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难吗
Add 赣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赣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赣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赣南师范大学考研群]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赣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很多考生在准备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难吗?是考研报考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好吗?适合我吗?对我以后的人生和职业会有帮助吗?考生在准备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的时候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十分正常的。
但是考生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的研究生,都不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别人适合的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需要考生对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好不好、未来发展方向与考生自己的本科专业、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结合和分析,理性看待和认真对待考研的专业选择问题,不要因一时冲动或是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草率决定,往往会在备考期间十分痛苦。
考生获取相关有关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赣南师范大学怎么样,学校研究生官方网站会列出详细的招生简章、考试内容、参考书目、历年分数线以及报录比等重要数据,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可以咨询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兄师姐,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考研网、考研论坛等信息来源。
另外,需要详细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考研情况的同学,可以点击右侧免费资源我们的学姐,帮你解答报考院校的详细问题。
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好不好,可以从专业排名来判断,其排名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该学科考研难度的大小,包括近几年内该学科全国排名的变化程度。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在学校排名系统中并没有靠前的位置也不出名,但是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的排名位置;有的专业所在的学校属于全国知名学府,但是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出名。如果学科与学校在全国均有较高的排名位置,那么该学科属于热门学科,考研的竞争力会相对较大。考生在选择报考电子科学与技术之前应当对其全国排名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将学科与学校的排名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每年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专业排名,专业排名可以从中检索到。
相对来说,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排名还是相当乐观,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学科。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中提供了有关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好不好的全面而详细的资料,欢迎考生前往查阅。
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一、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点是校级重点学科,下设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点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博士(后)23名,江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1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人员1名,江西省普通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名。同时本学科点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重庆研究院、厦门大学等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合作条件。近五年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0项、省级课题40余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获授权近1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近10项。
本学科点现有江西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中央财政投资700万元支持下建立了工科专业工程实训中心和农业及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设备配套齐全,泰克示波器、高压探头P6015A、电流探头TCP202A、微型光纤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光谱成像系统、光催化反应系统、单检气相色谱、金相显微镜、光纤耦合激光器、网络矢量分析仪、光通信系统、X-射线单晶/多晶衍射仪、荧光分析仪、半导体真空镀膜系统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能够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点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包括等离子体技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光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学术方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应用型人才;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应用、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电子人才。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开拓进取,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或在相关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不超过80字) |
备注 |
01 |
物理电子学 |
1、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应用研究:结合血吸虫防治工作,研究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在生物医学、植物病害防控和食品安全治理等领域的应用;
2、稀土纳米材料研究:立足于赣南稀土特色,围绕当前社会对锂离子电池的重大需求展开研究;
3、量子精密测量和信息处理研究:对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展开研究,利用量子特性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为解决国家相关精密测量重大需求提供理论基础。 |
|
02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1、功率半导体器件研究和设计制作:对新型MOS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制作工艺展开研究;
2、新型二维电子材料合成与纳米器件加工:着重于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物性及相关电子器件的研究;
3、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研究稀土发光材料和光电器件的制备方法。
|
|
03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1、超电磁材料及应用:围绕超电磁材料的奇异特性开展研究,为超电磁材料的应用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非线性光学:一是开拓新的理论,探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机理,为设计制造出性质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新材料提供理论依据;二是新型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3、纳米磁性材料:围绕尺寸效应对磁性纳米结构性质的影响开展研究 |
|
四、学制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3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其中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不得少于两年;个别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说明 |
学位
课程
(总计
20学分) |
公共
基础课
(共8学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 |
18 |
1 |
第一学期开 |
英语阅读 |
54 |
2 |
|
英语听说 |
72 |
2 |
文献翻译与写作 |
36 |
1 |
学科
基础课
(共5学分) |
现代光电子学 |
54 |
2.5 |
第一学期开 |
高等电磁场理论 |
54 |
2.5 |
第一学期开 |
专业
基础课
(共7学分) |
半导体器件物理 |
45 |
2.5 |
第一学期开 |
现代电子学实验 |
45 |
2.5 |
第三学期开 |
学科前沿专题研究 |
36 |
2 |
第三学期开 |
选修
课程
(6学分以上) |
学术与
专业发展课
(共6学分
以上) |
现代材料分析技术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数值分析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大气压气体放电及应用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纳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微电子技术进展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高等光学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现代电路理论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超材料及应用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微电子技术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高等光学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高级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VLSI可测试性设计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
36 |
2 |
第二学期开 |
素质
教育课
(4学分) |
跨学科
选修课 |
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修1门跨一级学科研究生或本科课程。 |
36 |
2 |
|
综合
素养课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36 |
2 |
|
补修课 |
同等学力、跨一级学科报考学生必须补修电磁场理论、半导体物理2门课程,不计学分。 |
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必须不少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得少于30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课程学习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0学分,其余课程不少于10学分(一般每18学时计1学分)。
3、课程考核
(1)研究生学位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形式,非学位课程一般采用考查的形式。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
(2)达到规定条件者,可申请免修、免试公共英语课程,并免考学位英语。具体按照《赣南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免修暂行规定》(师院研字[2013]13号)执行。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课程学习结束和开题报告完成后进行,具体要求见《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3学分)
(1)硕士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前,必须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生要从本学科的国内外经典文献目录中至少选择40篇重要文献进行阅读,并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1篇(1学分)。
(2)研究生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经开题报告会后,由学科导师组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定(2学分)。
2、实践环节(2学分)
(1)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承担“助教”等教学实践工作,教学实践内容为协助教师讲授本科生课程的部分章节、辅导一门课程、指导实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20学时,由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师进行考核。
(2)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除参加教学实践外,还需参加导师承担的校内外的科研、调研、咨询等助研或助管工作。
(3)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应与硕士研究生参加助教、助研、助管等工作相结合,经考核合格(具体要求见《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暂行实施办法》),给予学分。
3、学术活动环节(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学校做一次公开的学术报告(1学分,不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讲座)等学术活动10次以上(1学分,不含学术例会),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本》,学术活动环节经考查合格,给予学分。
4、学位英语考试(1学分)
学校统一组织非英语专业的学位英语考试,未获得免考学位英语资格的学生考试合格方可申请学位。
七、学位论文
1、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2)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结果;
(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
(4)论文正文的篇幅在2万字以上,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水平。
2、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格式要求参见《赣南师范学院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规定(修订)》。
3、硕士研究生入学第二学年结束以前,研究生按照专业指定杂志格式要求撰写一篇4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学校组织专家统一进行评审;或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至论文答辩前,有1篇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必须是核心、SCI或EI检索刊物),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赣南师范学院。考核认定不合格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
4、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及各个必修环节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完成了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后,按照《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采取论文公开答辩形式。
5、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格式要求参见《赣南师范学院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规定(修订)》。
八、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培养计划。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该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教学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等环节做出具体的规定或要求。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须经导师签字,学院领导审定后,存入研究生个人档案。
2、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硕士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硕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需要修改,必须填写《培养计划变更申请表》,经导师和学院领导同意后,报研究生部备案。
3、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情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导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在研究生培养中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课程简介
《现代光电子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现代光电子学
[课程编号]0809B01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形华(教授)武华(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性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发展课,主要介绍光线和光束的传输,光束在光纤中的传输,光学谐振器,辐射和原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激光振荡理论及其连续区和脉冲区的控制,一些特殊的激光器系统,二次谐波产生和参量振荡,激光束的光电调制,光产生和光探测中的噪声,光辐射的探测,光和声的相互作用,光孤子。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性的研究生对光电子理论有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从事相关的研究和继续深造。
[主要参考书目]
-
阎吉祥. 光电子学(修订版) [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
Yariv, Amnon. Optical electronics in modern communications[M]. Pub.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2.
-
Kasap S O. Opto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 Pearson Schweiz Ag, 2004.
-
明海, 张国平, 谢建平. 光电子技术[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8.
-
张季熊. 光电子学教程[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
马养武. 光电子学(第2版)[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高等电磁场理论》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高等电磁场理论
[课程编号]0809B02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应茂(教授)廖健飞(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系统地阐述导电媒质中电磁场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稳恒电流场的边值问题、导电媒质中亥姆霍兹方程的边值问题、层状媒质中偶极子源的电磁场、导电媒质中瞬变电磁场理论。
[主要参考书目]
-
关继腾. 高等电磁理论[M].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10.
-
任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
张克潜, 李德杰.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课程编号]0809B03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武华(讲师/博士),陈维(副教授/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讲授半导体材料物理及半导体器件物理等内容,第一部分是半导体材料属性,主要讨论固体晶格结构、量子力学、固体量子理论、平衡态半导体、输运现象、半导体中的非平衡过剩载流子;第二部分是半导体器件基础,主要讨论pn结、pn结二极管、金属半导体和半导体异质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双极晶体管、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第三部分是专用半导体器件,主要介绍光器件、半导体微波和功率器件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今后的电路设计(包括集成电路在内)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
唐纳德 A.尼曼 (Donald A.Neamen) (作者), 赵毅强 (译者), 姚素英 (译者), 史再峰 (译者), 等 (译者).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第4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
陈星弼. 微电子器件[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刘恩科, 朱秉升, 罗晋升. 半导体物理学(第7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施敏, 伍国珏, 耿莉,等. 半导体器件物理(第3版)(引进版权)[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
Donald A. Neamen, 尼曼, 谢生. 半导体器件导论[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
胡正明. 现代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曾树荣. 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第2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Robert F. Pierret, 皮埃罗, Pierret,等. 半导体器件基础[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
唐龙谷. 半导体工艺和器件仿真软件Silvaco TCAD实用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韩雁. 半导体器件TCAD设计与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现代光电子学实验》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现代光电子学实验
[课程编号]0809B04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兴权(副教授)朱秀榕(副教授)王凤鹏(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与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有关的现代光电子学实验。主要有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应用、微波、光波导、He—Ne激光器的模式分析、真空镀膜、光电原理、光调制实验、微弱信号检测等实验。
[主要参考书目]
结合相关实验说明书自编教材。
《学科前沿专题研究》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学科前沿专题研究
[课程编号]0809B05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应茂(教授)袁寿财(教授)王兴权(副教授)张宪科(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部分内容:一、电磁超材料及应用的研究与进展;二、光源器件的研究与进展;三、等离子技术与应用的研究与进展;四、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与进展;五、微纳电子器件的研究与进展。本课程的讲授主要是为研究生进行某一方向研究做好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上的准备。
[主要参考书目]
结合相关文献自编教材。
《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现代材料分析技术
[课程编号]0809X01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宪科(副教授)陈维(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方向课,《现代材料分析技术》主要讲授功能材料的物化性分析,包括材料的组分、结构及微观形貌的测试表征,主要内容有:原子光谱技术、分子光谱技术、散射光谱、质谱法、电子显微术及原子力显微镜、深能级瞬态谱法等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
-
[主要参考书目]
-
黎兵. 现代材料分析技术[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
王晓春, 张希艳.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
王富耻. 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
[课程编号]0809X02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陈维(副教授),余华军(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当今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新器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电子信息材料实际出发,引出新材料研发不断带来的机会和需要应对的挑战,并对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学科未来的方向作了简要展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的主要内容,发展应用情况,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一定深度上对各主要技术产生适度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和掌握常用的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的原理,功能及开发设计。主要的知识包括微电子材料、介电材料、压电材料、传感器材料、能源电池材料、光电材料和有机电子材料等相关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
樊慧庆. 电子信息材料[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2.常永勤. 电子信息材料[M].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4.
-
李言荣, 恽正中. 电子材料导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
林健. 信息材料概论[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矩阵论》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矩阵论
[课程编号]0809X03
[开课单位]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周端美(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矩阵理论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科技人员必备的数学基础。让学生熟练掌握矩阵运算, 能将向量空间及其变换的问题化为矩阵问题,用矩阵运算加以解决,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用公理化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能力, 体验数学的探索和发现,提高数学素养。
[主要参考书目]
-
程云鹏. 矩阵论(第3版)[M].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
徐仲. 矩阵论简明教程(第3版)[M]. 科学出版社, 2014.
-
罗家洪. 矩阵分析引论(第4版)[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
陈公宁. 矩阵理论与应用(第2版)[M]. 科学出版社, 2007.
-
史荣昌, 魏丰. 矩阵分析(第3版)[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数值分析》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数值分析
[课程编号]0809X04
[开课单位]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罗兴钧(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介绍主要介绍对各种给定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进行有效的数值处理等科学计算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即设计数值算法、分析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评估算法的效率。该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科学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书目]
-
李庆扬, 王能超, 易大义. 数值分析(第4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
王仁宏. 数值逼近(第2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
封建湖, 聂玉峰, 王振海. 数值分析(第4版)导教·导学·导考[M].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
李庆杨. 现代数值分析[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
沈剑华. 数值计算基础(第2版) [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光电检测原理及应用》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光电检测原理及应用
[课程编号]0809X05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凤鹏(副教授)邹万芳(硕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发展课,主要讲授光电检测器工作原理及特性,半导体光电检测器工作原理及应用,光电信号检测电路,光电直接检测系统,光外差检测系统,光纤传感检测技术,光电信号数据采集与微机接口,光电检测技术的典型应用。
[主要参考书目]
-
郭培源, 付扬. 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第2版[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1.
-
秦积荣. 光电检测原理及应用[M].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9.
-
卢春生. 光电探测技术及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
-
高稚允, 高岳. 光电检测技术[M].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大气压气体放电及应用》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大气压气体放电及应用
[课程编号]0809X06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兴权(副教授),陈维(副教授),黄骏(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的基础理论、数值模拟、诊断方法、放电特性及等离子体应用等。本课程内容广泛,逻辑性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压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应用,为从事等离子体放电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打下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
大气压气体放电及其等离子体应用,邵涛、严萍,科学出版社,2017
-
等离子体自传,沙振舜,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等离子体科学与财富创造,P.I.约翰 (作者), 王守国 (译者),科学出版社,2013
-
气体放电在工业中的应用研究,王长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
非热放电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朱益民,科学出版社,2013
-
非热电弧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杜长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
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实验教程,马志斌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纳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纳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课程编号]0809X07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袁寿财(教授),武华(博士),李乐良(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纳米电子学诞生是微电子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纳米电子器件是继微电子器件之后的下一代固体电子器件,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是纳米电子学的基础和关键。本课程讲授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 主要概述纳电子学的发展和基础理论;(2) 主要介绍纳电子器件(包括:共振隧穿器件、单电子器件、量子点电子器件、纳米CMOS器件和碳纳米管器件等);(3) 由纳电子器件构成的电路及其应用。
[主要参考书目]
-
蔡理, 王森, 冯朝文. 纳电子器件及其应用(第2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
朱长纯, 贺永宁. 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
3.彭练矛. 碳基纳电子和光电子器件[M]. 科学出版社, 2015.
-
李言荣. 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微电子技术进展》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微电子技术进展
[课程编号]0809X08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袁寿财(教授),武华(博士),李乐良(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同时使学生掌握专业文献检索、跟踪研究前沿、进行研究选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主要参考书目]
结合最新研究文献自定参考内容。
《高等光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高等光学
[课程编号]0809X09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形华(教授)廖健飞(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性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发展课,其以光的电磁理论为主线,主要介绍光波场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线性传播特性及其现代应用。内容主要包括:光的电磁理论基础、电磁势和电磁极化、几何光学基础、光学成像的几何理论、光的干涉理论和衍射理论、部分相干光的干涉理论和严格的衍射理论、晶体光学、光波场的统计特性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光传播的基本理论,为从事光学和光电子学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等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
马科斯・玻恩, 埃米尔・沃耳夫, 玻恩,等. 光学原理:光的传播、干涉和衍射的电磁理论[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
Born M, Wolf E. Principles of Optics[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
-
赵建林. 高等光学[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
-
羊国光, 宋菲君. 高等物理光学(第2版)[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
《现代电路理论》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现代电路理论
[课程编号]0809X10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兴权(副教授)黄骏(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现代电路理论》主要讲授现代电路理论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内容,主要内容有:电路基本概念、二阶有源RC滤波器、高阶有源滤波器、开关网络的分析、非线性电阻电路、动态非线性电路的定性、定量分析、分歧、拟周期与混沌现象、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人工神经网络电路。
[主要参考书目]
-
邱关源. 现代电路理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刘洪臣, 齐超, 霍炬. 现代电路分析与综合 :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modern circuit[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4.
《超材料及应用》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超材料及应用
[课程编号]0809X11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应茂(教授)张宪科(副教授)廖健飞(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发展课,超材料 (Metamaterials)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迄今发展出的“超材料”包括:“左手材料”、光子晶体、“超磁性材料”等。内容主要涉及左手材料、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和光子晶体三种电磁超介质,包括电磁超介质的物理特性及电磁超介质的应用新技术。
[主要参考书目]
-
崔万照. 电磁超介质及其应用[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
-
黄铭, 李廷华, 杨晶晶. 超材料与变换科学[M]. 科学出版社, 2016.
《高级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高级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课程编号]0809X12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袁寿财(教授)武华(博士)李乐良(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发展课,主要讲授深亚微米工艺下如何设计高性能CMOS模拟集成电路。重点放在常用电路模块如数据转换器、锁相环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主要参考书目]
-
刘力源. 深亚微米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M]. 科学出版社, 2014.
-
王阳. CMOS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VLSI可测试性设计》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VLSI可测试性设计
[课程编号]0809X13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袁寿财(教授)武华(博士)李乐良(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发展课,主要讲授VLSI测试系统及如何测试,包括开路与短路测试、检测直流参数、功能测试及交流参数测试。
[主要参考书目]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数字、存储器和混合信号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蒋安平、冯建华、王新安译
-
《数字系统测试与可测性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李华伟、鲁巍译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VLSI测试方法学和可测性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雷绍充、邵志标、梁峰著
-
《最新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高成、张栋、王香芬编著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课程编号]0809X14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袁寿财(教授)武华(博士)李乐良(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与专业发展课,主要讨论CMOS VLSI电路设计,首先分析构成数字系统的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的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和设计考虑,然后讨论CMOS VLSI电路和版图的设计方法,重点讲解全定制和半定制设计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数字、存储器和混合信号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蒋安平、冯建华、王新安译
-
《数字系统测试与可测性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李华伟、鲁巍译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VLSI测试方法学和可测性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雷绍充、邵志标、梁峰著
-
《最新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高成、张栋、王香芬编著
-
一、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点是校级重点学科,下设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点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博士(后)23名,江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1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人员1名,江西省普通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名。同时本学科点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等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合作条件。近五年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0项、省级课题40余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获授权近1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近10项。
本学科点现有江西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中央财政投资700万元支持下建立了工科专业工程实训中心和农业及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设备配套齐全,泰克示波器、高压探头P6015A、电流探头TCP202A、微型光纤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光谱成像系统、光催化反应系统、单检气相色谱、金相显微镜、光纤耦合激光器、网络矢量分析仪、光通信系统、X-射线单晶/多晶衍射仪、荧光分析仪、半导体真空镀膜系统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能够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点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包括等离子体技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学术方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应用型人才;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应用、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电子人才。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开拓进取,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或在相关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01 |
物理电子学 |
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结合血吸虫、黄龙病防治及癌细胞、细菌灭活等前沿学术问题,开展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生物医学、植物病害防控、环境治理和食品安全治理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研究;
2、稀土纳米材料研究:立足于赣南稀土特色,围绕当前社会对锂离子电池的重大需求展开研究;
3、量子精密测量和信息处理研究:对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展开研究,利用量子特性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为解决国家相关精密测量重大需求提供理论基础。 |
02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1、功率半导体器件研究和设计制作:对新型MOS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制作工艺展开研究;
2、新型二维电子材料合成与纳米器件加工:着重于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物性及相关电子器件的研究;
3、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研究稀土发光材料和光电器件的制备方法。 |
03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1、超电磁材料及应用:围绕超电磁材料的奇异特性开展研究,为超电磁材料的应用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非线性光学:一是开拓新的理论,探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机理,为设计制造出性质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新材料提供理论依据;二是新型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3、纳米磁性材料:围绕尺寸效应对磁性纳米结构性质的影响开展研究。 |
四、学制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3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其中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不得少于两年;个别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5年。
五、招生专业目录(2019年)
专业
代码 |
专业名称 |
招生方向 |
自命题
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
080900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01物理电子学
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考试科目:普通物理学或电子技术
参考书:
普通物理学:程守洙、江之永编著:《普通物理学(第7版 上册、下册)》(包括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和量子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电子技术:童诗白、华成英编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阎石,王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
六、招生优惠及奖励政策(仅供2019年招生参考)
1.优秀新生奖学金。具体标准及奖励办法按《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实施细则(暂行)》执行。
2.国家助学金。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月0.06万元,一年按10个月发放。
3.国家奖学金,奖励金额为2万元。
4.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奖励金额为1万元。
5.学业奖学金。奖励比例为40%,奖励金额为0.8万元。
6.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的奖励政策按国家及江西省有关文件执行。
7.研究生培养业务费。工科类、艺术类0.5万元/人,其他类硕士研究生0.45万元/人。
8.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享受特等新生奖学金,并在国家奖学金、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学业奖学金评选中同等条件下优先。
七、导师简介(部分)
谢应茂、袁寿财、王兴权、张宪科、黄骏、陈维、武华、廖健飞、苑举君、荣垂才
谢应茂,博士,二级教授
1963年9月生,江西寻乌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198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赣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赣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西省赣州市物理学会理事长。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No.61067002,液晶无序光子晶体局域模与液晶活性无序介质光激发特性及其调控性研究)和省级科研课题7项,主持在研江西省高校科技落地计划项目“便携式钉螺探测器的成型及其应用研究”。先后在光学学报、Physics Letters A、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Optical Letter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光在几种特殊介质中的传输特性研究”和“单模光纤中微扰对基黑孤子脉冲传输特性的影响”分别获江西省教育厅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教育教学方面,主持完成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3 项,正在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科技教育师资培养创新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研究。“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和实践”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指导的4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2004年获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9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评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袁寿财,博士、三级教授
1963年3月生,陕西省商洛市阳县人,民革党员,博士,三级教授,2003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曾任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工程师、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的基础理论,从事微电子学科教学及其器件和电路的设计、模拟,工艺、流片、测试、封装等实践经验。
曾参与国家863纳米显示、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2004-2017)、在研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6万:半导体功率器件研究)。在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IGBT场效应半导体功率器件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1,30万字),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发明类)二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一种硅化物全自对准槽栅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ZL 02114674.8;一种硅半导体器件双级台阶结构的湿法化学腐蚀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CN200310118984)。
主要招收和培养对于微电子学相关领域有浓厚学习兴趣并愿意积极投身该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或应用的硕士研究生。
王兴权,博士、教授
1980年10月生,江西石城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出站博士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公派访问学者,现任赣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电气工程教研室主任、校团委兼职副书记。从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电子技术相关应用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高压高频电源及等离子体源的研制,等离子体光谱分析及诊断,等离子体在废水废气处理等环境污染治理方向的研究,并将大气压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血吸虫尾蚴的处理,开展了等离子体在杀灭血吸虫、杀灭细菌、癌细胞凋亡等生物医学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及校级课题等科技项目近1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
2016年获赣南师范大学第五届“青年五四奖章”,2018年获赣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赛作品“唯美等离子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2018年浩瀚杯“创青春”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银奖,同时本人获优秀个人组织奖。
主持项目:
(1)主持横向课题:小功率等离子体电源研制(2016.01-2016.12),主持,已结题,15万元。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大气压等离子体放电诱导血吸虫尾蚴凋亡机制研究(No. 11565003,2016.01-2019.12),主持,在研,37万元。
(3)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脉冲强电离放电技术及其生成ROS特性研究(No. 20181BAB201018,2018.07-2020.12),主持,在研,6万元。
(4)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介质阻挡放电对血吸虫尾蚴的凋亡作用研究(No. 20151BAB202019,2015.07-2017.12),主持,已结题,5万元。
(5)主持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脉冲介质阻挡放电中粒子密度及电场时空分辨研究(No. 20142BAB212007,2014.07-2016.07),主持,已结题,5万元。
代表性成果:
[1]Xing-Quan Wang, Ren-Wu Zhou, Gerard De Groot, Kateryna Bazaka, Anthony B. Murphy, Kostya Ostrikov.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tton seeds treated by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J]. Scientific Reports, 7: 5601, 2017.
[2]Xing-Quan Wang, Feng-Peng Wang, Wei Chen, Jun Huang, Kateryna Bazaka, Kostya Ostrikov. Non-equilibrium plasma preventio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transmission[J]. Scientific Reports, 6: 35353, 2016.
[3]Xing-Quan Wang, Feng-Peng Wang, Xiang-Hua Zeng, Qi Zhang, Wen Zhang, Jiang-Yuan Le, Si-Ze Yang. Decolorization of methyl violet in simulated wastewater by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J].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54 (5): 056201, 2015.
E-mail:wangxingquan813@163.com
张宪科,博士、副教授
1977年11月生,山东曲阜人。现为赣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赣州市专家联谊会成员,江西省科技厅和山西省科技厅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10年6月获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至今在赣南师范大学工作,并于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赴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访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磁性纳米结构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磁性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曾入选省委组织部与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年度“百人远航工程”项目;曾获赣南师范学院第十七届优秀青年教职工和第十八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等荣誉称号。研究成果在SCI收录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第一作者),其中多篇文章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Crystal Growth & Design,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国际核心权威期刊,文章曾获江西省物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
黄骏,博士、副教授
女,1982年生,2005年本科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2015年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低温等离子体及生物医学,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及诊断、低温等离子体对柑橘黄龙病的物理防治、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作用。
主要成果: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ica Acta,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权威期刊上合作发表了二十余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气压等离子体对柑橘黄龙病的物理防治研究-以赣南脐橙为例,2017/01-2020/12,48万元,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超细微等离子体射流对癌细胞的作用及机理研究,2016/01-2018/12,24万元,在研,主持。
陈维,博士、副教授
1982年生,2006年本科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2009 年硕士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2013 – 2015年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低温等离子体和低维材料: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及诊断;二维半导体材料的高质量外延;二维材料的转移及异质结构构筑。
主要成果:在JACS,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权威期刊上合作发表了二十余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大晶粒高质量晶圆级单层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的可控制备、转移和物性研究,2019/01-2022/12,44万元,在研,主持。
2. 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辅助单层过渡族金属硫化物区域性图案化掺杂的机理研究,2017/07-2020/06,20万元,在研,主持。
武华,博士、副教授
197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讲师。2006年7月于广东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赣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工作。2011年9月进入北京工业大学攻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7月博士毕业回到赣南师范大学工作。工作期间讲授课程包括《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纳电子学概论》、《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CMOS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激光原理与技术》等,指导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并获得多个奖项。
研究内容: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向招收研究生。
主持科研项目:
[1] 基于超材料的光纤-芯片垂直耦合器研究(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2] 基于等效折射率人工剪裁的光栅耦合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面向硅基光电集成的垂直耦合光栅耦合器研究(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4] 三基色白光LED的配色及其温度稳定性研究(赣南师范大学校级课题)
科研成果(部分):
[1] 武华,彭莉,袁寿财,张文博,刘巧莉,董建. 基于亚波长高对比度光栅的波前调控器设计. 光子学报, 2017, 46(10): 1023005.
[2] 武华,苏治平,张文博. 三基色白光LED的配色及其温度稳定性研究,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 3: 45-49.
[3] Hua Wu, Chong Li, Mingfu Han, Wenjuan Wang, Lei Shi, Qiaoli Liu, Bai Liu, Jian Dong, Xia Guo. Apodized grating coupler using fully-etched nanostructures. Chinese Physics B, 2016 , 25 (8) :084212.
[4] Hua Wu, Chong Li, Mingfu Han, Wenjuan Wang, Lei Shi, Qiaoli Liu, Bai Liu, Jian Dong, Xia Guo. Polarization-stable 980 nm VCSELs with diamond-shaped oxide apertur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015, 32(4):044202.
[5] Hua Wu, Chong Li, Qiaoli Liu, Bai Liu, Jian Dong, Lei Shi, Xia Guo. Design of 2-dimensional apodized grating couplers with Gaussian diffractive mode.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15 , 13 (5) :10-13.
联系方式:E-mail: wh1125@126.com QQ: 160376658
廖健飞,博士、讲师
1979年9月生,江西宁都人,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主讲《力学》、《普通物理实验III》、《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等多门本科生课程以及《高等电磁场理论》、《计算物理学》等研究生课程。目前的研究兴趣是特种光纤器件以及微纳光子器件在高速信息处理和传感等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特种光纤设计及其在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新型集成光电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各1项。先后在《Optics Letter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IEEE Photonics Journal》、《Optics Communications》、《Optical Fiber Technology》、《Photonics and Nanostructure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Modern Optics》等国外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苑举君,博士、副教授
1980年10月生,2011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同年进入赣南师范大学工作至今,其中2015.01-2015.12 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空腔纳米材料结构制备及在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光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Communi、Catal. Commun、J. Electroanal. Chem、J. Alloy. Compoud、Mater. Lett 等期刊发表18篇SCI 论文,获得授权专利1 项。
主持科研项目(课题)情况:
1、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1BAB201014、三维多孔ZnMn2O4(CoMn2O4)/聚吡咯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动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研究、2017/1-2019/12、6万元、在研、主持。
2、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Ag纳米晶修饰g-C3N4/TiO2空腔结构的合成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2017/1-2018/12、3万元、在研、主持。
3、江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132BAB212004、低维纳米二氧化钛/p型金刚石异质结的制备及电、光催化性能研究、2013/01-2014/12、2万元、已结题、主持。
代表作论文:
[1] J. J. Yuan, Y. C. Hao, X. K. Zhang, X. F. Li, Sandwiched CNT@SnO2@PPynanocomposites enhancing sodium storage, Collids and Surfaces A, 555, 795-801, 2018.
[2] J. J. Yuan, Y. Hao, C. H. Chen, X. K. Zhang, C. L. Wang, X. F. Li, Q. J. Li, G. Y. Zhong,Y. M. Xie, Synthesis of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CoMn2O4 thin films on Ni foams byelectrostatic spray deposition as anod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Materials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29, 11404-11408, 2018.
[3] J. J. Yuan, C. H. Chen, Y. Hao, X. K. Zhang, B. Zhou, R. Agrawal, C. C. Wang,SnO2/polypyrrole hollow spheres with improved cycle stability as lithium-ion batteryanodes. Journal Alloys Compounds, 691, 34-39, 2017.(2017年ESI 高被引论文)
[4] J. J. Yuan, C. H. Chen, Y. Hao, X. K. Zhang, R. Agrawal, W. Y. Zhao, C. L. Wang, H. J.Yu, X. R. Zhu, Y. Yu, Z. Z. Xiong, Y. M. Xie, Fabr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porousZnMn2O4 thin films on Ni foams through electrostatic spray deposition for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Journal Alloys Compounds, 696, 1174,2017.
[5] J. J. Yuan, C. H. Chen, Y. Hao, X. K. Zhang, S. Y. Gao, R. Agrawal, C. L. Wang, Z. Z.Xiong, H. J. Yu, Y. M. Xie, A facile synthetic strategy to three-dimensional porousZnCo2O4 thin films on Ni foam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J.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787, 158, 2017.
[6] J. J. Yuan, C. H. Chen, Y. Hao, X. K. Zhang, R. Agrawal, C. L. Wang, W. Li, H. J. Yu,Y. Yu. X. R. Zhu, Z. Z. Xiong, Y. M. Xie, Facile fabr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porousZnO thin films on Ni foam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s, Materials Letters, 190, 37,2017.
[7] J. J. Yuan, C. H. Chen, Y. Hao, X. K. Zhang, R. Agrawal, C. L. Wang, X. F. Li, Y. C.
Hao, B. B. Liu, Q. J. Li, Y. M. Xie, Three-dimensionally porous CoMn2O4 thin filmsgrown on Ni foam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 Journal Materials
Science, 52, 5751, 2017.
[8] J. J. Yuan, X. K. Zhang, H. D. Li, K. Wang, S. Y. Gao, Z. Yin, X. R. Zhu, Z. Z.Xiong, Y. M. Xie, TiO2/SnO2 double-shelled hollow spheres-Highly efficientphotocatalyst for the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60,129, 2015.
[9] J. J. Yuan, H. D. Li, Q. L. Wang, X. K. Zhang, S. H. Cheng, H. J. Yu, X. R. Zhu, Y. M.Xie, Facile fabrication of aligned SnO2 nanotube arrays and their field-emission property,Materials Letters, 118, 43, 2014.
[10] J. J. Yuan, H. D. Li*, Q. L. Wang, S. H. Cheng, X. K. Zhang, H. J. Yu, X. R. Zhu, Y. M.Xie, Fabrication , characterization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iO2 nanotube arrays on
boron-doped diamond film through liquid phase deposition, Chemical ResearchChinese Universities, 30, 18-22, 2014.
[11] J. J. Yuan, H. D. Li, Q. L. Wang, Q. Yu, X. K. Zhang, H. J. Yu, Y. M. Xie,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double-layer TiO2nanosheet films,Materials Letters, 81, 123, 2012.
[12] J. J. Yuan, H. D. Li*, S. Y. Gao, Y. H. Lin, H. Y. Li, A facile route to n-typeTiO2-nanotube/p-type boron-doped-diamond heterojunction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recyclable photocatalyst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6, 3119-3121, 2010.
[13] J. J. Yuan, H. D. Li*, S. Y. Gao, D. D. Sang, L. A. Li, D. Lu, Hydrothermal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iO2 nanorods on boron-doped diamond film,Materials Letters, 64, 2012-2015, 2010.
荣垂才,博士、讲师
1975年5月生,2011-2017年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 近年来,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4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7篇。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器件和电路。
E-mail:chuicair@126.com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赣南师范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9]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物理电子学(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招生人数: |
4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4)普通物理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54)数字电路 |
备 注: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赣南师范大学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9]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物理电子学(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招生人数: |
8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4)普通物理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54)数字电路 |
备 注: |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774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点分布
长春理工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2 所,本次参评4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06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614 |
电子科技大学 |
A+ |
2 |
10701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A+ |
3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4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5 |
10286 |
东南大学 |
A |
6 |
10013 |
北京邮电大学 |
A- |
7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8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9 |
10284 |
南京大学 |
A- |
10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11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12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B+ |
13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学 |
B+ |
14 |
10056 |
天津大学 |
B+ |
15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16 |
10293 |
南京邮电大学 |
B+ |
17 |
10336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B+ |
18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19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B+ |
20 |
90002 |
国防科技大学 |
B+ |
21 |
90045 |
空军工程大学 |
B+ |
22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B |
23 |
10055 |
南开大学 |
B |
24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B |
25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2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B |
27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B |
28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29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30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31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32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33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34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35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36 |
10386 |
福州大学 |
B- |
37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38 |
10532 |
湖南大学 |
B- |
39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40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B- |
4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42 |
90006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B- |
43 |
10033 |
中国传媒大学 |
C+ |
44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C+ |
45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C+ |
46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47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C+ |
48 |
10216 |
燕山大学 |
C+ |
49 |
10280 |
上海大学 |
C+ |
50 |
10533 |
中南大学 |
C+ |
51 |
10617 |
重庆邮电大学 |
C+ |
52 |
10730 |
兰州大学 |
C+ |
53 |
90005 |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C+ |
54 |
10058 |
天津工业大学 |
C |
55 |
10060 |
天津理工大学 |
C |
56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57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58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C |
59 |
10595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C |
60 |
10610 |
四川大学 |
C |
61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62 |
11664 |
西安邮电大学 |
C |
63 |
90039 |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
C |
64 |
10009 |
北方工业大学 |
C- |
65 |
10075 |
河北大学 |
C- |
66 |
10079 |
华北电力大学 |
C- |
67 |
10110 |
中北大学 |
C- |
68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C- |
69 |
10285 |
苏州大学 |
C- |
70 |
10356 |
中国计量大学 |
C- |
71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72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C- |
73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74 |
10697 |
西北大学 |
C-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09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介绍
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已在现代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物理电子学等方向形成了稳定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我校于2006年获得“电路与系统”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并已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领域。本学科的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拥有北方微电子培养基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绿色能源与电源研究中心、通信与微波研究所等10个研究单位,为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理论研究紧跟前沿热点,应用研究与实际紧密结合,注重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研究的学科特色。在现代电路与系统设计领域,绿色能源与电源研究中心研制的大功率HID灯照明电源已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多哈亚运会等国内外重要场合;在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微机电系统模型、模拟及应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发明专利10项;在物理电子学领域,承担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英国Robert Gordon University签有合作研究协议;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承担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利用频谱环境感知技术解决了大都市频谱资源拥挤的问题。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本学科排名第42位,其中有36个参评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研究方向覆盖了从理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不同层次。2005年来,承担纵向科研经费1064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860万元。承担863项目1项,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国家部委研究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发明专利30项,集成电路版图著作权10项。在国际学术刊物、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12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110篇、ISTP收录140篇。
本学科既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的前沿技术方向,又有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技术和工程应用方向,符合北京市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应用领域宽广,发展空间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北京市和国家近五年来对本学科投入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达3000多万元。经过本学科师生的不懈努力,建立了精干的科研、教学团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本学科现有导师2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5人。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人。
方向1:绿色电源与新能源
已经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并存、注重实用性和高性能的研究特色。目前,在以下两个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功率集成理论和技术,功率集成被认为是实现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高效率以及低成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前具有探索性的前沿课题之一。目前已研制出PFC、集成HID灯触发器等四大集成模块,功率等级为575W、2.5/4kW,性能良好,已应用于工业生产;2)太阳能利用领域,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已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光伏发电系统PV阵列串-并联功率优化技术的研究”,该课题是新能源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
指导教师:张卫平、张东彦、关晓菡、曲洪权
北京市教学名师张卫平教授
科研成果应用于北京奥运会
方向2:卫星导航与无线测控
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领域的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方向有两个:1)卫星与无线电定位技术,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中国的北斗、欧洲的伽利略)的接收机技术进行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2)空间无线数据链技术,研究导弹、飞机等飞行器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利用伪码技术对目标进行精确的测角、测距和信息传输。
指导教师:宋鹏、曲洪权、邢志强、王恩成
北京市优秀教师宋鹏教授
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领域
方向3: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
针对电路与系统在单片集成化过程中,以不同层次(包括系统级、电路级、器件级和芯片级)存在的基本问题为主要理论研究内容,开展面向用户对象的集成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基础性研究和相应的开发工作。特别在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研究方向于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命名为“北方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
指导教师:姜岩峰、戴澜、杨兵、张静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姜岩峰教授
科研成果应用于京东方、创维电视等企业
方向4:现代电路与系统设计
本方向与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把现代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并应用于有色金属工业,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部级攻关项目。本方向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实验人员,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有较深厚的成果积累,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
指导教师:张常年、刘文楷、张萌萌、董小伟、武梦龙
北京市教学名师张常年教授
科研成果应用于有色金属行业
专业点分布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燕山大学 中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华侨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海军航空大学 烟台大学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南华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52 所,本次参评4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06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614 |
电子科技大学 |
A+ |
2 |
10701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A+ |
3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4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5 |
10286 |
东南大学 |
A |
6 |
10013 |
北京邮电大学 |
A- |
7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8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9 |
10284 |
南京大学 |
A- |
10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11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12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B+ |
13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学 |
B+ |
14 |
10056 |
天津大学 |
B+ |
15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16 |
10293 |
南京邮电大学 |
B+ |
17 |
10336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B+ |
18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19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B+ |
20 |
90002 |
国防科技大学 |
B+ |
21 |
90045 |
空军工程大学 |
B+ |
22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B |
23 |
10055 |
南开大学 |
B |
24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B |
25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26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B |
27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B |
28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29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30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31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32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33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34 |
10357 |
安徽大学 |
B- |
35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36 |
10386 |
福州大学 |
B- |
37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38 |
10532 |
湖南大学 |
B- |
39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40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B- |
4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42 |
90006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B- |
43 |
10033 |
中国传媒大学 |
C+ |
44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C+ |
45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C+ |
46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47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C+ |
48 |
10216 |
燕山大学 |
C+ |
49 |
10280 |
上海大学 |
C+ |
50 |
10533 |
中南大学 |
C+ |
51 |
10617 |
重庆邮电大学 |
C+ |
52 |
10730 |
兰州大学 |
C+ |
53 |
90005 |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C+ |
54 |
10058 |
天津工业大学 |
C |
55 |
10060 |
天津理工大学 |
C |
56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57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58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C |
59 |
10595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C |
60 |
10610 |
四川大学 |
C |
61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62 |
11664 |
西安邮电大学 |
C |
63 |
90039 |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
C |
64 |
10009 |
北方工业大学 |
C- |
65 |
10075 |
河北大学 |
C- |
66 |
10079 |
华北电力大学 |
C- |
67 |
10110 |
中北大学 |
C- |
68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C- |
69 |
10285 |
苏州大学 |
C- |
70 |
10356 |
中国计量大学 |
C- |
71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72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C- |
73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74 |
10697 |
西北大学 |
C- |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代码:0809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电气工程
专业介绍
东北大学为例
东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承载着“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和“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生专业,已形成包括本科生、硕士生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生,二级学科“电路与系统”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分别于2005年和2015年开始招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导3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获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以及物理学领域内宽厚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验能力,能在该领域从事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系统设计、制造,和相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的本科招生规模约为60人/年,每年培养各类研究生20多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微制造技术、功率电子等方面。近年来,先后承担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高温半导体器件、光纤材料及功率电子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2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各种教学奖励近20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教学成果4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精品教材1部,出版了包括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教师指导的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荣获国家奖10余项。
专业院校排名
0808 电气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40 所,本次参评3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8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2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3 |
10079 |
华北电力大学 |
A |
4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7 |
10611 |
重庆大学 |
A- |
8 |
90038 |
海军工程大学 |
A- |
9 |
10056 |
天津大学 |
B+ |
10 |
10142 |
沈阳工业大学 |
B+ |
11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12 |
10286 |
东南大学 |
B+ |
13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B+ |
14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15 |
10532 |
湖南大学 |
B+ |
16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B+ |
17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8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B |
19 |
10188 |
东北电力大学 |
B |
20 |
10214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B |
21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B |
22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23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4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B |
25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B |
26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B- |
27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28 |
10256 |
上海电力大学 |
B- |
29 |
10294 |
河海大学 |
B- |
30 |
10386 |
福州大学 |
B- |
31 |
10536 |
长沙理工大学 |
B- |
32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3 |
11075 |
三峡大学 |
B- |
34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C+ |
35 |
10145 |
东北大学 |
C+ |
36 |
10216 |
燕山大学 |
C+ |
37 |
10247 |
同济大学 |
C+ |
38 |
10254 |
上海海事大学 |
C+ |
39 |
10280 |
上海大学 |
C+ |
40 |
10299 |
江苏大学 |
C+ |
41 |
10593 |
广西大学 |
C+ |
42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C+ |
43 |
10755 |
新疆大学 |
C+ |
44 |
10147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C |
45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C |
46 |
10433 |
山东理工大学 |
C |
47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48 |
10462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C |
49 |
10533 |
中南大学 |
C |
50 |
10614 |
电子科技大学 |
C |
51 |
10019 |
中国农业大学 |
C- |
52 |
10060 |
天津理工大学 |
C- |
53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C- |
54 |
10219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C- |
55 |
10252 |
上海理工大学 |
C- |
56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C- |
57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58 |
11535 |
湖南工业大学 |
C-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科目:
物理电子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10电子学基础
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考试科目:
物理电子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10电子学基础
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参考书:
810电子学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李瀚荪,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吴秀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801半导体集成电路 :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透视》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设计与应用》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就业:
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企业需求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
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文章来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