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车辆工程的介绍]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的介绍]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的介绍]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介绍]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土木与建筑环境的介绍]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电系统工程的介绍]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大学排名] [西南大学考研群] [西南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介绍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4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史地系,1952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1999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6年更名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吴宓、吴毓江、邓子琴、杜钢百、李源澄、郭豫才、孙培良、张圣奘等一批学界名师在此执教,奠定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深厚基础,铸就了今日之院训:进学、修德、会通、超胜。史地系第一任系主任谢澄平,书记季平。学院现任院长邹芙都,党委书记罗庆昌。学院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含高师硕士)授予权。中国史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历史地理研究所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为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伊朗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民族理论与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是国家民委研究基地,另有古典文明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山地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所、西南大学跨国苗族研究中心等院级研究机构。
学院下设中国史、世界史、历史教育、民族学与人类学、民族教育等5个系,开设历史学(师范)、历史学(非师范)、民族学3个本科专业。于1982年承办预科教育,2000年成为全国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2004年成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简称“少民骨干”)基础强化培训学校(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专职教师6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7人,教授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2人,博士(含在读)51人;有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1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先后有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获重庆市师德建设标兵。
近5年,学院教师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1项,国务院重大文化工程子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1项,一般项目近20项,其他省部级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52篇,其中A1论文39篇,含《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18篇。出版学术专著32部,其中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出版15部。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融师范性学术性为一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民族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人才培养特色。近5年来,学院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市级精品课程5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创办了“嘉陵学术讲坛”、改革了研究生招生制度、出台了《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完成了研究生主文献库建设。获得市级优秀硕士论文4篇,学生在A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2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90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20人,民族本科预科生160人。学院本着“以人为本、学术立院、革故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引领学院科学发展。70多年来,共培养了2万余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学院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服务民生”的社会服务宗旨,充分发挥历史学、民族学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积极服务于重庆石柱、秀山、梁平、开县、北碚、丰都、綦江、潼南、万盛、北碚、四川宜宾、四川泸州、贵州修文、贵州遵义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重视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与韩国、美国、英国、伊朗、希腊、哈萨克斯坦、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互派交换生等;与西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本科生;接收遵义师范学院、毕节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借读学生。建立起与境内外高校广泛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回眸昨日,枝叶繁茂,基石稳固。我辈深知路漫漫兮,任重道远,定当铭记先贤辟路之苦,高擎振兴中华之旗,与时俱进,团结一心,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nandaxue/yanjiushengyuan_33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