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教法教研室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ISEC)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吉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吉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师范大学排名] [吉林师范大学考研群]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介绍正文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学科。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以地理要素为主线的研究和以区域为框架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地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具有坚实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我校地理学科始建于1984年,2006年获得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4年获得遥感物理及应用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多年来,本学科以地理学基础理论及应用为研究对象,在与“东北振兴”紧密相关的东北黑土保护与开发研究领域,对土壤生态与新型肥料、生态环境调控与建设、黑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人地关系协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创新和应用价值的成果。
    本学科现有教师35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18人,硕士生导师1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地理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吉林省高校新型肥料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能独立从事地理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具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良好的部门和区域地理基础;具有良好的数量地理分析能力,地图表达技能,以及野外调查技能。
    3.具有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自然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其它必修环节4学分。
五、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在导师直接负责和全过程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指导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2.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并提交学院备案;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
     3.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野外工作和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野外调查和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与能力;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4.提倡和鼓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培养方式。包括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5.导师每学年要完成不少于20学时的文献阅读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对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的积极作用。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jlsfdx/yjsy_34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