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摄影系简介]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历年】] [南京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师范大学排名]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群]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简介正文
一、发展简况本学科已有50余年的历史,1985年获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得“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建立“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十二五”、“十三五”,本学科均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
二、特色与优势
1.学科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形成“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东方社会发展”、“比较政治”、“政府与政策”4个学科方向,其中“科学社会主义与东方社会发展”是特色方向,该方向开辟“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研究的新领域,学术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2.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实力强。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正高19人,博士生导师12人,82.5%的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最高学位是法学及相近学科教师人数达到100%,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1人、具有国外高校学位教师3名、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333”工程二层次人才2人和三层次人才1人、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
3.研究与教学成果突出。近5年,本学科出版学术专著40部,发表学术论文326篇。承担国家社科项目25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1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各类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
4.研究平台高,服务社会成效显著。本学科是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拥有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江苏唯一)、江苏省人才选拔面试考官培训基地(江苏唯一)等5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江苏省公务员二级面试考官600余人,政策咨询报告得到部长批示。
三、学科方向
近十多年以来,我校政治学学科形成了六个稳定的、有特色的学科方向。
1、政治学理论
该方向研究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如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对巴黎公社原则的阐述,恩格斯晚年对民主共和国的认识以及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思想。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与工会、苏维埃之间关系的思想,关于逐步发展苏维埃民主的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的理论。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关于依靠“中国力量”和发挥“中国精神”以实现中国梦的思想。(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如西方左翼学者对资产阶级民主弊端的批评,对群众参与政治生活途径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在西方实施协商民主的思想。
2、科学社会主义
该方向研究内容:(1)深入开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重点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和规律,研究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和发展新态势,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和制度创新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进程和历史经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和内在规律,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意识形态战略思想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3)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问题研究,重点探讨国内外共产党发展的新态势,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实践和经验,研究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和新举措等。
3、中国政治
该方向研究的内容:(1)网络政治学理论与网络治理。探索网络政治学发展理论,拓展政治学学科研究新的领域,拓宽政府治理新的空间,探寻政府对网络空间协同治理的理论和实践。(2)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理论发展,探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实践以及治理之道。(3)乡村治理研究。着力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结构改革以及乡村治理实践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于乡村实际情况寻求乡村治理和合宜政策和措施。
4、国际政治
该方向研究的内容:本方向依托江苏省高校首批国际问题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展开相关研究。(1)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如二战后东亚地区独具特色的威权政治体制及其转型、当代东亚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比较、东亚国家和地区维护政治稳定的经验与教训等。(2)东亚区域安全。如东亚地区的朝鲜半岛问题、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主权争端、东亚地区海上冲突管控机制、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政局变幻及其对区域安全的影响、上海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及其在东亚区域安全维护中的作用等。(3)东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如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大国在东亚地区的权力博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塑造、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中日关系的困境等。
5、政府与政策
该方向研究的内容:(1)国家治理研究。系统探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职能的定位,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构建国家、市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2)政策分析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政策议程、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政策反思等环节,探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型与优化路径。(3)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研究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拓展公务员考录机制的研究领域,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分级分类考录机制,探讨将制度设计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有机集合的政策设计。
6、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
该方向研究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历史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深入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建党学说和建党思想,理解它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及其对中共党史的影响,分析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中国化的环境和路径,揭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民族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态,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认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结合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分析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四个全面”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理解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略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建党思想上的继承和创新。(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及重大事项。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重要思想、重要方针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变迁、理论突破及实践成就。
四、学术团队
我校政治学学科已经形成力量强实且充满发展潜力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有教授17人(博导11人),副教授12人,讲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50岁以下的教授4人。1人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为“333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为“333工程”三层次人选,1人为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3人分别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人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3人为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副会长,5人为江苏省省级学会的副会长。
五、人才培养
我校政治学学科注重人才培养。如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已有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定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定为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生大多在高校工作,有的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带头人,有的担任学校的中层领导职务。“十二五”期间,我校政治学学科招收博士生17人,获得博士学位者20人。招收硕士生164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58人。
六、科学研究
我校政治学学科注重科学研究,并已取得优异成绩。“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2项。承担教育部社科项目9项。承担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7项。承担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10项。承担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7项。荣获得中国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十二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50篇,其中国家权威期刊上的论文88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
七、学术交流
我校政治学学科重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已经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政治改革与社会稳定”国际学术研讨会,“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马克思恩格斯与当代社会主义——纪念恩格斯逝世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列宁与东方社会——第二届中日社会主义论坛”,“马克思经典与当代社会主义——第三届中日社会主义论坛”。在上述国际会议进程中,英、美、法、德、俄、日、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也扩大了我校在国外相关学术界的影响。此外,每年举行若干次国内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对于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一份力量。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nanjing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27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