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学科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学科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教法教研室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ISEC)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吉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吉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师范大学排名] [吉林师范大学考研群]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学科介绍正文

学科简介:
   
  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始建于1958年,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和2006年分别获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物理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吉林省重点学科,吉林省高等学校首批“重中之重”设学科。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57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1人,博士生导师10人。教师队伍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5人。学院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3个。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11项。
   本学科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五年来,本一级学科招生114人,授予学位73人。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90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以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而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
   本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端科技创新平台1个,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基础物理实验示范教学中心1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程4门,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门。物理学专业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物理学教学团队是省优秀教学团队。本学科现有科研用房86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9700余万元,中外文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丰富。
   本学科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先后有16人次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南加州大学等高校访学。组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邀请冯守华院士、都有为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韬教授、韩国仁川大学权铭会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本学科讲学30余次。本学科长期与吉林大学、韩国仁川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交流。
 
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研究方向一:凝聚态物理
   瞄准凝聚态物理国际前沿领域,形成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多铁性材料、磁性纳米材料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本征和掺杂半导体量子点的发光来源和热稳定性机制;设计并制备多铁性复合薄膜材料,探究磁电耦合机制;探究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及磁交换耦合机制。为新型纳米材料在光、磁、电器件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研究方向二:光学
   围绕光学功能材料及应用的科学问题,形成光伏材料与器件物理、纳米荧光标记及检测、光电材料物理三个稳定研究方向。利用界面工程调控光伏电池性能;设计合成高效荧光探针及诊治一体化药物载体;合成系列稀土及过渡金属掺杂的低维半导体光学材料,总结掺杂元素-结构-光学性能间构效关系。为能源和生物领域应用提供后备材料。
研究方向三:原子与分子物理
   以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为研究主线,形成表面增强拉曼检测、光催化剂表面吸附与界面耦合、燃料电池表界面结构与性能调控三个稳定研究方向。设计合成新型高热点密度SERS基底,实现对有机污染物高灵敏度检测;揭示复合核壳结构光催化剂组成-微结构-界面-降解性能的构效关系和调变规律;开发新型高催化活性单/双钙钛矿SOFC材料。
研究方向四:理论物理
   跟踪理论物理的前沿和热点,形成高压理论模拟、光子晶体设计和材料物化性质模拟三个稳定研究方向。利用激光、同步辐射等尖端技术探索强剪切与超高压结合条件下材料的奇异物理现象;构建一维、二维函数光子晶体理论设计新型光子晶体及其三极管、激光器等光学器件;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不同尺度和维度层面上材料的结构演变规律、光电性能等,为新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jlsfdx/yjsy_34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