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202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含材料力学与土力学及混凝土结构综合)
考试时间:18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考试要求:
1. 要求考生全面掌握材料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具
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该部分内容占 50 分;土力学要求考生掌握相关概念、
公式、曲线、简单计算和重要结论等内容,并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进一
步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占 50 分;要求理解混凝土结构的基
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应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进
行受弯构件的设计、偏心受力构件的设计、弯剪扭构件的设计,计算题中相关公
式考生应熟练掌握,该部分内容占 50 分。
2. 考试时携带必要书写工具之外,须携带计算器。
二、考试内容:
1.材料力学部分
(1): 绪论
a: 材料力学任务;
b:可变性的固体的基本假设;
c: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 拉伸与压缩
a:轴向直杆的内力、应力计算及强度条件;
b: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应变能密度;
c:轴向拉伸、压缩直杆的变形计算及抗拉、压刚度;
d:简单桁架的节点位移计算;拉伸、压缩静不定问题,装配应力及温度应力;
e:低碳钢及铸铁等材料的机械性质,应力应变曲线,材料的强度指标及塑性
指标
(3): 剪切
a: 联接件剪切、挤压使用强度计算;b: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虎克定律,剪切应变能密度能。
(4):扭转
a:扭转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与扭矩图;
b: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强度条件,变形和刚度条件;
c:简单扭转静步定问题。
(5):弯曲内力
a: 弯曲内力计算及剪力图、弯矩图;
b:分布载荷集度、剪力、弯矩间的微分关系。
(6):弯曲强度
a: 平面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及强度条件;
b:弯曲切应力计算及强度条件;
c: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7):弯曲变形
a: 绕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b:积分法求弯曲变形,刚度条件;
c: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d: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e:变形比较法求解静不定梁。
(8):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
a:应力状态概念,主应力,主平面及主单元体;
b: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图解法——应力圆;
c:三向应力状态的应力圆;
d:广义虎克定律及其应用;
e:各向同性材料的三个弹性常数 E、G、u 之间的关系;
f: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能;
g:强度理论概念,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9):组合变形
a: 斜弯曲;
b:拉(压)弯组合变形;c:圆轴拉(压)、弯、扭组合变形
(10):能量法
a: 外力功、应变能与功能原理;
b:莫尔定理及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c:卡式定理;
d:功的互等定理与位移互等定理;
e:能量法解冲击问题。
(11):静不定系统
a: 静不定系统的静不定次数及基本静定系;
b:力法正则方程解静不定问题。
(12):压杆稳定
a: 弹性压杆的稳定平衡与不稳定平衡,失稳及临界力概念;
b:细长压杆的临界力,长度系数;
c:临界应力,压杆的柔度,临界应力经验公式(线性公式),临界应力总图;
d:压杆的稳定计算(安全因数法),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13)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a: 简单图形及组合图形的静矩、形心位置的计算;
b:极惯性矩、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定义及其计算;
c:平行移轴公式及应用。
2.土力学部分:
(1):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
a:土的颗粒级配,土中水。
b:土的三项比例指标的定义及换算
c:无粘性土的分类标准及粘性土的物理性质
d:土的渗透性(重点达西定律)
e: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2):地基的应力、固结和沉降
a:土中自重应力的计算
b:基底压力及基底附加压力的确定c:各种分布荷载形状的地基附加应力计算(重点在于各计算例题)
d:土的压缩性(压缩系数、各模量的区别、载荷板试验)
e: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分层法与规范法),应力历史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f: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的应用计算
(3):土的抗剪强度
a: 库伦公式和莫尔---库伦强度包线以及莫尔圆
b:直接剪切试验内容及结果、三轴试验内容及结果、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内
容及结果、十字板剪切试验
c:孔隙压力系数
d:应力路径
e:无粘性土的抗剪强度。
(4):土压力、地基承载力
a:土压力的定义
b:郎肯土压力理论和各种情况下的土压力计算
c:库伦土压力理论和查表计算
d:挡土墙设计(主要包括稳定与地基计算)
e:浅基础的地基临塑荷载和极限承载力
3.混凝土结构部分:
(1):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a:钢筋:熟悉钢筋的品种和级别;掌握钢筋的应力一应变全曲线特性及其
数学模型;了解钢筋的冷加工性能以及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b:混凝土:熟悉混凝土的立方体强度、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及相
互间的关系;掌握单轴向受压下混凝土的应力一应变全曲线及其数学模型;熟悉
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形模量的概念;了解重复荷载下混凝土的疲劳性能以及复合
应力状态下混凝土强度的概念;熟悉混凝土徐变、收缩与膨胀的概念。
c: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掌握粘结的定义、粘结力的组成、粘结应力
的分布、粘结应力与相对滑移的关系等概念。掌握基本锚固长度的计算以及保证
可靠粘结的构造要求。(2):按近似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a:掌握作用、荷载、作用效应等基本概念;掌握结构功能要求、结构功能
极限状态、结构失效概率和可靠指标等基本概念。
b:熟练掌握两种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及其应用。
c:掌握荷载及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和设计值。
(3):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a:熟练掌握适筋梁正截面受弯三个受力阶段的概念,包括截面上应力与应
变的分布、破坏形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百分率对破坏形态的影响、三个工作阶
段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等。
b:掌握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其在受弯构件正截面
受弯承载力计算中的应用。
c:熟练掌握单筋、双筋矩形与 T 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
方法,配置纵向受拉钢筋的主要构造要求。
(4):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
a:熟悉无腹筋梁斜裂缝出现前后的应力状态。
b:掌握剪跨比的概念、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的三种破坏形态、腹筋对斜截
面受剪破坏形态的影响以及影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c:熟练掌握矩形、T 形和 I 字形等截面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模型、计算方法及适用条件。
(5):受压构件的截面承载力
a:轴压构件:掌握轴心受压构件的受力全过程、破坏形态、正截面受压承
载力的计算方法及主要构造要求;掌握螺旋箍筋柱的原理与应用。
b:偏压构件:熟练掌握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两种破坏形态的特征及其正截
面上应力的计算简图;掌握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的一般计算公式的原
理;熟练掌握对称配筋矩形与 I 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的计算
方法及纵向钢筋与箍筋的主要构造要求;熟练掌握 Nu-Mu 相关曲线的概念及其应
用;熟悉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6):受拉构件的截面承载力
a: 轴拉构件:掌握轴心受拉构件的受力全过程、破坏形态、正截面受拉
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配筋的主要构造要求。
b:掌握偏心受拉构件的受力全过程、两种破坏形态的特征以及对称配筋矩
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配筋的主要构造要求;熟悉
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7):受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
a:掌握矩形截面受扭构件的破坏形态、计算模型、受扭承戴力的计算方法、
限制条件及配筋构造。
b:掌握弯剪扭构件的配筋计算方法及构造要求。
(8):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a:掌握钢筋混凝土构件在第Ⅱ工作阶段中的基本性能,包括截面上与截面
间的应力分布、裂缝开展的原理与过程、截面曲率的变化等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
主要因素。
b:掌握裂缝宽度、截面受弯刚度的定义与计算原理以及裂缝宽度与构件挠
度的验算方法。
c:熟悉截面延性的定义及受弯构件、偏心受压构件截面延性的计算原理。
d:熟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意义、主要影响因素、混凝土的碳化、钢筋的
锈蚀以及耐久性设计的一般概念。
(9):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a: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预加应力的常用方法、
设备和材料;熟悉预应力损失。
b:理解并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受拉构件受力的几个阶段,各项预应力损失的
产生原因及减小损失的方法;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各阶段应力计算;熟悉
混凝土受拉构件的设计方法。
三、参考书目
1.一般《材料力学》教科书,均可。
2. 《土力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年 10 月。
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上册):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合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面向 21 世纪教材)。
土木工程专业
发布者:张涔发布时间:2018-04-28浏览次数:929
本专业培养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工程测量与实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造价和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等工作。
学制四年。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专业代码:0814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土木工程
专业介绍
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涵盖内容非常宽泛的研究领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其涉及的技术领域还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学科分支和新的研究方向;然而,新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不断地融入,使本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广泛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分析技术、全球卫星定位、遥感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都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技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1984年,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00多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十余名,本专业在校硕士生近200名。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了“岩土与地下工程”、“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和“工程防灾减灾”三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研究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领域。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及升学率连年达到100%,毕业生因其良好的综合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科特色
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学科组在岩土工程领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的大型岩石工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矿山工程中的高边坡、松散介质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等重要研究项目。在建筑结构及其抗震领域先后承担了建筑结构设计及其灾害评价、工程抗震设计及其安全评价等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近十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好评。
优秀的研究成果带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掌握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工程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升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方向在孙世国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下图是孙世国教授作为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授权专利30余项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学科依托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和各类企业工程课题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产、学、研、用”的基地建设,为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的一线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工程实际,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选题重视与土木工程设计和前沿研究领域的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全方位强化研究生的实战能力与学术水平训练;提升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更好的为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学科优势
研究方向广、科研综合实力强
本学科现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毕业后统一授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毕业证书。目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全部六个二级学科。
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科研条件优良
学科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7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70%,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7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并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业课题百余项。学科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及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研究所。试验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在物探与勘查、路基检测、隧道衬砌支护检测、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清洁能源等研究方向具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软件。
E60EM综合电磁法仪
拟动力实验系统
激光隧道断面仪
动力应变数据采集系统
动力应变/ICP数据转换系统
研究领域
岩土与地下工程
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基础工程和人居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高速公路与铁路、地铁、地下工程、堤坝、高边坡、各类复杂基础工程和矿山工程的安全等等都涉及到岩土工程理论与技术方法。区域性岩土或特殊条件下的土工问题则是针对非常规、非普遍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非传统的土工问题。
21世纪人类生存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挑战。土地资源有限且利用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升空间小、难度大。人类向地下深部开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无奈的选择,由此也给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期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001-2020),对交通基础工程及民生工程的建设进行重点倾斜,公路建设重点发展“五纵七横”计划3.5万公里、铁路建设重点发展“四纵四横”计划累计里程1.3万公里、2015年之前拟建设地铁线路总长2259公里,从而极大地推动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拟在公路铁路、地铁工程建设等领域投资10万亿以上,因此本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世国教授
我校“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领域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博士生导师孙世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该团队主要以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为重点,在矿山安全、地基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理论与控制技术、岩石工程开挖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规律与评价方法、三维动态变形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等领域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该科研团队以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陡边坡风险辨识与雷达干涉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以及校企联合项目70余项科研课题。形成了师资力量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梯队建设科学的研究队伍,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多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近10亿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
1)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露井联采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分析、露天边坡风险分级分析与评价、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大型松软堆积体安全评价、控制与加固技术等;
2)井下突水预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复杂断裂带存在对上覆岩体的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导水通道的评估与预测、安全开采控制技术与措施;
3)尾矿库灾变机制及其预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尾矿坝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诊断技术、尾矿库溃坝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尾矿坝浸润线抬升及坝体涌水开裂紧急险情处置技术、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淤堵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4)地下工程设计、加固技术及施工风险评估;地下资源开发上覆岩体破坏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控制技术;
5)岩土工程的变形智能监测及其灾害预测预警技术:三维实体预测及其安全判别技术;
6)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控制新技术的研发等 ;
7)岩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创建等;
8)各类基础工程的设计、震害评价、以及控制技术和加固措施等。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
为了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危害,结构在正常使用和受灾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以便有效地发挥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作用,保证室内工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撤离和尽可能少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新型结构设计及其防灾研究方向发展空间巨大。而且,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因此建筑节能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巨大的建筑能耗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强化新型建筑结构、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学术问题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王晓纯教授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特色团队以博士生导师王晓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型建筑结构设计、新材料的开发、结构防火技术研究;在复杂结构设计、新材料、以及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石化建筑结构火灾安全评估领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同时,该特色团队在绿色建筑、热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长期成果的积累,并取得较好的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抗火性能;
2)钢结构防火性能化设计;
3)地源热泵设备开发;
4)石化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5)钢结构超薄型涂料抗火性能;
6)砌体加固技术;
7)纤维复合材料修复管道技术;
8)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防灾减灾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该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屈铁军教授
“工程防灾减灾”特色团队以屈铁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该团队在结构振动与抗震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地下管道抗震分析理论、城市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理论与实验、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设计及行车安全研究等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先后承担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下管道地震输入及反应”、“GFRP增强水泥模板-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再生混凝土多轴破坏准则与本构模型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以及“地震地面运动非平稳性对结构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百万千瓦机组直接空冷风机组风机振动特性与减振研究”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同时在桥梁、隧道等结构稳定性计算方面的设计软件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与防灾减灾;
2)建筑结构的检测、加固与改造;
3)钢管混凝土结构;
4)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与控制;
5)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6)纤维增强水泥模板复合结构;
7)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与优化设计技术;
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再生骨料混凝土、堆石混凝土技术
9)桥梁设计理论及应用与仿真分析、大跨度桥梁结构、钢桥的疲劳、既有桥梁评估与加固、旧桥检测加固维修理论及设计施工研究。
专业点分布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 陆军勤务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14 土木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6 所,本次参评5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3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247 |
同济大学 |
A+ |
2 |
10286 |
东南大学 |
A+ |
3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4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7 |
10056 |
天津大学 |
A- |
8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A- |
9 |
10294 |
河海大学 |
A- |
10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1 |
10533 |
中南大学 |
A- |
12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A- |
13 |
90006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A- |
14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5 |
10107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B+ |
16 |
10153 |
沈阳建筑大学 |
B+ |
1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18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B+ |
19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20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1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2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B+ |
23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24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25 |
10703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B+ |
26 |
11078 |
广州大学 |
B+ |
27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28 |
10016 |
北京建筑大学 |
B |
29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B |
30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31 |
10386 |
福州大学 |
B |
32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B |
33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34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35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B |
36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7 |
10618 |
重庆交通大学 |
B |
38 |
10710 |
长安大学 |
B |
39 |
10731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40 |
10732 |
兰州交通大学 |
B |
41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B- |
42 |
10145 |
东北大学 |
B- |
43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44 |
10332 |
苏州科技大学 |
B- |
45 |
10361 |
安徽理工大学 |
B- |
46 |
10385 |
华侨大学 |
B- |
47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48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B- |
49 |
10593 |
广西大学 |
B- |
50 |
10616 |
成都理工大学 |
B- |
5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52 |
10704 |
西安科技大学 |
B- |
53 |
11075 |
三峡大学 |
B- |
54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55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C+ |
56 |
10147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C+ |
57 |
10255 |
东华大学 |
C+ |
58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59 |
10404 |
华东交通大学 |
C+ |
60 |
10500 |
湖北工业大学 |
C+ |
61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C+ |
62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63 |
10674 |
昆明理工大学 |
C+ |
64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C+ |
65 |
10792 |
天津城建大学 |
C+ |
66 |
10878 |
安徽建筑大学 |
C+ |
67 |
11845 |
广东工业大学 |
C+ |
68 |
10009 |
北方工业大学 |
C |
69 |
10078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C |
70 |
10183 |
吉林大学 |
C |
71 |
10191 |
吉林建筑大学 |
C |
72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C |
73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学 |
C |
74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75 |
10298 |
南京林业大学 |
C |
76 |
10384 |
厦门大学 |
C |
77 |
1053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C |
78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79 |
10596 |
桂林理工大学 |
C |
80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81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82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83 |
10128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C- |
84 |
10188 |
东北电力大学 |
C- |
85 |
10216 |
燕山大学 |
C- |
8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87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8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9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90 |
10488 |
武汉科技大学 |
C- |
91 |
10555 |
南华大学 |
C- |
92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C- |
93 |
11066 |
烟台大学 |
C- |
94 |
11117 |
扬州大学 |
C- |
土木工程研究生考试科目:
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系)考研科目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4结构力学(含动力学基础)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两份试卷二选一):1混凝土结构(含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含钢结构稳定);2弹性力学(含有限元)
土木工程考研参考书:
以武汉大学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
825 建筑工程经济: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何亚伯,武汉大学出版社
826 给水排水水力学:
《水力学》,西南交大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27 道路工程材料:
《道路建筑材料》李立寒 张南鹭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01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邓训,武汉大学出版社或《材料力学》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
918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1,2》龙驭球,高等教育出版社
803 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杨连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488 水力学:
《水力学》李炜,武汉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土木工程行业前景
尽管我国经济与社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目前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各项基础建设工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之中。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前景广阔。
1.城市建设
维基百科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1.27%,排在世界第113位,远低于美国的82%、德国74%,法国的77%。相应的城市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城市建设中的土木工程工作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的建设与维护。相应的工作将会吸引大量的毕业生工作。
2.公路建设与维护
近30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06,387公里,排在美国68,937,575公里和欧盟5,814,080公里之后。其中高速公路我国已经超出10万公里,排在世界第一。
尽管公路建设发展良好,我们还必须看到,国内公路发展是不均衡的,西部地区及山区的公路网仍然薄弱,不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鉴于国内庞大的人口数量,相应公路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的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
另外一方面,既有里程庞大的公路规模,随着路桥年龄的增长,相关路桥检测、维护、加固等工作量需求巨大,同样能吸收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人员。
3. 铁路建设与维护
目前,我国的铁路总里程约10万公里,仍远低于美国的22.6万公里。换算为人均铁路里程长度则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多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目前高铁里程已经突破1万公里,是其他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我国人口多,人口分布稠密的特点使得高铁成为较适合我们的交通方式,因此高速铁路将会不断的发展。
总体而言,国内铁路网仍然处于相对稀缺的状况,分布仍不均匀。因此,无论是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其建设空间还很大。
持续不断的铁路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既有的铁路基础设施的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
4.机场建设与维护
在所有的基础建设中,我国的机场建设相对较慢,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机场总数为497个,远低于美国的15,079个,巴西的4,105个。尽管大规模的航空运输并不是适合我国国情,但目前的国内的机场数量太过稀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及战备与救灾等工作。机场建设工作同样可以吸引大量的土木工程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