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介绍]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林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林业大学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群]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森林经理学(090704)
Forest Management
 

(一)学科简介

西南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学科始建于 1966 年,1986 年获教育部批准为为硕士点,2014 获批为博士点。 2001 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 年被批准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科下设森林经理学、测树学、林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四个实验室,并拥有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  业信息与测绘实验中心和云南省重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林业 3S 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平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  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遥感、社会林业,学科主干课程《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为省级精品课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职教师 13 人,兼职教师 10 人。其中教授 6 人、
副教授 11 人、讲师 5 人、高级实验师 1 人,其中 1 名云南省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1 名云南省中
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 名国家林业局教学名师。近 5 年来,先后主持 15 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10 余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森林区划、调查、评价,森林生长与收获、规划与调整、管理与决策等理论、  方法及技术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在林业中起到协调生态、技术和经济,制定经营目标、组织经营的  重大作用,是培养中高级森林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基地之一,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林业科研、教  学、行政管理、规划设计、森林经营等部门。
多年来,森林经理学科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基础上,不断地引进现代的高新技术,  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之所用,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发展生长点,特别是  在林业遥感、数字林业工程、社区林业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办出了特色,也为全国的森林经理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培养目标

1. 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  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
2. 系统地掌握森林经理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现代调查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具有较宽的社会、  经济、管理方面知识;具有较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的   能力;具有较坚实的森林经营管理知识和协调能力,可从事科学研究、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及信息管   理与信息系统研发等工作。
3. 具有健康的体魄,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

(三)培养方式

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学科团队、行业专家联合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研究生。

(四)学习年限

采用学制为  3    年基本学习年限的弹性学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年限为
5 年,非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长年限为 6 年。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经本人
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不超过 2 年或提前不超过 1 年。课程学习累计 1—1.5 学年,论
文工作量不少于 1 学年。

(五)学科(研究)方向

1. 森林可持续经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评价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管  理及评价理论和方法;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资产评估、林业分类经营、可持续经营理论和技术体  系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2.3S 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探索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森林资源与环境  的调查与监测、评价及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利用“3S”技术,研究森林资源和生  态环境的优化控制、研究森林资源空间采伐优化理论和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多目标约束条件下的森  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体系。
3. 森林测计
探索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和手段,开展森林生长发育和演变规律研究、森林生长与干扰模拟研究、  森林生长模型与经营模型的关系研究,以及各种新方法在传统森林计测中的应用研究。
4. 社会林业
应用社会林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社区群众为主体,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并从中获  得利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23 学分和必修环节 5 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包括方向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两大类。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23 学分(学位课不少于 7
门 16 学分),其余为非学位课程。必修环节共计 5 学分。必修环节设置包括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开题报告(1 学分)、实践训练(2 学分)三部分。选修课可从全校同层次研究生课程中选修, 课程学习原则上应在入学后第一学年内完成。硕士生在读期间如有不及格的课程(含加修本科课程),则不能正常毕业和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跨学科门类考取的研究生(本科学士学位类型与研究生硕士学位类型不同)以及在本门学科欠  缺本科层次数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 3 门与硕士专业对应的本科专业或门类的本科层次的必修课程,补修只记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原则上学校支持在导师  指导下研究生自学完成欠缺课程的学习。
本学科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44 6 1
2
考试  
 
 
专业学位课
[4] 森林经理学进展专题 32 2 2 考试  
[5] 森林测计学 32 2 1 考试 精品课
[6] 林业 3S 技术与应用专题 32 2 2 考试 案例课
[7] 多元统计分析 48 3 1 考试  
 
 
 
 
 
 
选修课
 
 
 
 
方向选修课
[8]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32 2 2 考查 双语
[9] 林业遥感 32 2 2 考查 精品课
[10] 生长收获与预估 32 2 2 考查  
[11]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32 2 2 考查  
[12] 抽样技术 32 2 2 考查  
[13]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32 2 2 考查  
[14] 社会林业 32 2 2 考查  
公共选修
 
[15]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2
 
2
 
2
 
考查
 
 
 
必修环节
[16] 开题报告   1 3    
[17] 实践训练   2      
[18] 学术交流与讨论   2      
[19]            
 
要求及说明:
(1)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  体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①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 学分和《自然辩证法概论》1 学分必修;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6 学分必修。重点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学术论文  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
③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  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只   需列出本学科开设的、或者推荐学生选修的其他课程。
(3)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  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  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自学补修 2~3 门本科核心课程, 补修的本科课程不计成绩不计学分。

2. 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  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审定,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  分别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2) 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
学术交流与讨论应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  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个学科点每学期举办研讨活  动的次数不少于  5  次,研究生必须按要求在研讨活动上作专题报告;此外,研究生必须参加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报告及讲座,各学科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对研究生在参加学术研讨过程中  应作专题报告次数以及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报告和讲座的次数、考核评价办法等提出具体规定。该  环节考核通过后,记 2 学分。
(3) 开题报告(1 学分)
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  完成。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导师认可通过,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后  方可参加开题。开题报告应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记  1  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者,以书面形式交至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  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执行。开  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定时间内(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三个月)重新开题,2 次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第 3 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4) 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四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各相关负责人组织和实施。  审查小组应对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预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
(修订)》执行。
(5) 实践训练(2 学分)
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硕士生  培养要求进行。每学年实践结束,研究生须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  认定合格后,计 2 学分。
(6) 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之中外,主要采  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每学期参加专题讲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作业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  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能够体现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  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对所研究的课题或实际项目应当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  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完成学位  论文,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按我校有关规定执  行。

(八)其他要求

硕士生以第一作者、“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文章 1 篇,发表论文的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鼓励学生发表高质量学  术论文。

(九)学位类型

学位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学校学位  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nanlinyedaxue/yanjiushengyuan_34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