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生培养方案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山东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力量] [山东大学法学院的联系方式] [山东大学法学院的介绍] [山东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的介绍] [山东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联系方式] [山东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师资力量]

山东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山东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山东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山东大学考研难吗]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大学排名] [山东大学考研群] [山东大学研究生学费] [山东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国际政治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  东北亚学院 培养层次  √硕士 √博士 □硕博 □直博
学科名称  国际政治 学科代码  030206
覆盖二级学科
(按一级学科制订方案需填写) 
 
学科名称(国际政治) 
适用年级  2019 级开始适用 修订时间   2019  年  6 月 
 
学制 
√硕士: 3 年,最长学习年限: 4 年  
√博士: 4 年,最长学习年限: 6
硕博: 5 年, 最长学习年限: 7 年直博: 5 年, 最长学习年限: 7 年 
 
 
提前毕业要求
普通博士生: 达到正常毕业要求, 可申请提前 12 个月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者需在 SSCI 源刊或本学科权威期刊上发表 2 篇学术论文或在 CSSCI 源刊上发表 6 篇学术论文。
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一般不允许提前毕业, 特殊情况可根据具体要求提交申请。 
 
 
 
 
 
 
 
 
 
 
 
应修总学分与课程设置
( 具体课程列表另附页-附件 2)  
硕士:总学分≥ 30 学分,必修学分≥ 24 学分
 
课程设置要求:
     
1.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  公共必修课:
    (1)思想政治理论课 3 学分。
(2) 第一外国语 3 学分。专业必修课:
(3) 专业外语 2 学分。 
(4) 学位基础课 6 学分。 
(5) 学位专业课 6 学分。培养环节:
(6) 前沿讲座 2 学分。 
(7) 讨论班 1 学分。 
(8) 社会实践 1 学分。 
    2.选修课
本专业课程设置表中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修课,6 分。
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有:2 分第二外国语,计 2 学分;
体育课,计 1 学分;
心理学课程,计 1 学分。
学校列出的其它非专业选修课程。
    3.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历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 1-2 门本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博士:总学分≥ 22 学分,必修学分≥ 20 学分 
 
课程设置要求:  
 
1. 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2 学分。专业外语, 2 学分。
学位专业课, 10 学分前沿讲座, 5 学分。讨论班, 1 学分。
2. 选修课 
选修课程分为专业选修课和非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院根据国际政治学科前沿最新发展成果开设专业选修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选修相应课程。
非专业选修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培养计划选修本学科以外的课程。其中, 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计 2 学分;  
第二外国语, 计 2 学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 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 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3. 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历考入的博士生补修本专业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 1-2 门, 补修课程成绩
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硕博: 总学分≥  学分, 必修学分≥  学分课程设置要求:
直博: 总学分≥  学分, 必修学分≥  学分课程设置要求:
 
 
 
 
 
 
 
 
培养目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培养本专业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能够系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能够把握国际政治领域内的各种不同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够把握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动向, 能够把握东北亚区域政治与国别政治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 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 能够胜任党政管理部门及大型企业涉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含硕博连读、直博) 培养目标:
 
培养本专业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能够系统、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能够全面把握国际政治领域内的各种不同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够把握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动向,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的组织模式和基本对外政策, 了解国际法的基本规则, 能够把握东北亚区域政治与国别政治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 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 能够用外文进行学术写作并熟练地与国际社会进行语言交流, 具备独立分析国际政治问题的能力。完成学业者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基本功底, 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
教学工作, 能够胜任党政管理部门及大型企业涉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研究方向
1. 国际政治理论
2. 东北亚区域政治与区域社会
3. 国际安全与东北亚区域安全

  4. 海洋政治学
5. 朝鲜半岛政治
6. 日本政治
7. 俄罗斯政治
 
 
 
 
 
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指导与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采取集中授课、学术讨论、参与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 本硕士点硕士生指导小组由硕士生导师组成。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制定完成。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含硕博连读、直博)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指导与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采取集中授课、学术讨论、参与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本博士点博士生指导小组由博士生导师组成。导师和指导小组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个
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博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制定完成。
其他培养环节及要求 
培养环节  学分  内容或要求  备注 
 
 
 
 
 
 
前沿讲座
(硕士)
 
 
 
 
 
 
2
讲座目标: 主要研讨与本学科及各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时事热点,调动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讲座方式: 前沿讲座包括研究生的个人专题综述, 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
讲座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少于 15 次,主讲不少于 2 次, 每次主讲不少于 30 分钟。主讲者要写出书面讲稿或提纲,讲座完成后需提交讲座课件、现场照片,每位参与者也必须发言, 阐释自己的观点。
考核方式: 学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情况由该学生的指导教师和本学科点的其他教师共同考核, 分别给予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成绩, 合格者计 2 学分。
 
 
 
 
 
前沿讲座
(博士)
 
 
 
 
5
讲座目标: 主要研讨与本学科及各研究方向相关的重大学术理论、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时事热点, 调动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术发展或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晰地了解。
讲座方式: 以小型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 由导师或有关教师主讲,或外请专家主讲,亦可由博士生主讲,然后进行专题讨论。博士生参与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的,可计为参加前沿讲座。讲座以汉语为主, 但鼓励学生使用外国语进行前沿讲座。
讲座要求: 专家和学生讲授交叉进行。专家主讲时, 学生要积
 
 

    极主动地与专家进行学术探讨并在讨论结束后撰写有关课题论文; 由学生主讲时,要求主讲者撰写有关课题报告,并准备接受有关提问。主讲学生应制作 PPT 文稿并在讲座时进行演示; 讲座过程应有音像资料。讲座贯穿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参加讲座次数不少于 15 次, 主讲不得少于 5 次。
考核方式: 参与讲座的教授根据学生在前沿讲座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给予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成绩,成绩合格以上计 5 学分。在重要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并提供相应证
明的, 奖励前沿讲座学分, 计 1 学分/次。
 
前沿讲座
(硕博、直博)
 
6
   
 
 
讨论班
(硕士)
 
 
1
讨论班由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织,以研究方向或课题组为单位设立。硕士研究生讨论班自第三学期开始,每两周组织一次,每期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研究生充分参加讨论,展开学术争鸣。讨论班计 1 学分。每次讨论班应有完
整记录。
 
 
讨论班
(博士)
 
 
1
    讨论班由博士研究生导师组织,以研究方向或课题组为单位设立。博士研究生讨论班自第二学期开始,每两周组织一次,每期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研究生充分参加讨论,展开学术争鸣。讨论班计 1 学分。每次讨论班应有完
整记录。
 
含硕博、直博
 
社会实践
(硕士)
 
1
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实习或参加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以调
研报告、实习报告等作为考核依据,在读期间至少应提交一份社会调查或实习报告,合格者计 1 学分。
 
 
 
 
 
 
 
 
 
硕士中期考核
 
 
 
 
 
 
 
/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学位课程完成后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基础知识、学位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和身体状况等。
考核由考核委员会主持。考核委员会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至少 5 名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委员会主席必须是硕士生导师。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和科研情况提出考核申请, 学生考试可以采取口试、笔试或口试加笔试等方式。如采取口试方式,必须有口述提纲。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知识掌握、外语熟练程度、国际形势分析、学术论文研究与发表、毕业论文进展,等等,综合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成绩合格以上者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合格者可补考核一次,再不合格者将根据《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流处理。每年中期考
核优秀比例不超过 20%, 暂缓通过比例不低于 15%。
 
 
 
 
 
 
 
 
 
 

 
转博资格考试
 
/
   
硕博
 
 
 
 
 
 
 
 
博士中期考核
 
 
 
 
 
 
 
/
博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学位课程完成后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基础知识、学位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和身体状况等。
考核由考核委员会主持。考核委员会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至少 5 名教授( 或相当职称的专家) 组成。 委员会主席必须是博士生导师。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和科研情况提出考核申请, 学生考试可以采取口试、笔试或口试加笔试等方式。如采取口试方式,必须有口述提纲。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知识掌握、外语熟练程度、国际形势分析、学术论文研究与发表、毕业论文进展,等等,综合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成绩合格以上者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不合格者可补考核一次,再不合格者将根据《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流处理。每年中期考
核优秀比例不超过 20%, 暂缓通过比例不低于 15%。
 
 
 
 
 
 
 
含硕博、直博
科学研究与创新性成果要求
 
学生类型
具体要求   
备注
 
硕士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前两年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年完成一篇学年
论文, 并在学科点师生联席会议上汇报自己的收获。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地从事学术研究活动, 尽量争取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 
 
 
 
 
 
 
 
博士( 含硕博连读、直博)  
按照《关于明确山东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基本要求的通知》( 山大研字[2010]63 号) 执行。以论文形式体现的成果应是在学期间以研究生为独立作者或者以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或 SSCI 与 SCI 通讯作者) 、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学期间在 SSCI 或 SCI 源刊或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 1 篇或在 CSSCI 源刊上发表 2 篇学术论文, 才有资格申请参加论文答辩。发表的论文必须一律以正式出版为准。( 一、CSSCI 来源期刊不含扩展版, CSSCI 集刊两篇折抵一篇, 但不允许以四篇集刊论文申请学位。二、成果要求中所指的学术论文不含译文、综述类文章。三、人文社科权威期刊以学术研究部发布的《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期刊目录( 试行) 》为准。四、国际政治方向
的权威期刊。五、《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转载 3000 字以上。)  
 
 
 
 
 
 
 
学位论文
学生类型 学位论文要求 备注
 
    硕士
研究生在修满 30  学分并通过中期筛选的基础上, 第三学期末, 在指导教师的指
导下进行选题、开题和写作, 论文的选题和体系须经学科组组织的开题报告会通过。
 
 

  从第四学期开始学位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实行汇报与阶段性学术报告制度。每 3-6 个月研究生须在指定的范围内报告论文的进展情况, 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及时予以帮助; 在申请论文答辩前 3-6 个月, 须向本专业教师全面汇报论文的写作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果, 以便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 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体现出国内或者国外所在研究领域的较高学术水平, 要求观点鲜明, 思想正确, 资料丰富翔实, 论据充分, 逻辑严密, 语言流畅, 并
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或突破。
 
 
 
 
 
 
 
 
 
 
 
 
 
 
 
 
 
博士( 含 硕 博连读、直博)  
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生学术水平和本学科点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博士学位论文在学术上要有一定创新, 必须探讨一定的未知领域, 论文选题必须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博士学位论文要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它应是一篇( 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 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 学生从事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时间不少于 3 年, 共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博士生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广泛调查研究、了解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 在第一学年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逐步酝酿, 最后与导师一起确定论文题目, 并独立完成开题报告, 字数不得少于 2.5 万字。中期考核前, 在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召集的专家会议上做开题报告, 听取与会专家意见, 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进行指导和把关。开题报告通过后, 方可正式进行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不合格者, 应在三个月内修改补充, 重新开题。
2. 学位论文的定期检查。一般情况下, 每隔 3~ 6 个月, 博士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组及有关人员参加,帮助博士生分析论文进展的难点, 及时给予指导, 以促进论文顺利完成。
3. 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博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 3~ 4 个月, 向本专业指导小组申请预答辩。学位论文预答辩公开举行, 由导师或培养单位根据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内容聘请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 5 人组成预答辩委员会, 并报所在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只有通过了预答辩, 才能在至少 3 个月后进行正式答辩; 预答辩没通过者, 可以在半年后重新申请预答辩。
4. 学位论文进入教育部盲审程序, 学位论文顺利通过盲审后, 才可以最后进入学术论文答辩。
5. 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候选人需要观点鲜明、思想正确、逻辑严谨、数据详实地陈述学术论文并回答答辩委员会的提问。
 
 

 
本学科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期刊目录
 
   (一)中文参考书目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年版。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宫少朋等:《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版。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倪世雄等:《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王缉斯:《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李一文、马风书:《当代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叶宗奎、王杏芳:《国际组织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李铁成:《世纪之交的联合国》,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门洪华:《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版。
李文:《亚洲政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孙叔林:《当代亚太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房宁:《自由 威权 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门洪华:《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谢益显主编: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年版。曲星、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楚树龙、余威主编:《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时事出版社,2008 年版。
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王逸舟、谭秀英主编:《中国外交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赵可金:《当代中国外交制度的转型与定位》,时事出版社,2012 年版。

郝雨凡等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版。张蕴岭主编:《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新型伙伴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
李红杰、余万里主编:《改革开放 30 年的中国外交》,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年版。仪名海:《中国与国际组织》,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张历历:《外交决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年版。
樊勇明主编:《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二)中文译著书目 
[美]查里斯•金德尔伯格:《1929—1939 年世界经济萧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版。
[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巴西]特奥多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
[美]彼得•J•卡赞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年版。[美]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澳]约翰•芬斯顿:《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 14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第 15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日]浦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  
[美]威廉•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美]卡尔•多依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美]约翰•伯顿:《全球冲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美]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  
[美]缪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 年版。[美]安妮•克鲁格:《作为国际组织的 WT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84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版。  

[美]罗杰•希尔斯曼等:《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三)英文参考书目
 G. John Ikenberry Michae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sia-Pacifi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
 Michael Yahuda,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Asia-Pacific, 1945-1995, Routledge,1997
 Joseph A. Camilleri, Asia-Pacific Geopolitics: Hegemony Vs. Human Securit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7
 Hung-mao Tien,Tun-jen Cheng,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Asia-Pacific, M.E. Sharpe,2000
 Valerie M. Hudson,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Theory,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Chris Alden and Amnon Aran,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New Approaches, Abingdon, Ox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Steve Smith and Amelia Hadfield, eds., Foreign Policy: Theories, Actors, Ca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8.
 Laura Neack, Jeanne A. K. Hey, and Patrick J. Haney, eds.,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ts Second Genera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5.  
 Graham T. Allison and Philip Zelikow,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2n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Christopher Hill, 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Foreign Polic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Breuning, Marijke,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Laura Neack, The New Foreign Policy: U.S. and Comparative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Maurice A. East,eds., Why Nations Ac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Comparative Foreign Policy Studies,
Beverly Hill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1978.    
(四)中文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外交评论》、《当代亚太》、《东北亚论坛》、《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观
察》、《国际政治研究》、《国际论坛》、《欧洲研究》、《美国研究》、《日本研究》、《太平洋学报》、《南洋问题研
究》、《东南亚研究》、《东南亚纵横》、《东南亚》等。
 (五)英文期刊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orld 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The National Interest ;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American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Asian Survey;Pacific Affairs;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sia week;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审核意见
 
学科、专业负责人意见
 
 
负责人(签名):
 
 
 
 
 
 
 
 
 
 
 
 
 
 
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意见
 
 
 
 
分委员会主席(签名):
 
 
 
 
 
 
 
 
 
 
 
 
 
盖章: 日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handongdaxue/yanjiushengyuan_28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