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考研参考书目
Add 广西民族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广西民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难吗]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群]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是考研之前需要获取相应的考研信息,比如考试大纲、招考专业、招考目录等等基本信息,这些内容是进行考研前期工作的必要准备。考生可以从各院校的研招网进行查询,每年的9月左右就会公布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考生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考生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考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招生信息汇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内总结了各大院校的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考研派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是考生获取考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考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考研招生计划、考试计划、考试内容、考试大纲、考试政策、报录比、录取名单、复试名单、复试分数线、推免政策等等内容,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考生进行考研的信息主要来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的小编提醒各位考生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考研参考书目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的小编预祝各位考研的同学都可以考取理想的学校。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三、科学技术史(0712)
一级学科内容简介:立足西南地区,深入挖掘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史料、发掘民族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技艺,进行本土化和民族化的STS研究是本学科的主要特色。下设科学史、技术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与社会四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01 科学史
研究方向内容简介:追溯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探寻科学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研究分为中国国内科学史与西方科学史,研究对象包括历史上的重要科学文献、科学发现、科学家、科学事件、科学活动、科学仪器、科学交流史,以及其它有助于全面、真实反映科学发展史的研究维度。
02 技术史
研究方向内容简介:研究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史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致力于技术的内在特质和社会属性研究;一个是技术史案例和应用对策研究,主要通过技术的田野调查、史料考据、科学实验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两个维度的研究相辅相成,旨在深入、系统的发掘南方各民族的技术成就。
03 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
研究方向内容简介:该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利用实验室考古手段,对文化遗产实物样本进行分析,揭示其内蕴的科技文化信息;二是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收集、贮存、整理、分析、利用民族科技文献资料。二者从不同层面致力于对民族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
04 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向内容简介:该方向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科学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探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把西南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及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的科技交流作为主要课题。
一、民族学(0304)
民族学是广西民族大学龙头学科、特色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下设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壮学与瑶学等6个二级方向。
研究方向:
01 民族学
民族学在突出"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方面,不断凝练研究方向,主要确定了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国民族、华人华侨研究、发展人类学等特色研究方向,很好地整合了队伍,突出了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的特色。
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本专业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硕士导师中既有多年从事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学科研人员,也有民族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本专业培养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科研和民族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服务于广西社会发展的需要。
0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基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力研究民族经济发展理论,探析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设有经济人类学、民族经济发展理论、民族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3个研究方向。
04中国少数民族史
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的传统研究导向,现已形成了民族区域社会史,华南、西南民族的历史文化,华南、西南民族与境外民族关系史等三个特色方向,既有传统民族史学科强项的传承与发展壮大,也有处于学科前沿的历史人类学新的理论方法的应用。
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现已形成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导师群,是全国研究民族艺术教研人员优势较为明显的团队。在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较高水平。
06壮学与瑶学
壮学、瑶学是我校民族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壮瑶及相关民族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主要民族,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化壮族与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关系到南方乃至全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因而本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是民社学院办学时间较长的学科,属于广西区重点学科民族学之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2000年以来,我院开始招收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并注意培养该研究方向的硕士生,2006年获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本学科在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前沿地位,学科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特色
1.鲜明的专业定位。本专业从民族学及人类学的角度,结合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的内在关联,分析各门类艺术形态的本体特征,探索民族艺术的民族性、活态性与多样性,解读民族艺术发展变迁的文化进程,进而从整体性与联系性的视角在把握族群社会、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考察、研究民族艺术本体及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探索民族艺术的发展趋势。
2.在学科方向和研究内容上,凝练出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三个方向,其中“艺术人类学”以中国各地域少数民族纷繁复杂的艺术形态在当下的发展状况、文化内涵及价值等为研究对象,通过艺术人类学的视角、理论与方法,结合各门类艺术形态的本体特征,考察与探索民族艺术的多样性、民族性、社会性与时代性。“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立足于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以中国各民族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为研究对象,将族群的多元艺术生态作为族群历史的重要阐释方式,解读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为研究原点,学术视野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整体性、活态性和联系性的视角,对民族艺术的艺术形态及其内容之间的广泛关联与文化特质开展考察与研究,探索民族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3.在学科研究方法上,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特点,倡导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力求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目前已在广西等地建立了五个田野调查实习基地或协作点。
4.在学科研究成果上,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近年来,本学科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民族艺术保护传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提升学术和服务社会方面均有成效。
5.在硕士人才培养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有的在读研究生多次获得本校研究生论文竞赛奖,有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专著获得出版社出版。
(二)学科优势
1.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本学科现已形成多个研究方向的导师群,是全国研究民族艺术教研人员优势较为明显的团队。在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较高水平,学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较高的起点。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带头人廖明君教授,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民社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2014年任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主持《珠江流域少数民族铜鼓艺术与非遗保护》《壮族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子课题《壮族、瑶族、侗族》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民族文化、艺术人类学、非遗保护、古典文学等研究领域发表文论百余万字,出版《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读》《壮剧》《多维视野中的艺术对话》《壮族始祖:创世之神布洛陀》《铜鼓文化》《刘三姐歌谣·古歌卷》《生死攸关——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等多部专著,多次获得省部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所主编的《民族艺术》杂志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RCCSE],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2.成果的族群性、地缘性、国际性及学科相互渗透特色突出。本学科在民族艺术、建筑艺术、边疆古代民族崖画、民族音乐等研究领域,能突破传统民族学、人类学和艺术学的研究模式,研究视野涉及民族艺术的源流、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与现代融合等问题;其成果对于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地区、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发展、社会转型、社会文明建设等现实问题,都可以提供相关的学术理论基础并产生直接转化作用。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廖明君研究员的“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覃彩銮的“古代民族崖画”与“壮侗民族建筑文化”,吴宁华教授、吴巧副教授的瑶族音乐,覃慧宁副教授和谭静老师的民族艺术等系列研究,充分展现了本学科在民族艺术和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态势。
(三)发展前景
1.对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明建设与和谐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推动民族艺术学科的建设发展,对促进社会转型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相对欠缺,因此,促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
(四)学位点导师
经过多年建设,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是一个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教授2人,兼职教授1人,副教授1人,有博士2人。方向负责人为廖明君教授。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熟悉掌握人类学、民族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国少数民族史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壮学研究、瑶学研究、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华南与东南亚族群关系和文化史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文科) 、基础英语(一)、基础英语(二)、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人类学原著导读、经济人类学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学与社会研究综合课、田野调查方法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熟悉掌握人类学、民族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国少数民族史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民族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壮学研究、瑶学研究、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华南与东南亚族群关系和文化史
主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文科) 、基础英语(一)、基础英语(二)、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人类学原著导读、经济人类学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学与社会研究综合课、田野调查方法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于2003年7月,是由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科学部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和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以及政法系的历史学专业整合并组建起来的教学科研单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的牌子依然保留。
学院现设有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3个系,拥有民族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与人类学5个本科专业,学科教学(历史)、文物与博物馆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史2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截至2020年1月,我院学生共972人。其中:本科生756人,硕士研究生156人,博士研究生60人,人才培养体系完整。
学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历史与社会研究广西工作站、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地的设站单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民族学)、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广西与东南亚民族研究),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基地(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广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西人口与城镇化研究中心、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西边疆研究所,影视人类学实验室、民族工艺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及微格教学实验室,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学博士点资料室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与教学资源。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具有高级职称32人,博士学位32人,博士生导师11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2 人,广西优秀专家 4 人,广西教学名师 2 人,广西优秀教师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 2 人,广西文化名家 2 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 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3人。(截止2020年1月)
学院创办有《民族学人类学》(年卷)和《多彩天地》学生刊物,及《中国壮学文库》、《中国壮学》(辑刊,不定期)、《瑶学丛书》等学术刊物。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曾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课题合作、资料交流、人员互访讲学与考察活动。与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老挝新闻文化部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外或境外机构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成立以来,先后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及中国的昆明、南宁等地成功举办了十多次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为国内外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具有高级职称34人,博士学位35人,博士生导师12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2 人,广西优秀专家 4 人,广西教学名师 2 人,广西十百千人才 1 人,广西文化名家 2 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 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3 人。(截止2019年3月)
2016年学院师资队伍概况
2016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47名,教辅人员11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22人,副高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7人,在读博士2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数7人。具有博士生导师10人(周建新、秦红增、龚永辉、王柏中、万辅彬-校外兼职、容志毅-校外兼职、李富强、吕俊彪、廖明君、郑一省),有广西特聘专家1人(周建新),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人(李富强),广西教学名师2人(龚永辉、万辅彬),广西十百千人才2人(周建新、秦红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万辅彬、周建新)。
2003-2013年学院师资队伍概况
2003年学院成立时,有在职专任教师45人,行政教辅人员7人,共52人。其中教授 8人、副教授18人、讲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2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人、硕士生导师15人。
2004年12月,全院有教职工53名,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周建新、龚永辉、李富强、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张有隽)、副教授18人、讲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 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1人(张有隽)。另外还有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0人。
2005年12月,学院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行政教辅人员7人。教职工中有教授或研究员11人(周建新、龚永辉、李富强、莫金山、欧以克、秦红增、王柏中、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张有隽),副教授17人,讲师19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 12人。
2006年,学院有教职员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12 人(周建新、龚永辉、李富强、罗树杰、莫金山、欧以克、秦红增、 王柏中、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张有隽),副高职称16人,中级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在读博士 11人。8月29日,李富强教授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优秀专家”称号。
2007年,学院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14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黄兴球、李富强、罗树杰、莫金山、欧以克、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副高职称11人,中级职称22人;博士 12人,在读博士 7人。本年度李富强教授被评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创新团队”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周建新教授同时被确定为创新团队“八桂学者”人选。
2008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51人,其中正髙职称12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黄兴球、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谢崇安、徐杰舜、玉时阶),副髙职称9人,中级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 5人。
2009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51人,其中正高职称者13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黄兴球、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20 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 5人。周建新、秦红增2位教授被中央民族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龚永辉教授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和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并记个人二等功,甘品元老师获学校“2007~2009年优秀老师”称号。
2010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具有正高职称13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吕俊彪、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副高职称12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在读博士2人;有博士生导师2人(周建新、秦红增),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
2011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周建新、秦红增),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广西特聘专家1人(周建新),广西高校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具有正高职称14人(周建新、龚永辉、黄家信、吕俊彪、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唐晓涛),具有副高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在读博士1人。
2012年,学院有在编在职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周建新、秦红增),广西特聘专家1人(周建新),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周建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秦红增),具有正高职称的16人(周建新、唐国军、龚永辉、黄家信、吕俊彪、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唐晓涛、郑维宽)、具有副高职称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在读博士1人。
2013年10月,随着科技史硕士点4名教职工从理学院调整入我院,全院共有在编在职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4人(周建新、秦红增、龚永辉、王柏中),广西特聘专家1人(周建新),广西优秀专家2人(李富强、龚永辉),八桂学者1人(周建新),具有正高职称的18人(周建新、唐国军、龚永辉、黄家信、吕俊彪、李富强、莫金山、秦红增、覃主元、王柏中、肖宏发、谢崇安、玉时阶、郑一省、唐晓涛、郑维宽、吴致远、容志毅)、具有副高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
壮学与瑶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4Z2)
壮学与瑶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高职人员9人,中职人员2名。有博士 8 人,硕士3 人,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的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2013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8人。
(一)学科特色和优势
壮学、瑶学是我校民族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自1952年建校以来,我校就根据地处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省区的区位特点,较早开始了壮族、瑶族和相关民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为学校治学的一大传统特色和优势。1978年以后,我校的壮学、瑶学研究不断深入,培养了一批壮学、瑶学学者,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1999年,我校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以后相继获得“中国少数民族史”等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6年,获得“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2004年我校分别成立了“壮学研究中心”和“瑶学研究中心”,并于2003年开始招收“壮族历史文化”、“瑶族历史文化”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我校的壮学、瑶研究,在以民族学的视角扎实开展壮、瑶民族研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跨民族、跨地区、跨学科的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科特色明显,研究成果丰硕。目前,我校汇集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从事壮族、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的学者,通过开展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出版和发表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内外许多研究壮族、瑶族及相关民族的学者,包括日本、越南、老挝、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纷纷前来我校交流、访问,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壮族、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本学科科研和师资力量较强,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的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目前,我校已成为全国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研究力量最为集中、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高校。自2004年以来,我校壮、瑶学科研队伍发表了大量壮学、瑶学研究论文,出版了《壮族历史与文化》、《瑶族历史与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瑶族传统文化》、《瑶族石牌制度》、《壮族民间宗教文化》、《壮族社会生活史》、《村落的视角: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其命维新: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实践论》、《草根的守望——民间视角下的壮剧传承与发展研究》等论著,《中国壮学文库》等系列专著和《中国壮学》辑刊。主要学术带头人李富强、玉时阶两位学者长期致力于壮族、瑶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课题几十项,著作颇丰,其论著《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壮学初论》、《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社会变迁研究》、《瑶族传统文化》、《瑶族通史》、《壮族社会生活史》等,在国内民族学界有着广泛声誉。黄家信、莫金山等学者,也是在壮学和瑶学科研教学中,造诣颇深的学者,特别是在壮族土司和瑶族石牌制度研究上,影响颇大。
(二)发展前景
本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扎实,前景远大。自2003年在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设立壮学和瑶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培养了一批从事该学科的人才。2013年,经批准,我校壮学与瑶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正式开始招生,并在民族学博士点下设有壮学与瑶学方向。本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有关政策招收有志于壮族、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的、具有本科及同等学历的学生,发展前景远大,因为:
1.壮瑶及相关民族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主要民族,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化壮族与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关系到南方乃至全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因而本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2.壮瑶及相关民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建设者,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化壮族与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对于推进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位点导师
本学科现在硕士导师3人,均为教授,其中有博士学位两人,博士生导师1人。方向负责人为李富强教授。
民族学是广西民族大学龙头学科、特色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专业、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401)
1998年我校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批准,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一、学科特色:
经过18年的硕士点建设历程,我校民族学二级学科在突出“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方面,不断凝练研究方向,主要确定了“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国民族”、“华人华侨研究”、“发展人类学”等特色研究方向,很好地整合了队伍,突出了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的特色。
目前,我校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主要设有以下五个研究方向:跨国民族;发展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华人华侨研究;文物与博物馆学。
二、学科优势:
1.师资力量雄厚
我校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主要有周建新、郑一省、吴伟峰、王頠、吴国富、罗宗志、郝国强等硕士生导师,其中本校在职在岗教授都具有博士学位,2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周建新教授,是中国与东南亚跨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知名专家;郑一省教授是我国华侨问题研究的知名学者;吴国富副教授是我国发展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其他中青年教师,都是受过系统教育的高学历人才,在一线教学、科研岗位上表现突出。
2.科研成果丰富
中国与东南亚跨国民族研究是我校民族学研究的新兴领域,近年来,我校科研人员在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出版了《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和平跨居论》等专著。与此同时,我校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深入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问题,一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赞誉,一些理论观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硕士点其他重要著作有:《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信仰治疗——广西盘瑶巫医研究》,等等。
3.培养质量优良
我院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专业课程建设日趋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999年至今,本学科点已经招收16届学生,顺利毕业13届学生,就业率100%。
4.田野调查扎实
我院的民族学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视田野调查环节。我们认为田野调查不仅是专业学习的基础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在3年培养过程中,我院民族学研究生必须累计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田野调查工作。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足迹遍布区内外,有些甚至已经从国内开始向周边国家拓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发展前景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民族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已经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广西在国家宏观战略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民族学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将在服务国家和地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学位点导师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学科带头人为周建新教授。
四、教育(0451,专业型硕士)
领域:
学科教学(历史)(045109,专业型硕士)
具有以下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型中学历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历史学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
五、文物与博物馆(0651)
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特色以及我校学科特色,重点培养民族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东南亚历史与文物、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科技考古等方面人才,强调传统工艺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科学与博物馆学领域的应用,为各级文物管理及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考古所、传媒组织、社团组织等文化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现代文博理念,能胜任文化遗产领域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民族学 专业代码:030401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民族学
专业点分布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南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延边大学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民族学院 吉首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大理大学 云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4 民族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5 所,本次参评1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学 |
A+ |
2 |
10673 |
云南大学 |
A+ |
3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A- |
4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5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学 |
B+ |
6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7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8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B |
9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B |
10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11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12 |
10749 |
宁夏大学 |
B- |
13 |
10610 |
四川大学 |
C+ |
14 |
10742 |
西北民族大学 |
C+ |
15 |
10762 |
新疆师范大学 |
C+ |
16 |
10135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C |
17 |
10517 |
湖北民族学院 |
C |
18 |
10695 |
西藏民族大学 |
C |
19 |
10531 |
吉首大学 |
C- |
20 |
10672 |
贵州民族大学 |
C- |
21 |
11407 |
北方民族大学 |
C-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民族学 专业代码:030400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民族学
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为例
请查阅中山大学相关招生院系的网页。
专业点分布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三峡大学 中山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4 民族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5 所,本次参评1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学 |
A+ |
2 |
10673 |
云南大学 |
A+ |
3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A- |
4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5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学 |
B+ |
6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7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8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B |
9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B |
10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11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12 |
10749 |
宁夏大学 |
B- |
13 |
10610 |
四川大学 |
C+ |
14 |
10742 |
西北民族大学 |
C+ |
15 |
10762 |
新疆师范大学 |
C+ |
16 |
10135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C |
17 |
10517 |
湖北民族学院 |
C |
18 |
10695 |
西藏民族大学 |
C |
19 |
10531 |
吉首大学 |
C- |
20 |
10672 |
贵州民族大学 |
C- |
21 |
11407 |
北方民族大学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