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化学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上海大学化学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上海大学化学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2020年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2020年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20年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上海大学化学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2020年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2020年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上海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年上海大学化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上海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44 814 综合化学(一) 《有机化学》 (不含波谱解析)(第6版)李景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无机化学》(上册)(第3版)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宋天佑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分析化学》(上册)(第6版)武汉大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2018年上海大学无机化学专业考研调剂信息详细介绍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招生人数:20
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研究生调剂信息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为充分发挥各学科综合优势,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支撑高新产业、推进成果转化及加强国内外合作的目的,学校于2001年5月成立了“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由孙晋良院士和周邦新院士担任主任与顾问,上海大学科技园区总经理施利毅教授兼任纳米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纳米中心”负责国家“211”重点学科“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材料学”、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纳米材料化学”、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材料学”建设,拥有省部级科研基地及校企联合中心:
?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
?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科委)
?上海市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科委)
?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市教委)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平台)
自成立以来,纳米中心承担了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部委级、横向课题等项目达30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0余项(授权120余项),国际专利6项,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专业化特色明显。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00余篇.
“纳米中心”有多名来自化学、材料等学科的高级专家,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约占80%,是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在纳米中心培养的硕士生80人,博士生8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理念是以学科交叉为背景,围绕高层次科研基地建设与培育、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国际化和产学研并重,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备较高研究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研究生创新人才。近三年纳米中心研究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获奖学生比例占到学生总人数的40%左右,其中:
●硕士生葛笑千获得2015年度宝钢奖学金(全校仅两个名额)
●硕士生赵亚飞获得2016年度校长奖学金(全校9人)
●赵亚飞、魏若艳、姜林鹏等1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侯兴双、查凯文等5人获得上海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赵磊、侯兴双等3人获得上海大学创新创业(学术类)奖学金
●于乐、温晓茹、杜宪军等5人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另外还有5人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8人分别到中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深造,纳米中心还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与境外20余家科研院所和机构进行了深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机会,不仅可以让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前言状况,还开拓了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更好的促进了学科发展。
●2013年6月-7月,资助张帆、杨明瑾等4名学生到德国卡塞尔大学参加暑期学校项目
●2014年11月派遣王慧、蒋婷2名学生分别去英国和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2015年7月派遣刘莹、姜林鹏等9名学生到我国台湾省进行学术交流
●2015年11月派遣毛旭峰、刘莹2名学生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016年11月派遣陈昶到芬兰VTT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017年9月派遣王亚楠等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2017年12月派遣赵磊等到奥地利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来自不同国家的境外学生也来纳米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有来自泰国的PhornphimonMaitarad到本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做科研工作;2015年来自巴基斯坦的ZaheenUllahKhan攻读博士学位;来自丹麦的ChristianEngelbrekt博士通过玛丽居里人才交流项目来本中心交流学习;来自芬兰的HannaHeinonen通过政府间国际项目来进行学术交流,此外还有来自朝鲜、阿尔及利亚,法国等国家的学生来本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本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测试条件。近三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一、研究方向:
01.基础纳米材料精细化制备及高效分散
02.高分散纳米材料及功能薄膜,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
03.基于超级电容器、锂电池、电容脱盐、催化剂的能源环境材料与技术研究
04.柔性电子关键基础材料制备及功能器件
05.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
06.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应用研究
07.功能电子陶瓷材料,面向电网使用的陶瓷电阻、压敏电阻等关键器件的研究
08.先进功能涂层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
09.高温功能材料及固体电解质及新能源材料
10、纳米抛光材料及原子级表面平整技术
二、指导教师:
施利毅(教授)、张剑平(教授)、姚政(教授级高工)、甄强(教授)、雷红(教授)、杭建忠(教授)、袁帅(研究员)、张登松(研究员)、丁鹏(研究员)、孙丽宁(教授)、冯欣(副研究员)、孙小英(副研究员)、赵尹(副研究员)、王竹仪(副研究员)、黄垒(副研究员)、付继芳(副研究员)、王金合(副研究员)、宋娜博士、李榕博士等多名教师。
三、招生:
1.招生类别: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名左右)
2.硕士生申请调剂的基本条件:
v申请调剂的考生确定本人未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并且保证被我校调剂录取后及时将考研档案转入我校;
v本科专业与本中心招生专业相近,如化学、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等专业
四、申请调剂的流程:
1、有申请调剂意向的考生,请将个人考研成绩、个人简历、本科科研概况、大学成绩单以及其他能够证明个人成果的材料发至导师的邮箱,(以“姓名+学校+专业+申请纳米中心调剂”为命名),考生可登陆上海大学纳米中心网站www.nano.shu.edu.cn,(研究队伍——科研队伍)查询导师信息。
2、满足上海大学复试线的考生,通过初审后,我们会电话通知参加复试的邀请。初试笔试为化学基础和高分子基础,不指定书目。注意:收到复试邀请的同学仍然需要通过国家研究生调剂网络系统进行正式的调剂申报。最终以国家研究生调剂网分复试邀请通知为准。
五、研究生奖学金类别、等级及金额:
(1)国家奖学金
博士生:30000元/人
硕士生:20000元/人
(2)“校长”奖学金10000元/人
(3)“蔡冠深”奖学金
统招统分学生奖金10000元/人
定向、委培学生奖金5000元/人
(4)“宝钢”奖学金
优秀学生特等奖20000元/人、优秀学生奖金10000元/人
(5)“光华”奖学金
博士生:一等奖2000元/人,二等奖1500元/人;
硕士生:一等奖1500元/人,二等奖1000元/人
(6)学业奖学金
硕士生一等奖:12000元/年、二等奖8000元/年,三等奖4000元/年
博士生一等奖:18000元/年、二等奖12000元/年,三等奖6000元/年
(7)优秀研究生奖
硕士一等奖:8000元/年、二等奖5000元/年
(8)国际交流奖学金
按实际出国行程费用,最高1万
此外,每位研究生导师发放不等的科研助理津贴;
纳米中心还设立了若干学生助理岗位并提供岗位津贴。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褚老师邮箱:cyxbj2008@163.com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111信箱(邮政编码200444)
纳米中心网址:www.nano.shu.edu.cn
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2018年3月7日
部分导师简历
施利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科技园区总经理、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上海大学-法国ESSILOR(依视路,国际著名光学器件生产企业)集团联合研发中心中方主任、国家教育部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工程中心主任、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全国纳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上海市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纳米科技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专家、“十五”、“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技术预见性专家等。民盟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宝山区第六届政协常委。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及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称号、上海工业大学校工会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大学“震旦”奖教金、第四届今井嘉夫基金奖、上海大学王宽城教育奖等称号与奖励。带领的科研团队为上海市科委技术创新团队及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团队,曾获上海市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并与孙晋良院士团队一起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劳模集体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环境纳米材料及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工业化及应用技术研究。
负责国家教育部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上海市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基地建设,善于将纳米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等学科有机结合,以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相继进行了多种纳米材料合成、形态控制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多项产品和技术已在企业生产和应用。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世博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技术创新团队、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上海市光科技专项、上海市纳米专项、上海市环保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和企业横向合作等课题。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其中8余项专利已获得授权)、国际专利6;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编著教材7;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10项。
研究方向:
(1)能源环境纳米材料
(2)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工业化及应用技术研究
甄强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通过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负责人。现为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功能材料》期刊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工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咨询专家、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项目评审与咨询专家、上海市大型仪器设备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咨询专家,攀枝花学院客座教授。2000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教育部重点学科)博士毕业,荣获优秀博士论文奖;2002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2005-2013年作为客座教授6次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访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0-2012年经中组部、团中央选派担任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科技副区长。先后负责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法CNRS国际合作计划、总装备部预研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项目等科研课题30余项。现已在《ChemistryofMaterials》、《SolidStateIonics》、《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50余次。申报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CeramicTechnology》和《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等国外期刊评阅人。作为主要参加人的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教育部科技成果1项,荣获省级先进个人1项。
研究领域:
(1)纳米功能陶瓷及粉体、超高温陶瓷、耐火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2)无机材料制备过程热力学及动力学。
(3)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效综合利用。
联系方式:E-mail:qzhen@staff.shu.edu.cn
雷红研究员,博导。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03年年3月进入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工作;200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共收录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得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5)、2005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第1届微纳制造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第1届中国平坦化技术联盟执行委员,2005~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JournalofElectrochemicalSociety》、《MicroelectronicEngineering》、《AppliedSurfaceScience》、《Wear》、《MaterialLetter》、《中国科学》、《机械工程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摩擦学学报》等重要期刊的论文评阅人。
研究方向:纳米抛光材料及原子级表面平整技术
方向介绍:随着先进电子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许多部件表面要求达到原子级平整。化学机械抛光(CMP)是目前几乎唯一的全局平面化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先进电子制造行业中产品部件(如集成电路晶圆、计算机硬盘、LED蓝宝石晶片等)表面的超精密抛光。CMP研究涉及化学、机械(摩擦学)、材料、物理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对该方向的研究学习可锻炼培养学生多学科专业的知识与科研能力。本课题组陆续7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纳米磨粒、抛光液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特色。本方向可培养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雷老师,hong_lei2005@aliyun.com
袁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高分散纳米材料、微纳结构功能薄膜的可控制备及其电荷传输/转移行为。通过阐明材料的微纳结构与电荷传输/转移行为的构效关系,研发更高效的光电催化、光电转换及储能(锂离子电池)器件。注重国际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曾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能力建设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项目1项,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培养研究生曾获上海市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已在NanoEnergy,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AppliedCatalysis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RSCAdvances,DaltonTransactions,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被引16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PCT专利4项,其中25项已获授权。
http://my.shu.edu.cn/Index.aspx?TID=1589
E-mail:s.yuan@shu.edu.cn
张登松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至2007年在上海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物理化学专业、材料学专业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07年7月加入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讲师;2007年11月至2015年12月同时在法国依视路集团上大联合研发中心工作,期间多次在法国研发总部、新加坡亚太研发中心、美国北美研发中心访问研究;2008年入选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晨光学者);200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10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2013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7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上海市教委优青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科技项目、法国依视路集团委托项目、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委托项目、上海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委托项目等;与企业合作联合承担了上海市环境保护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上海市经信委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社发项目等;参与了欧盟第七框架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等。
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与丹麦技术大学JensUlstrup院士在原位测试方面进行合作,参与了欧盟第七框架项目;与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YuSun教授在原位测量及纳米操纵方面进行合作,联合承担了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LaurenceHardwick博士在原位表征方面进行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MasahiroEhara教授、泰国国家纳米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SupawadeeNamuangruk博士、泰国朱拉隆功大学ThanyadaRungrotmongkol博士在催化模拟计算方面进行合作,联合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与法国ESSILOR集团在新材料制备及应用方面进行合作,联合申请了国际发明专利。另外与英国剑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国际同行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目前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2项;在ChemComm、ACSCatal、EnvironSciTechnol、NanoLett、JMaterChemA、Nanoscale、ApplCatalB-Environ、EnvironSci-Nano、JPhysChemC、ACSApplMaterInter、ACSSustainChemEng、Carbon、CatalSciTechnol、InorgChem、ActaMater、CrystEngComm、DaltonTrans、ChemCatChem、IntJHydrogenEnerg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130余篇论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100余篇论文,WebofScience统计论文被引用4300余次;H-index为42;有19篇论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有1篇论文曾入选ESI热点论文。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及邀请报告20余次。迄今为止已培养30余名博士与硕士。
(1)环境催化(氮氧化物催化消除、VOC催化消除、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催化);
(2)电化学(电容去离子、超级电容器与锂电池)。
联系方式:dszhang@shu.edu.cn
杭建忠教授。1987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2008年获上海大学材料学科博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上海大学工作。2010年晋升为教授,长期致力于涂层材料及功能粉体工程化制备和应用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先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一定贡献。善于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将材料、环境、化学、化工等学科有机结合,多项技术应用于LED照明、高性能涂料、油墨等领域。作为课题组长或高级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世博科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特派员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二十多项,授权8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06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形态结构可控光催化新材料开发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无机粉体精细化及材料复合关键技术开发和工业化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多尺度无机功能颗粒表面修饰和高品质复合材料开发及其应用》获上海市科协技术二等奖。
研究方向:纳米复合功能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联络方式E-mail:jianzhongh6998@shu.edu.cn
张剑平教授,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世博科技专项2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0余项及多项横向课题,大多数项目属应用开发和应用研究类。研究成果7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1次,2007年获“上海大学课堂优秀教师”称号。3项成果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转化成果认定,获A级证书。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50项,其中8项已获授权。发表论文40余篇,合作编著专著1本。
研究方向:(1)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2)纳米压印技术及其光刻胶的研究
联络方式:E-mail:wjpzjp@shu.edu.cn
姚政教授级高工,现负责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功能电子陶瓷实验室日常工作,担任上大奥地利爱普科斯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组负责人。主持承担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大学与江西省萍乡市产学研合作项目、奥地利爱普科斯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与其他单位联合承担了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等。2008年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曾担任过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发工作,参加过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的压敏电子陶瓷技术,并参与消化吸收国产化及产业化工作,在主持承担的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科研工作中,运用纳米粉体与纳米技术提升压敏电阻片耐受4/10μs大电流冲击能力,研发的新材料、新配方是国内首创,使D30电阻片耐受4/10μs大电流冲击水平在国内同行中率先达到65KA,符合IEC60099的技术规范要求,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为产品出口创汇,起了重大的作用。上海市硅酸盐学会会员、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1)多尺度纳米复合添加剂制备工艺,高通流ZnO电阻片的研究
(2)直流输电系统用压敏电阻片的研究
联络方式:E-mail:yaozhen@shu.edu.cn
丁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相关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重点/重大项目、广东省省部产学研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同北欧最大研究机构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芬兰SHIFUNK国际合作项目等;是上海改性塑料产学研创新联盟主要负责人、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理事、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专家;《上海塑料》编委。
现已在Carbon、ACSApplMaterInterface、JMaterChemC、ComposSciTech、CompositePart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引用超过1000次;公开专利40余项,授权18项。
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
获得2013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三等奖(负责人)、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201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等。
研究方向:
1)石墨烯及高分子功能化;
2)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制备;
3)导热、导光等高分子功能复合材料开发;
4)高分子环保阻燃技术及机理研究;
5)塑料再生及资源化。
联络方式:
Email:dingpeng@t.shu.edu.cn;
Web: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Peng_Ding4
孙丽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2002.9–2007.12: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3–2009.9:德国洪堡学者,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科学研究(合作导师:OttoS.Wolfbeis教授);2009.9-2016.2:上海大学副教授(破格),在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工作;2016.3-至今:上海大学教授(研究员)。
迄今,已在包括J.Am.Chem.Soc.(IF12.113),Angew.Chem.Int.Ed.(IF11.261),Adv.Mater.(IF15.409),ACSNano(IF12.033),Biomaterials(IF8.312),Nanoscale(IF6.739)和J.Mater.Chem.(IF6.626)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8篇(其中影响因子IF>5.0论文27篇),引用共3160余次,WebofScience统计H指数29。并长期受邀为ACS、RSC、WILEY、ELSEVIER等国际出版集团旗下的学术期刊评审论文。公开发明专利34项,授权6项。至2017年,指导研究生已毕业6届,其中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次,宝钢奖学金1人次(葛笑千,2015年上海大学只有2位硕士生获此奖项),光华一等奖学金2人次。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O.S.Wolfbeis教授、美国加州大学JinZ.Zhang教授、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TorstenMayr教授、加拿大ConcordiaUniversity的JohnA.Capobianco教授、澳洲悉尼科技大学金大勇教授等都有实质性合作。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07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09年获德国洪堡学者奖,2014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2014年评为“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15年和2016年分别荣获年度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最佳论文二等奖”,获2017年度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科研项目奖一等奖”。
主持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启明星人才计划”等;并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合作,骨干参与复旦大学李富友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并获得经费。兼职主要有: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学术会议委员;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联合会)青年英才分会会员;欧洲e-COST成员。
研究重点:
1.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应用研究
2.稀土主-客体杂化多功能发光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联络方式:Email:lnsun@shu.edu.cn;Tel:+86-21-66134726
冯欣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质纳米材料功能化及其在能源、环境和生物领域的应用研究。
承担上海市科委节能减排专项、自然基金、国内科技合作以及环保局、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广东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湖北省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在Nanoscale、ACSApplMaterInterfaces、JMaterChemB、JMaterChemC、PhysChemChemPhys、CarbohydPolym、Cellulose、InorgChem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已获授权20余项。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荣获上海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光华奖、研究生创新基金以及上海大学优秀学生、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办公地址:上海市上大路99号教育部工程中心大楼A302室;
微信:findifeng。http://my.shu.edu.cn/Index.aspx?TID=1931,Email:fengxin@sh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
(1)1D纳米纤维素(CNC、CNF)及其功能薄膜;
(2)2DBN,g-C3N4,MoS2,Ti3C2MXenes及其功能薄膜;
学术兼职:智利国家科技委员会(CONICYT)2017年国家科技发展基金(FONDECYT)外籍评委(ExternalReviewer)
德国第3届超高性能混凝土与建筑材料纳米技术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卡塞尔大学)
上海大学第八届“自强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4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5年美国化学会ACSPublications审稿证书
2016年上海大学年度科研创新贡献奖(理工类)“年度最佳论文奖”二等奖
2016年“泰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017年上海大学年度科研创新贡献奖(理工类)“年度最佳论文奖”二等奖
2017年云南省德宏州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
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
孙小英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涂层材料制备及其工业化应用技术研究。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纳米专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业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已在Macromolecules、AIChEJ、AdvMaterInterf、ProgOrgCoat、JSol-GelSciTechn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已授权8项。
研究方向:
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涂层材料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联络方式:E-mail:xysun@shu.edu.cn
赵尹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3月获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获得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称号;2007年7月加入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讲师;2011年晋升为副研究员。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法国依视路集团委托项目等。曾被评为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目前已在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J.Phys.Chem.B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授权6项),并申请2项欧洲发明专利。
研究方向: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催化
联络方式:E-mail:zhaoyin@shu.edu.cn
王竹仪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晶溶胶的可控制备及锂离子电池,将高分散的纳米晶溶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中,开发出高性能的锂电池隔膜及聚合物电解质。注重国际合作与产学研合作,主持承担上海市自然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已在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RSCAdvances,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Nanotechnology,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RSCAdvan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PCT国际专利3项,其中授权1项。
研究方向:(1)锂离子电池隔膜及聚合物电解质、(2)纳米晶溶胶、(3)自组装功能膜
联络方式E-mail:bamboo2009@shu.edu.cn
付继芳副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湖北省化学研究员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07-2010.07于上海大学钢铁冶金流动站做博士后,2010.07进入上海大学纳米中心工作。目前,依托所属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开发高性能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和有机无机纳米杂化物。在此基础上,作为主要完成人相关工作获得了201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已在ACSAppl.Mater.Interfaces,Compos.Sci.Tech.,J.Appl.Polym.Sci.,Polym.Adv.Tech.,Polym.Eng.Sci和J.Polym.Sci.B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专利多项,其中2项授权。长期受邀担任为ACS、WILEY、ELSEVIER等国际出版集团旗下的学术期刊评审论文。
研究方向:(1)功能化POSS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2)有机无机纳米结构杂化材料;
(3)高性能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应用;(4)多功能离子液体。
联络方式:E-mail:fjfshu@shu.edu.cnorfujifang2003@163.com
黄垒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室内空气净化创新社区专家委员会专家。致力于高级空气净化材料及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1)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空气净化技术及(催化)材料研究,可用于室内空气和复杂工业废气的净化;(2)基于光催化的空气净化技术及高效光催化材料研究;(3)高效纳米催化材料设计制备及其空气净化应用研究。
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13项;在ApplCatalB、Nanoscale、JPhysChemC、PCCP、CatalSciTechnol、JCatal、EnvironSciTechnol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IF大于3.0的论文30篇,H因子20,被引1100余次;担任ApplCatalB、ChemComm、RSCAdv、CatalSciTechnol、ChineseJCatal、等期刊审稿人。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大学创新项目等;负责了上海市科委民生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的子课题(总课题经费1000万)。注重产品、技术开发及应用,和多家空气污染治理企业有实质研发合作,部分产品开始应用示范。
教授博士课程《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与表征》。培养硕士研究生多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及“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欢迎有志学生报考!联系方式:leihuang@shu.edu.cn
王金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1月获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期间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联合培养一年;2010年3月进入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进入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讲师、硕士生导师;2014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并晋升为副研究员,2015年获得扬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入选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16年获得中国首届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优胜奖。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扬帆”项目、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重点项目等;以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上海市纳米专项产业化项目、上海市自然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等。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2篇一区文章),EI论文3篇,中国核心期刊论文2篇,参与撰写英文专著2部,申请中国专利18项,13项已授权,5项实审中。
研究方向:
(1)可瓷化耐高温阻燃耐火高分子复合材料
(2)导热高分子复合热界面材料及其界面热阻
(3)纳米压印、3D打印材料、微纳结构制备及其应用
联络方式:办公室电话:021-66137197;E-mail:wangjinhe@shu.edu.cn
任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年-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08年9月-2009年12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学习。2011年7月-至今在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工作,致力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结构器件的组装及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与高性能氧化锌压敏电阻的研究,期间2013年-2015年间每年7-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担任访问科学家。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基金、英国皇家学会InternationalExchangesScheme-2012ChinaCostshare(合作主持人)、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上海市教委高校教师产学研计划等项目,并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与公司合作产学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大多数为SCI、EI收录;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研究方向:高性能氧化锌压敏电阻器件;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结构器件的组装及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联络方式Email:renxin108@shu.edu.cn
宋娜博士,硕士生导师。2009年3月获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加入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讲师;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探索类项目,中石油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科技项目等;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先后申请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获授权3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9篇。
研究方向:新型高分子基导热材料、多功能仿生材料、新型高分子基生物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性能的数值分析
联络方式:E-mail:snlxf@shu.edu.cn
李榕博士,硕士生导师。2009年12月获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6月获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9月加入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讲师。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基金项目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研究方向:纳米晶固体电解质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联系方式:Email:lirong376@hotmail.com
无机化学 [0703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上海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信息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7]理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3]化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全日制)基础纳米材料精细化制备及高效分散 02.(全日制)高分散纳米材料及功能薄膜,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 03.(全日制)基于超级电容器、锂电池、电容脱盐、催化剂能源环境材料与技术研究 04.(全日制)柔性电子关键基础材料制备及功能器件 05.(全日制)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 06.(全日制)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应用研究 07.(全日制)功能电子陶瓷材料,面向电网使用的陶瓷电阻、压敏电阻等关键器件的研究 08.(全日制)先进功能涂层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 09.(全日制)高温功能材料及固体电解质及新能源材料 10.(全日制)纳米抛光材料及原子级表面平整技术 |
招生人数: |
|
考试科目: |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6物理化学(一) 4.814综合化学(一) |
备 注: |
|
想要了解更多上海大学的信息,请关注上海大学考研网。
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 |
《有机化学》 曾昭琼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
《有机化学实验》(第2版)兰州大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
《有机化学题解》聂进 马敬中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 |
085216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学科是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是由上海大学环化学院与上海城市投资总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华谊集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具有研究、开发、应用、管理等能力的化工环境复合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学科领域以环境化工、绿色化工技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清洁能源与工业催化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设有射线应用研究所、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研究所和上海城市矿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同时拥有先进的分析与检测仪器和设备。目前有教授20位,博导9位、副教授20位。近些年来,本学科领域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领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绿色化工、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生态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环境化工污染控制、化工产品研发设计、行业运营管理与服务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
01.环境化工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
02.绿色化工生产技术
0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04.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05.催化技术与清洁能源
06.辐射化学与技术
07.合成化学与产品
08.精细化工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钱光人教授、陈志文教授、焦正教授、陈捷教授、王勇教授、曹傲能教授 等20余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1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24化工原理(专)或 925分化析学(专)或 926物理化学(专)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想要了解更多上海大学的信息,请关注上海大学考研网。
616物理化学(一) |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2版)沈文霞编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
《多媒体CAI物理化学》(第4版)傅玉谱等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年 |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印永嘉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
想要了解更多上海大学的信息,请关注上海大学考研网。
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
《分析化学》(第4版)武汉大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
《仪器分析》(第3版) 朱明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
《分析化学例题与习题》武汉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
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研的各位同学,2020年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录取名单终于公布了,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个不错的专业,希望各位今年的考研分数线能过2020年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下面是2020年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2020年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2020年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或称考研分数线)和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进入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复试的基本要求线,后者是2020年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包含了初试复试的综合成绩。本文是2020年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内容来自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相关网站,如有出入请以上海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年上海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录取分数线为准。
以下是2020年上海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名单,成绩从高到底,供准备报考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参考: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化学 专业代码:070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化学
专业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理学院化学一级学科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于2006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成为北京市化学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科学评估中,我校化学一级学科位居前列。2018年3月份,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本学科经长期发展已形成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队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现有教授44人、副教授4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人,45岁以下教师已成为学术带头人的主体。
本学科依托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系、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分析化学系、化学生物系及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建设。在注重基础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研究工作向下游延伸,形成了“基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实际需求凝炼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色发展模式。经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超分子插层组装化学、纳米结构与限域催化化学、资源与环境分析化学及安全分析、清洁能源材料与电化学、功能有机化学、纳微尺度的计算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纳米化学与功能器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17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10294万元,与企业合作项目横向科研经费到款4421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48余篇,其中SCI收录972篇,EI收录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75件,授权专利224件。
在为研究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英国等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研究骨干定期互访、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及联合培养双学位博士研究生等。
专业点分布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北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黑龙江省科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温州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师范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贵州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喀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703 化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9 所,本次参评6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3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4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5 |
10183 |
吉林大学 |
A |
6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7 |
10384 |
厦门大学 |
A |
8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9 |
10284 |
南京大学 |
A- |
10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11 |
10386 |
福州大学 |
A- |
12 |
10486 |
武汉大学 |
A- |
13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4 |
10558 |
中山大学 |
A- |
15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6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B+ |
17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B+ |
18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19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0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21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22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3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24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25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6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B+ |
27 |
10635 |
西南大学 |
B+ |
28 |
10697 |
西北大学 |
B+ |
29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30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31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32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33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34 |
10145 |
东北大学 |
B |
35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36 |
10370 |
安徽师范大学 |
B |
37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38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B |
39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B |
40 |
10533 |
中南大学 |
B |
41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42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43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44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45 |
11117 |
扬州大学 |
B |
46 |
10075 |
河北大学 |
B- |
47 |
10118 |
山西师范大学 |
B- |
48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49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B- |
50 |
10255 |
东华大学 |
B- |
51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B- |
52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53 |
10403 |
南昌大学 |
B- |
54 |
10414 |
江西师范大学 |
B- |
55 |
10475 |
河南大学 |
B- |
56 |
10530 |
湘潭大学 |
B- |
57 |
10602 |
广西师范大学 |
B- |
58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B- |
59 |
10736 |
西北师范大学 |
B- |
60 |
10755 |
新疆大学 |
B- |
61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B- |
62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C+ |
63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64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C+ |
65 |
10140 |
辽宁大学 |
C+ |
66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67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C+ |
68 |
10280 |
上海大学 |
C+ |
69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C+ |
70 |
10346 |
杭州师范大学 |
C+ |
71 |
10351 |
温州大学 |
C+ |
72 |
10394 |
福建师范大学 |
C+ |
73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C+ |
74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75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C+ |
76 |
11658 |
海南师范大学 |
C+ |
77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C |
78 |
10094 |
河北师范大学 |
C |
79 |
10184 |
延边大学 |
C |
80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81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C |
82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83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84 |
10373 |
淮北师范大学 |
C |
85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6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7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C |
88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C |
89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90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C |
91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92 |
10611 |
重庆大学 |
C |
93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94 |
10203 |
吉林师范大学 |
C- |
95 |
10231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C- |
9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97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98 |
10320 |
江苏师范大学 |
C- |
99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100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101 |
10513 |
湖北师范大学 |
C- |
102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103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C- |
104 |
11258 |
大连大学 |
C- |
105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应用化学专业考研科目:
院、系所 |
专业代码及名称 |
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2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21-64253230)(商老师) |
081704应用化学 |
01精细化学品化学与技术 |
54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2物理化学或803有机化学 |
▲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省(区、市)或部委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01)限考803有机化学 |
02有机、无机功能材料化学及其应用 |
03光催化和应用光化学 |
|
应用化学考研参考书: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人数 |
考试科目 |
参考书目 |
备注 |
024 化学化工学院(电话:83686232) |
145 |
|
|
|
081704应用化学 |
|
|
|
|
01 化学混合物的精细分离 |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 数学二④807 化工原理 复试科目:2401 化学实验理论;2402 化学实验技术操作;2405 英语听力 |
《化工原理》姚玉英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复试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目及《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关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书。 |
全院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共计105名。不接受单独考试。录取方法:严格执行差额复试;按照1:1.2比例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后,按复试成绩加初试的两门专业课成绩在应用化学专业考生范围内重新排序,最后确定录取名单(复试不及格者不参加录取排序)。 应用化学专业录取人数由学院当年制定的硕士生招生政策确定。 |
02 化学废气废水的资源化 |
03 绿色反应与分离过程一体化 |
04 膜分离与绿色吸收过程 |
05 绿色催化反应过程 |
应用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 化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
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化学参考书目
01-04方向: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习题集》侯文华、淳远、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结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05方向: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余学海、陆云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第二版)潘祖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1方向:
《普通物理》(第一、二、三册)程守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习题集》侯文华、淳远、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结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研究方向
以复旦大学为例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学习方式 |
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22 化学系 |
|
57 |
|
本系拟招收学术学位推免生40人。实际招生数视生源情况调整。 |
070301 无机化学(学术学位) |
|
11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7人。 |
01固态材料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2丰产元素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3配位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4金属有机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5生物无机化学与蛋白质化学 |
全日制 |
|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6有机光电功能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0302 分析化学(学术学位) |
|
6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5人。 |
01色谱方法和高效分离分析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2化学生物分析和蛋白质组分析 |
全日制 |
|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72细胞生物学 |
03现代电分析化学及传感技术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4天然药物分离分析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0303 有机化学(学术学位) |
|
13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9人。 |
01物理有机化学
02有机合成化学
03超分子材料化学
04药物合成化学
05有机大分子化学
06天然产物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0304 物理化学(学术学位) |
|
21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16人。 |
01表面化学与催化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2复相催化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3电极过程和高能化学电源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4量子化学与分子模拟 |
全日制 |
|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0量子力学;④836普通物理 |
05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激光化学 |
全日制 |
|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0量子力学;④836普通物理 |
06结构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光化学和反应动力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8分子筛催化和功能材料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9固态材料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10工业催化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11新型化学电源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03Z1 ★化学生物学(学术学位) |
|
4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3人。 |
01功能生物分子的化学基础
02生物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03药物和医用材料的分子设计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85216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 |
|
2 |
|
本专业拟招收全日制2人,学制2年。本专业不招收推免生。 |
01精细有机化学
02分析仪器技术与仪器分析
03功能材料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9基础化学 |
化学就业前景
化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良好。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化学专业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将增长120%以上,居民消费习惯也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
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将带动相关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等行业的发展,以上行业都是化学专业毕业生可进入的行业。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的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化学系的毕业生主要在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如化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农业、食品、检验检疫、环境、国防、能源、信息等行业从事生产与科研工作,从事教师职业、报考政府机关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有一些毕业生立志当科学家、搞研究,他们就选择在国内外深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