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黄建平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兰州大学研究生导师:苟小平] [兰州大学研究生导师:邱全胜] [兰州大学研究生导师:毕玉蓉] [兰州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导师:陈文江] [兰州大学研究生导师:沙勇忠] [兰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王怀诗]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2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兰州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兰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兰州大学考研难吗]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兰州大学考研群] [兰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兰州大学保研夏令营 兰州大学考研调剂2022最新信息 [兰州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2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黄建平介绍正文
黄建平黄建平,男,1962年11月出生。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Scientific Report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杂志编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主要撰写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
黄建平长期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扎根西部、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建成了我国半干旱气候观测系统,并使其团队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半干旱气候变化领域首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个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在半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影响力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将系统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并取得重大突破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之一。
1. 个人信息:
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学术专长:气候变化、大气遥感
职务: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教育部半干旱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联系方式:
邮箱:hjp@lzu.edu.cn
电话:+86 (931) 891-4282
传真:+86 (931) 891-4277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邮编:730000
网页:http://hjp.lzu.edu.cn/
2. 教育经历:
[1] 1988.12-1990.11,博士后研究,气候学,北京大学
[2] 1986.09-1988.12,博士学位,天气动力学,兰州大学
[3] 1984.09-1986.08,硕士学位,气象学,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4] 1978.09-1982.07,双学士,大气探测专业和天气动力专业,南京气象学院
3. 工作经历:
[1] 2010.05至今,教育部半干旱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2] 2004年至今,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3] 2003.03至今,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4] 2000.08-2003.02,美国AS&M/NASA朗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5] 1996.11-2000.07,加拿大环境总署气象中心,研究员
[6] 1995.04-1996.1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7] 1992.12-1995.03,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访问学者
[8] 1990.12-1992.1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副教授
4. 奖励和荣誉:
[1] 2015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2] 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3] 2012年,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4] 2012年,担任国家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首席科学家
[5] 201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6] 2010年2月24日,获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
[7] 2009年,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8] 2009年,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9] 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0] 1991年5月20日,获“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获得者”荣誉称号
[11] 1990年10月15日,获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
[12] 1990年12月20日,获北京市科协第二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3] 1989年4月11日,获甘肃省气象学会“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
5. 委员及任职编辑委员会:
[1] 2015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 2015年,《Scientific Reports》编审委员会委员
[3] 2015年,《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编审委员会委员
[4] 2014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中国气象学学会第二十八届《气象学报》编审委员会常务委员
[5] 2011年,被聘为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6] 2008年,中国科学院聘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7]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聘为第二十六届理事会气候学委员会委员
6. 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
主要学术贡献:(1)黄建平系统揭示了沙尘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西北干旱气候的机理,该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2012年度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1项;(2)将研究视野从我国西北扩展到全球,发现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是近百年来全球陆地温度增加最显著的地区,揭示了全球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3)创建和发展了我国半干旱气候的综合观测系统, 填补了该领域观测匮乏的空白。
7. 代表性论文:
[1] Huang, J., M. Ji, Y. Xie, S. Wang, Y. He, and J. Ran, 2015: Global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over last 60 years, Climate Dynamics, doi:10.1007/s00382-015-2636-8.
[2] Huang, J., T. Wang, W. Wang, Z. Li, and H. Yan, 2014: Climate effects of dust aerosols over East Asia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9, 11398–11416, doi:10.1002/2014JD021796.
[3] Huang J., X. Guan, and F. Ji, 2012: Enhanced cold-season warming in semi-arid regions, Atmos. Chem. Phys., 12, 5391-5398, 2012.
[4] Huang J., Q. Fu, W. Zhang, X. Wang, R. Zhang, H. Ye, and S. Warren, 2011: Dust and Black Carbon in Seasonal Snow Across Northern China, Bull. Amer. Meteor. Soc., 92, 175-181. doi: 10.1175/2010BAMS3064.1
[5] Huang, J., P. Minnis, Yan, H., Yi, Y., Chen, B., Zhang, L., and J. K. Ayers, 2010: Dust aerosol effect on semi-arid climate over Northwest China detected from A-Train satellite measurements, Atmos. Chem. Phys., 10, 6863-6872.
[6] Huang J., Q. Fu, J. Su, Q. Tang, P. Minnis, Y. Hu, Y. Yi, and Q. Zhao, 2009: Taklimakan dust aerosol radiative heating derived from CALIPSO observations using the Fu-Liou radiation model with CERES constraints, Atmos. Chem. Phys., 9, 4011-4021.
[7] Huang, J., P. Minnis, B. Chen, Z. Huang, Z. Liu, Q. Zhao, Y. Yi, and J. K. Ayers, 2008: Long-range transport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Asian dust from CALIPSO and surface measurements during PACDEX, J. Geophys. Res., 113, D23212, doi:10.1029/2008JD010620.
[8] Huang, J., W. Zhang, J. Zuo, J. Bi, J. Shi, X. Wang, Z. Chang, Z. Huang, S. Yang, B. Zhang, G. Wang, G. Feng, J. Yuan, L. Zhang, H. Zuo, S. Wang, C. Fu and J. Chou, 2008: An overview of the 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Observatory over the Loess Platea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6), 1-16.
[9] Huang, J., P. Minnis, Y.Yi, Q.Tang, X. Wang, Y. Hu, Z. Liu, K. Ayers, C. Trepte, and D. Winker, 2007: Summer dust aerosols detected from CALIPSO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Geophys. Res. Lett., 34, L18805, doi:10.1029/2007GL029938.
[10] Huang, J., P. Minnis, B. Lin, Y. Yi, S. Sun-Mack, T.-F. Fan, and J. R. Ayers, 2006: Determination of ice water path in ice-over-water cloud systems using combined MODIS and AMSR-E measurements, Geophys. Res. Lett., 33, L21801, doi:10.1029/2006GL027038.
[11] Huang, J., B. Lin, P. Minnis, T. Wang, X. Wang, Y. Hu, Y. Yi, and J. R. Ayers, 2006: Satellite-based assessment of possible dust aerosols semi-direct effect on cloud water path over East Asia, Geophys. Res. Lett., 33, doi: 10.1029/2006GL026561.
[12] Huang, J., P. Minnis, B. Lin, T. Wang, Y. Yi, Y. Hu, S. Sun-Mack, and K. Ayers, 2006: Possible influences of Asian dust aerosols on cloud properties and radiative forcing observed from MODIS and CERES, Geophys. Res. Lett., 33, L06824, doi: 10.1029/2005GL024724.
[13] Huang, J., P. Minnis, B. Lin, Y. Yi, M. M. Khaiyer, R. F. Arduini, and G. G. Mace, 2005: Advanced retrievals of multilayered cloud properties using multispectral measurements, J. Geophys. Res., 110, D15S18, doi:10.1029/2004JD005101.
[14] Huang, J., K. Higuchi, and A. Shabbar,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Geophys. Res. Lett., 25, 2707-2710.
[15] Huang, J., Y. Yi, S. Wang, and J. Chou, 1993: An analogue-dynamical long-range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system incorporating historical evolution, Q. J. Meteorol. Soc., 11
添加兰州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兰州大学考研分数线、兰州大学报录比、兰州大学考研群、兰州大学学姐微信、兰州大学考研真题、兰州大学专业目录、兰州大学排名、兰州大学保研、兰州大学公众号、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兰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lanzhoudaxue/daoshi_3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