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林业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林业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林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林业大学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群]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林业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正文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林业(095400)

Forestry
 
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林学一级学科,于 2011 年开始招生。设 7 个研究方向,其中林学院负责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与利用、数字林业与森林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植物方向)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负责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动物方向)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生态与环境学院负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
林学学科起始于 1939 年建立的云南大学森林系,1978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2006 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6 年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科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合理,骨干教师中 100%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 1 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 2 人,云南
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0 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9 人,云南省教学名师 7 人。有 3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站、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云南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昆明滇池面山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一、培养目标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林业技术推广和林区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林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林区发展、林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3、林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林业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林业技术推广和发展工作。
4、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在校学习和集中学习两种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是指 1 位校内导师,1 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校外实践部门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设置 7 个研究方向共,分别为:

1、林木遗传育种

主要研究内容有林木分子育种、森林植物遗传与改良、林木细胞遗传与细胞工程、林木良种繁育等。

2、森林培育

主要研究内容有林木种苗培育、人工林培育、植被恢复与保持,开展良种壮苗培育理论与技术、人工林“定向培育”和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

3、经济林栽培与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立优质高效经济林栽培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经济林开花结实和抗旱生理机制及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与培育技术体系。

4、数字林业与森林资源管理

基于 3S 技术建立森林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和软件开发;探索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及评价理论和方法,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资产评估、林业分类经营、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5、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含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编目、空间分布格局,珍稀、濒危、保护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措施,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6、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主要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林业生态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研究。

7、森林保护

主要开展森林灾害研究,包括森林病害、森林害虫森林火灾、森林鸟兽害、森林气象灾害等。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全日制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6 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管理,设置公共学位课(必修)、专业学位课(必修)、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四个部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领域)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9 学分,其中课程

学分不少于 20 学分(学位课程学习 16 学分,选修课程学习 4 学分),必修环节 9 学分。

2、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 1 学期之内完成。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林业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 2~3 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专业硕士外国语 64 3 1 考试  
[4]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 48 3 1 考试  
[5] 科技写作主题(含信息检索) 16 1 1 考查  
专业学位课 [6] 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32 2 1 考查  
[7] 资源植物分类学 32 2 1 考查  
[8] 现代林业信息技术 32 2 1 考查  
 
 
 
 
 
 
 
 
 
选修课
 
 
 
 
 
 
 
 
 
选修课
[9]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0] 林业生物技术 32 2 2 考查  
[11] 林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2] 经济林栽培技术与应用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3] 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专题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4] 森林资源管理(含测树学) 32 2 2 考查  
[15] 植物群落学 32 2 2 考查  
[16] 生物多样性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7] 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8] 生物活性成分分离分析方法与原理 32 2 2 考查  
[19]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试 案例课
[20] 森林水文学 32 2 2 考试  
[21]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22] 保护生物学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23] 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32 2 2 考查  
 
 
必 修
环 节
[24] 个人培养计划   0 1    
[25] 论文开题报告   2 3    
[26] 论文中期检查   0 4    
[27] 专业实践   7 3-5    
[28] 形势与教育政策   0 1-2    
 
要求及说明:
1、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二学期前 8 周完成。

公共课程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专业课程由学院组织,分两个学期开设;
2、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专业硕士外国语 1 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3、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研究生课程设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原则上每门课程不得大于 3 学分,每学分对应的标准学
时数为 16 学时;
5、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入学的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 2 门,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由导师和学院负责检查、审核。

六、必修环节(9 学分)

1、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2、专业实践(7 学分)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研究生要结合基本知识教学和毕业实践环节,利用相对稳定、特色突出、针对性强的实践基地条件,采用具有符合职业需求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实践训练方法,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理论和专业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探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由实践环节和课程讲座组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环节计 6 学分,研究生按要求要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报告(含实践进度),定期提交专业实践中期考核材料,由双导师和学院负责审核;开设“行业安全教育与职业道德讲座”课程,计 1 学分,讲授行业相关的信息安全、工程安全和职业道德内容,建议以案例课的形式进行。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论文开题报告(2 学分)

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发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发方法、预期成果、进度安排等。开题报告由培养学院组织,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在第 3 学期内完成。具体参照《西南林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各学院应对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时间、文献阅读数量(外文文献所占比例),提出具体要求。开题合格计 2 学分。

4、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各培养单位应组织考核小组,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各学院可在学校相关制度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具体规定,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除保密论文外,学位中期检查应公开进行,在第 4 学期内完成。

5、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外,主要采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参加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考试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2、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等形式。

3、论文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字数应不低于 2.5 万字。学位论文的撰写需参照《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相关要求。攻读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4、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盲评按《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办法(2019 年修订)》执行。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获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独立或以第一作者、以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不包括未正式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报纸及科普读物等)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nanlinyedaxue/yanjiushengyuan_34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