撑团队构成,学科优势鲜明,专业特色凸显,实践经验丰富,师资力量多元互补。声乐方向专业导师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经常担任我省各类大赛评委,在省内及西北地区具有较好声誉;器乐方向导师,演奏技能强,理论基础扎实,经常与文艺院团协作演出,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尤其钢琴专业,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作曲方向导师,在传承学院优良传统的同时,挖掘区域民间音乐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较强的音乐作品,体裁涵盖声乐、室内乐、民族管弦乐、交响乐等,与电视台、专业院团、企事业单位等有着长期密切合作,成果丰硕。
三个专业方向无论从历史传统、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培养该领域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学院在指导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教学环节之外,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不少于72学时的舞台艺术实践,以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学院依托高水平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践条件,为学生搭建学习、成长、成才的平台,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实践能力。
(2)突出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西北地区民族众多、专业艺术院团及各类传媒机构遍布各省、区、州、县等,且各类设有艺术专业的中、高等学校数量较多,然而,在这些专业艺术院团和各类设置有艺术专业的学校中,已经取得艺术类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数不多,取得艺术专业硕士学位(MFA)授予权的则更少。因此,这些专职人员的再培训、学历及专业水平的再提升不但是行业发展和业内人士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同时也是我们有效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有力保证。这些院团的演职人员和高校学生将是培训生源的长期及可持续保障。
西北师范大学作为西部基础教育的摇篮,具有百年师范办学历史。学院立足学校校情,在大力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着力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选修学校教师教育平台的教师发展能力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力争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教育家情怀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3)区域性、民族性特色
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的接轨与互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培养高级音乐人才。西北地区民族众多,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个性浓郁。本学位点的三个方向(声乐、器乐、作曲)均在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结合、借鉴方面有较多的尝试和探索。声乐方向硕士,根据自身声音条件学唱花儿、秦腔等,研究其发声原理机制;器乐方向学生参与当地院团的大型演出,既服务于社会活动,又获得实践锻炼;作曲方向硕士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各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声乐、器乐作品。
学院在学生的培养环节中,注重国情、省情、民情教育。带领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过程的同时,组织学生赴省内陇东地区、陇南地区、河西地区、甘南地区及周边省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总计不少于72学时的民间音乐采风。
2.培养模式特色
我院艺术硕士培养的总目标是“西北地区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高层次”是指具备广博至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持有高学历的人才; “应用型”是指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有与时俱进的创新锐意感,能够解决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院逐渐探索形成了结合自身特色的“1+2+3”培养模式。
“1、2、3”既指三个学年,也指具体内容。“1”是指第一学年以“教师+教材+教室”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为期一年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2”是指第二学年由两名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两名导师又名双导师,即指除本院专职导师之外,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为其聘请的校外实践导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特聘当地院团知名专家的“行业导师”,一类是鼓励学生到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央、上海、中国音乐学院等)进行访学的专业指导老师,与学院专职导师相互配合联合培养;“3”是指在第三学年,必须达到三个指标方可毕业:第一,必须举办两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音乐会;第二,必须拿到合格的艺术实践成绩;第三,必须通过专家评审的论文答辩。三项条件,缺一不可,为人才输出的终端做到严格把关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3.人才培养特色以及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适配度情况
(1)专业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立足西部地区多民族聚居现状,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高级音乐应用型人才,以专业的演唱演奏技能结合民间资源,服务民族地区的音乐表演与创作发展。为甘肃民族歌舞团、甘南藏族歌舞团、临夏花儿歌舞团、肃南裕固族歌舞团、肃北蒙古族歌舞团,阿克塞民族歌舞团等院团培养各民族特色的专业人才,以及应用藏族傩戏、回族宴席曲、裕固族歌谣、蒙古族长调、汉族山歌号子等丰富的民间资源创作具有西北民族风格的作品,以更好服务于西北地区的民族交流及文化繁荣。
(2)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既培养较高水平的演奏、演唱、创作技能,又注重对音乐理论、文化素养、分析研究能力的全方位提高,既能胜任阳春白雪的专业展示,也能进行结合当地风俗、服务大众的群众文化活动。
(3)技能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艺术硕士虽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是培养目标,但其“硕士研究生”身份毕竟不同于一般技术性人才,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兼顾理论素质、分析能力的全面培养,以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
(4)自主性与联合性相结合
积极拓展国内外联合办学空间,推进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演出院团等单位的合作办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与我院建立联合培养的单位有甘肃省歌舞剧院、甘肃省歌剧院、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兰州市歌舞剧院、酒泉市群艺馆、白银市文化馆等。
(5)专业性与教育技能相结合
学院着眼于目前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文艺团体高学历、高层次师资匮乏的特点,积极为他们量身定做专业师资。
三、人才培养
1. 生源情况、质量与选拔办法
我院艺术硕士生源80%来自西北地区,20%来自全国其他省份。每年报考人数约200人左右。
招生和录取办法严格参照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按招生简章规定进行。考生有“全日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两种,经初试、复试,先以政治、外语达国家录取线为准入条件,再以初试70%,复试30%的比例合计各生总分,自高分依次录取。复试内容由主课、视唱练耳、面试、口语四项组成,面试成绩不及格者,取消录取资格,以确保考生的专业质量。
2.课程设置与教学
依据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设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50 分。
培养方式:一是通过学院与地方院团的交流合作演出,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平台,提高舞台实践能力;二是参加学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的日常训练和重要演出;三是设置实践学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演出。
展示方式:规定每位艺术硕士研究生三年内必须完成两场高水平专场音乐会(内容不能重复),其中一场由学院组织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考核评审。
4.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使用
学院与甘肃省歌舞剧院、甘肃省歌剧院、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兰州市歌舞剧院、酒泉市群艺馆、白银市文化馆等单位合作建立了艺术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演出实践能力搭建了平台。学生要求在实践基地累计工作不得少于40天。
(1)部分实践基地简介
兰州歌舞剧院
兰州歌舞剧院在全国及全省是有影响的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现有演职人员500余人,其中国家一、二级演员达50余人。剧院下设艺术培训中心、舞剧团、交响乐团、舞台美术制作中心、创作研究中心及一座现代化的"金城大剧院"。建院三十多年来,兰州歌舞剧院坚持"做西部文章,创国家一流"的办院原则,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其中大型舞剧《兰花花》荣获全国舞剧调演创作贡献奖,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正式演出,还荣获了由中宣部颁发的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由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舞台美术单项奖。大型舞剧《大梦敦煌》先后十余次被邀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数次出访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国家;
甘肃省歌舞剧院
甘肃省歌舞剧院(前身为甘肃省歌舞团、甘肃敦煌艺术剧院),隶属于甘肃省文化厅,成立于1961年。主要以研究、创作、演出敦煌音乐、舞蹈作品为己任,成绩显著,硕果累累。剧院现有260多人,设有舞蹈团、乐团(民族乐团和交响乐团、声乐队)、舞台美术工作部、舞美设计室、音视频工作室、绘画室、舞蹈中专学校和少儿艺术培训中心等业务部门。剧院曾先后创作演出了《箜篌引》、《飞天》、《浔阳遗韵》、《俏胡女》、《天姿馨曲》、《西凉乐舞》、《凌波舞》、《唐韵胡旋》、《反弹琵琶》、《千手观音》、《敦煌古乐》、《悠悠雪羽河》、《天马萧萧》和《敦煌情韵》等大量优秀剧(节)目。特别是创编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在我国舞蹈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甘肃省民族歌舞团
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成立于1983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由汉、回、藏、蒙古、东乡、裕固、保安、哈萨克、满等民族组成。多年来创作演出了近三百个音乐舞蹈作品,曾受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民委、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委派,先后赴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英国、匈牙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及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访问演出。获巴拉顿艺术奖、裴多菲文化奖、哥伦比亚艺术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艺术奖。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及全国舞蹈比赛,获一百余项全国性奖励,两次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三次被文化部和国家民委授予“全国先进文艺团体”;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基地使用情况
实践基地三年内为学生提供共计40天的实践时间,接受基地指导老师的实训。
近5年研究生参与实践演出的大型活动有:
参与省歌剧院大型歌剧《貂蝉》的排练与演出。
参与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敦煌音画》《丝路幻想》的排练与演出。
参与兰州市歌舞剧院《2013新年音乐会》《2014新年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参与省民族歌舞团《舟曲之魂》的排练与演出。
参与白银市文化馆《送戏下乡》活动的排练与演出。
5.职业道德操守教育
本学科致力于为文化部门、专业单位和团体以及社会培养适应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创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获得者,不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及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正能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起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力量,为促进西北地区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质量.
五年来,我院艺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除少数学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如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等,大多数进入了西北地区各文艺院团、音像出版公司、广播电视、文化馆、高中等职业院校和艺术培训机构等从事职业演奏、演唱和编导创作及音乐教学工作。更有一部分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自主创业,创办音乐培训机构、成立音乐工作室、演艺公司等,效益突出、社会影响广泛,获得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肯定。这几年,综合就业率稳定在85%左右,目前已成为西北专业音乐表演人才、创作人才、基层艺术工作者的重要教育基地。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实力,既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又推动了西北音乐艺术的发展。
2.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师范大学,长期坚持为西北地区和甘肃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担负着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甘肃省已把加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培养新时期艺术实践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到甘肃人才工作发展规划中。我校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不仅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应用型拓展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学科建设,拓宽办学层次,服务社会的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随着西部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平台,我院创作了具有丝路文化特色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五部,室内乐作品八首,歌曲十余首,与酒泉市歌舞团联合创作敦煌体裁舞剧一部、甘肃广电总台联合创作广播剧一部;为陇南市核桃节开幕式、西和乞巧文化节、两当“西部民歌节”、庆阳“香包节”、松鸣岩花儿会、会宁“会师楼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甘肃省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甘肃省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各类活动中创作作品二十三部,;参与演出的歌剧《貂蝉》、《江姐》、《花儿与少年》;管弦乐组曲《敦煌音画》、《丝路幻想》、《2013甘肃省新年音乐会》、《2014甘肃省新年音乐会》、《2012年甘肃省春节联欢晚会》、《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永远跟党走 建设新甘肃文艺晚会》《唱支山歌给党听交响合唱音乐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大型晚会》《庆祝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向着太阳”文艺晚会》《“永远的忠诚”大型晚会》等大型活动,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为我省文艺事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高校艺术专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我院培养的优秀人才不仅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为推动我省乃至西北整体艺术水平,加快我省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bei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33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