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联系方式]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林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林业大学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群]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培养方案正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0705)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一)学科简介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之一,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配置及其变化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学科立足于“动植物王国”、省委省政府的“森林云南”建设需求,依托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实验室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从个体、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开展野生动植物动态学、保护 与管理、疾病防控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依托生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 管理学等学科,主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理念,实现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和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内容和方向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野生动物驯养与疾病防 控和植物产品开发与利用。
近三年来,本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40 项,总经费 1500 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
项、云南省科技厅项目 10 项。
本学科现有教师 27 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 20 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8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 1 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 人,担任省级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有 3 人。经过几代人的培育与建设,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团结协作、敬业负责和求实创新 的师资队伍。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涉林行业以及环境保护管理等政府部门、各类技术专科学校、 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除应符合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应达到:1. 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 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3. 具有扎实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三)培养方式
本学科采取导师负责制、行业专家联合指导、学科团队等方式,导师主要负责论文选题、项目 实施、外部条件以及经费,学科团队负责培养过程和质量监控评价。(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修业(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为 5 年,非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6 年。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研究)方向
1. 野生动物多样性及保育主要研究动物区系形成、演变和发展趋势,动物保育理论及其持续利用技术;重点关注珍稀濒 特等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濒危机制与繁育和栖息地保护、恢复和重建技术。
2.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从植物种类、生境、遗传、生态系统等方面研究植物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研究珍稀濒危植 物保护的理论、方法、途径和技术以及植物资源用途、利用方式和技术手段,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植 物多样性特征、形成与维持机制、植物物种濒危原因及保护技术、入侵植物的危害与控制等。
3. 自然保护区管理
围绕履行和提升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开展进行保护区能力建设、资源管护、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理 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推进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绿色发展和 生态文明建设。
4. 动物资源监测与评价
野生动物资源分布模式、特征和规律研究,监测和评价方法、要求、技术规范和手段研究;野 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23 学分和必修环节 5 学分。1. 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学分最低要求为 23 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为 16 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 1 学年之内完成。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学位课 |
公共学位课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2 | 考试 | |
[2] | 自然辨证法概论 | 18 | 1 | 1 | 考试 | |||
[3] |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 144 | 6 | 1、2 | 考试 | |||
专业学位课 |
[4] | 生物多样性理论与实践 | 32 | 2 | 1 | 考试 | 精品课 | |
[5] | 进化生物学 | 48 | 3 | 1 | 考试 | 双语课 | ||
[6] | 学科进展专题 | 32 | 2 | 2 | 考试 | 案例课 | ||
[7] | 景观生态学 | 48 | 3 | 2 | 考查 | |||
选修课 |
方向选修课 |
[8] |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 48 | 3 | 2 | 考查 | |
[9] | 生物地理学 | 48 | 3 | 1 | 考查 | |||
[10] | 动物行为生态学 | 32 | 2 | 2 | 考查 |
类别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11] | 植物系统学 | 32 | 2 | 1 | 考查 | |||
[12] | 植物区系地理学 | 32 | 2 | 1 | 考查 | |||
[13] | 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 32 | 2 | 1 | 考查 | |||
[14] | 自然保护区学 | 32 | 2 | 2 | 考查 | |||
公共选修课 |
[15] |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32 | 2 | 1 | 考查 | ||
[16] |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 32 | 2 | 1 | 考查 | |||
[17] | 多元统计分析 | 48 | 3 | 2 | 考查 | |||
[18] | 生物信息学 | 32 | 2 | 2 | 考查 | |||
[19] | 分子系统学 | 32 | 2 | 2 | 考查 | |||
[20] |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 32 | 2 | 2 | 考查 | |||
必修环节 |
[21] | 开题报告 | 1 | 3 | ||||
[22] | 实践训练 | 2 | ||||||
[23] | 学术交流与讨论 | 2 |
要求及说明:
(1)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 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体 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①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硕士生第一外国语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
③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 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
(3)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 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 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自学补修 2~3 门本科核心课程,补修的本科课程不计成绩不计学分。
2. 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 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审定,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 分别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2) 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
学术交流与讨论应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 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学期举办研讨活动的次数不 少于 5 次,研究生本人在学科组织的研讨活动中汇报不少于 2 次。此外,研究生必须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报告及讲座,导师应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报告。导师负责 对研究生学术交流与讨论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由研究生秘书检查备案。该环节考核通过后,记 2 学分。
(3) 开题报告(1 学分)
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 完成。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导师认可通过,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后 方可参加开题。开题报告应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记 1 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者,以书面形式交至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 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执行。开 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定时间内(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3 个月)重新开题,2 次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 3 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4) 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四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各相关负责人组织和实施。 审查小组应对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预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
(修订)》执行。
(5) 实践训练(2 学分)
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硕士生 培养要求进行。每学年实践结束,研究生须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 认定合格后,计 2 学分。
(6) 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之中外,主要采 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每学期参加专题讲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作业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 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规范要求参见《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和《研究 生学位论文格式范本》。
(八)其他要求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学位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经 导师同意,方可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且达到《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 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可以申请授予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 节,但未达到学位申请要求,可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九)学位类型
学位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学校学位 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农学硕士学位。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nanlinyedaxue/yanjiushengyuan_340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