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壮学与瑶学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壮学与瑶学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概况]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广西民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难吗]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广西民族大学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群]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壮学与瑶学简介正文

壮学与瑶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4Z2)
壮学与瑶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高职人员9人,中职人员2名。有博士 8 人,硕士3 人,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的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2013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8人。  
(一)学科特色和优势
壮学、瑶学是我校民族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自1952年建校以来,我校就根据地处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省区的区位特点,较早开始了壮族、瑶族和相关民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为学校治学的一大传统特色和优势。1978年以后,我校的壮学、瑶学研究不断深入,培养了一批壮学、瑶学学者,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1999年,我校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以后相继获得“中国少数民族史”等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6年,获得“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2004年我校分别成立了“壮学研究中心”和“瑶学研究中心”,并于2003年开始招收“壮族历史文化”、“瑶族历史文化”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我校的壮学、瑶研究,在以民族学的视角扎实开展壮、瑶民族研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跨民族、跨地区、跨学科的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教学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科特色明显,研究成果丰硕。目前,我校汇集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从事壮族、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的学者,通过开展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出版和发表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内外许多研究壮族、瑶族及相关民族的学者,包括日本、越南、老挝、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纷纷前来我校交流、访问,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壮族、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本学科科研和师资力量较强,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的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目前,我校已成为全国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研究力量最为集中、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高校。自2004年以来,我校壮、瑶学科研队伍发表了大量壮学、瑶学研究论文,出版了《壮族历史与文化》、《瑶族历史与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瑶族传统文化》、《瑶族石牌制度》、《壮族民间宗教文化》、《壮族社会生活史》、《村落的视角: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研究》、《其命维新: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实践论》、《草根的守望——民间视角下的壮剧传承与发展研究》等论著,《中国壮学文库》等系列专著和《中国壮学》辑刊。主要学术带头人李富强、玉时阶两位学者长期致力于壮族、瑶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课题几十项,著作颇丰,其论著《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壮学初论》、《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社会变迁研究》、《瑶族传统文化》、《瑶族通史》、《壮族社会生活史》等,在国内民族学界有着广泛声誉。黄家信、莫金山等学者,也是在壮学和瑶学科研教学中,造诣颇深的学者,特别是在壮族土司和瑶族石牌制度研究上,影响颇大。
(二)发展前景
本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扎实,前景远大。自2003年在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设立壮学和瑶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培养了一批从事该学科的人才。2013年,经批准,我校壮学与瑶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正式开始招生,并在民族学博士点下设有壮学与瑶学方向。本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有关政策招收有志于壮族、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的、具有本科及同等学历的学生,发展前景远大,因为:
1.壮瑶及相关民族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主要民族,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化壮族与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关系到南方乃至全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因而本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2.壮瑶及相关民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建设者,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化壮族与瑶族及相关民族研究,对于推进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位点导师
本学科现在硕士导师3人,均为教授,其中有博士学位两人,博士生导师1人。方向负责人为李富强教授。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guangximinzudaxue/yanjiushengyuan_25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