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吉林农业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吉林农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吉林农业大学考研难吗]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农业大学考研群]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费]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辅导] [吉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农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招生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智慧农业专业介绍

智慧农业本科专业是2020年教育部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农科专业(专业代码:090112T),是我国首批新农科本科专业,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面向信息化时代智慧农业本科人才的先河 
培养目标:立足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培养具有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理念,能将现代农作技术、现代植保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既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又掌握信息理论与处理技术,能胜任现代涉农企业及科研部门生产、研究、技术服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国内外大型农场、现代涉农企业、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现代农业科研部门从事作物精细智能管理、智慧植保方案制定与实施、农业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农机装备智能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也可继续在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农业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深造。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艺教育专业介绍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我校“农艺教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毕业生在农业教育、科研、管理、科技推广、作物生产经营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掌握作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及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在农业职业教育部门或科研单位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农艺教育专业毕业生可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从事农业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或在现代农业高新园区、涉农企业、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等从事作物生产、土壤改良、水肥调控、无公害作物生产和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工作,也可继续在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深造。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1、专业介绍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基于地缘优势和未来发展对种子人才需求而设立的新专业,是东北农业高校较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专业本着以“产学研”相结合、科研+基地为平台的办学理念,培养实践能力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之一。专业设有作物学一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两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能在农业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3、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国内外种业集团以及其他涉农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与研究、农业生产与管理、良种推广与营销等工作或独立创业。
4、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 介绍

1.农学专业(植物生产类I) 
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首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吉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高水平专业、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作物现代栽培与育种技术和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能够在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研究、管理、经营、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大型农场、农业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经营、管理、推广等工作,也可继续在作物学等学科深造,考研率常年稳定在50%以上。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信息学学科介绍

农业信息学二级学科隶属于作物学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它与农业、农民、农村紧密相连,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紧密相连。通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农业信息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交换的一般发展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具有农业科学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农业信息学科现有成员人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其中,36-45岁之间4人,占40%,46-55岁之间5人,占50%,55岁以上1人,占10%;主要研究方向:
(1)作物表型信息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进行高通量表型分析的最新技术,基于图像分析和机器学习的表型分析研究,提取表型信息的新算法,作物栽培、育种和农业实践中的表型组学新应用,研究农作物的光谱特征信息,建立农作物常见病不同程度的光谱库,用于农作物病虫害快速识别、动态监测。
(2)精准农业与遥感,主要将农业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在农业生产中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研究种、肥、药的精准施用,并运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自动化灌溉技术、自动监控技术、数字机械技术等研究作物的数字化、最优化、动态化、智能化与定量化管理。利用多种遥感技术获取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遥感数据,对农情进行检测,对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状况的进行高效监测与预测。
(3)种子信息化,研究内容主要是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帮助预测优势品种,通过人工智能筛选,借助机器学习和预测建模技术,快速为种子生产各个环节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学科介绍

吉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学校的特色学科。
1、发展沿革
种子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基于地缘优势和未来发展对种子人才需求而较早增设的二级学科。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基本方针,针对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吉林农业大学地处松嫩平原的地缘优势、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种子生产销售大省以及吉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学校于2008年在作物学一级学科基础上自主增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以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于北方经济建设的农业种子工程技术研究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2、梯队结构
  本学科人才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人员学历层次高,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学科现有成员15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讲师3人。45-59岁教授5人,45岁以下教授1人,副教授年龄均在45岁以下,讲师年龄均在3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15人。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高,其所带领的学科梯队合理,人员团结,干劲十足。在未来学科建设规划方面,力争近几年高级技术人员达到1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   
  3、科研工作
学科在玉米、水稻、大豆等育种和良种生产、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形成独特的育种方法和研究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为研究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搭建了良好平台。吉林农业大学玉米育种科研工作始于建校之初的1948年。自1980年在玉米种质资源引进和优良种质创制,高产、多抗、优质、广适、宜机收的新品种培育,功能基因克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做出了较大成绩。近5年来育成吉农玉719、吉农玉833、吉农玉1881、吉农玉2300、吉农玉2988等玉米新品种15个,推广1500万亩,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5项。
在玉米遗传育种理论及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规模化玉米DH育种技术体系,创建了针对北方核心种质的持续地遗传改良以及高效测配体系。近5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十二五”以来,学科主持承担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项,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所属专项2项、国家农转基金项目2项、农业部948项目2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6项,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项,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现代农业育种项目2项。科研经费合计1500万元。
4、人才培养
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为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采取导师负责制等措施。要求学生做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献身农业,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勇于献身科学;具有从事种子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科研兴趣。
5、社会服务
学科多名专业教师担任吉林省新农村12316等热线服务专家,通过微信网络等多种方式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难题,推广农业新技术,开发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科承担商务部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援建任务、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为非洲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成功模式和人才支撑。
6、条件建设
学科有6个实验室,面积1100平方米;装备万元以上的仪器有30台件,仪器设备值合计 950 万元。校内育种科研基地50公顷,海南育种科研基地5公顷,异地鉴定基地15公顷,原种良种繁育基地10公顷。良种加工及检验设备,种质资源库200平方米。科技示范区8处,总计面积40公顷。育种产、学、研基地,考种室、检验室、种子库、晾晒场等设施,可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用。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介绍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我校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1984年获准为硕士学位点,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多年来在“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队伍、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科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成员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7人,78%具有博士学位,85%具有硕士学位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学科在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000余万元,高级职称人员年均经费20万元以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余个,获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
  学科加强了设施条件的建设。目前建有产学研基地3000平方米,教研基地15公顷;拥有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吉林)和国家粮食产业化工程“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实验室面积153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900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06台。
  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4个研究方向:作物分子育种、表观遗传学及其应用、作物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及应用、作物杂种优势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学科的主要优势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紧密结合我国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按照市场的需求,对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品种进行定向改良,培育新品种并推广示范。在转基因玉米、大豆新品种培育和大豆区域技术创新方面,已进入国家级研究平台。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介绍

1、发展沿革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创建于1948年,1984年获准为硕士学位点,1990年获准为博士学位点,1997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部和吉林省重点学位授权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以粮食作物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生产为主线,设立作物产量生理、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作物化控技术与抗逆生理、作物生态与种植区划4个研究方向,构建北方玉米、粳稻、大豆等节本增效、高产、绿色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创建以作物为主体、现代农业技术为方法,以提高作物生产效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学科体系,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特色。
2、师资队伍
学科现已形成一支梯队健全、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人员2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8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2人。
3、科研工作
近几年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农委、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科研项目120余项,获得教学成果2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国家农林牧渔业丰收计划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专利5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
4、人才培养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1)思想品德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掌握农学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基础实验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能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上不断创新和探索。
(3) 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社会服务
多年来,学科多名专业教师担任吉林省新农村12316等热线服务专家,并秉持“根植沃土,科教兴农,躬身实践,助推发展”的实践理念,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心贴在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身上。成为政府链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农民最信赖的“朋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
6、条件建设
学科有8个实验室,面积2000平方米;装备万元以上的仪器有30台件,仪器设备值合计 1200 万元。科研基地10公顷。产、学、研教学基地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用。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学科介绍

吉林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历史悠久,历经70余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面向作物学学科领域国际前沿,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农业人才的一级学科。作物学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全校第一个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9年获批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获批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学科,2014年获批吉林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18年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B类。
学科下设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信息学4个二级学科。其中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部重点学科。拥有智慧农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和农艺教育专业4个本科专业,其中智慧农业为全国首批新农科建设专业,农学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学科共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22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0人。作物学学科发展迅猛,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44项,累计科研经费1.13亿元,发表各类论文400余篇,选育国审、省审农作物新品种80余个,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并获批建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10个。多年来,作物学学科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优秀人才,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以实现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围绕作物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学科现拥有1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水稻育种与栽培生理、玉米育种及栽培生理生态、大豆育种与栽培技术、作物分子育种等8个科研创新团队。 近年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等技术,构建了科学、高效、实用、可规模化应用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玉米、大豆、水稻、高粱、小麦、花生等作物新品种80余个,其中国审品种16个,品种在吉林省覆盖率达到35%以上。水稻新品种多次获得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奖和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奖。近年来,针对东北中部不同生态地区水稻、玉米等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构建适于不同区域的作物改土抗逆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累计推广先进技术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0余项。在苏打盐碱地土壤改良、水稻抗逆栽培和玉米丰产增效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学科多名科研人员担任吉林省新农村热线服务专家,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推广农业新技术、解决生产中难题;开发建立“参与式”农村服务体系,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承担商务部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援建任务、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为非洲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成功模式和人才支撑,受到了国家商务部及赞比亚政府的高度评价,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南南合作典范。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师资介绍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75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较高、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占70.31%。师资队伍中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柔性引进人才6人,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