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 园林与艺术学院090702森林培育学科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 园林与艺术学院090702森林培育学科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师资力量]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联系方式]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科]

江西农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江西农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江西农业大学考研难吗]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江西农业大学排名] [江西农业大学考研群]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 园林与艺术学院090702森林培育学科正文

森林培育学科是江西农业大学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最具传统优势的学科之一。已形成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各类林业人才。本学科面向我国南方林业发展的需求,紧扣世界林业科技前沿,围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江西和我国民生林业和生态林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为南方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肩负起江西由林业大省由林业强省转变的历史重任。 学科以服务区域林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江西林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动力,在竹林培育、樟树利用、油茶经营、困难立地造林,城市林业,林木养分等研发领域形成了明显区域特色和团队优势。
  针对江西竹、樟、油茶等特色资源,相继组建了江西省竹子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江西省樟树工程中心(共建)、江西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平台,形成了江西特色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 2011 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森林培育创新团队、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国家级教学团队等省内外认可的优势教研团队;同时,围绕困难立地造林、林地养分管理、林农复合经营等南方重要的区域林学问题,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和一批野外试验和实习基地,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研究团队。
  学科团队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省级教学名师 5 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 3 人,省“赣鄱英才 555 工程”人选 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森林培育学科是江西省和国家林业局“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省重中之重学科。近些年,承担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林业局、省市政府等科研任务 100 余项。到帐经费一千余万元。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5 项,三等奖5项.其它各类成果奖励 20 余项,“厚竹”获毛竹新品种保护权,制定行业(地方)标准5 项。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 10 余部。
  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条件,形成了产、学、研、政、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涌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 2 名,省级教学名师 5 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6 项。“经济林与人类生活”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获江西省精品课程和研究生优质课程,主编或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多部。现有3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300名硕士研究生和600多名本科生在读培养。
  本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继承了“求真务实、抱朴守真”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又不断创新的林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撑着江西林业发展,成为各个层面的中坚力量。同时涌现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级人才,为国内外林业发展做出他们的贡献。新形势下,为推动林区脱贫致富、精准扶贫战略,本学科师生积极承担各类项目,参与“富民强县工程科技特派团”等工作,为江西林业发展继续努力。 在服务林业发展的同时,本学科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国家级林业及相关学会中兼任学术兼职的教授 8人。
       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形式,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专家互访、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面的良好关系。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jiangxinongyedaxue/yanjiushengyuan_31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