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进入西昌学院最大感受是这是大学吗,因为校门很小,门外的小路两旁还有田土。进了学校感觉好多宿舍楼啊,毕竟北校区都有将近一万的学生,教学楼是按院系的名称来划分的。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对于西昌学院来说,就地理位置上较偏僻,修在山坡上。
客观地说,学校刚升本科十几年,在川内算是一个成长型的二本院校,确实还是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学校是四川凉山地区的最高学府,为凉山地区的发展还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结合凉山地区的地理特点,开设了水利水电、烟草、农学等一系列特色专业,可谓因地制宜。学院地处于平均海拔1500m的高原地区,这里常年阳光充足,雨季便是少之又少。
西昌这座城市有小春城的称号,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四季如春的时光,风景。在西昌有许多美食,邛海小渔村的烧烤,醉虾,还有西昌的炸土豆,坨坨肉等等都是很美味的。
专业
我就读的是英语专业,我们这个专业在全院来说算是较不起眼的。英语专业属于外国语学院,师资还可以,大部分都是教授和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在教学水平上,英语专业在学校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指导下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应用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研究生!
我学的是资源环境方面的专业,这个专业学的内容很多,针对性不是太强,北校区面积不多大,各个学院之间距离都不是太远,蹭课的同学应该不会觉得难跑吧。
学院里面最强的学院应该是工程学院吧,因为只要不进工程学院,其他要想转到任何学院任何专业的同学都可以随便转,所以你要转到工程学院就有困难了,其中,工程学院的水利水电专业应该也是最好的、最火的、最热的专业了。
最好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吧,还有农学系的烟草专业也不错,因为凉山这边的烟草种植较多,所以这个专业也有不错的发展发展前景。水利水电去向大致有水利局,水务局,水文局。水质研发,水科所。农学的话发展空间还是很大,以后可以致力于新型农业方面,烟草的话,针对性较强,中国烟草是最好的选择。
吃饭
最好吃的应该是二食堂的土豆牛肉盖饭和冒菜。因为自己是北方人,所以第一次吃到盖饭,感觉还不错。
我就还是说说各大食堂我认为好吃的吧。五食堂开始吧,有一家卖香锅的挺不错的,就是太辣,还有炒饭很不错。四食堂,早上的韭菜小笼包不错,豆浆也还是可以。二食堂,兰州牛肉拉面。一食堂,其实一食堂是由一食堂和三食堂合并的,挺大的,里面做的东西都还不错,就是有时候人太多,有点挤。
最美味的食堂应该是学校一食堂吧。一食堂是全校最大的一个食堂了,里面卖的吃的还挺多的,什么冒菜,铁板烧炒饭,面食,煲仔饭,砂锅…味道也不错。
我认为各个食堂的各有特色,一三食堂很大,菜系很多,二食堂饭菜可口,四食堂各方面都还可以,五食堂土豆很好吃。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以及口味,所以必须吃过才知道,便宜的话要数五食堂了。
住宿
宿舍有4,6,8人间,这是北校区,都是上铺下桌,新修的宿舍有独卫,其他宿舍也是独卫,但要单独去打水洗澡,新寝室则不用。南校区有10人间,具体就不清楚了,因为我是北校区。宿舍的储物空间还算大,随人数增加而增大的。
就特想吐槽一下我们寝室的智能化控电系统,每次想喝点热水都不行,最大功率是800w吧,而且吹风也不能用。虽然学校是为我们着想,但是这个限制也未免太苛刻了吧,其他什么零食不准带进教学楼这些都还可以理解。
学院北校区寝室分为八人间、六人间和四人间。八人间目前还是上下铺式床,六人间和四人间都是上床下桌,寝室都将全面实行公寓化管理。目前部分寝室配有热水器,地面铺设地砖。
学习
学院虽然是在西昌,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封闭,但是现在科技,交通发达,希望学校能拓宽视野,加强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建设,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同时学校既然作为一个综合大学,那么就应该在各二级学院和专业上均衡发展,不能有所轻重对待!
西昌学院现在在选修课上开设的比较广泛,有技术类,人文社科类,艺体类和自然科学类,学生要在大学的者几年人文社科3门,其他类别为2门的比例进行选课并修完。我比较喜欢技术类的,多数都与科技和电脑有关,不仅有趣,而且考试还容易过!
本来我以前还是很喜欢英语课的,不过上大学后,一上英语课我就有种想睡觉的冲动,老师讲课实在枯燥,没有高中老师讲的好,而且没有威信力。
学院南校区是体育强院,专门有体育方面的专业在这边开设。学校体育设施完整,规范。体育课是每周都有那么一个下午专门上体育课,纳入学分。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跳远,跑步,身体各个部位的锻炼以及一些体育活动禁忌知识讲解,如何自救、自我保护等等。
官方介绍
西昌学院坐落在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西昌市。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西昌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2月,学校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学校。
学校环境优美,占地1884亩,是四川省“园林式校园”,校舍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8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2亿元,图书209.63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学校设置16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6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等九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专科、预科在校生178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000人,专任教师795人,教授113人、副教授231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7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人、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5人、凉山州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3人,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6人。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立并实践“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立项建设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在四川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立项建设2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16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在转型发展中,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学校(项目资金1.48亿元)。在校外建立了175个协同育人合作教育基地。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46项。
学校高度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重点开展了以凉山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的自然科学研究和以民族文化资源和边远地区管理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有各类科研平台14个,其中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与四川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承担国家、省、州、企业等各类科研项目1092项,投入经费1.10亿元。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46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4项,凉山州科技进步奖61项,凉山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10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108篇,出版科技专著204部。选育作物新品种23个,获国家专利233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77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8亿元。
学校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立项建设163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200余项,其中2014年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特等奖一项、2015年获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一项,并获创业基金奖励;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居全省高校前茅;近四年新生平均报到率连续达96%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95%以上,2005-2011年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有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巴西、秘鲁、菲律宾、巴基斯坦、刚果、也门、卢旺达、赤道几内亚等18国留学生在校就读。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党的领导,秉承“审慎明笃”的治学精神,以“明德、乐学、求实、至善”为校训,坚持“应用性、地方性、民族性”办学特色,积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等工作,努力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