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2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综合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云南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云南中医药大学考研难吗] [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云南中医药大学考研群] [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辅导] [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202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考研考试大纲正文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说明中药的性能。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生克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母子相及; 中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时。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气化”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3.津液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3.体质的分类。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七)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八)发病
1.发病的基本原理: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复发。

(九)病机1.基本病机
(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
①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②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3)阴阳失调病机
① 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② 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阻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①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②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 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形式
①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②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等。

(十)防治原则1.预防
(1)概说: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2)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3)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传变。2.治则
(1)概说:
①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与联系。

②治病求本:是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③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治则;治法(治疗大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
(2)正治与反治
①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②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治标与治本
①缓则治本
②急则治标
③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
①扶正祛邪的概念
②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4)调整阴阳
①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②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5)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ynzyxy/cksm_42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