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概况]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广西民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难吗]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广西民族大学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群]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简介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是民社学院办学时间较长的学科,属于广西区重点学科民族学之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2000年以来,我院开始招收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并注意培养该研究方向的硕士生,2006年获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本学科在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前沿地位,学科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特色
1.鲜明的专业定位。本专业从民族学及人类学的角度,结合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的内在关联,分析各门类艺术形态的本体特征,探索民族艺术的民族性、活态性与多样性,解读民族艺术发展变迁的文化进程,进而从整体性与联系性的视角在把握族群社会、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考察、研究民族艺术本体及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探索民族艺术的发展趋势。
2.在学科方向和研究内容上,凝练出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三个方向,其中“艺术人类学”以中国各地域少数民族纷繁复杂的艺术形态在当下的发展状况、文化内涵及价值等为研究对象,通过艺术人类学的视角、理论与方法,结合各门类艺术形态的本体特征,考察与探索民族艺术的多样性、民族性、社会性与时代性。“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立足于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以中国各民族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为研究对象,将族群的多元艺术生态作为族群历史的重要阐释方式,解读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为研究原点,学术视野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整体性、活态性和联系性的视角,对民族艺术的艺术形态及其内容之间的广泛关联与文化特质开展考察与研究,探索民族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3.在学科研究方法上,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特点,倡导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力求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目前已在广西等地建立了五个田野调查实习基地或协作点。
4.在学科研究成果上,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近年来,本学科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民族艺术保护传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提升学术和服务社会方面均有成效。
5.在硕士人才培养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科非常注重学生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有的在读研究生多次获得本校研究生论文竞赛奖,有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专著获得出版社出版。
(二)学科优势
1.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本学科现已形成多个研究方向的导师群,是全国研究民族艺术教研人员优势较为明显的团队。在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文化变迁、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较高水平,学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较高的起点。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带头人廖明君教授,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民社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2014年任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主持《珠江流域少数民族铜鼓艺术与非遗保护》《壮族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子课题《壮族、瑶族、侗族》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民族文化、艺术人类学、非遗保护、古典文学等研究领域发表文论百余万字,出版《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读》《壮剧》《多维视野中的艺术对话》《壮族始祖:创世之神布洛陀》《铜鼓文化》《刘三姐歌谣·古歌卷》《生死攸关——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等多部专著,多次获得省部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所主编的《民族艺术》杂志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RCCSE],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2.成果的族群性、地缘性、国际性及学科相互渗透特色突出。本学科在民族艺术、建筑艺术、边疆古代民族崖画、民族音乐等研究领域,能突破传统民族学、人类学和艺术学的研究模式,研究视野涉及民族艺术的源流、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与现代融合等问题;其成果对于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地区、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发展、社会转型、社会文明建设等现实问题,都可以提供相关的学术理论基础并产生直接转化作用。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廖明君研究员的“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覃彩銮的“古代民族崖画”与“壮侗民族建筑文化”,吴宁华教授、吴巧副教授的瑶族音乐,覃慧宁副教授和谭静老师的民族艺术等系列研究,充分展现了本学科在民族艺术和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态势。
 (三)发展前景
1.对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明建设与和谐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推动民族艺术学科的建设发展,对促进社会转型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相对欠缺,因此,促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
(四)学位点导师
经过多年建设,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是一个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教授2人,兼职教授1人,副教授1人,有博士2人。方向负责人为廖明君教授。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guangximinzudaxue/yanjiushengyuan_25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