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
Add 山东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www.okaoyan.com/images/okaoyanzuoxi.jpg)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山东农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山东农业大学考研难吗]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农业大学考研群]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是读研究生的一个快速渠道,但是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对学生生源的要求更高,申请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的同学必须成绩优秀,额外的奖项更是有用的加分项, 可以比考研的学生更快地获得研究生资格,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7-8月的夏令营,9月份的预推免以及10月份的正式推免,想要通过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项目,必须了解保研项目需要准备什么,例如相应的保研信息,保研夏令营的准备材料,预推免的流程以及推免的注意事项等等,这些内容是想要保研的同学必须了解的。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9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信息内总结了学院历年招生信息,方便考生查询和选择。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信息网是同学获取保研信息的最基本、最官方的渠道,该网站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招生信息网提供的信息是最为准确和官方的,是同学保研信息主要来源,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一切信息变动要以该网站提供的内容为主。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信息网会公布研招办以及各个院系的招生负责人电话,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白清俊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负责人。1999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区域节水技术措施的研究并任教至今。任“农业水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有“节水灌溉技术”,“灌溉排水理论与技术”和“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先后主持参加过“华北棉花、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等系列课题,参加完成总理基金“华北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研究”,山东省科技厅项目“生态建设措施与涵养水源关系研究”、“玉米调亏灌溉节水模式研究”和“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的运动规律试验研究”多项科研项目,主持完成山东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及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约20多项生产项目。目前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村镇整治关键技术研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灌溉农业节水潜力及分区节水灌溉模式研究”,以及两项横向课题。获山东省优秀软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 教学上主要承担《农田水利学》、《水土资源评价与规划》、《节水灌溉原理与技术》和《专业英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编写《灌溉排水工程学》和《专业英语》两部教材。获山东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联系电子信箱: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081500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学位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设有: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和农业水土工程三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水文学及水资源。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水文循环与水资源演变机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安全与水生态。重点开展了流域和区域中水文物理规律、水资源形成、演变及优化配置与调度、水资源勘探、水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在水文地球物理与基岩构造水探测、双标准梯级水库联合预报调度、包气带水文过程、地下水超采与漏斗恢复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为我国干旱半干旱、湿润半湿润地区水科学问题的解决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向二:水利水电工程。本方向研究领域包括工程水力学、结构检测、土石坝渗流与健康评价。主要开展了引黄管道输水、溢洪道导流墙、跌坎消力池、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等工程水力学,以及工程结构损伤检测、土石坝防渗体破坏、平原水库风险评价、渗流-应力耦合效应等研究。在导流墙改善溢洪道水流、不同消力池结构水流特性、梯级橡胶坝控制运用、板结构及小波与分形结合梁类结构损伤检测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与特色,可为工程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方向三:农业水土工程。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灌排理论与技术、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重点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水循环规律、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以水调质、引黄灌区泥沙高效利用和滨海盐碱地治理等研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作物的需水规律分析、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品质变化机理和形成规律以及引黄灌区内浑水灌溉方法及其对灌区内土壤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可为我国北方农田精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林洪孝教授
个人基本信息
工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9.12
籍贯:重庆市城口县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职务: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兼职:国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计划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专家、山东省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社理事会理事、山东农业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农业大学》(自然科学版)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技术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邮码政编:271018;电话:538——8241723;E_mail:
一、近期主持完成的主要研究项目
1、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护研究
2、城市水务复合系统水循环模型与经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泰安市节水型城市建设与管理技术开发研究
4、临沂市城市饮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5、临沂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
6、小开河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7、滨州平原水库建设与科学管理研究
8、兖矿集团国宏化工公司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9、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六团五万亩优质苹果基地水利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设计
10、淄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城市计划用水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
11、泰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研究
12、牟汶河综合治理绩效考核研究
二、近期出版发表的主要学术论著
(一)著作
1、《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
2、《用水管理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
3、《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
4、《水资源概论》,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城市水务系统与管理》,著,(水利部:水利重点科技专著出版项目),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二)论文
1、林洪孝,城市水务管理战略与措施分析,城市问题,2002.4,P63~67
2、林洪孝、白清俊,新增可供水量的评价方法,水土保持学报,2002.6,p123~126
3、林洪孝,城市节水规划中节水量及效益的分析与评价,水利发展研究,2002.4,p26~29
4、林洪孝、彭绪民,论城市水务系统构成与管理发展方向,经济体制改革, 2004.6,p151~154
5、林洪孝、彭绪民,城市水权分配机会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水利学报,2005.4,EI收录,p452~456
6、林洪孝、赵强,关于人类社会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的探索,水利发展研究,2004.2,p30~33
7、彭绪民、林红、林洪孝,排污权与排污权市场化运作合理性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2,p271~275
8、谭海鸥、许向君、刘志峰、林洪孝(通讯作者),基于可持续利用城市水价格模式研究,科学研究月刊,2006.11,p170~173
9、许向君、林洪孝(通讯作者)等,城市水务系统水循环规律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学术研究,2006.4,p99~ 113
10、刘志峰、林洪孝(通讯作者)等,小范围群井与单井抽水试验推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比较,地质与勘探,2007.1,p94~97
11、刘志峰、林洪孝(通讯作者)等,数值模拟法在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岩溶水容许开采量评价中的应用,灌溉排水学报 2007.8, p116~117
12、刘志峰、林洪孝(通讯作者)等,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开采井位确定中水质因素分析,地球与环境,2007.2,P171~175
13、刘志峰、林洪孝(通讯作者)等,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随化学特征及岩溶水的分析,地球化学,2007.5
14、刘志峰,林洪孝(通讯作者)等,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开采前地下岩溶水环境质量评价,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04
15、周莹、林洪孝(通讯作者)等,胶东调水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措施,人民黄河,2008.4,p68~69
16、王传成、林洪孝(通讯作者)等,水务市场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灌溉排水学报,2008.6期,第27卷,p180~182
17、王松,谭海鸥,林洪孝等,城市水务系统水循环关系与经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成果,2009.04,p39~43
18、万峰、林洪孝,城市供水价格监管博弈分析,人们黄河,2009.4
19、周莹、林洪孝(通讯作者)等,滨海地区水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8,p115~119
20、张淑琢、林洪孝等,牟汶河水沙演变规律分析,人民黄河,2009.12,p38~42
21、吴晓东、林洪孝等,山东农业大学水平衡测试及节水分析,节能与环保,2010.1,p53~55
三、近期获奖成果
1、用水管理理论与实践,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2005.3
2、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区域水文地质参数推求、可开采量评价及开采井位确定方法研究,2008年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山东省教育厅,三等奖
3、淄博高新区水务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山东省教育厅,2007.7
4、小开河引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山东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8
5、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护研究,山东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6
6、平原水库建设技术与管理模式研究,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12
7、城市水务复合系统水循环模型与经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082800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学位点为本学院与我校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合办,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学院设有:灌溉排水理论与新技术一个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灌排理论与技术、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重点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水循环规律、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以水调质、引黄灌区泥沙高效利用和滨海盐碱地治理等研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作物的需水规律分析、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品质变化机理和形成规律以及引黄灌区内浑水灌溉方法及其对灌区内土壤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可为我国北方农田精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085214水利工程(专业学位)
本学位点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水利工程领域主要面向水利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山东省是水利大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任务艰巨,工程管理和施工单位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本学位点具有广阔的社会需求空间。
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水利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水利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掌握从事水利工程领域工作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的能力。
办学特色:确立了立足山东、服务北方、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方案;形成了工程特色、区域特色明显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人简介
张建刚,男,1974年1月出生,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九三社员。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主讲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路桥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课程。主要从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方向的研究。
三、科研课题
目前主持校青年创新基金项目1项。主要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大型跨江海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整体化设计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水压铁路隧道泄水式管片衬砌荷载及力学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型跨江海盾构法隧道施工期流固耦合问题研究”;铁道部重大科研项目“狮子洋水下隧道结构静动力学特征及关键技术参数试验研究”;武汉长江隧道工程联合体指挥部委托项目“武汉长江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力学特征与关键设计参数研究”;铁四院委托项目“南京长江隧道工程管片衬砌结构关键技术研究”等。
四、论文著作
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12篇,其中EI检索论文6篇。编写出版教材2部,并撰写学术专著1部,该专著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孙勇,男,汉族,1973年12月出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在教学中,为本科生讲授《结构软件应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基础工程》、《结构抗震》、《结构实验》等多门课程,为研究生讲授《高层建筑结构理论》、《高等钢结构》等课程。在教学之余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论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获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优秀论文一等奖。结合现代知识更新发展状况和课程特点,主编高等学校“十二五”精品规划教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土木工程新世纪精品教材《基础工程》等教材多部,主编《绿色建筑》丛书等科技图书多部。在科研上,主要进行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震、预应力结构的设计实践及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多篇,其中“Application Research on External Prestressing Acted on Laminated Concrete Beams in Aseismic Strengthening”于2010年被科技会议引文索引CPCI-S收录,“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for Engineering Site Option”于2012年被工程索引EI收录。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村庄整治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5A07),并主持其中“艾特美芯样板房结构体系开发与设计”。参加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超细粉煤灰在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ZR2012EEQ014)。主持横向课题“泰山文化艺术中心抗震与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5年7月成立于济南的山东省济南水利学校,1958年迁址泰安,1999年与山东农业大学合并成立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办学优势和特色,形成了水利工程优势突出、农业水土工程特色鲜明、土木工程协同发展,在国内外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水平工科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专任教师91名,教授14名,副教授4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41名。现有本科生2400余人,研究生近200人。
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等7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和土木工程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被批准为“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建设专业,两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群)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自筹经费立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校内外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40多个。
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00余项,完成横向课题200余项,经费3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现有农业水利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与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水利水电工程和结构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为山东农业大学“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
学院现有山东省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村镇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和岩土工程与土壤物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10000余m2。现有水利水电工程结构与材料研究所、生态水利与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工程水利学研究所、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所、智慧水利研究所、生态水利研究所、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研究所、村镇住宅工程技术研究所、市政用水安全研究所、建筑智慧化研究所、绿色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岩土工程灾害预防控制研究中心等14个科研机构。
学院与普渡大学、南弗罗里达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阿尔伯塔大学、西澳大学、里尔大学等国外院校,以及河海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水文局等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本学位点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学位点立足于山东省建筑与土木工程大省的区位优势,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重作用,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硕士人才。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迅猛发展,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本学位点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定位:面向山东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行业,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办学特色:在我国“一带一路”、城镇化建设等时代发展背景下,本学位点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在抗震节能与生态宜居村镇建筑、建筑结构诊治与新材料、岩土工程检测与控制以及水处理新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土木工程 [0814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山东农业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14]土木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岩土工程(02)结构工程(03)市政工程 |
招生人数: |
6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72)材料力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73)水处理微生物学 |
备 注: |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专业代码:0814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土木工程
专业介绍
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涵盖内容非常宽泛的研究领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其涉及的技术领域还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学科分支和新的研究方向;然而,新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不断地融入,使本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广泛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分析技术、全球卫星定位、遥感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都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技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1984年,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00多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十余名,本专业在校硕士生近200名。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了“岩土与地下工程”、“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和“工程防灾减灾”三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研究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领域。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及升学率连年达到100%,毕业生因其良好的综合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科特色
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学科组在岩土工程领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的大型岩石工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矿山工程中的高边坡、松散介质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等重要研究项目。在建筑结构及其抗震领域先后承担了建筑结构设计及其灾害评价、工程抗震设计及其安全评价等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近十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好评。
优秀的研究成果带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掌握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工程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升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方向在孙世国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下图是孙世国教授作为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授权专利30余项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学科依托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和各类企业工程课题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产、学、研、用”的基地建设,为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的一线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工程实际,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选题重视与土木工程设计和前沿研究领域的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全方位强化研究生的实战能力与学术水平训练;提升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更好的为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学科优势
研究方向广、科研综合实力强
本学科现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毕业后统一授予“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毕业证书。目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全部六个二级学科。
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科研条件优良
学科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7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70%,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7名,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并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省部级和各类企业课题百余项。学科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及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研究所。试验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在物探与勘查、路基检测、隧道衬砌支护检测、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清洁能源等研究方向具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软件。
E60EM综合电磁法仪
拟动力实验系统
激光隧道断面仪
动力应变数据采集系统
动力应变/ICP数据转换系统
研究领域
岩土与地下工程
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基础工程和人居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高速公路与铁路、地铁、地下工程、堤坝、高边坡、各类复杂基础工程和矿山工程的安全等等都涉及到岩土工程理论与技术方法。区域性岩土或特殊条件下的土工问题则是针对非常规、非普遍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非传统的土工问题。
21世纪人类生存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挑战。土地资源有限且利用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升空间小、难度大。人类向地下深部开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无奈的选择,由此也给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期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001-2020),对交通基础工程及民生工程的建设进行重点倾斜,公路建设重点发展“五纵七横”计划3.5万公里、铁路建设重点发展“四纵四横”计划累计里程1.3万公里、2015年之前拟建设地铁线路总长2259公里,从而极大地推动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拟在公路铁路、地铁工程建设等领域投资10万亿以上,因此本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世国教授
我校“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领域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博士生导师孙世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该团队主要以矿山安全与岩土工程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为重点,在矿山安全、地基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理论与控制技术、岩石工程开挖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规律与评价方法、三维动态变形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等领域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该科研团队以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陡边坡风险辨识与雷达干涉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以及校企联合项目70余项科研课题。形成了师资力量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梯队建设科学的研究队伍,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多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近10亿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
1)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露井联采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分析、露天边坡风险分级分析与评价、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大型松软堆积体安全评价、控制与加固技术等;
2)井下突水预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复杂断裂带存在对上覆岩体的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导水通道的评估与预测、安全开采控制技术与措施;
3)尾矿库灾变机制及其预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尾矿坝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诊断技术、尾矿库溃坝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尾矿坝浸润线抬升及坝体涌水开裂紧急险情处置技术、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淤堵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4)地下工程设计、加固技术及施工风险评估;地下资源开发上覆岩体破坏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控制技术;
5)岩土工程的变形智能监测及其灾害预测预警技术:三维实体预测及其安全判别技术;
6)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控制新技术的研发等 ;
7)岩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创建等;
8)各类基础工程的设计、震害评价、以及控制技术和加固措施等。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
为了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危害,结构在正常使用和受灾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以便有效地发挥建筑物的承重和支撑作用,保证室内工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撤离和尽可能少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新型结构设计及其防灾研究方向发展空间巨大。而且,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因此建筑节能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巨大的建筑能耗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强化新型建筑结构、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学术问题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王晓纯教授
“新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与环境”特色团队以博士生导师王晓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型建筑结构设计、新材料的开发、结构防火技术研究;在复杂结构设计、新材料、以及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石化建筑结构火灾安全评估领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同时,该特色团队在绿色建筑、热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长期成果的积累,并取得较好的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抗火性能;
2)钢结构防火性能化设计;
3)地源热泵设备开发;
4)石化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5)钢结构超薄型涂料抗火性能;
6)砌体加固技术;
7)纤维复合材料修复管道技术;
8)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复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防灾减灾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该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屈铁军教授
“工程防灾减灾”特色团队以屈铁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该团队在结构振动与抗震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地下管道抗震分析理论、城市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理论与实验、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抗震设计及行车安全研究等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先后承担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下管道地震输入及反应”、“GFRP增强水泥模板-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的受力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再生混凝土多轴破坏准则与本构模型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以及“地震地面运动非平稳性对结构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百万千瓦机组直接空冷风机组风机振动特性与减振研究”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6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同时在桥梁、隧道等结构稳定性计算方面的设计软件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与防灾减灾;
2)建筑结构的检测、加固与改造;
3)钢管混凝土结构;
4)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与控制;
5)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6)纤维增强水泥模板复合结构;
7)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与优化设计技术;
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再生骨料混凝土、堆石混凝土技术
9)桥梁设计理论及应用与仿真分析、大跨度桥梁结构、钢桥的疲劳、既有桥梁评估与加固、旧桥检测加固维修理论及设计施工研究。
专业点分布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 陆军勤务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14 土木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6 所,本次参评5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3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247 |
同济大学 |
A+ |
2 |
10286 |
东南大学 |
A+ |
3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4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7 |
10056 |
天津大学 |
A- |
8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A- |
9 |
10294 |
河海大学 |
A- |
10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1 |
10533 |
中南大学 |
A- |
12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A- |
13 |
90006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A- |
14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5 |
10107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B+ |
16 |
10153 |
沈阳建筑大学 |
B+ |
17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18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B+ |
19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20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1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2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B+ |
23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24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25 |
10703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B+ |
26 |
11078 |
广州大学 |
B+ |
27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28 |
10016 |
北京建筑大学 |
B |
29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B |
30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31 |
10386 |
福州大学 |
B |
32 |
10429 |
青岛理工大学 |
B |
33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34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35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B |
36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7 |
10618 |
重庆交通大学 |
B |
38 |
10710 |
长安大学 |
B |
39 |
10731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40 |
10732 |
兰州交通大学 |
B |
41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B- |
42 |
10145 |
东北大学 |
B- |
43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44 |
10332 |
苏州科技大学 |
B- |
45 |
10361 |
安徽理工大学 |
B- |
46 |
10385 |
华侨大学 |
B- |
47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48 |
10430 |
山东建筑大学 |
B- |
49 |
10593 |
广西大学 |
B- |
50 |
10616 |
成都理工大学 |
B- |
5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52 |
10704 |
西安科技大学 |
B- |
53 |
11075 |
三峡大学 |
B- |
54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55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C+ |
56 |
10147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C+ |
57 |
10255 |
东华大学 |
C+ |
58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59 |
10404 |
华东交通大学 |
C+ |
60 |
10500 |
湖北工业大学 |
C+ |
61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C+ |
62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63 |
10674 |
昆明理工大学 |
C+ |
64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C+ |
65 |
10792 |
天津城建大学 |
C+ |
66 |
10878 |
安徽建筑大学 |
C+ |
67 |
11845 |
广东工业大学 |
C+ |
68 |
10009 |
北方工业大学 |
C |
69 |
10078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C |
70 |
10183 |
吉林大学 |
C |
71 |
10191 |
吉林建筑大学 |
C |
72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C |
73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学 |
C |
74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75 |
10298 |
南京林业大学 |
C |
76 |
10384 |
厦门大学 |
C |
77 |
10538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C |
78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79 |
10596 |
桂林理工大学 |
C |
80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81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82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83 |
10128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C- |
84 |
10188 |
东北电力大学 |
C- |
85 |
10216 |
燕山大学 |
C- |
8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87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8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9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90 |
10488 |
武汉科技大学 |
C- |
91 |
10555 |
南华大学 |
C- |
92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C- |
93 |
11066 |
烟台大学 |
C- |
94 |
11117 |
扬州大学 |
C- |
土木工程研究生考试科目:
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系)考研科目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4结构力学(含动力学基础)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两份试卷二选一):1混凝土结构(含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含钢结构稳定);2弹性力学(含有限元)
土木工程考研参考书:
以武汉大学为例,不同院校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
825 建筑工程经济: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何亚伯,武汉大学出版社
826 给水排水水力学:
《水力学》,西南交大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27 道路工程材料:
《道路建筑材料》李立寒 张南鹭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01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邓训,武汉大学出版社或《材料力学》孙训方,高等教育出版社
918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1,2》龙驭球,高等教育出版社
803 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杨连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488 水力学:
《水力学》李炜,武汉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
土木工程行业前景
尽管我国经济与社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目前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各项基础建设工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之中。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前景广阔。
1.城市建设
维基百科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1.27%,排在世界第113位,远低于美国的82%、德国74%,法国的77%。相应的城市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城市建设中的土木工程工作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的建设与维护。相应的工作将会吸引大量的毕业生工作。
2.公路建设与维护
近30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06,387公里,排在美国68,937,575公里和欧盟5,814,080公里之后。其中高速公路我国已经超出10万公里,排在世界第一。
尽管公路建设发展良好,我们还必须看到,国内公路发展是不均衡的,西部地区及山区的公路网仍然薄弱,不利于国家的均衡发展。鉴于国内庞大的人口数量,相应公路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的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
另外一方面,既有里程庞大的公路规模,随着路桥年龄的增长,相关路桥检测、维护、加固等工作量需求巨大,同样能吸收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人员。
3. 铁路建设与维护
目前,我国的铁路总里程约10万公里,仍远低于美国的22.6万公里。换算为人均铁路里程长度则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多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目前高铁里程已经突破1万公里,是其他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我国人口多,人口分布稠密的特点使得高铁成为较适合我们的交通方式,因此高速铁路将会不断的发展。
总体而言,国内铁路网仍然处于相对稀缺的状况,分布仍不均匀。因此,无论是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其建设空间还很大。
持续不断的铁路建设工作必然带来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机会。既有的铁路基础设施的维护同样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
4.机场建设与维护
在所有的基础建设中,我国的机场建设相对较慢,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机场总数为497个,远低于美国的15,079个,巴西的4,105个。尽管大规模的航空运输并不是适合我国国情,但目前的国内的机场数量太过稀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及战备与救灾等工作。机场建设工作同样可以吸引大量的土木工程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