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西南林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林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林业大学考研群]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南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机械与交通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085222)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涉及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与养护、载运工具的运用与维修、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运输规划与运营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产生交通运输需求的主体、载运工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控制系统。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该专业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于 2010 年获批,2011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学校招收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校内导师共 12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5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高级实验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 6 人,占导师总人数的 50%,具有硕士学
位 6 人。目前有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安全工程、轨道工程运用工程五个研究方向。

一、培养目标

1、交通运输工程的专业硕士毕业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工程实践素质,能灵活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本领域的工程实践中。掌握工程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熟悉本领域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不断拓展知识面,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
4、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

1、课程学习是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对于全日制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脱产学习,集中在校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且集中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 12 个月,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对于非全日制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
2、专业实践是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全日制学习方式的研究生,具有 2 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 6 个
月,不具有 2 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 1 年。对于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3、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交通运输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交通运输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 1 年。
4、教学过程中鼓励运用研讨式授课、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
5、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是指 1 个校内导师,1 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校外实践部门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

综合应用载运工具安全工程、车辆传动技术、检测技术等先进理论与技术,研究载运工具状态安全防护、速度安全控制、安全人机工程、关键部件检测诊断;运用模拟系统,运用可靠性,维修管理;载运工具内、外部热环境问题研究;研究振动与噪声环境问题研究;研究汽车排放预测与大气污染控制研究、清洁汽车动力研究;研究现代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2、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本方向主要以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应用为核心,是控制、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信息等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交叉集成应用。

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本方向探讨交通规律,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与决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规划设计与评价,对交通运输系统运营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协调交通供需关系,保持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客货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的目的。

4、交通运输安全工程

本方向从安全可靠性的角度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寻求减少交通事故或减轻事故损失程度、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的理论与方法。

5、综合运输

综合运输是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种运输方式,涉及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问题的应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组织运用,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以及运输技术发展方向等问题。当前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运输体系的综合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运输技术发展方向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全日制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6 年。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领域)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34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 25
学分(课程学习 16~20 学时可计作 1 学分,包括学位课程学习 15 学分,选修课程学习 10 学分),
必修环节 9 学分。

2、课程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本工程领域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其中《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课程为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交通运输工程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交通运输领域本科的主干课程 2
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专业硕士外国语 64 3 1 考试  
[4] 工程伦理 32 2 1 考试  
 
专业学位课
[5] 行业发展前沿讲座 16 1 1 考查 3-4 次讲座
[6]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检测养护原理与方法 32 2 2 考试  
[7] 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32 2 2 考试  
[8]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 32 2 1 考试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选修课
 
 
 
 
 
 
 
选修课
[9] 专利与情报检索 32 2 2 考查  
[10] 矩阵分析与计算方法 48 3 2 考查  
[11] 交通运输设备原理及运用 32 2 2 考查  
[12] 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 32 2 2 考查  
[13] 微控制器原理及开发应用 32 2 2 考查  
[14] 汽车电子学 32 2 2 考查  
[15] 汽车动力学 32 2 2 考查  
[16] 现代汽车诊断学 32 2 2 考查  
[17]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8] 交通环境污染与控制 32 2 2 考查  
[19] 系统仿真原理与应用 32 2 2 考查  
[20] 现代物流管理 32 2 2 考查  
[21]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2 2 2 考查  
 
 
必 修
环 节
[22] 个人培养计划   0 1    
[23] 论文开题报告   2 3    
[24] 论文中期检查   0 4    
[25] 专业实践   7 3-5    
[26] 形势与政策教育   0 1-2    
 
要求及说明:
1、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 2 学期期末前完成。
公共课程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专业课程由学院组织,必须在第 1 及第 2 学期开设完成;
2、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专业硕士外国语 1 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3、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研究生课程设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原则上每门课程不得大于 3 学分,每学分对应的标准学
时数为 16 学时;
5、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入学的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 2 门,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由导师和学院负责检查、审核。

六、必修环节(9 学分)

1、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2、专业实践(7 学分)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培养单位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结合科研平台和研究生教学平台,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同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和研究生就业奠定基础。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由实践环节和课程讲座组成,共计 7 学分。实践环
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全日制学习方式的研究生,具有 2 年及以上企
业工作经历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 6 个月,不具有 2 年企业工作经历的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 1 年。对于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研究生,专业实
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实践环节计 6 学分,研究生按要求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撰写实
践报告,由学院负责审核。其中含“行业安全教育与职业道德讲座”课程,计 1 学分,讲授行业相关的信息安全、工程安全和职业道德内容,建议以案例课的形式进行。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论文开题报告(2 学分)

开题报告由培养学院组织,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开题报告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发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发方法、预期成果、进度安排等。具体参照《西南林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开题时间为入学第三个学期。文献阅读量要求不少于五十篇近五年国内外文献(其中外文文献所占比例不少于 40%)。开题合格计 2 学分。如果首次开题不通过,则可申请在距本次开题 3 个月时再次开题,如仍不能通过,则学籍顺延一年,如果第三次开题还是没有通过,则取消学籍。

4、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培养单位组织考核小组,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各培养单位可在学校相关制度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具体规定,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除保密论文外,学位中期检查应公开进行,具体时间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 6 个月。
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如果中期检查综合分数低于 70 分,则给与该名研究生同学 3 个月的追

踪期,如果在追踪期表现良好,则可进行再次中期考核,如仍不能通过,则学籍顺延一年,如果第三次中期考核还是没有通过,则取消学籍。

5、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外,主要采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参加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考试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载运工具运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交通运输规划与运营管理、交通综合控制及系统安全管理的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论文应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2、论文形式

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软科学研究等。学位论文的撰写需参照《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相关要求,学位论文字数,原则上不低于 2.5 万字。

3、论文评审与答辩

攻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且满足下列条件者,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是经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与认可,由攻读学位者本人完成。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学位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指南》的相关要求组织评审与答辩。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取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不包括未正式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报纸及科普读物等)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核定,可授予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介绍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涉及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与养护、载运工具的运用与维修、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运输规划与运营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产生交通运输需求的主体、载运工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控制系统。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该专业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于 2010 年获批,2011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学校招收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校内导师共 12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5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高级实验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 6 人,占导师总人数的 50%,具有硕士学
位 6 人。目前有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安全工程、轨道工程运用工程五个研究方向。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095136)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是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立的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所培养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我校该专业始于 2009 的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两个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专业,2014 年 11 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改名为农业硕士,并把两个专业合并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一个专业,主要由机械与交通学院负责相关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高原特色农/林业机械装备、农/林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农/林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农/林业信息管理与处理和设施农业 5
个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该领域硕士点现有校内指导教师 15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 10 人,其中 5 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本学
科硕士点还从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聘任了 10 多名校外指导教师。该学科硕士点现有“林业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2 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科研设备总值 2000 余万元。近5 年本学科硕士点共承担 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5 项省级纵向科研项目研究,以及 20 多项厅级和校级纵向科研项目。

一、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环节,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实干精神的专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艰苦奋斗和求实创新的精神;能为我国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和农村的发展服务。
2、该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管理知识,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 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理念,能够独立从事高层次农业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工程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及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方式

1、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阶段采用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学分制,集中在校授课,授课时间原则上为第 1、2 学期。同时注重实践实习环节培养,实践实习环节累计不少于 6 个月。
2、课程教学过程鼓励运用研讨式授课、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过程鼓励采用实践实习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与研究,在实习单位需从事具体的相关工作。
3、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鼓励推荐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是指 1 名校内导师,1 名校外实践单位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全学程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单位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工程与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高原特色农/林业机械装备

针对云贵高原特殊地形下的农/林业作业要求,主要研究云贵高原特殊地形下作业的小型农/ 林业机械装备,如烤烟、甘蔗种植与收获机械装备。

2、农/林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主要研究农/林业产品生产设备的控制与维护,或是对影响产品质量特性的设备或有新工艺要求的旧设备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等。

3、农/林产品供应链管理

主要研究农/林业产品从生产基地流出过程中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并建立相应信息库, 分析与优化流通环节、影响因素等。

4、农/林业信息管理与处理

以计算机技术、管理学和竞争情报学等为基础,主要对农/林业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分类及处理后,做出正确决策的相关研究。

5、设施农业

主要对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的搭建过程、用材、控制系统等进行研究,同时追踪研究所建立的温室、畜禽舍对果蔬、畜禽生产过程的影响,以此进一步优化参数等。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全日制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6 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领域)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32 学分,包括学位公共学位课程学
习 8 学分,专业学位课程学习 11 分,选修课程学习不低于 4 学分,必修环节 9 学分。

2、课程设置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严格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学位课和领域选修课。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入学的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 2~3 门,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由导师和学院负责检查、审核。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专业硕士外国语 64 3 1 考试  
[4]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32 2 1 考试  
 
专业学位课
[5]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 48 3 2 考试  
[6]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试  
[7] 农业信息技术 32 2 1 考试  
[8] 农业机械化技术 32 2 2 考试  
[9] 现代农业概论 32 2 2 考试  
 
 
 
 
 
选修课
 
 
 
 
 
选修课
[10] 专利与情报检索 32 2 1 考查  
[11] 农业机械学 32 2 2 考试  
[12] 互联网+农业应用案例分析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3] 先进制造技术 32 2 2 考查  
[14] 系统科学概论 32 2 2 考查  
[15] 实用机器学习 32 2 2 考查  
[16] 农/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32 2 2 考查  
[17]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 32 2 2 考查  
 
 
 
必 修
环 节
[18] 个人培养计划   0 1    
[19] 论文开题报告   2 3    
[20] 论文中期检查   0 4    
[21] 专业实践   7 3-5    
[22] 形势与教育政策   0 1-2    

要求及说明:
1、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 2 学期期末前完成。
公共课程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专业课程由学院组织,分两个学期开设;学院第 1 学期必须开设
专业课,避免第 2 学期课程过于集中;
2、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专业硕士外国语 1 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3、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研究生课程设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原则上每门课程不得大于 3 学分,每学分对应的标准学
时数为 16 学时;
5、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入学的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 2 门,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由导师和学院负责检查、审核。

六、必修环节(9 学分)

1、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

2、专业实践(7 学分)

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学院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应结合科研平台和研究生教学平台建设,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同时应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环节计 6 学分,研究生按要求要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报告,由学院负
责审核。其中开设“行业安全教育与职业道德讲座”课程,计 1 学分,讲授行业相关的信息安全、工程安全和职业道德内容,建议以案例课的形式进行。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论文开题报告(2 学分)

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开题报告的内容由文献综述、选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具体安排等组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 50 篇近 5 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外文文献不得低于总文献数量的 20%。文献综述部分对论文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论文

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预期目标、完成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作出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制成PPT 并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 3 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邀请行业导师参加。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开题报告应在研究生入学后第3 学期结束前完成。具体要求按照《西南林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的关规定(试行)》执行。

4、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各培养单位应组织考核小组,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各学院可在学校相关制度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具体规定,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除保密论文外,学位中期检查应公开进行,具体时间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 6 个月。
一般在第 4 学期进行。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和多媒体幻灯片,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5、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外,主要采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参加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考试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有一定技术难度、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等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学位论文的撰写需参照《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相关要求,学位论文字数,原则上不低于 2.5 万字,查重率不超过 30%。

3、论文规范要求

攻读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是经导师的指导与认可,由攻读学位者本人完成。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 作者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作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或新进展;论文中的新工艺、

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及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同时,学位论文需按照《西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指南》的相关要求组织评审与答辩。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取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西南林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不包括未正式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报纸及科普读物等)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核定,可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 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介绍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是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设立的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所培养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我校该专业始于 2009 的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两个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专业,2014 年 11 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改名为农业硕士,并把两个专业合并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一个专业,主要由机械与交通学院负责相关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高原特色农/林业机械装备、农/林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农/林产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农/林业信息管理与处理和设施农业 5
个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该领域硕士点现有校内指导教师 15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 10 人,其中 5 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本学
科硕士点还从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聘任了 10 多名校外指导教师。该学科硕士点现有“林业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2 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科研设备总值 2000 余万元。近5 年本学科硕士点共承担 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5 项省级纵向科研项目研究,以及 20 多项厅级和校级纵向科研项目。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林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80201)

Mechanical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一)学科简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硕士点设立于 2006 年, 目前由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负责相关培养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现代制造技术及   装备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形与检测 3 个主要研究方向。该学科硕士点现有校内指导教师
19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10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高级实验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指导教
师 11 人,其中 4 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本学科硕士点还从省内外高校与科
研机构聘任了 10 多名校外指导教师。该学科硕士点现有“林业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机械工程训练
中心”2 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科研设备总值 800 余万元。近 5 年本学科硕士点共承担 3 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和 2 项省级纵向科研项目研究,以及 10 多项厅级和校级纵向科研项目。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学位获得者应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同  时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专  门人才。具体要求:
1.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力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  身的精神。
3. 系统掌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  神,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
4. 能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培养方式

以导师负责制为主,鼓励采用导师组、学科团队、行业专家联合指导等形式的培养方式。

(四)学习年限

培养方案应按明确的基本修业年限(学制)修(制)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修业(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为  5    年,
非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 6 年。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研究)方向

1. 制造过程及装备自动化
紧密围绕区域机械制造装备领域实际要求,以提高设备集成化、自动化程度为目标。开展节能

环保农林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基础研究,以及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开展大数据背景下农  林机械装备的技术集成与自动化升级研究。
2. 先进制造技术
将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与先进制造科学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加工精度为目 标, 主要从事数字化加工技术、开放式数控装置、数字化装配技术、基于网络的检测监控技术等研 究。
3. 材料改性与检测
主要从事金属合金材料表面抗磨改性研究,以及针对木材和木质复合材料开展应力波、声发射 等无损检测研究。
4. 车辆研究与设计
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从事车辆设计、制造、 排放等研究,以及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究。
5. 物流装备与技术
基于优化理论和物联网技术,主要研究农林副产品供应链设计与优化,以及区域物流网络的分  析与优化设计。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最低要求为 28 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23 学分和必修环节 5 学分。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学分最低要求为 23 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为 18 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
要求在第 1 学年之内完成。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3]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44 6 1、2 考试  
   
 
专业课
[4] 矩阵分析与计算方法 48 3 1 考试 精品课程
    [5] 现代控制理论 32 2 1 考试  
    [6] 先进制造技术 32 2 2 考试 双语课程
    [7] 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 32 2 2 考试 全外文课程
 
 
 
 
 
选修课
 
 
 
 
方向选修课
[8] 机电一体化 32 2 2 考查  
    [9] 机械优化理论 32 2 2 考查  
    [10]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 32 2 2 考查  
    [11] 智能控制导论 32 2 2 考查  
    [12]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32 2 2 考查 案例课
    [13] 汽车电子学 32 2 1 考查  
    [14] 汽车动力学 32 2 1 考查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5] 现代物流管理 32 2 1 考查  
[16]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48 3 2 考试  
 
 
 
 
 
 
 
公共选修课
[17] 文献检索也论文写作 32 2 1 考查  
[18] 金融学 32 2 1 考查  
[19] 宏观经济学 32 2 1 考查  
[20] 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 32 2 1 考查  
[21] 企业管理 32 2 1 考查  
[22] 市场营销 32 2 1 考查  
[23]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32 2 1 考查  
[24] 木文化专论 32 2 1 考查  
[25] 行为心理学 32 2 1 考查  
[26] 茶文化专题 32 2 1 考查  
 
必修环节
[27] 开题报告   1 3    
[28] 实践训练   2      
[29] 学术交流与讨论   2      
 
要求及说明:
(1) 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  体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 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①政治课和外语课由研究生院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 2 门,硕士生第一外国语门,具体设课方式、授课内容及考核方式参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执行;
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的专门知识。
③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 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只   需列出本学科开设的、或者推荐学生选修的其他课程。
(3)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  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  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自学补修 2~3 门本科核心课程, 补修的本科课程不计成绩不计学分。
2. 培养环节
 
129
 (1) 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导师(组)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  人情况,指导研究生做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由学科负责审定,经学院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  分别在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2) 学术交流与讨论(2 学分)
每学期参加学术交流与讨论活动不少于  5    次,该活动可以由学院统一组织或导师自行组织,也
可以以参加学术会议方式完成。就读期间,研究生本人作专题报告累计不少于  5    次,并且至少参加
1     次学术会议。导师负责对研究生学术研讨与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并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检查备案。该环节考核通过后,记 2 学分。
(3) 开题报告(1 学分)
硕士生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  完成。开题报告书应首先获导师认可通过,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交考核小组成员审阅后  方可参加开题。开题报告应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记  1  学分。开题报告通过者,以书面形式交至所在学院审批后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  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执行。开  题报告未通过者,在一定时间内(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3 个月)重新开题,2 次不能通过者,则学籍自动顺延一年;顺延期满仍未重新开题或 3 次开题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4) 中期考核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四学期内,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各相关负责人组织和实施。  审查小组应对其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预警和   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
(修订)》执行。
(5) 实践训练(2 学分)
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硕士生  培养要求进行。每学年实践结束,研究生须提交一份书面的科研进展报告或实践报告,经导师考核  认定合格后,计 2 学分。
(6) 形势与政策教育
研究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将其相关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之中外,主要采  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与贯穿培养过程的前沿讲座相结合。一年级研究生每学期参加专题讲座不  少于 4 次,上交作业不少于 2 次。该课程每学期考核成绩由听课考勤和作业成绩构成并纳入研究生必修环节,总成绩为各学期考核平均成绩,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统计并录入成  绩。成绩合格者,视为通过该环节。

(七)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或明确的工程意义;研究成果应有新的见解或解决实 际生产问题;应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的格式、文法、引注、  标点符号应符合有关要求;若有软件内容,应随同论文附出所做工作中核心部分源程序磁盘。论文  工作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际工作量不少于 1 学年,论文字数一般在 3 万字左右。

(八)其他要求

硕士研究生所提交的用于学位申请的(期刊或会议)小论文,其内容必须与所研究方向相符,  同时指导教师必须是通讯作者。

(九)学位类型

学位论文按照西南林业大学有关规定组织送审和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学校学位  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介绍

学科简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硕士点设立于 2006 年, 目前由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负责相关培养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现代制造技术及   装备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形与检测 3 个主要研究方向。该学科硕士点现有校内指导教师19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10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高级实验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 11 人,其中 4 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本学科硕士点还从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聘任了 10 多名校外指导教师。该学科硕士点现有“林业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2 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科研设备总值 800 余万元。近 5 年本学科硕士点共承担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2 项省级纵向科研项目研究,以及 10 多项厅级和校级纵向科研项目。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学科概况

机械与交通学院设有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40年来,紧跟国内外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林业行业背景和云南特殊区位优势,逐步形成了机械工程学科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学科特色:围绕云南林业资源利用,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工程测试手段,开展林业机械装备数字化设计、木材检测与加工、林业车辆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林业机械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等成果;围绕云南高原山区环境,开展高原农林装备开发、高原汽车排放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形成高原山区车辆排放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成果;围绕云南八大产业和“三张牌”,开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新能源车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地方发展需求。近5年主持8项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205篇。
学科优势:依托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林业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在木材加工生产设备及智能化、农林业机械设计与制造、高原车辆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优异成果,其中人造板制造成套技术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的联系方式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白龙寺300号 西南林业大学624信箱
0871-63862746
jxjt.swfu.edu.cn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的师资力量

今天的机械与交通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汇聚了一批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3人。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30余项教学研究课题,8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多名教师在校级、省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的介绍

机械与交通学院是西南林业大学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其前身是创建于1979的森林工业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调整,1998年由原森林工业系改建为林业工程学院,2001年改建为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2011年5月改建为机械与交通学院。
今天的机械与交通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汇聚了一批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3人。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30余项教学研究课题,8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多名教师在校级、省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
学院下设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学院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林业交通及装备2个学术性硕士专业,机械、交通运输及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3个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110余人。学院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先后在“挑战杯”大学生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巴哈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设有云南省工程训练中心、云南省林业机械实践工程实验中心、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区机动车环保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主持完成纵向科研课题30余项,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完成多项校企横向项目,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
学院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入推进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签订“2+2”本科教育项目协议,与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协作关系;与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江苏欧亚照明有限公司、安瑞机电设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省内外重点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奖学金等模式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在4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秉承“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精神,紧跟时代步伐,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坚持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创建优良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