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化学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的前身为机械工程系,创办于1978年,先后改名精密机械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2001年成立学院。学院现设有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车辆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工业设计系、工程图学基础部等五系一部。学院“机械工程”学科为福建省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高端装备制造”为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学科群”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
全院现有教职员工151人,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17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6人,高级职称70人,具有博士学位87人。学院现已荟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领军人才,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国家创新人才长期项目、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福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海西产业领军人才、闽江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杰出人才。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及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本科生近2000人,硕士生、博士生约350人。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建设,近5年来,共有2个教学项目入选国家级“金课”,2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个教改项目获得省级立项,3个团队分别入选省级本科教学团队、研究生导师团队。学院开展国际化办学,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多个海内外著名高校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交流,与英国博尔顿大学签订了本科生3+1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林肯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学院加强与地区龙头企业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现有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研究生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共5个,已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8个。近五年来,学院在全国“挑战杯”、工程训练大赛、传感器大赛以及福建省各类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近500人次,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德国iF,Red Dot红点概念设计大奖。
学院拥有多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包括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及6个省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近200项,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0多项,多个研究方向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学院一直秉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以党建为龙头,团建为抓手,注重青年思想引领、基层组织建设、育人品牌构建、校园文化实践等工作,创立了“机电讲堂、行知学堂、机电榜样、创星情报局、支部说”等品牌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届毕业生以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优异的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学院重视校友工作,广泛凝聚校友,利用校友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学院办学实力。40年来,优秀的校友遍布海内外,众多校友创办企业,为“中国制造2026”贡献力量。
学院秉承“博学 笃志 切问 近思”的院训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海内外招贤纳才,共同致力于创建双一流大学。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以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光电测试理论与应用工程、智能光学仪器原理与设计等为学科主体,以精密机械设计制造、智能仪器设计、电子学、工程光学、计算机控制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原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为学科基础。要求学生系统熟练地掌握精密机械与智能仪器设计制造原理、制造业过程中质量控制和状态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法、测量控制信息获取方法与处理技术,并在精密机械与光电工程方面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旨在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坚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优良的人文社会素质,能够胜任精密机械与智能仪器、光电工程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光-机-电一体化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港、澳、台以及内地经济特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的,能够胜任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智能仪器设计、光电工程与智能控制等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素质,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系统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精密机械设计、电子学、误差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学科基础知识;
3、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工程光学、传感技术、智能仪器设计、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电子电路与控制工程CAD等学科专业知识;
4、较为丰富的精密机械与光电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训经历和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5、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课程
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电子技术、工程光学、传感器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智能仪器设计。
四、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光、机、电、计算机的专门人才,紧扣“中国制造2026”的国家政策,与仪器仪表、机器人、精密加工与制造领域等多个优势产业紧密结合,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福建省内推荐就业单位有(不限于):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企业招聘联系邮箱: jdtw@hqu.edu.cn
招聘联系电话: 0592-6162600 或 0592-6162601
院办电话: 0592-6162598
一、推荐范围及条件:
见《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附件1)。
二.报名
报名起止日期:9月4日一9月10日(下午16:30截止)
报名需提交材料:
1.《华侨大学2019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申请表暨诚信承诺书》(附件2);
2.本科前三学年的课程成绩单和平均绩点专业排名证明(须加盖学院成绩证明公章)。成绩单由班级汇总申报同学名单,于9月10日当天到机电学院教务室C4-508王老师处统一打印;
3.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单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发表论文复印件;
4.申请破格选拔突出表现说明及其它佐证材料;
5.《机电及自动化学院2019年导师推荐证明》(附件3)
以上佐证材料纸质版材料各一份。
6.《机电及自动化学院2019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基本情况汇总表》(附件4),电子版由班级班长汇总完毕后统一发送至jdyjs@hqu.edu.cn,命名方式:XX班机电及自动化学院2019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基本情况汇总表(几人申报)。
报名地点:机电及自动化学院C4-405
联系人:周老师(办公电话:05926162595)
三、学院推免生名额:
推荐名额:12人
四、推荐及考核
根据学校关于选拔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工作通知要求,学院成立推免工作领导小组,将对所有报名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依据考核成绩排序进行推荐。
考核日期:9月13-14日,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考核办法:面试(含英语和专业知识面试),具体办法如下:
(一)面试内容和方法(专业和外语)
每位学生的面试成绩100分,
(1)每位面试学生自我介绍1分钟;
(2)专业素质和能力、外语水平测试:全面考核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潜力;能够掌握本专业相关外语基础知识。
(二)综合总成绩计算办法
综合成绩=平均绩点得分*40%+科创获奖情况*20%+面试成绩*40%
平均绩点得分=(平均绩点/5)*100
五、公示:
推荐结果和候补名单将在学院主页和公告栏公示。
公示期:9月16日-9月19日。
附件:
1.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
2.华侨大学2019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申请表暨诚信承诺书
3.机电及自动化学院2019年导师推荐证明
4.机电及自动化学院2019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基本情况汇总表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2018年9月4日
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招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招生专业:化学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无机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50%)、物质的形态与结构(25%)及元素性质(主要是过渡元素的性质)部分(25%)。
(四)试卷题型结构
1.选择题(50分),共25道;
2.填空题(30分),共6-8道;
3.简答题(30分),共5道;
4.计算题(40分),共3道。
二、考查目标
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测试考生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掌握情况及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1.物质的状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气体分子运动论,液体的蒸气压、沸点和凝固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稀溶液的依数性。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热力学中常用的术语(体系,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中的焓变(ΔH),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摩尔反应焓变(ΔrHmӨ),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Ө),标准摩尔燃烧焓(ΔcHmӨ);盖斯定律;焓变与反应的自发性;吉布斯自由能(G),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ΔrGmӨ),标准摩尔反应生成吉布斯能(ΔfGmӨ);熵(S),标准摩尔熵(SmӨ),化学反应标准摩尔熵变(ΔrSmӨ),ΔrGmӨ与ΔrHmӨ和ΔrSmӨ的关系,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方程,反应级数。阿伦尼乌斯方程式,碰撞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过渡态理论,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Ө)),多重平衡规则,KӨ与ΔrGmӨ的关系。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催化剂与化学平衡,平衡移动总规律。
4.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阿伦尼乌斯解离理论,离子氛,活度,活度系数。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解离常数,同离子效应,盐效应。pH值计算,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pH值计算,缓冲物质选择及缓冲溶液配制。盐类水解反应,水解常数,影响盐类水解反应的因素(浓度,温度,酸度)。近代酸碱理论(水–离子理论,溶剂理论,质子和电子理论)。浓度积常数(KspӨ),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溶度积规则,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生成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等方法),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分步沉淀,分步沉淀的次序,沉淀转化。
5.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电子云。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象,鲍林近似能级图,屏蔽效应,Cotton原子轨道能级图,电子填充顺序,核外电子排布原则(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式(电子排布式,轨道图,四个量子数的表示方法)。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周期表中5个区的划分。有效电荷、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及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6.分子结构:共价键的本质、特征(饱和性,方向性)、类型(σ、π键)、键参数(键长,键角,键能)。杂化轨道理论要点,s和p原子轨道的三种杂化方式,等性和不等性杂化轨道。分子轨道理论要点,分子轨道的形成,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键级、键类型。分子的极性,偶极矩,分子的变形性,极化率,诱导偶极,固有偶极,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氢键的形成及特点,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7.晶体结构:晶格,晶胞,7大晶系,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金属晶体的结构及性质特点。三种典型的离子晶体(CsCl、NaCl、ZnS),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的关系,半径比规则。晶格能,影响晶格能的因素。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离子极化对化学键型的影响,离子极化对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8.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值法,离子电子法)。原电池及原电池符号、电极及电极反应式的写法(包括含氧的物质在酸、碱性介质中的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影响电极电势因素(浓度、压强、pH值等)及能斯物方程的应用。ΔrGmӨ与EӨ的关系。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电势~pH图。
9.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体,配位数,配离子电荷),配位化合物的命名,价键理论:配位键、杂化轨道与配合物的磁性及空间构型、外轨型和内轨型配合物,晶体场理论:基本要点、中心离子d轨道的分裂和分裂能、分裂后中心离子的d电子排布与配合物的磁性、晶体场稳定化能、晶体场理论的应用,配合物的不稳定常数(KdӨ),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配离子之间的平衡,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配位取代反应。
10.s区元素–氢、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的化学性质与氢化物,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一般制备方法、化合物(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常见盐类的性质,离子势,锂和铍的特殊性,对角线规则。
11.d区元素–过渡元素(一):过渡元素的通性(原子半径、单质的物理性质、金属活泼性、氧化值、离子颜色、配合性、磁性和催化性),钛、钒、铬、锰、铁、钴、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12.ds区元素–过渡元素(二):铜族元素的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Cu(I)和Cu(II)的互相转化,IB族与IA族元素性质对比;锌族元素的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Hg(I)和Hg(II)的相互转化,IIB族与IIA族元素性质对比,惰性电子对效应。
13.p区元素(一)–硼族和碳族:p区元素概述,硼族元素的通性,硼、铝单质及其化合物,碳族元素的通性、碳、硅、锡、铅单质及其化合物,碳酸盐的热稳定性。
14.p区元素(二)–氮族和氧族:氮族元素通性、单质及其化合物,氧族元素的通性,氧,臭氧,过氧化氢,硫及其化合物,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
15.p区元素(三)–卤素和稀有气体:卤素的通性,卤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卤化氢、卤化物、卤素的含氧化合物),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四、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工科无机化》苏小云臧祥生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无机化学学习指导》苏小云臧祥生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姓名:刘斌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院:华侨大学
研究方向:(1) 数字化设计 (2) 模具CAE/CAD技术
联系电话:18959266010
电子邮箱:
个人简历:
200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10月到华侨大学工作,2006年晋升副教授、硕导;2009-2010年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谭建荣院士科研团队访学,2010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破格晋升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福建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模具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塑料应用》杂志编委。荣获2009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7年度段镇基皮革和制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1] 2012-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5191)主持
[2] 2011-201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1314)主持
[3] 2011-2013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7176C03)主持
[4] 2011-20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JB-ZR1104)主持
[5] 2009-2011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9H0032)主持
[6] 2008-2010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810040)主持
[7] 2006-2008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6H0029)主持
[8] 2005-2007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540002)主持
[9] 2004-2006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2004J035)主持
[10] 2003-2005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主持
[11] 201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5100)(排名第二)
[12] 2008-2010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8170)(排名第二)
[13] 2008-2011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8H0085)(排名第二)
[14] 2005-2007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前期预研项目(2005HZ1013)(排名第二)
[15] 2007-200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F 01A 23)主要完成人
[16] 2010-201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05116)(排名第二)
研究领域
(1)弯曲空间的样条曲线设计理论与方法、弯曲空间中自由曲线的约束分类、求解与重用技术等;鞋服类柔性产品的适体性、舒适性设计与个性化定制研究等。
(2)基于视觉测量的数字检具设计与开发。
(3)模塑CAE等。
主要论著与学术论文
[1] 刘斌,韩林,林俊义,黄常标,江开勇. 网格曲面上测地B样条曲线交互操作与重用. 机械工程学报,2012
[2] 韩林,刘斌. 基于离散指数映射的网格曲面上曲线设计与复用. 中国机械工程,2012
[3] 刘斌,黄常标,林俊义,江开勇. 流形网格曲面上测地B样条插值.机械工程学报,2011,47(19):136-142 (EI:20114614514686)
[4] Chen, Zhizhong,Liu, Bin. Simulation of compound bulging process for T-branch tubes using rubber medium[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228-229:88-95(EI:20112113994804)
[5] 刘斌,上官宁,林俊义,江开勇.脚型解剖学标志点自动标识方法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9,Vol.45(11):139~144(EI:20095112567429)
[6] 刘斌,王敏杰,刘耀中,宋满仓.基于数值分析的塑料挤出模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3,Vol.39(5):139~144(EI:03477740673)
[7] 刘斌,林俊义,江开勇.曲线驱动的网格变形算法与应用. 中国机械工程,2010,Vol.21(18):2218-2223
[8] 刘斌,江开勇. 三维鞋样交互设计方法研究. 工程图学学报,2010(6):117-124
[9] 刘斌,王敏杰,刘耀中,宋满仓.口模压缩段对塑料挤出流动影响的有限元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02,Vol.13(22):1963~1966
[10] 刘斌,江开勇,王敏杰.基于数值分析的挤出流动规律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4,Vol.15(18):1683~1687(EI:04478470710)
[11] B Liu,K Y Jiang.Mesh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Deformable Template and Local ICP Algorithm.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09,628-629:209-214(EI:20094712486095)
[12] Bin Liu, Kaiyong Jiang.Feature Line Extraction of the Triangular Mesh Model Based on Curvature and PCA.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09,16-19:420-425(EI:20100312636423)
[13] 刘斌,王敏杰,刘耀中.流道结构对塑料挤出流动影响的数值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Vol.43(4):442~446(EI:03477740809)
[14] 刘斌,江开勇,郑清娟,王敏杰.分隔板结构对挤出流动影响的数值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Vol.45(2):206~209(EI:05219118608)
[15] 刘斌,王敏杰,刘耀中,赵丹阳.流线型挤出模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中国塑料,2003,Vol.17(8)(EI:04268239111)
[16] 刘斌,江开勇,郑清娟,王敏杰.基于流动平衡的塑料挤出模优化设计.中国塑料,2005,Vol.19(2):86~89
[17] B Liu,N Shangguan,K Y Jiang and J Y Lin.Triangular mesh model reconstruction from scan point clouds based on template.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14(SUPPL. 1):56-61(EI:20093012222064)
[18] B Liu, N Shangguan . Research on shape similarity and shape matching. 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SSE 2008, 1028-1031(EI: 20091211962160)
[19] B Liu,K Y Jiang,Q J Zheng.Flow balance analysis for plastics extrusion flow —— influence of flow separ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2004,315-322(EI:2005389374133)
[20] Liu Bin, Shangguan Ning, Lin Jun-yi, Jiang Kai-yong. Individual foot shape modeling from 2D dimensions based on template and FF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2008.1:437-445
(ISTP,EI 2010401327537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入学基本情况: 院招生人数 专业招生人数 院系所:68,其中推免:7 报考人数 免试人数 专业复试线 录取人数 录取比例 专业重要性 招生高校数 181 专业评级 D+ 参考排名 98
姓名:郑亚青
性别:女
职称:讲师
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研究方向: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及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微分平坦化机器人系统;
电子邮箱:
工作学习经历
学习简历
·1992年9月~1996年7月: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6年9月~1999年1月: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5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机构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讲的课程
·本科课程:《机械原理》、《CAD/CAM技术基础》、《Industrial Robots》(双语教学)、《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原理与控制》、《科技写作及文献检索》、《液压传动》
·高职课程:《工业工程》
·研究生课程:《研究生专业英语》、《专业文献阅读与翻译》、《文献阅读与综述》、《研究生专题报告》、《机器人技术》、《机电系统设计与仿真》
工作简历
·1999年3月~2002年3月: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助教
·2002年3月至今: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讲师
·2008年8月至今: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副教授
·2008年9月~2012年3月:于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至今:被遴选为硕导
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在研项目:
1)含3个刚柔混合支链的6自由度并联起重机器人的机构学理论及吊运轨迹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0805054),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年限:2009年1月~2011年12月,项目负责人)
结题的科研项目:
1)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基于任务空间的运动控制方案研究及其鲁棒性分析,华侨大学校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年限:2002年10月~2004年9月,项目负责人)
2)用于飞行器风洞试验的六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及其运动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04750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林麒教授(资助年限:2005年1月~2007年12月,参与者:排名第三,华侨大学方的项目负责人)
3)低速风洞绳牵引并联支撑系统的模型姿态控制研究(项目编号:05Q0019),国务院侨办基金资助项目(资助年限:2005年9月~2007年8月,项目负责人)
4)FAST馈源支撑相关的绳牵引并联机构学研究(项目编号:340601),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大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预研究子课题(资助年限:2006年1月~2007年1月,项目负责人)
5)低速风洞大姿态角绳牵引并联支撑系统的测力方案研究及气动载荷解算(项目编号:06BS218),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年限: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项目负责人)
6)低速风洞大姿态角绳牵引并联支撑系统的机构学研究与结构设计(项目编号: 2006F 3083),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资助年限:2007年1月~2008年12月,项目负责人)
7)女性国际研究工程高峰论坛(项目编号:50910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资助年限:2009年6月~2009年12月,项目负责人)
8)基于微分平坦性的立面2自由度门式起重机器人之研究(资助编号:20090450721),第四十五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资助年限:2009年3月~2010年10月,项目负责人)
研究领域
在机器人机构学领域,主要致力于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机构学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并拓展其应用研究。
主要论著与学术论文
迄今在绳牵引并联机器人领域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达24篇),为国内该领域最早研究者之一。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如下:
[1]Zheng Y Q,Liu X W. Force Transmission Index Based Workspace Analysis of A Six DOF Wire-Driven Parallel Manipulator. CD Proceedings of the 2002 ASME Design Technical Conferences,27th Mechanism and Robotics Conference,DETC2002/MECH-34241,Montreal,Canada,29 September ~2 October,2002(EI收录)
[2]刘雄伟,郑亚青.6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2,Vol.38(增刊):16~20(EI收录)
[3]Lafourcade P, Zheng Y Q, Liu X W. Stiffness Analysis of Wire-Driven Parallel Kinematic Manipulators. In: Huang T ed.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Tianjin, China,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 2004:1878~1882(ISTP收录)
[4]郑亚青,刘雄伟.6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的运动轨迹规划.机械工程学报,2005,41(2):77~81(EI收录)
[5]刘雄伟,郑亚青,林麒.应用于飞行器风洞试验的绳牵引并联机构技术综述.航空学报,2004,25(4):393~400(EI收录)
[6]郑亚青,刘雄伟.绳牵引并联机构拉力分布优化.机械工程学报,2005,41(9):140~145(EI收录)
[7]郑亚青,林麒,刘雄伟. 低速风洞绳牵引并联支撑系统的机构与模型姿态控制方案的设计. 航空学报,2005,26(6):774~778(EI收录)
[8]郑亚青,刘雄伟,林麒. 绳牵引并联机构奇异性分析及无奇异机构设计.机械工程学报, 2006,42(2):57~62(EI收录)
[9]Zheng Y Q.Feedback Linearization Control of a Wire-Driven Parallel Support System in Wind Tunnels. Proceedings of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Jinan, Shandong, China,October 16~18, 2006(ISTP收录)
[10] 林麒,梁斌,郑亚青. 低速风洞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模型姿态与振荡控制研究[J]. 实验流体力学,2008,22(3):75-79(EI收录)
[11] 郑亚青,林麒,刘雄伟,Peter Mitrouchev. 用于低速风洞飞行器气动导数试验的绳牵引并联支撑系统.航空学报, 2009,30(8): 1549-1554(EI收录)
[12] Ya-Qing ZHENG, Qi LIN,Jian-Po WU, Peter Mitrouchev. Analysis of Invers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a Novel 6-Degree-of–freedom Wire-Driven Parallel Gantry Crane Robot. Proceedings of 2009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 Singapore, July 14~17, 2009:1786-1791(EI收录)
[13] XIAO Yangwen, LIN Qi, ZHENG Yaqing, LIANG Bin. Model Aerodynamic Tests with a Wire-driven Parallel Suspension System in Low-speed Wind Tunnel.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10,23(4):393-400(SCI和EI收录)
[14] 黄琴,郑亚青, 林麒. 6自由度绳牵引并联机构飞行器模型单自由度振荡运动的动力学分析. 工程力学,2010,27(10):230-234(EI收录)
[15 Huang Qin ,Liang, Bin ,Zheng, Yaqing, Lin, Qi. Kinematical and dynamical simulation for the aircraft model at 6-DOF in WDPSS.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CE2010), Wuhan, China, June 26, 2010 - June 28, 2010: 291-294 (EI收录)
[16] YU Lan, ZHENG Yaqing.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of a 2-degree-of-freedom Gantry Crane Robot with Dynamic Friction Compens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ICMA2011), Beijing, China, August 7-10, 2011(EI收录)
[17] JIANG Xiaoling, HUANG Yijian ,ZHENG Yaqing. Dimensio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n Under-Restrained 6-DOF Four-Cable-Driven Parallel Manipulator Based on Least Square-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ICMA2011), Beijing, China, August 7-10, 2011(EI收录)
[18] ZHAO Shuaihe, ZHENG Yaqi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of Motion System Based on ELT Linear Motion Unit. Proceedings of 2011 3rd International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cs i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CAR 2011), Shenzhen, China, December 24-25, 2011 (EI收录)
[19]ZHENG Yaqing, ZHAO Shuaihe. Research Survey of Technique about Wire-Driven Parallel Suspension Systems Used in Forced Oscillation Experiments in Low-Speed Wind Tunnels for Obtaining Dynamic Derivatives. Proceedings of 2011 3rd International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cs i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CAR 2011), Shenzhen, China, December 24-25, 2011 (EI收录)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张勇
性别:男
职称:研究生导师
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研究方向:车辆被动安全性;车身板材的冲压成型技术;车身结构件的拓扑优化;快速数值计算方法;数值优化算法及理论;
联系电话 15980998706
电子邮箱 flashzy1980@163.com
工作学习经历
1999,9-2003,6 湖南大学 本科 学士学位
2003,9-2005,3 湖南大学 研究生 硕士学位(车辆工程专业)
2003,9-2005,3 湖南大学 研究生 硕士学位(车辆工程专业)
2005,3-2009,3 湖南大学 研究生 博士学位(车辆工程专业)
2009,6-至今 华侨大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讲师
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主持:
1: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上海市数字化车身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3:华侨大学引进人才基金
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两项
1:时序可控近似模型技术及其对非线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机械原理,汽车理论
研究生:机械系统动力学
研究领域
车辆工程;计算固体力学
机械可靠与稳健设计(数值优化算法)
主要论著与学术论文
[1]Yong Zhang, Guangyong Sun, Guangyao Li, Qing Li.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for High Strength Steel under Impact Loading.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1,4:1-7
[2]Yong Zhang, Guangyong Sun, Guangyao Li. Crashworthiness Design for foam filled Double Square Thin-walled Tubes.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3]JianHua Wang, Guangyao Li, Yong zhang. Rapid Parallel Calculation of shell Element Based On GPU. CP1252, NUMIFORM 2010, Proceedings of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0: 755-760
[4]张勇,李光耀,钟志华.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响应面方法的整车轻量化设计优化.机械工程学报,2008,44(11):192-196
[5]张勇,陆勇. 基于序列响应面方法的高强度钢材料参数反求. 中国机械工程. 2010,21(18): 2255-2259
[6]张勇,李光耀. 基于序列响应面方法的汽车板选材优化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44(1):62-67
[7]张勇, 李光耀. 基于可靠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在薄壁梁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9,20(15) :1885-1889
[8]张 勇,陆 勇. 基于近似模型的圆管耐撞性优化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38(9):129-132
[9]张勇,李光耀. 多目标遗传算法在整车轻量化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9,20(4):500-503
[10]张勇,李光耀,孙光永,韩旭. 多学科设计优化在整车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7):877-881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姓名:路平
性别:男
职称:硕士生导师
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研究方向:(1)塑性成形理论与工艺;(2)金属塑性成形过程数值模拟;(3)模具设计与制造。
联系电话 13015913811
电子邮箱 pinglu@hqu.edu.cn
工作学习经历
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9年1月至今,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
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
[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三维金属体积成形无网格伽辽金方法计算机仿真研究(项目编号:2010J05116 ),2010-2013;
[2]华侨大学科研启动费项目:无网格方法在三维金属成形中的应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09BS304),2009-2011。
[3]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铝型材大变型挤压过程的自适应自然单元法数值模拟研究。项目编号:JB-ZR1101。2011-2014
[4]厦门科技计划项目:卡客重载汽车钢制车轮轮辋和轮辐成形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项目编号:3502Z20113020. 2010.11-2012.10
主要参与项目:
[1]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板料成形性能参数数据库构建与覆盖件冲压回弹评价与控制(项目编号:2008H0085),2008-2011;
[2]国务院侨办基金:薄板冲压成型回弹中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反演研究,(项目编号:10QZR11),2010-2012。
研究领域
学科专业:材料加工工程;
专业方向:金属塑性成形仿真技术、模具CAD/CAM/CAE;
讲授的课程包括:材料成形数值模拟技术、弹塑性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
主要论著与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8篇,主要论文如下:
1. Lu Ping, Huang Shengui, Jiang Kaiyong. Numerical analysis for three-dimensional bulk metal forming processes with arbitrarily shaped dies using the rigid/visco-plastic element free Galerkin metho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Advanced Functional Solid-State Materials (Accepted, SCI/EI收录源)
2. Ping Lu, Guoqun Zhao, Yanjin Guan, Xin Wu. Research on rigid/visco-plastic element-free Galerkin method and key s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three-dimensional bulk metal forming proc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1, 53: 485-503 (SCI/EI收录)
3. Lu Ping, Wu Xin, Zhao Guoqun, Jiang Kaiyong, Guan Yanjin. Application of rigid/visco-plastic element free Galerkin method in three-dimensional bulk metal forming processe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0, 419-420: 457-460 (EI收录)
4. Ping Lu, Guoqun Zhao, Yanjin Guan, Xin Wu. Bulk metal forming process simulation based on rigid-plastic/viscoplastic element free Galerkin method.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2008, 479(1-2): 197-212 (SCI/EI收录)
5. 路平, 赵国群, 管延锦, 吴欣. 改进的无网格伽辽金方法及其在三维金属体积成形中的应用研究. 塑性工程学报, 2008, 15(5): 22-27 (EI收录)
6. 路平, 赵国群, 管延锦, 程联军. 摩擦条件对圆环镦粗变形规律影响的无网格伽辽金数值模拟研究.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8, 43(4): 75-79
7. 路平, 王广春, 赵国群. 光固化快速成型精度的研究及进展. 机床与液压, 2006, 5: 206-210
8. 路平, 赵国群, 吴欣, 管延锦, 曹伟. 等通道挤压工艺的无网格伽辽金法数值模拟研究. 会议论文: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 北京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化学 专业代码:070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化学
专业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理学院化学一级学科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于2006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成为北京市化学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科学评估中,我校化学一级学科位居前列。2018年3月份,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本学科经长期发展已形成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队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现有教授44人、副教授4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人,45岁以下教师已成为学术带头人的主体。
本学科依托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代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系、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分析化学系、化学生物系及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建设。在注重基础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研究工作向下游延伸,形成了“基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实际需求凝炼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色发展模式。经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超分子插层组装化学、纳米结构与限域催化化学、资源与环境分析化学及安全分析、清洁能源材料与电化学、功能有机化学、纳微尺度的计算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纳米化学与功能器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17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10294万元,与企业合作项目横向科研经费到款4421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48余篇,其中SCI收录972篇,EI收录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75件,授权专利224件。
在为研究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英国等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研究骨干定期互访、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及联合培养双学位博士研究生等。
专业点分布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中北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黑龙江省科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温州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师范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三峡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理工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贵州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喀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703 化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9 所,本次参评6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50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3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4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5 |
10183 |
吉林大学 |
A |
6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7 |
10384 |
厦门大学 |
A |
8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9 |
10284 |
南京大学 |
A- |
10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11 |
10386 |
福州大学 |
A- |
12 |
10486 |
武汉大学 |
A- |
13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4 |
10558 |
中山大学 |
A- |
15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6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B+ |
17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B+ |
18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19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0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21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22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3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24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25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26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B+ |
27 |
10635 |
西南大学 |
B+ |
28 |
10697 |
西北大学 |
B+ |
29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30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31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32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33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34 |
10145 |
东北大学 |
B |
35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36 |
10370 |
安徽师范大学 |
B |
37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38 |
10445 |
山东师范大学 |
B |
39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B |
40 |
10533 |
中南大学 |
B |
41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42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43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44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45 |
11117 |
扬州大学 |
B |
46 |
10075 |
河北大学 |
B- |
47 |
10118 |
山西师范大学 |
B- |
48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49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B- |
50 |
10255 |
东华大学 |
B- |
51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B- |
52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53 |
10403 |
南昌大学 |
B- |
54 |
10414 |
江西师范大学 |
B- |
55 |
10475 |
河南大学 |
B- |
56 |
10530 |
湘潭大学 |
B- |
57 |
10602 |
广西师范大学 |
B- |
58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B- |
59 |
10736 |
西北师范大学 |
B- |
60 |
10755 |
新疆大学 |
B- |
61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B- |
62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C+ |
63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64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C+ |
65 |
10140 |
辽宁大学 |
C+ |
66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67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C+ |
68 |
10280 |
上海大学 |
C+ |
69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C+ |
70 |
10346 |
杭州师范大学 |
C+ |
71 |
10351 |
温州大学 |
C+ |
72 |
10394 |
福建师范大学 |
C+ |
73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C+ |
74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75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C+ |
76 |
11658 |
海南师范大学 |
C+ |
77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C |
78 |
10094 |
河北师范大学 |
C |
79 |
10184 |
延边大学 |
C |
80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81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C |
82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83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84 |
10373 |
淮北师范大学 |
C |
85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86 |
10427 |
济南大学 |
C |
87 |
10446 |
曲阜师范大学 |
C |
88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C |
89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90 |
10534 |
湖南科技大学 |
C |
91 |
10560 |
汕头大学 |
C |
92 |
10611 |
重庆大学 |
C |
93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94 |
10203 |
吉林师范大学 |
C- |
95 |
10231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C- |
9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97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98 |
10320 |
江苏师范大学 |
C- |
99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100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101 |
10513 |
湖北师范大学 |
C- |
102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103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C- |
104 |
11258 |
大连大学 |
C- |
105 |
11646 |
宁波大学 |
C- |
应用化学专业考研科目:
院、系所 |
专业代码及名称 |
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2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21-64253230)(商老师) |
081704应用化学 |
01精细化学品化学与技术 |
54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2物理化学或803有机化学 |
▲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省(区、市)或部委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01)限考803有机化学 |
02有机、无机功能材料化学及其应用 |
03光催化和应用光化学 |
|
应用化学考研参考书: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人数 |
考试科目 |
参考书目 |
备注 |
024 化学化工学院(电话:83686232) |
145 |
|
|
|
081704应用化学 |
|
|
|
|
01 化学混合物的精细分离 |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2 数学二④807 化工原理 复试科目:2401 化学实验理论;2402 化学实验技术操作;2405 英语听力 |
《化工原理》姚玉英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复试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目及《大学化学实验》南京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关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书。 |
全院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共计105名。不接受单独考试。录取方法:严格执行差额复试;按照1:1.2比例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后,按复试成绩加初试的两门专业课成绩在应用化学专业考生范围内重新排序,最后确定录取名单(复试不及格者不参加录取排序)。 应用化学专业录取人数由学院当年制定的硕士生招生政策确定。 |
02 化学废气废水的资源化 |
03 绿色反应与分离过程一体化 |
04 膜分离与绿色吸收过程 |
05 绿色催化反应过程 |
应用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 化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
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化学参考书目
01-04方向: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习题集》侯文华、淳远、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结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05方向: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曹锡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南京大学方惠群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余学海、陆云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第二版)潘祖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1方向:
《普通物理》(第一、二、三册)程守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习题集》侯文华、淳远、姚天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结构化学》江元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研究方向
以复旦大学为例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学习方式 |
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22 化学系 |
|
57 |
|
本系拟招收学术学位推免生40人。实际招生数视生源情况调整。 |
070301 无机化学(学术学位) |
|
11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7人。 |
01固态材料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2丰产元素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3配位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4金属有机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5生物无机化学与蛋白质化学 |
全日制 |
|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6有机光电功能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0302 分析化学(学术学位) |
|
6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5人。 |
01色谱方法和高效分离分析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2化学生物分析和蛋白质组分析 |
全日制 |
|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72细胞生物学 |
03现代电分析化学及传感技术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4天然药物分离分析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0303 有机化学(学术学位) |
|
13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9人。 |
01物理有机化学
02有机合成化学
03超分子材料化学
04药物合成化学
05有机大分子化学
06天然产物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0304 物理化学(学术学位) |
|
21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16人。 |
01表面化学与催化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2复相催化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3电极过程和高能化学电源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4量子化学与分子模拟 |
全日制 |
|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0量子力学;④836普通物理 |
05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激光化学 |
全日制 |
|
00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00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0量子力学;④836普通物理 |
06结构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光化学和反应动力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8分子筛催化和功能材料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9固态材料化学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10工业催化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11新型化学电源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1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703Z1 ★化学生物学(学术学位) |
|
4 |
|
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3人。 |
01功能生物分子的化学基础
02生物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03药物和医用材料的分子设计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7生物化学(理);④837有机化学(或)838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
085216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 |
|
2 |
|
本专业拟招收全日制2人,学制2年。本专业不招收推免生。 |
01精细有机化学
02分析仪器技术与仪器分析
03功能材料 |
全日制 |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59基础化学 |
化学就业前景
化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良好。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化学专业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将增长120%以上,居民消费习惯也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
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将带动相关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等行业的发展,以上行业都是化学专业毕业生可进入的行业。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的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化学系的毕业生主要在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如化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农业、食品、检验检疫、环境、国防、能源、信息等行业从事生产与科研工作,从事教师职业、报考政府机关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有一些毕业生立志当科学家、搞研究,他们就选择在国内外深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