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科培养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工程学科培养方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专业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考研难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排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考研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介绍正文

学院于2000年7月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陕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及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4家单位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之初的1936年,农业化学系就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开始招收土壤学研究生。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目前学院拥有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学院的转型,成为一个集农学、理学、工学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新型学院。
  学院设有6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专业实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行单独招生。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土壤学(国家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教职工总数163人,117名教学科研人中有教授、研究员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6人;留学回国人员60余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农业部岗位科学家1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百人计划1人、“科技新星”1人。现有本科生1257人、硕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182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19人。
  80多年来,围绕黄土高原地区乃至西部旱区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下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壤质量退化、农田地力低下、土肥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由此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跟踪国际上学科前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主战场及学科热点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旱区土壤水分、旱地土壤肥力演变及土壤及生物热力学、土壤土地资源利用、旱地作物营养与水肥调控等领域获取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已拓展至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围绕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风险评估及修复、污泥资源化利用、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等开展了大量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300项,取得1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参加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厅局级奖20余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近40项,出版教材和专著50余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0篇。
  学院目前拥有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合阳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富平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杨凌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定位监测基地、校级“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及数量众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十三五”期间,我院将积极承担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宏伟蓝图下的学院职责,以追赶和超越国内外一流同类学院为己任,开拓进取,坚持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学院事业发展的龙头,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大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使我院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并力争在“十三五”末,把学院初步建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型学院。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beinonglin/yanjiushengyuan_32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