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
Add 北方工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北方工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方工业大学考研难吗]
[北方工业大学考研群]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相比于考研,了解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更加苛刻,成绩要求是最基本的,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基本筛掉了90%的人,然后10%的优秀同学开始竞争,每年保研项目开启,大家都比较关心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有没有变化,一般来说,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7-8月的夏令营,9月份的预推免以及10月份的正式推免都有自己的保研条件,但是通过往年的信息都能做一个大概的猜测,每当一个保研项目开启后,同学们第一个关注的就是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够不够资格保研,如果不行,那就换一所或者选择考研,而获取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最准确的方法就是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9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可能会刷掉一些想要保研的同学,但是也不要灰心,自己仍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想要快速了解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可以通过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信息网查询,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想要稳上岸,就一定要准确查询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公布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条件,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土木工程 [081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北方工业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4]土木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岩土工程 02 结构工程 0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4桥梁与隧道工程 05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6工程管理
|
招生人数: |
25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81结构力学 或882材料力学 或883工程热力学 或884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概论
|
备 注: |
包含推免生拟接收人数:1 复试笔试科目:⑴研究方向01至05: 结构力学、 材料力学、 土力学地基基础、 土木工程施工、暖通空调, 从中选一门(不得与初试科目及加试科目重复)。 ⑵研究方向06: 建设项目管理。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结构力学、 材料力学、 土木工程施工、理论力学、 土力学、 传热学、 流体力学, 从中选两门(不得与初试科目重复)。
|
一、学科简介
“结构工程”硕士点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随着我国各项工程建设的发展,建筑结构向高大、体型复杂、多功能等综合性方向发展,形成了造型、空间、功能等多方面高要求的复杂结构形式。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体系、新施工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出现了以新型材料为基础的新型结构形式和各种复杂建筑结构的力学问题,因此需要研究相应的计算理论和安全评价方法。本学科主要注重研究结构参数化模型的建立以及主要参数对结构静、动力性能的影响;从静力拓展到抗震和抗风的动力问题,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和仿真分析等。
结构工程二级学科长期紧密结合国内建筑结构工程研究前沿和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以服务北京,服务全国建筑行业为宗旨,实际应用为导向,把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目标和特色,及时发现、解决实际工程存在的技术难题。该方向的导师队伍理论基础,并均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该方向硕士研究生所完成的硕士论文题目均为与实际工程项目相关的课题,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就业前景
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等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类企业合作横向课题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毕业生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大多进入本学科领域工程建设前沿的科研、设计和施工单位工作。近几年我校的结构工程方向的研究生持续供不应求,连续几年为北京城建集团、北京住总集团、中国建筑一局集团等各大建筑企业的一线输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含升学率)一直保持在100%。该学科研究生毕业后统一授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三、导师队伍
学科团队以高建岭教授和张燕坤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现有硕士导师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
高建岭教授,工学博士,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科研与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为:结构力学;结构抗火;地源热泵。近五年主持北京市科委项目2项;参与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一项;主持横向课题5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
张燕坤教授,工学博士,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方向的教学、科研以及工程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组合结构、轻骨料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先后主持完成了“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受力性能的研究”(北京自然基金)、“混合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北京优秀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其它各类纵向课题以及实际工程结构设计项目二十余项,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科研方向与成果
近五年来,学科团队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基金以及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 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在复杂结构设计、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新材料、以及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石化建筑结构火灾安全评估领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中2011年本学科方向研究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抗火性能;
2)钢结构防火性能化设计;
3)石化建筑安全性能分析;
4)钢结构超薄型涂料抗火性能;
5)BIM协同设计方法应用研究
6)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应用分析
7)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五、科研与培养环境
结构工程学科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已拥有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该学科是研究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中具有共性的结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工程结构分析、设计、工程软件开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及安全性评估等能力。结构工程学科的设置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学校向“教学科研型”定位转换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结构工程学科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形成了稳定科学研究方向及学术梯队。本学科依托的建工实验中心是北京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大批国内先进的科研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同时拥有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的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
六、学科带头人、责任教授电话、电子邮件
学术带头人:高建岭 教授 张燕坤 教授
学科咨询联系方式:
张迪老师:010-88802383
电子邮件:jzzsb@ncut.edu.cn
网址:http://civil.ncut.edu.cn/
一、学科简介
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
本学科在建筑、矿山、公路等行业开展了广泛的岩土工程研究,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现在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本学科科研力量雄厚,依托岩土工程与矿山安全研究中心,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市)部级项目、校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校企联合项目等5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000余万元。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等奖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二、学科就业前景
毕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坚实、专业知识全面、工程概念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多数学生选择在科研院所、勘察设计单位、甲方单位及国内高校就业,部分学生选择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读博。毕业生大多成为勘察、设计、施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深得社会好评,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三、导师队伍
学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学位教师7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本学科以博士生导师孙世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岩土工程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为重点,在矿山安全、地基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理论与控制技术、岩石工程开挖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规律与评价方法、三维动态变形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等领域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陡边坡风险辨识与雷达干涉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布沼坝露天矿五期扩建工程”、国家自然基金“露井联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评价方法”以及校企联合项目等100余项科研课题,承担和完成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形成了学缘合理、经验丰富、梯队科学的特色研究队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1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了多项理论创新,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近10亿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相关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四、科研方向与成果
1. 学科特色
1)针对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研究工作
学科先后承担三峡库区巨型古滑体稳态预报、大型矿山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技术、露天与井工联合开采条件下边坡工程稳定性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学科依托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大企业联合项目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建设“产、学、研”研究基地,为岩土工程领域生产建设一线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等培养和输送人才。培养方案立足生产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加大实践环节的强度,提高工程应用课程的比重,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强调与岩土工程领域的生产与发展相结合,与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提高我校研究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学科组在岩土工程领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的大型岩石工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矿山工程中的高边坡、松散介质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等重要研究项目。在建筑结构及其抗震领域先后承担了建筑结构设计及其灾害评价、工程抗震设计及其安全评价等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2. 学科优势
1)研究方向较齐全、综合实力强
学科现有岩土力学基本理论及应用、地基处理技术、边坡工程安全控制技术、地下工程施工与材料技术、地下工程抗震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研究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向。
2)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科研条件优良
学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学位教师9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并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百余项。学科所属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和测量实验室,试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在岩土地层探测、岩土力学性质试验、相似模拟试验等研究方向具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
3.科研主要方向
1)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其控制技术、露井联采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分析、露天边坡风险分级分析与评价、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大型松软堆积体安全评价、控制与加固技术等;
2)隧道或矿山井下突水预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复杂断裂带存在对上覆岩体的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导水通道的评估与预测、安全开采控制技术与措施;
3)尾矿库灾变机制及其预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尾矿坝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诊断技术、尾矿库溃坝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尾矿坝浸润线抬升及坝体涌水开裂紧急险情处置技术、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淤堵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4)地下工程设计、加固技术及施工风险评估;地下资源开发上覆岩体破坏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控制技术;
5)岩土工程的变形智能监测及其灾害预测预警技术:三维实体预测预警技术;
6)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控制新技术的研发等 ;
7)岩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创建等;
8)各类基础工程的设计、震害评价、以及控制技术和加固措施等。
4.学科成果
近十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好评。
优秀的研究成果带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掌握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工程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升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科研与培养环境
以硕士论文为实战平台,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研究生导师选配和论文题目遴选等措施,让学生切实深入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及科研项目研究,大幅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深层次结合,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动力支持。
(1)为适应社会需求,我院与校内外多家科研院所、企业、工程单位联合,建立了以科研开发或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合作形式多样,有的合作项目在本校实验室即可完成,有的项目需要研究生到合作单位所在的实验室完成,有的需要研究生经常深入工程现场,有的项目甚至要求研究生实验室工作和现场工作都要参与。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了研究生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可以让研究生体验不同单位的工作风格或科研氛围,以便博采众长。
(2)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必须紧密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或校企联合项目,使研究生切实深入参与实际工程(科研)项目,在实战中培养其解决实际的较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有效实现理论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深层次结合。
(3)在研究生导师配备方面,摒弃过去的单一导师制,构建以责任教授为核心,学科组或科研团队教师整体指导的理念,强化学科组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对校企联合项目,还要求在合作单位聘请1名副导师,以便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和考核。
(4)在与项目依托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订单式培养机制。即研究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接受项目依托单位(用人单位)的考核,经综合评价合格以后直接接收。此种方法能够切实提供用人单位急需的专业人才,减少应届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的磨合适应期,更快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
六、学科带头人、责任教授电话、电子邮件
学术带头人:孙世国 教授 赵俊兰 教授
学科咨询联系方式:
张迪老师:010-88802383
电子邮件:jzzsb@ncut.edu.cn
网址:http://civil.ncut.edu.cn/
考研网快讯,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术学位)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
006土木工程学院 |
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
|
初试参考书目
|
复试参考书目
|
加试参考书目
|
081400土木工程(学术学位) |
|
|
|
01结构工程
02岩土工程
0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4桥梁与隧道工程
|
《结构力学Ⅰ》第3版,龙驭球、包世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材料力学》第5版,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理论力学》第7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
同初试业务课二参考书目 |
《土力学地基基础》孙世国等,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出版、
其余同初试业务课二参考书目
|
点击【】查看更多参考书目。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是北方工业大学优势建设学科,有30余年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历史。目前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涵盖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工程管理研究方向。现有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导师40余人,其中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等各类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近20人;另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20余位专家为学科兼职教授。
近5年学科教师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事业课题数百项课题,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1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基础与地下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加固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设计与安全控制技术、复杂建筑结构设计、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新材料、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建筑结构火灾安全评估、各类构筑物抗震分析理论、工程结构检测、加固与耐久性、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复杂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清洁能源和建筑工业化等方面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业绩。
一、培养目标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科学道德、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身心健康。
具备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大型岩土工程的风险辨识与控制技术、复杂建筑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各类地下工程的设计及其风险辨识与灾变控制技术以及工程造价与投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利用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基本的学术交流和外文论文写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二、培养方向
1、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岩土工程领域中各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与计算方法。尤其在边坡工程安全的精细化评价及其控制技术,新型锚杆研发及加固技术,大空间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环境破坏与突水的风险辨识及其安全控制技术,变形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预测预警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业绩。
2、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复杂环境下钢管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大跨度复杂钢结构设计理论、特种混凝土力学性能等内容。尤其在钢管混凝土节点设计、大跨度钢结构设计、结构检测与加固、次轻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主要研究各类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城市生命线抗震工程计算理论与方法、钢结构及其防火性能。在强震诱发地面运动规律、地下结构与基础抗震的加固技术、有限元线法计算温度场分布特征的软件开发及应用、石化专用钢结构防火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4、桥梁与隧道工程
主要研究复杂工况下隧道与桥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在隧道施工地质缺陷体超前探测、灾害控制,岩爆评价理论及动态监测,冲击载荷作用下桥梁力学特性,钢桥的稳定与疲劳,新型地道桥结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成果应用于大型控制工程,安全与经济效益显著。
5、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主要研究室内环境及空气品质控制、建筑能耗及控制技术、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尤其在新型高效热泵系统、建筑节能监测分析平台研发、相变蓄热及传热系数自调节墙体、地热能利用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
6、工程管理
主要研究土木工程建造中的建筑信息管理、工业化集成建造检测与评估、工程项目全寿命期成本管理、大数据决策等工程问题。在新的管理体系与评估方法等领域形成一定的特色,其成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学习年限
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硕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年。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采取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在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能毕业,成绩合格并通过答辩可申请硕士学位。
2、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者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硕士生的学习重在独立钻研,自学为主,导师的作用在于把握研究方向,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相应专业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教学实践以及科研实践活动,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完成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后,必须提交工作报告或研究报告,以此作为该教学环节完成的考核依据。
4、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其它要求按学校研究生院统一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土木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制定的土木工程学科参考性培养方案为依据,在对国内外同类院校课程体系进行重点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为专业选修课,必修环节包括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和实践环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得少于14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使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可以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相关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要跟踪本研究领域学术前沿,研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要有明确的目标,工作量要合理。研究课题要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及技术研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运用技术工具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
论文选题时间应不迟于第三学期第五教学周。
2、学位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包括完成一份文献综述报告,并撰写1份开题报告。
综述报告要求学生应查阅有关本研究方向和领域发展状况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 阅读数量不少于30篇(国外至少10篇),字数一般为0.5~1.0 万字。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方法、关键问题、技术路线、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以及预期成果等。
研究生开题要组织开题答辩,由一级学科和专业(领域)责任教授组织。开题答辩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补答一次;再次答辩未通过者延期半年。
开题答辩应于第三学期第十教学周前完成。
3、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包括书面形式的论文进展报告、公开的论文中期答辩会。检查工作由一级学科和专业(领域)责任教授组织进行。中期答辩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重新答辩一次;再次答辩未通过者延期半年。
中期答辩要求在第五学期第五教学周前完成。
4、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学术上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应表明研究生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和内容,并反映研究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按照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中提出的有关事项和格式撰写,字数一般不少于20000 字,并附参考文献。论文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通过论文的撰写,真实的反映出研究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新见解及科研能力。论文要求概念清晰、立论正确、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数据真实可靠、论理透彻、文字简练通畅。
5、学术论文发表要求
研究生除要完成学位论文以外,还应以第一作者身份(如导师是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是第二作者)正式发表(含录用)一篇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6、学位论文预答辩规定
一级学科和专业(领域)责任教授应在第六学期第八周前组织本学科和专业(领域)研究生进行预答辩,对论文质量进行预审。对学位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质量较差的学生提出警告,责令其在毕业答辩前认真修改;对论文研究内容存在严重错误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应延期答辩;延期答辩时间由预答辩专家小组决定,并出具延期答辩书面决议。
7、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和论文评阅的研究生,可按《北方工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应组织公开的论文答辩会。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责任教授提出的人选确定,人数为三位或五位专家,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由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回避,不参加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会。论文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由本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人员担任。
(2)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至少在答辩二周前将硕士学位论文送交答辩委员会成员审阅。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并按答辩流程进行,根据学位论文水平和答辩情况做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决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含)以上同意为通过,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报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
(3)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硕士研究生可在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第二次答辩未通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七、学位授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北方工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智能建造、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以及工程管理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及工程管理学科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点。具有系统的学士、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配合学校博士点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近千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留学生近300人。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力学与地下空间工程系、设备与工程管理系和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工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学院还设有行业领先、特色鲜明的三大科研机构:一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属建筑工业化领域唯一省部级研究中心,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以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为院长、学校校长丁辉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新兴风险研究院;三是与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合作组建的海绵城市与地下空间研究院。此外,学院还拥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管理6个研究所。
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教师45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80%,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导师40余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注册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师等具有各类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近20人,另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一批著名专家为兼职教授。
土木工程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事业课题百余项,在岩土工程智能监测与预警、工业化建筑智能建造、新兴风险等领域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
学院坚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长期保持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同时,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考入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很多校友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以及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
学院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与人才培养交流,已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每年通过交换生项目、本科双学位项目、本硕连读项目派出学生进行境外学习交流,学生可在国外高校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或进行专业实习。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有美国、法国、捷克、印度、蒙古等十几个国家的4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我院进行本科或研究生学习。学校每年还接收国际多所高校的师生来校进行短期进修和交流。
土木工程 [081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北方工业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4]土木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岩土工程 02结构工程 0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4桥梁与隧道工程 05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6工程管理 |
招生人数: |
20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81结构力学或882材料力学或883工程力学或884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概论 |
备 注: |
包含推免生1人 01-05方向: 复试:结构力学或材料力学或土力学地基基础或土木工程施工、暖通空调(不与初试及加试重复) 06方向: 复试:建设项目管理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施工,传热学,流体力学(选2个不与初试重复) |
一、学科简介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适应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基础工程,特别是城市地下交通的需求,面向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城市地下工程等领域,培养具有桥梁与隧道工程设计理论知识,从事相关工程设计、研究、工程施工等方面技能,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并向相关领域进行拓展研究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设有1个研究所, 3个校外合作企业或实习实训基地,年均科研经费约500万元,另外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开展研究生交换生项目,研究生可同时攻读我校和国外高校的硕士学位。
二、学科就业前景
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等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类企业合作横向课题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交通,特别是城市地下交通,该学科研究生主要进入国内设计院、科研院所以及大型施工企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该学科研究生毕业后统一授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三、导师队伍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下设三个主要研究团队:地下工程研究团队、地道桥设计及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测研究团队、桥梁结构设计与病害机理研究团队。该学科共有硕士生导师9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队伍学历高、学缘结构好、年轻化,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四、科研方向与成果
1、形成了大型铁路工程建设的安全监测特色体系
项目组先后完成了武九铁路、沪昆铁路、石武铁路等客运专线上跨(下穿)工程中有关跨度桥梁的安全施工监测,在地道桥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EI检索文章40余篇。
2、形成了大型桥梁结构受力、病害机理方面的研究特色
该项目组多年来对国内外几十座大跨度桥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病害特征和机理以及检测加固进行了研究,在混凝土桥梁处于高原环境和受撞击条件下材料的劣化、钢桥的稳定与疲劳、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等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研究,先后获得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近年来承担了10多项相关科研项目研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了SCI、EI期刊检索文章30余篇。
3、形成了城市地下工程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特色优势
项目组先后承担了大型地下综合体结构工程和抗浮计算、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刀片挤土效应及实验室模拟研究、岩土材料各向异性特性试验研究等多项横向和纵向课题,在地下工程围岩变形机理和控制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处在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团队先后发表SCI\EI期刊检索文章50余篇,专著4部,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发表核心期刊文章100余篇。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精品课1项,精品教材1部,已初步形成了以下4个研究方向:地道桥设计施工监测研究、大型桥梁结构设计与病害机理研究、地下工程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地下工程信息化体系创建及其灾变识别技术共4个研究方向。
代表性科研项目及成果:
1.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设计及行车安全研究,纵向课题;
2. 撞击载荷作用下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及列车运行安全控制研究,纵向课题;
3. 地铁平纵断面设计CAD系统,横向课题;
4. 高原环境对铁路桥梁混凝土性能劣化影响的测试,横向课题;
5. 石武客运专线薛店特大桥连续梁线型监控,横向课题;
6. 铁路站前专业协同设计系统,横向课题;
7. 大型地下综合体抗浮设计计算方法及抗浮监测新技术,横向课题;
8.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刀盘挤土效应及实验模拟研究,纵向课题;
9. 复杂条件下围岩变形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横向课题;
10. 超固结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纵向课题;
11. 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稳定性研究,横向课题;
12.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设计及行车安全研究,纵向课题;
13. 大跨连续钢箱桥梁制造,横向课题;
14. 车辆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与应用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5. 露井联采下千万吨井工矿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
16. 浅埋厚煤层小煤矿破坏区综放复采关键技术,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17. 专著:地道桥设计与施工,中国铁道出版社
18. 专著:围岩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
19. 专著:地下空间设计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 教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1. 教材: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市精品教材)。
五、科研与培养环境
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目前该实验中心建有大型地下建筑结构实验室、地下盾构施工模拟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地下工程岩层移动实验室、大型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模拟软件、桥梁结构抗撞击试验平台、大型地下工程线路设计软件等。目前与日本长崎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等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地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同时也与北京建工集团、中铁建设总公司、中国建筑集团等单位建立了校企联合机制。
六、学科带头人、责任教授电话、电子邮件
学术带头人:姚海波 教授
学科咨询联系方式:
张迪老师:010-88802383
电子邮件:jzzsb@ncut.edu.cn
网址:http://civil.ncut.edu.cn/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下、地上或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建筑与土木工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以人为本,为人们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环保、节能、经济、美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的要求,对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涵盖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工程管理研究方向。现有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导师40余人,其中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等各类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近20人;另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20余位专家为学科兼职教授。
近5年学科教师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事业课题数百项课题,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1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基础与地下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加固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设计与安全控制技术、复杂建筑结构设计、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新材料、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建筑结构火灾安全评估、各类构筑物抗震分析理论、工程结构检测、加固与耐久性、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复杂环境下的力学性能、清洁能源和建筑工业化等方面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业绩。
一、培养目标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富有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身心健康。
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论文摘要,能够运用先进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科技前沿课题,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
1、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岩土工程领域中各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与计算方法。尤其在边坡工程安全的精细化评价及其控制技术,新型锚杆研发及加固技术,大空间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环境破坏与突水的风险辨识及其安全控制技术,变形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预测预警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业绩。
2、结构工程
主要研究复杂环境下钢管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大跨度复杂钢结构设计理论、特种混凝土力学性能等内容。在钢管混凝土节点设计、大跨度钢结构设计、结构检测与加固、次轻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主要研究各类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城市生命线抗震工程计算理论与方法、钢结构及其防火性能。在强震诱发地面运动规律、地下结构与基础抗震的加固技术、有限元线法计算温度场分布特征的软件开发及应用、石化专用钢结构防火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4、桥梁与隧道工程
主要研究复杂工况下隧道与桥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在隧道施工地质缺陷体超前探测、设计与施工,岩爆评价理论及动态监测,冲击载荷作用下桥梁力学特性,钢桥的稳定与疲劳,新型地道桥结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成果应用于大型控制工程,安全与经济效益显著。
5、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主要研究室内环境及空气品质控制、建筑能耗及控制技术、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在新型高效热泵系统、建筑节能监测分析平台研发、相变蓄热及传热系数自调节墙体、地热能利用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
6、工程管理
主要研究土木工程建造中的建筑信息管理、工业化集成建造检测与评估、工程项目全寿命期成本管理、大数据决策等工程问题。在新的管理体系与评估方法等领域形成一定的特色,其成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学习年限
本研究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硕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年。
四、培养方式
1、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培养中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3、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从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4、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环节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商决定,包括课程实验、课题研究等形式,可以在学校相关实验室、校外实习单位完成。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为专业选修课,必修环节包括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和实践环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得少于12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相关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要跟踪本研究领域学术前沿,研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要有明确的目标,工作量要合理。研究课题要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及技术研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运用技术工具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
论文选题时间应不迟于第三学期第五教学周。
2、学位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包括完成一份文献综述报告,并撰写1份开题报告。
综述报告要求学生应查阅有关本研究方向和领域发展状况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 阅读数量不少于30篇(国外至少10篇),字数一般为0.5~1.0 万字。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方法、关键问题、技术路线、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以及预期成果等。
研究生开题要组织开题答辩,由一级学科和专业(领域)责任教授组织。开题答辩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补答一次;再次答辩未通过者延期半年。
开题答辩应于第三学期第十教学周前完成。
3、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包括书面形式的论文进展报告、公开的论文中期答辩会。检查工作由一级学科和专业(领域)责任教授组织进行。中期答辩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重新答辩一次;再次答辩未通过者延期半年。
中期答辩要求在第五学期第五教学周前完成。
4、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学术上或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一定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应表明研究生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和内容,并反映研究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按照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中提出的有关事项和格式撰写,字数一般不少于20000 字,并附参考文献。论文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要通过论文的撰写,真实的反映出研究生本人的学术水平和新见解。论文要求概念清晰、立论正确、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数据真实可靠、论理透彻、文字简练通畅。
5、学术论文发表要求
研究生除要完成学位论文以外,还应以第一作者身份(如导师是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是第二作者)正式发表(含录用)一篇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6、学位论文预答辩规定
一级学科和专业(领域)责任教授应在第六学期第八周前组织本学科和专业(领域)研究生进行预答辩,对论文质量进行预审。对学位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质量较差的学生提出警告,责令其在毕业答辩前认真修改;对论文研究内容存在严重错误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应延期答辩;延期答辩时间由预答辩专家小组决定,并出具延期答辩书面决议。
7、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和论文评阅的研究生,可按《北方工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应组织公开的论文答辩会。具体要求如下:
(1)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责任教授提出的人选确定,人数为三位或五位专家,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由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回避,不参加所指导研究生的答辩会。论文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由本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人员担任。
(2)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至少在答辩二周前将硕士学位论文送交答辩委员会成员审阅。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并按答辩流程进行,根据学位论文水平和答辩情况做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决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含)以上同意为通过,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报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
(3)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硕士研究生可在一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第二次答辩未通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七、学位授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北方工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同时颁发毕业证书。
一、学科简介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主要涉及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抗爆工程、工程检测加固、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和工程结构耐久性等诸多领域。主要研究各类灾害的成灾机理、毁损效应,各类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结构反应分析方法与试验技术,灾害荷载引起的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灾变预警和安全防控技术等,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控制技术,通过工程措施和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工程结构的防护能力。
二、学科就业前景
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省部级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各类企业合作横向课题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毕业生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本学科领域工程建设前沿的科研、设计和施工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含升学率)一直保持在100%。该学科研究生毕业后统一授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三、导师队伍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的导师队伍共10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此外还聘请校外兼职导师4名,多数导师具有工程背景。
宋小软,博士,教授,土木系主任,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及教学成果奖2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9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结构及其组合结构;工程实验及检测技术;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四、科研方向与成果
本学科在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地下管道抗震分析理论、城市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理论与实验、工程结构防灾加固、组合结构、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设计及行车安全研究等领域逐步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团队近五年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基金以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达900多万元;出版专著、教材6部,授权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近100篇。科研成果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震局防灾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与防灾减灾
2)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与控制
3)建筑结构的检测、加固与改造
4)FRP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复合结构性能
5)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应用分析
6)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7)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8)混合骨料混凝土及再生混凝土
9)桥梁设计理论及应用与仿真分析、既有桥梁检测加固设计及施工
五、科研与培养环境
本学科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方工业大学建工实验中心、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及研究所、校外试验基地等,在工程抗震及防灾减灾、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建筑结构检测与监测、混凝土性能研究及建筑结构数值模拟等研究方向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软件。试验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
六、学科带头人、责任教授电话、电子邮件
学术带头人:宋小软 教授
学科咨询联系方式:
张迪老师:010-88802383
电子邮件:jzzsb@ncut.edu.cn
网址:http://civil.ncut.edu.cn/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专业代码:0814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土木工程
专业介绍
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涵盖内容非常宽泛的研究领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其涉及的技术领域还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学科分支和新的研究方向;然而,新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不断地融入,使本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广泛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分析技术、全球卫星定位、遥感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都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技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1984年,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00多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十余名,本专业在校硕士生近200名。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了“岩土与地下工程”、“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和“工程防灾减灾”三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研究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领域。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及升学率连年达到100%,毕业生因其良好的综合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科特色
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学科组在岩土工程领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的大型岩石工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矿山工程中的高边坡、松散介质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等重要研究项目。在建筑结构及其抗震领域先后承担了建筑结构设计及其灾害评价、工程抗震设计及其安全评价等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近十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好评。
优秀的研究成果带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掌握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工程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升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方向在孙世国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下图是孙世国教授作为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授权专利30余项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学科依托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和各类企业工程课题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产、学、研、用”的基地建设,为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的一线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工程实际,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选题重视与土木工程设计和前沿研究领域的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全方位强化研究生的实战能力与学术水平训练;提升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更好的为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学科优势
研究方向广、科研综合实力强
本学科现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毕业后统一授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毕业证书。目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全部六个二级学科。
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科研条件优良
学科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7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70%,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7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并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业课题百余项。学科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及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研究所。试验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在物探与勘查、路基检测、隧道衬砌支护检测、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清洁能源等研究方向具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软件。
E60EM综合电磁法仪
拟动力实验系统
激光隧道断面仪
动力应变数据采集系统
动力应变/ICP数据转换系统
研究领域
岩土与地下工程
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基础工程和人居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高速公路与铁路、地铁、地下工程、堤坝、高边坡、各类复杂基础工程和矿山工程的安全等等都涉及到岩土工程理论与技术方法。区域性岩土或特殊条件下的土工问题则是针对非常规、非普遍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非传统的土工问题。
21世纪人类生存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挑战。土地资源有限且利用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升空间小、难度大。人类向地下深部开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无奈的选择,由此也给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期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001-2020),对交通基础工程及民生工程的建设进行重点倾斜,公路建设重点发展“五纵七横”计划3.5万公里、铁路建设重点发展“四纵四横”计划累计里程1.3万公里、2015年之前拟建设地铁线路总长2259公里,从而极大地推动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拟在公路铁路、地铁工程建设等领域投资10万亿以上,因此本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世国教授
我校“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领域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博士生导师孙世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该团队主要以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为重点,在矿山安全、地基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理论与控制技术、岩石工程开挖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规律与评价方法、三维动态变形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等领域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该科研团队以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陡边坡风险辨识与雷达干涉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以及校企联合项目70余项科研课题。形成了师资力量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梯队建设科学的研究队伍,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多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近10亿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
1)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露井联采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分析、露天边坡风险分级分析与评价、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大型松软堆积体安全评价、控制与加固技术等;
2)井下突水预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复杂断裂带存在对上覆岩体的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导水通道的评估与预测、安全开采控制技术与措施;
3)尾矿库灾变机制及其预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尾矿坝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诊断技术、尾矿库溃坝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尾矿坝浸润线抬升及坝体涌水开裂紧急险情处置技术、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淤堵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4)地下工程设计、加固技术及施工风险评估;地下资源开发上覆岩体破坏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控制技术;
5)岩土工程的变形智能监测及其灾害预测预警技术:三维实体预测及其安全判别技术;
6)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控制新技术的研发等 ;
7)岩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创建等;
8)各类基础工程的设计、震害评价、以及控制技术和加固措施等。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
为了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危害,结构在正常使用和受灾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以便有效地发挥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作用,保证室内工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撤离和尽可能少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新型结构设计及其防灾研究方向发展空间巨大。而且,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因此建筑节能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巨大的建筑能耗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强化新型建筑结构、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学术问题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王晓纯教授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特色团队以博士生导师王晓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型建筑结构设计、新材料的开发、结构防火技术研究;在复杂结构设计、新材料、以及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石化建筑结构火灾安全评估领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同时,该特色团队在绿色建筑、热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长期成果的积累,并取得较好的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抗火性能;
2)钢结构防火性能化设计;
3)地源热泵设备开发;
4)石化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5)钢结构超薄型涂料抗火性能;
6)砌体加固技术;
7)纤维复合材料修复管道技术;
8)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防灾减灾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该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屈铁军教授
“工程防灾减灾”特色团队以屈铁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该团队在结构振动与抗震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地下管道抗震分析理论、城市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理论与实验、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设计及行车安全研究等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先后承担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下管道地震输入及反应”、“GFRP增强水泥模板-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再生混凝土多轴破坏准则与本构模型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以及“地震地面运动非平稳性对结构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百万千瓦机组直接空冷风机组风机振动特性与减振研究”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同时在桥梁、隧道等结构稳定性计算方面的设计软件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与防灾减灾;
2)建筑结构的检测、加固与改造;
3)钢管混凝土结构;
4)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与控制;
5)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6)纤维增强水泥模板复合结构;
7)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与优化设计技术;
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再生骨料混凝土、堆石混凝土技术
9)桥梁设计理论及应用与仿真分析、大跨度桥梁结构、钢桥的疲劳、既有桥梁评估与加固、旧桥检测加固维修理论及设计施工研究。
专业点分布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 陆军勤务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14 土木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6 所,本次参评5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3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247 |
同济大学 |
A+ |
2 |
10286 |
东南大学 |
A+ |
3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4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7 |
10056 |
天津大学 |
A- |
8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A- |
9 |
10294 |
河海大学 |
A- |
10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1 |
10533 |
中南大学 |
A- |
12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A- |
13 |
90006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A- |
14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5 |
10107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B+ |
16 |
10153 |
沈阳建筑大学 |
B+ |
1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18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B+ |
19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20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1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2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B+ |
23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24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25 |
10703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B+ |
26 |
11078 |
广州大学 |
B+ |
27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28 |
10016 |
北京建筑大学 |
B |
29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B |
30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31 |
10386 |
福州大学 |
B |
32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B |
33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34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35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B |
36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7 |
10618 |
重庆交通大学 |
B |
38 |
10710 |
长安大学 |
B |
39 |
10731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40 |
10732 |
兰州交通大学 |
B |
41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B- |
42 |
10145 |
东北大学 |
B- |
43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44 |
10332 |
苏州科技大学 |
B- |
45 |
10361 |
安徽理工大学 |
B- |
46 |
10385 |
华侨大学 |
B- |
47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48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B- |
49 |
10593 |
广西大学 |
B- |
50 |
10616 |
成都理工大学 |
B- |
5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52 |
10704 |
西安科技大学 |
B- |
53 |
11075 |
三峡大学 |
B- |
54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55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C+ |
56 |
10147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C+ |
57 |
10255 |
东华大学 |
C+ |
58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59 |
10404 |
华东交通大学 |
C+ |
60 |
10500 |
湖北工业大学 |
C+ |
61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C+ |
62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63 |
10674 |
昆明理工大学 |
C+ |
64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C+ |
65 |
10792 |
天津城建大学 |
C+ |
66 |
10878 |
安徽建筑大学 |
C+ |
67 |
11845 |
广东工业大学 |
C+ |
68 |
10009 |
北方工业大学 |
C |
69 |
10078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C |
70 |
10183 |
吉林大学 |
C |
71 |
10191 |
吉林建筑大学 |
C |
72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C |
73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学 |
C |
74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75 |
10298 |
南京林业大学 |
C |
76 |
10384 |
厦门大学 |
C |
77 |
1053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C |
78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79 |
10596 |
桂林理工大学 |
C |
80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81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82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83 |
10128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C- |
84 |
10188 |
东北电力大学 |
C- |
85 |
10216 |
燕山大学 |
C- |
8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87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8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9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90 |
10488 |
武汉科技大学 |
C- |
91 |
10555 |
南华大学 |
C- |
92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C- |
93 |
11066 |
烟台大学 |
C- |
94 |
11117 |
扬州大学 |
C- |
土木工程研究生考试科目:
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系)考研科目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4结构力学(含动力学基础)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两份试卷二选一):1混凝土结构(含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含钢结构稳定);2弹性力学(含有限元)
土木工程考研参考书:
以武汉大学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
825 建筑工程经济: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何亚伯,武汉大学出版社
826 给水排水水力学:
《水力学》,西南交大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27 道路工程材料:
《道路建筑材料》李立寒 张南鹭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01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邓训,武汉大学出版社或《材料力学》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
918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1,2》龙驭球,高等教育出版社
803 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杨连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488 水力学:
《水力学》李炜,武汉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土木工程行业前景
尽管我国经济与社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目前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各项基础建设工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之中。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前景广阔。
1.城市建设
维基百科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1.27%,排在世界第113位,远低于美国的82%、德国74%,法国的77%。相应的城市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城市建设中的土木工程工作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的建设与维护。相应的工作将会吸引大量的毕业生工作。
2.公路建设与维护
近30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06,387公里,排在美国68,937,575公里和欧盟5,814,080公里之后。其中高速公路我国已经超出10万公里,排在世界第一。
尽管公路建设发展良好,我们还必须看到,国内公路发展是不均衡的,西部地区及山区的公路网仍然薄弱,不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鉴于国内庞大的人口数量,相应公路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的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
另外一方面,既有里程庞大的公路规模,随着路桥年龄的增长,相关路桥检测、维护、加固等工作量需求巨大,同样能吸收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人员。
3. 铁路建设与维护
目前,我国的铁路总里程约10万公里,仍远低于美国的22.6万公里。换算为人均铁路里程长度则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多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目前高铁里程已经突破1万公里,是其他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我国人口多,人口分布稠密的特点使得高铁成为较适合我们的交通方式,因此高速铁路将会不断的发展。
总体而言,国内铁路网仍然处于相对稀缺的状况,分布仍不均匀。因此,无论是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其建设空间还很大。
持续不断的铁路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既有的铁路基础设施的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
4.机场建设与维护
在所有的基础建设中,我国的机场建设相对较慢,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机场总数为497个,远低于美国的15,079个,巴西的4,105个。尽管大规模的航空运输并不是适合我国国情,但目前的国内的机场数量太过稀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及战备与救灾等工作。机场建设工作同样可以吸引大量的土木工程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