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森林保护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森林保护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林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林业大学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群]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森林保护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森林保护学(090703)

Forest Protection

 

(一)学科简介

森林保护学是林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其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学科,   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方法为基础,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南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的建设始于 1981 年,森林保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批准标志着该学科的正式建立。近 40 年来,学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1981-1990 年为第一阶段,著名森林病理学家任玮教授带领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西南地区森林病害研究;著名   昆虫学家曹诚一和吴铱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以松毛虫、松叶蜂、小蠹虫、木蠹象为主的重大森   林害虫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1991-2000 年为第二阶段,开展了以华山松腐烂病、华山松疱锈病、华山松衰退病为主的重要森林病害和西南山地高等真菌研究;开展了云南松脂瘿蚊、华山松   木蠹象、云南木蠹象和小蠹虫等重要森林害虫的研究;开展了紫茎泽兰化学防治、大面积人工纯林   病虫害综合防治、长江防护林体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系列研究;引进森林保护系统工程理论,提出   以寄主为中心的病虫害综合管理思想,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2001-2017  年为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 传统重大病虫害研究继续受到关注,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有害生物数字标本库的建设、森林灾害   数字系统、精细化测报、森林灾害生态控制、病虫害分子机理等新兴研究领域蓬勃发展,昆虫和菌   物多样性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植物与菌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森林健康成为努力方向。2005     年森林保护学建成为云南省重点学科,2010 年建立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2014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森保学科硕士点有 5 个研究方向:森林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植物检验检疫与生物安全、资源微生物学。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各类技术专   科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近三年来,森林保护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52 项,总经费 1506 万元;其中,新增项目 32 项,
新增科研经费 808.5 万元。所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4 项、云南省科技厅项目
14 项、国家部、局级基金项目 3 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
森林保护学科现有教师 31 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 20 人,占 64.5%;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24 人,
占 77.4%;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4 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 1 人,云南省高校教学
名师 2 人,云岭名师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云南省先进工作者 1 人;担任省级学会常务理事、
副理事长有 7 人。

(二)培养目标

1. 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  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2. 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 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森林  保护技术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发展能力。

(三)培养方式

本学科采取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联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主要负责论文选题方向、项目实  施外部条件以及经费,导师组主要负责课程制定、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培养质量评价。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修业(学习)年限,全日制学
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为 5 年,非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6 年。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研究)方向

1. 森林病理学
主要研究森林植物、观赏树木及经济林木病害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防治学及病原致病  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真菌种类的多样性及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同时开展植物与微生物之间  的相互关系研究。
2. 森林昆虫学
主要开展膜翅目、鞘翅目、襀翅目等昆虫的系统分类、系统发育、分子系统学与进化、物种多  样性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研发针对重大森林害虫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揭示森林害虫演替规律、种  群消长规律与成灾机理,解析森林害虫与植物的互作、协同进化及化学通讯机制,发掘、保护和利  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资源并探讨其与寄主的互作机制,研究森林害虫防治的新理论、新方法和  新技术。
3.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的消长规律以及运用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防治方法对有害生  物进行综合管理的理论和技术。以森林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成灾机制;森林健  康评价与维护技术;发展以生态学原理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重要经济林  木的绿色防控技术;新型绿色环保防治药剂的研究与应用技术;推动社区综合管理实践,控制有害  生物种群成灾。
4. 植物检验检疫与生物安全
围绕生物入侵与防控体系,重点开展农林入侵物种(病、虫、草及线虫等)的分类鉴定、生物  学特征、地理区系、生态适应与进化、减灾与持续防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开展用于危险入侵生  物的生态安全评估及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重大有害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可持续控制的示范教育  基地。
5. 资源微生物学
主要研究与森林病害有关的以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森林微生物分类、形态学、生理生化和遗传

 
 
 
 
 
学特征;重点研究资源真菌的开发与利用及微生物与森林植物共生方面的理论和技术。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23 学分和必修环节 5 学分。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学分最低要求为 23 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为 16 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
要求在第 1 学年之内完成。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44 6 1、2 考试  
 
专业课
[4] 森林保护学 32 2 1 考试 精品课程
[5]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32 2 1 考试 案例课
[6] 学科进展专题 48 3 2 考试  
 
 
 
 
 
 
 
 
 
 
 
 
 
 
 
 
 
选修课
 
 
 
 
 
 
 
 
 
 
 
 
 
 
 
 
方向选修课
[7] 分子植物病理学 32 2 1 考查  
[8] 高级菌物分类学 32 2 1 考查 全外文课
[9] 森林病害流行学 32 2 2 考查  
[10] 资源微生物学 32 2 2 考查  
[11] 林木病害研究方法 32 2 2 考查  
[12] 昆虫分类学 32 2 1 考查  
[13] 昆虫生态学 32 2 1 考查  
[14] 昆虫生理学 32 2 2 考查 双语课
[15] 资源昆虫学 32 2 2 考查  
[16] 昆虫学研究方法 32 2 1 考查  
[17] 农药毒理学 32 2 1 考查  
[18] 农药生态学 32 2 1 考查  
[19] 农药生物测定 32 2 2 考查  
[20] 绿色农药研究及应用技术 32 2 1 考查  
[21] 生物防治 32 2 1 考查  
[22] 化学生态学 32 2 2 考查  
[23]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32 2 1 考查  
[24] 生物多样性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查  
[25] 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 32 2 2 考查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选修课
[26]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32 2 1 考查  
[27]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32 2 1 考查  
[28] 3S 技术与应用 32 2 2 考查  
[29] 生物信息学 32 2 2 考查  
[30] 分子系统学 32 2 2 考查  
[31] 生物化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32 2 2 考查  
 
必修环节
[32] 开题报告   1      
[33] 实践训练   2      
[34] 学术交流与讨论   2      
 
要求及说明:
(1)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  体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①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硕士生第一外国语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
③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  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
(3)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  平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自学补修 2~3 门本科核心课程, 补修的本科课程不计成绩不计学分。

2. 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  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审定,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  分别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2) 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
学术交流与讨论应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

 
 
 
 
 
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学期举办研讨活动的次数不  少于 5 次,研究生本人在学科组织的研讨活动中汇报不少于 2 次。此外,研究生必须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报告及讲座,导师应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报告。导师负责  对研究生学术交流与讨论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由研究生秘书检查备案。该环节考核通过后,记  2  学分。
(3) 开题报告(1 学分)
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  完成。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导师认可通过,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后  方可参加开题。开题报告应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记  1  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者,以书面形式交至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  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执行。开  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定时间内(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3 个月)重新开题,2 次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 3 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4) 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四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各相关负责人组织和实施。  审查小组应对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预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
(修订)》执行。
(5) 实践训练(2 学分)
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硕士生  培养要求进行。每学年实践结束,研究生须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  认定合格后,计 2 学分。
(6) 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之中外,主要采  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每学期参加专题讲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作业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  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规范要求参见《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和《研究  生学位论文格式范本》。

(八)其他要求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学位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经  导师同意,方可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且达到《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

 
 
 
 
 
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可以申请授予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  节,但未达到学位申请要求,可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

(九)学位类型

学位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学校学位  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nanlinyedaxue/yanjiushengyuan_34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