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0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位点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位点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语言系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师资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告学专业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介专业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考研难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考研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学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辅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位点简介正文

 0802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本科招生始于1978年,2004年获得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现代汽车运用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复杂制造过程智能控制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四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期重点发展的学科,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稳定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
本一级学科紧密结合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以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难题为目标,通过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上海大型企业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优势,实行学校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传统机电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本学科承担了国家 “863”计划、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智能液压冲击器若干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和专项基金“多层结构消声装置作用机理及声学性能混合预测方法研究”、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项目“节能环保型电器开关生产及智能测试系统的研制”、上海市科委攻关计划项目“降低柴油机NOx选择催化还原控制模型研究”和“中重型柴油机国 IV排放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等项目。
目前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53名,其中62人具有博士学位。
机械工程学科依靠较强的科研队伍与产学研平台,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大中型企业培养了从事机械、车辆、轨道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生总体就业率达100%。 (返回顶部)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紧贴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所产生的快速制造技术为纽带,凸现精密机械制造中的数控技术与集成制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精密测量技术、精度理论与质量工程、企业生产自动化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等研究方向,着重开展精密定位工作台技术、机床的弧齿锥齿轮齿面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混合实现系统无缝集成技术等研究,在面向先进制造的精密定位系统研制、机床的弧齿锥齿轮齿面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具有特色。
本学科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长期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拥有年龄、学历、职称和岗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教授7名,副教授2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名,多名教授兼任国内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本学科在CAD/CAPP/CAM与数控技术的软硬件上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并有完善的计算机集成制造实验平台,为实现数控技术与集成制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本学科紧密依托并积极引进社会各界资源和先进设施,采用合作办学途径,获得国内外多家企业集团资助的软件和实验设备,建立了美国VX软件应用开发与教育培训基地、国家劳动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AXA教育培训认证中心,为进行数控技术与集成制造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二重集团公司大型铸锻件研究所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在大型锻件上应用基础研究之中的冷变形方面的技术合作项目”;国家级火炬项目“多楔带生产设备的研制”应用于汽车多楔带生产,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家863计划“基于Agent的制造单元混合式控制系统和车间层可重构装配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等项目已取得成效,并获得工业应用。近三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有上海市科委项目“节能型低压电气智能生产测试系统研究与开发”、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内燃发动机进气系统节能装置研究”等。(返回顶部)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上海市教委085工程建设的学科,学科紧贴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和重大装备业的需求,以复杂生产制造过程递阶智能系统、复杂制造装备系统的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为切入点,利用运动控制、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方法在大型生产过程中的复合应用,以提升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对复杂生产过程的适应能力和控制水平,在本领域形成一定特色并处于领先地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复杂制造过程的智能装备、机械故障诊断与模式识别、机械设备自动控制、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智能系统、轨道交通检测技术、飞行技术与工程等研究方向,学术研究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科研设备齐全、设施完善,2010年荣获“上海市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教授14名,副教授29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名。近三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百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及重大产学研项目。目前在研项目有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项目“节能环保型电器开关生产及智能测试系统的研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量子计算模型的群体智能机理及应用研究”、“基于偏好的多目标群体智能算法及应用研究”等。近三年,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工业博览会一等奖等一系列奖项,出版先进生产制造和智能控制领域的相关书籍5部。
本学科的发展优势在于与上海市先进制造业集群紧密结合,发展以智能装备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将对上海及周边地区传统机电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与中国人民电器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人民电器厂、上海电气集团电器陶瓷厂、上海电气集团继电器厂、上海同盛集团等四十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科共建单位为本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返回顶部)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飞行技术与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飞行技术与工程)学科依托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经过多年建设,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等七部委颁发的十大“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民航运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被列为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
本学科围绕国家重点发展八大产业和九大专项工程的民用飞机产业专项工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九大重点领域的民用航空制造业,积极对接民用航空业的发展需求和大飞机项目等民航产业链,重点研究安全飞行、可靠性保障等民航产业链急需的关键技术。通过飞行仿真技术研究,进行飞机性能仿真、机电液联动系统、雷达导航系统、航空地理及气象视景系统、综合环境系统、特情处置与排故系统等仿真技术在大型民航飞机设计、民航飞行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填补民航飞行模拟机研发空白;以民航客机运行可靠性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民用飞机故障诊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飞机性能可靠性分析、可靠性维修技术、航空导线量线仪技术的开发应用、航空维修计划与维修能力综合评估等方面的理论、开发与应用研究,为航空企业提供飞机故障诊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维修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本学科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空军93163部队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研究基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百千万国家级人才1名、上海市曙光学者2名,教师硕博比100%。(返回顶部)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依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国家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和上海市教育高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仿生机器人、现代设计理论与应用、机电产品的优化设计、微型机电系统、振动迟滞分析、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多相流)、热粘弹性有限元计算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拥有教授4名,副教授1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名。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学术研究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设施完善。本学科先后承担了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几十项纵、横向项目,形成了以培养高层次现代机械工程设计人才为主的产、学、研基地。
本学科是机械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的重要基地,在院长程武山教授的带领下,近三年来,“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成功攻克十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团队科研创新工作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获得多项奖励。团队与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上海电器陶瓷有限公司、同盛电气集团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承接了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建设项目、科委重大攻关项目、联盟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完成的一系列科研项目,2008年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组委会创新奖、2009年获得第二十二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2010年11月,团队研发的高精度微孔穿丝机获得2010年度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二等奖;2010年团队研发的“低压塑壳断路器智能生产测试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5月,机械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获得2009-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 (返回顶部)

080204车辆工程
一、主要研究方向:
车辆工程设有车辆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车辆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车辆机电液控制及装备研究、车辆电子控制技术等研究方向。
二、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
车辆工程专业依托上海市重点学科“现代汽车运用工程”、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 、上海高校知识创新工程“现代载运工具(车辆)运用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学术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科研成果显著,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设施完善。目前本专业正在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几十项纵、横向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智能液压冲击器若干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车载的城市轨道车辆制动能量控制及回收方法的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节能机理研究”、上海市科委攻关计划项目“降低柴油机NOx选择催化还原控制模型研究”和“基于图象处理的轨道状态检测技术及方法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展成法大轮曲线齿锥齿轮主动控制加工技术研究”、上海市经委产学研合作项目“GF6自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试验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
本专业拥有一个较强研究能力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名,东方学者1名。
三、学科建设及培养特色
围绕学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现代工程发展为指导,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按照国际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深化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
四、对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成功开发了多项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经投入生产,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学科为上海市汽车行业出台一些汽车运用工程方面的标准;同时成为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注册工程师(汽车运用工程)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的基地。奠定了本学科在汽车运用工程行业的职业标准规范中的地位。在长期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1.5+1”的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2011年本专业推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全新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顶部)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一、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分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电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致力于先进材料与相关器件研究开发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物理和化学;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制备和应用;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应用,无机/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和材料凝聚态结构等。
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方向:高能束与材料交互作用及技术、薄膜材料研究与应用、表面涂镀层结构与性能控制、复合材料制备及表征、材料腐蚀防护及摩擦学特性等。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研究控制材料的外部形状与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将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各类零部件及成品的应用技术科学。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先进连接技术与装备(焊接制造科学及系统、先进钎焊技术与设备、焊接过程数值模拟及智能控制系统、高能束精密焊接集成系统和工艺、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材料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材料成形数字化工程、材料成形工艺及过程控制、材料成形智能化装备技术);材料液态成形及过程控制(数字化铸造技术、凝固技术与应用、先进材料设计与制备)等。
二、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拥有教授22名,副教授4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9名。本学科依托材料中心实验室的电弧特性分析与表征研究室、真空钎焊扩散焊研究室、焊接设备及其自动化研究室、汽车用金属材料点焊技术研究室、微连接技术研究室、焊接力学研究室开展相关焊接领域科学研究,依托激光工业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磁控溅射薄膜材料制备研究室、原子力显微镜和摩擦磨损表面物理特性分析研究室开展薄膜材料、功能膜材料相关领域研究,依托各种压力机、挤压机和小松伺服压力机、各种塑性成形和高分子材料成型有限元软件开展金属、高分子材料的成形行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依托微电子封装前后道相关技术研究室、器件可靠性研究室开展微电子封装可靠性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研究以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科学基础、凝固与铸造原理、塑性加工原理、焊接及连接原理、表面界面科学与工程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和分析测试新技术,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横向课题,自2000年以来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三、学科建设与培养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属于工学门类,是一个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为基础,以工程学科为服务与支撑对象,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本学科与国内外著名公司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其中,中央与地方共建“高能束制造工程”实验室、与东芝公司成立“扫描电镜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荷兰PANalytical公司成立“X射线衍射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德国CLOOS公司成立“弧焊机器人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与台湾Moldex3D公司成立“Moldex3D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关系,拥有 400MH核磁共振、CO2激光加工机、DSC热分析仪、ICP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等大型精密高端分析仪器。
本学科主要培养在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材料合成与制备、结构性能表征与评价、成形加工与应用(铸造、锻压、焊接、表面改性、材料制备与表征、微电子封装技术、模具设计与技术)等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技术人才。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返回顶部)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一、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研究、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物理和化学、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制备和应用。
二、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
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名。学科实验条件优越,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现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本学科拥有一批国际上先进的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设备,依托微连接技术研究室、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原子力显微镜、高分子材料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微电子封装前后道相关技术研究室、器件可靠性研究室等开展微电子封装可靠性、固体物理理论和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基于学科深厚的研究基础,英特尔公司捐赠微电子封装及相关检测设备6台,加强了科研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项目10余项。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合理,拥有众多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
三、学科建设与培养特色
本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之一,有机融合了材料、物理、化工等多学科优势,是从分子、原子、电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研究物质结构、物性和材料本质,设计、控制及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致力于先进材料与相关器件研究开发的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是研究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先进功能材料的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应用基础学科。本专业主要从事现代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与化学的研究,探索新理论、新技术和工艺。重点开展光电、微电子薄膜与铁电、压电单晶块状材料及其器件等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该学科以培养先进材料研究和开发的高层次人才为宗旨。 (返回顶部)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有机材料的制备与化学特性)
一、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应用,有机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研究等。
二、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满朝气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目前学科有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以上,学科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和人才培养条件优越,学科管理规范。近年来三项教学成果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科研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门课程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多项,同时积极开展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承担企业大型科研项目120多项。为开展研究生培养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学科建设与培养特色
本学科综合了我校在材料、物理、化工学科上的优势,以培养先进材料研究和开发的高层次人才为宗旨。依托上海市重点学科形成的有机材料的制备与化学特性研究的成果,主要开展分子、原子、电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化学行为与规律,研究不同材料组成-结构-性能间的关系,设计、控制及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致力于先进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先进功能材料的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应用基础学科。该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图书资料齐全,拥有近3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27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包括400MH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紫外光谱、DSC、TGA、超级计算机、GC-MS、LC-MS、凝胶色谱、表面张力测试仪、表面接触角测定仪、比表面积测定仪、ICP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催化剂评价装置、电化学分析仪和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高性能并行集群计算机等大型精密高端分析仪器设备。 (返回顶部)

080502 材料学
一、主要研究方向
高能束与材料交互作用及技术、薄膜材料研究与应用、表面涂镀层结构与性能控制、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及应用、材料腐蚀防护及摩擦学特性。
二、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
材料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研究特色鲜明的学术团队,拥有上海市曙光学者、启明星等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拥有教授4名,副教授7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本学科近年来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和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近5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大中型骨干企业研究项目10余项,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依托“激光工业技术研究所”和“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就高能束与材料交互作用及技术、薄膜材料研究与应用、表面涂镀层结构与性能控制、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及应用、材料腐蚀防护及摩擦学特性四个方向展开重点研究。在高能束与材料交互作用及技术领域,着重研究高能束(激光束、电子束、离子束)与材料交互作用过程中的相变动力学、热力学、界面行为和扩散行为、高能束处理材料后组织及性能的控制与预测、高能束与材料交互作用的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等。在薄膜材料研究与应用领域,着重研究材料表面、界面及非平衡条件下纳米改性的结构和行为,介微观薄膜结构和缺陷的交互作用和演化问题等。在表面涂镀层结构与性能控制领域,着重研究纳米复合镀层(喷涂层或镀覆层、纳米颗粒或纳米线复合)的组分设计、制备、表征及应用等。在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及应用领域,着重研究复合材料(颗粒、晶须、纤维增强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显微组织与性能表征、应用过程面临的关键难题等。在材料腐蚀防护及摩擦学特性领域,着重研究各种腐蚀过程的规律、破坏特征以及各种材料的腐蚀行为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表面改性后零部件在磨损过程中的磨损规律、行为和磨损机制等。
三、学科建设与培养特色
本学科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学科建立了从材料制备、组织结构分析、性能测试等较完整的研究基地,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涂层附着力自动划痕仪等先进材料分析测试设备和激光材料加工系统、高真空磁控与离子束溅射镀膜仪等材料制备、加工设备,成为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和多学科交叉的高能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返回顶部)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一、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材料连接科学与技术、液态成形与过程控制、塑性成形工艺及装备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二、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研究力量雄厚,充满朝气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目前学科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8人。材料加工工程学术团队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晨光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近二十项,同时积极开展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承担企业大型科研项目120多项。2010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为开展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学科建设与培养特色
本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是研究控制材料的外部形状与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将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各类零部件及成品的应用技术科学,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资助,是上海市锻造学会的理事长单位。拥有大型现代焊接装备精密焊接设备,以及焊接物理过程检测、材料加工质量检测的仪器和设备、材料成形工艺性能研究测试和智能化监控方面的先进仪器装备,并有结构合理的高学历学术梯队。
本学科主要研究现代先进焊接技术和工艺、轻合金材料及精密成形、超薄细精密结构件精细焊接工艺和系统、焊接过程质量控制机电焊一体化系统和智能技术、焊接过程多信息耦合监测控制技术、焊接过程数值模拟预测、焊接机器人系统应用、焊缝自动跟踪、焊接接头的力学行为,焊接结构应力与变形控制、钎焊新工艺及新型钎焊材料、新材料及异种材料精密钎焊技术、新材料及异种材料的连接性及界面行为、扩散连接及搅拌摩擦焊、材料的力学和物理化学性能测试分析、汽车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成形工艺及过程控制。以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技术、压铸技术,摩擦测试技术,成形过程应力测试技术,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注塑、挤出、吹塑技术,快速成形技术,和成形相关的智能化装备及模具技术等。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与德国CLOOS公司联合成立了“弧焊机器人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能束制造工程”实验室,与上海市东芙冷锻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冷锻技术中心,是台湾清华大学研发的塑料模流分析软件MOLDEX3D的技术转移中心,与小松产业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先进锻压技术联合实验室”,并在本学科的研究生中建立了“小松奖学金”,与东芝公司成立了“扫描电镜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上海交运集团等企业确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基地合作协议,自主研发建立了《基于伺服压机的冲压工艺性能测试分析系统》、《热塑性塑料成形工艺试验系统》、《IC封装模流道平衡实验分析系统》等,这些先进的工艺试验分析系统把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成形过程控制相结合,配合材料中心实验室现有材料制备加工和分析测试方面的仪器装备,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教育提供了先进理念和良好的研究环境。  (返回顶部)

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一、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包括3个二级学科,分别为:(1)纺织工程;(2)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3)服装设计与工程。
二、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有30多年的建设历史,在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领域形成了稳固的研究基础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分别为:1-1先进纺织加工技术,1-2纺织产品开发与性能,1-3产业用纤维制品及其应用;2-1纺织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功能整理,2-2生态纺织品染整加工理论与技术,2-3新型纺织功能助剂的开发与应用;3-1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制造,3-2服装设计与工艺,3-3服装市场研究,3-4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本学科拥有较齐全的先进纺织品检测与后整理仪器设备的实验室、测试室、工艺室和创新实验室,建成了上海市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学科研究平台和具有一定规模、完善的服装CAD/CAM教学基地,拥有世界先进的法国力克服装CAD系统及面料设计Kaledo系统、国际一流的瑞典ETON智能型服装吊挂生产管理系统、美国格柏服装CAD系统、德国进口的三维人体扫描仪,为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
目前本学科有教授16名,副教授 23名,拥有专业、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实力较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证。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先后经过市教委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参建上海市第一期、第三期教育高地和市085工程项目,总计投入经费约为2610.3万元;五年来,共发表论文 480 篇,总科研经费达2122.3万,获省部级奖10项,目前在研的科研经费近750万,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信息化服装、纺织材料和染化实验室,为研究生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科研项目总经费约600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6篇,出版各种论著12部,专利申请或授权162项,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1项。
三、学科建设及培养特色
本学科在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积极为地区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上海市纺织时尚产业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实践研究基地,为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与条件,也为研究生学习提供一定的奖学金资助。与意大利多摩斯设计学院(DOMUS ACADEMY)正式签订两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学院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硕士研究生。 (返回顶部)
082101 纺织工程
纺织工程二级学科是上海市地方性院校中唯一的纺织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30多年专业发展历史,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正教授4位,副教授8位,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
本专业以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纺织产品开发与性能、产业用纤维制品及其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承担及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企事业委托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多部学术专著、教材;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多项。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多家企业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先进纺织加工技术”方向-主要针对新型纺纱、新型织造、特种织造等工艺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和浮纹织造智能化技术,研究新型上浆工艺技术。重点研究设备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丰富创新型产品的制造手段,开发新型纺纱、织造加工中的关键部件和设备,探讨纺织加工流程中产品质量预测、监控、在线检测,以及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纺织产品开发与性能”方向-主要从事纺织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研究。产品开发包括新型纺织面料开发,纤维的改性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织物花型纹样的设计与开发,功能性产品、涂层产品、生态环保产品、复合工艺产品的开发等;性能研究则涉及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型涂层、复膜、贴合等应用技术,纺纱、织造的设备改造和工艺参数等方面的研究。
“产业用纤维制品及其应用”方向-主要探索新型的产业用高性能纤维的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重点研究开发各类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纺织品,诸如抗冲击、高温防护、防火、抗静电、智能型等产业用纤维制品的开发、产品结构与功能设计;研究各种特殊结构的织物及相应复合材料设计、制作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返回顶部)

082103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是我校具有传统优势的学科,创立于1978年,并于2007年作为专业方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主要从事纺织品染整工艺及理论、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与加工技术、新颖纺织化学品及助剂的制备与应用技术以及生物和纳米技术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上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本学科在近五年的建设中,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综合素质高的学术梯队,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正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教师 5人,校学科带头人1名,校学术骨干3名;已形成了“纺织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功能整理”、“生态纺织品染整加工理论与技术”、“新型纺织功能助剂的开发与应用”方向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近五年来,本学科先后完成了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上海纺织科技创新基金和企业委托等科研项目多项,已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被EI、SCI、ISTP等收录多篇。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优秀奖”、“第十三届全国星火杯发明创造一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二等奖”等奖励。
本学科拥有较好的专业实验室,并具备了如核磁共振仪、高效液相色谱仪、FTIR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粒度分析仪、表面积测定仪、色质联用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本学科近年来已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等上海以及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多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机制,为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和完成毕业论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本学科紧贴国际生态与功能性纺织品研究领域的前沿,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和上海科技发展战略相结合。直接切入我国纺织品开发的薄弱点,进行生态与功能性纺织品的染整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纺织业在高速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理论研究、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可以预见的学术意义,并通过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二级学科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纺织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功能整理”方向-研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的结构、性能、制备、改性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采用各种化学和物理的改性技术,对纤维和织物进行功能性后加工处理,开发纺织材料用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技术。
“生态纺织品染整加工理论与技术”方向-研究生态纺织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染整加工原理、染整新技术及高新技术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具有特殊性状和催化特征的纺织用生物酶的复配、修饰及固定化等技术。
“新型纺织功能助剂的开发与应用”方向-研究易生物降解并对环境无污染的纺织功能助剂的合成、表征及在生态纺织新材料中的应用,以及功能性聚合物材料、涂层剂和粘合剂、用于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助剂等的开发研究。 (返回顶部)

082104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在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综合素质高的学术梯队,其中,正教授8位,副教授10位,形成了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制造、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服装市场研究四个方向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作为我校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设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上海市教委第四期和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培育)学科。通过两期重点学科的建设,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教学与研究实验室,形成理论与创新实践研究平台。5年来,本学科开发多项研究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多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2006年服装设计与工程被正式批准为硕士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富有成效。
学科注重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服装集团、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等多家集团、大企业,建立了牢固的战略联盟,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其中集团公司下属的多个国家级检测中心、研究所(院)向我校教学科研开放,通过1.5学年理论学习和1学年在产学研基地科学研究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能胜任较高层次科技工作的服装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同时,本学科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已经与意大利DOMOS学院达成1.5+1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
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制造”方向——顺应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卓越工程人才能力要求,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服装设计与工程领域,研究计算机形体测量、三维虚拟试衣、服装CAD、服装CAM、大规模定制(e-MTM)系统、服装快速反应系统、服装设计与生产的最优化配置信息化理论及技术等;借助计算机图形图像、模拟仿真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面向服装、纺织品结构性能以及加工工艺参数的可视化数字模型,开发相应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检测系统及软件。
“服装设计与工艺”方向——强调对服装设计大概念的整合研究。对服饰流行信息、服装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服饰配件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形成各类成果。
“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方向——综合研究织物及服装的各种舒适性能(包括服装压力舒适性、热湿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进行服装舒适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对舒适性服装面料的设计研发、服装版型结构的优化设计、服装的功能性以及相关测试仪器的研制进行深入研究。
“服装市场研究”方向——以市场营销学理论为依据,交叉服装设计与工艺等学科知识,结合服装企业营销实际,培养在服装、创意产业、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与科研水平。重点在服装消费行为与品牌战略、服装营销与市场推进、时尚创意产业经济等方面开展研究。 (返回顶部)

1202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学科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已经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军口创新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等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80余项,科研总经费2500余万元,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共13项,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有50余篇论文被EI等检索收录。
本学科下设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国资国企改革、航空经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邮轮经营管理、购物管理与网络营销、服装营销与奢侈品管理、汽车营销与品牌管理、现代物流管理、项目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公司理财、资产管理等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本学科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师资结构合理,拥有教授 20名,副教授 40 余名,多名教授具有长期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的经历。学科带头人汪泓教授为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学者,上海市曙光跟踪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学科还聘请了战略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士等十余人担任学科梯队中的柔性教授。本学科方向与上海市经信委、科委、国资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管理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官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本学科方向提供不断的实践课题和重大专项。
本学科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建立了120平方米学科工作室、图书资料室,260平方米的企业全面经营管理沙盘系统、ERP、物流管理软件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仿真等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和1200平方米的支撑学科实验室。 (返回顶部)

120202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学科以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总战略为背景,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等理论为主要研究手段,着力研究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运营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应用。
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①战略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着力研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资产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企业战略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创新,企业运营管理;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集团提供决策咨询。②航空经营管理:围绕民航业“航线、机队、机场”三大要素,在航空公司生产组织管理、机场管理与临空经济、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营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探索性先行研究。③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进行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与运营效率研究、网路化运营条件下运营管理技术研究、轨道交通运营模拟仿真技术研究和安全性、可靠性研究。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重点研究信息资源的结构和特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解决信息的收集、处理、控制与利用、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决策管理、生产经营和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⑤东方管理:在东方管理创始人苏东水教授指导扶持下,在全市率先设立“东方管理学”本科专业。依据“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为思想和“治国、治生、治家、治身”四治理论,研究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以及探索现代中国企业发展的新模式。⑥服务外包:以信息科学、服务科学和国际贸易等理论为支撑,依托学校与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建立的开放研究平台,着力研究国际分工深化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与国际比较研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及相关配套政策研究。⑦会展经济与管理:以多维视角对城市会展经济的布局与规划、会展产业的统筹与管理、会展创意设计的策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⑧公司理财与资产管理:重点研究资金的运营效率及其评价,资金运营的风险控制,涉及项目投资与风险投资管理、证券投资、资本结构、营运资本管理和公司财务分析,以及公司财务预警、公司理财信息化、战略预算管理、公司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等前瞻性理财问题;重点研究资产重组兼并与整合、资产配置与评价、公司治理与财务困境预测,涉及资产清查、资产评估、经营性资产监督和管理、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等内容。⑨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以管理学、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营销理论为支撑,对接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国际化大都市服务营销功能与体系,以购物管理与网络营销、服装营销与奢侈品管理、汽车营销与品牌管理为重点研究对象,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错位优势。⑩人力资源管理:着力研究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的组织内部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组织管理模式与文化建设,从组织战略层面和文化建设层面研究企业成长模式及其文化建设,进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本学科已经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近年来,该学科方向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军口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软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近150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本学科方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拥有教授15名,副教授近30余名,多名教授具有长期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的经历。学科带头人汪泓教授为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学科还聘请了战略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士等十余人担任学科梯队中的柔性教授。本学科方向与上海市经信委、科委、国资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管理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官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本学科方向提供不断的实践课题和重大专项。 (返回顶部)

120203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学科是研究旅游管理理论和政策、旅游经济与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及中外旅游业发展模式与经验的新兴学科,该学科是在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基于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基础上,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在上海建设国际旅游中心和上海国际邮轮母港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点有邮轮经济与管理方向和都市旅游研究方向。
邮轮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热点包括:①国外邮轮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研究:主要研究国外著名邮轮企业发展道路、经营模式和战略演变以及与政府合作的方式及其变迁,世界邮轮产业发展演化的动态和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邮轮产业的战略和政策;②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战略与游客行为研究:研究中国邮轮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作用与实现、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提升,中国邮轮产业系统建设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现象和关系。研究中国大众接受邮轮旅游产品的过程、速度、方式,邮轮旅游对邮轮游客的价值及实现,中外游客对邮轮旅游产品、邮轮品牌和邮轮文化认知的差异比较;③中国邮轮产业和母港发展政策研究:研究中央及地方政府为促进我国邮轮产业稳步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实际,系统、全方位构建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各类邮轮产业发展规则。
都市旅游的研究热点包括:①都市游憩空间规划:重点研究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特大城市在城市旅游和游憩空间结构设计、城市旅游功能分区等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操作问题;②都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研究在大都市的市场定位下研究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并在大都市的发展中不断对旅游产品提升、组合和创新等。③都市旅游品牌战略和营销管理:研究从国家和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商的角度,区分确定都市旅游产品的市场。建立都市旅游产品与这些市场的关联系统,保持并增加都市旅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
本学科团队曾主持或参与中国国家旅游局咨询决策项目、国家863计划(军口)项目、上海旅游局、上海市政府咨询决策项目等,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有《英国海滨旅游城市布莱克普尔的发展及规划》、《美国迪斯尼公司创意产业化的全球网络与战略管理》等。
本学科方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拥有教授5名,副教授8名,全部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多名教授具有长期指导研究生的经历。学科带头人汪泓教授为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学科还聘请了旅游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士等十余人担任学科梯队中的柔性教授。本学科方向与国家旅游局、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管理部门、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官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本学科方向提供不断丰富的实践课题和重大专项。 (返回顶部)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本学科以管理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结合,强调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物流管理、系统工程与决策支持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深入研究技术要素的形成、发展及其管理,以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为目标,夯实基础理论,提升研究能力,提高应用水平为学科特色。
项目管理的研究热点包括:①项目投资决策:包括项目投融资决策理论和方法、项目投融资组合和风险控制策略研究,大中型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②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复杂巨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组织协调及风险管理的新方法、新理论进行研究;③项目绩效评价: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构建与优化研究。
现代物流的研究热点包括:①区域物流系统和物流园区:包括区域物流基础、物流市场容量预测、空间等级节点体系规划、物流支持资源规划、物流企业规划与优化等;②现代航空物流:包括航空物流系统的应用理论和关键技术、基于管理科学方法和收益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理论、航空物流公司的运行与管理、航空物流系统规划与优化、航空物流系统经济评价等;③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包括生产企业物流活动、物流系统设计和优化、物料配送调度优化、企业供应链全过程的物流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
系统工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热点包括:①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社会保障问题定量分析。注重以自然科学方法处理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运用具有“国家政策实验室”之称的系统动力学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模拟仿真。着重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基于公共决策模型库、数据库和方法库,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仿真模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定量测算支撑和仿真,继而实现对政策制定的辅助决策和职能决策。②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运营协调与优化研究。用相关性、动态平衡性、结构性来研究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营效率;同时对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行车组织方面、客运组织方面、线路经营管理方面、专业设施保障方面等进行优化分析。③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研究集出行服务、交通监控、智能公交、决策支持、电子收费、应急救援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本二级学科的三个研究方向中,物流管理为上海市高等教育高地,公共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为上海市教委085重点学科。该二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汪泓教授为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学科团队师资结构合理,拥有高职称以上教师20名,部分教师具有长期指导硕士生的经历。本学科在团队主持人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 70 余项。30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学术论文被EI和ISTP收录,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0余部。 (返回顶部)

120404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0余项。2010年本学科的科研经费总额达700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8部。
本学科在社会保障理论与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定量分析及其研究、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等研究方向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科带头人汪泓教授为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本学科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师资结构合理,拥有教授15名,副教授10多名,多名教授具有长期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的经历。学科还聘请了社会保障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士20余人担任学科梯队中的柔性教授。社会保障学科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学者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具有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与上海市和松江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上海市医保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建立了社会保障产学研合作基地。该学科拥有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批准的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和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两个研究平台。
本学科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建立了120平方米学科工作室、图书资料室,160平方米的社会保障专业实验室和1200平方米的支撑学科实验室,并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建立了社会保障数据信息中心。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hanghaigongchengjishudaxue/yanjiushengyuan_9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