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景德镇陶瓷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招生] [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景德镇陶瓷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景德镇陶瓷大学考研难吗] [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考研群] [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学费] [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辅导] [景德镇陶瓷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因为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艺术与审美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艺术与审美是个不错的研究生专业,所以每年都有不少人报考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艺术与审美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艺术与审美考研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考研是个孤独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学生好好复习备考,来年上个985/211.

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与军事教学部体育艺术与审美学科点介绍

本学科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主要围绕艺术和体育的融合展开研究,综合运用文化学、体育学、艺术学、美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学校与自身的研究基础,梳理体育艺术的发展历程;审视各种艺术设计和创作中蕴涵的体育文化,如陶瓷艺术中的体育文化;关注体育文化对艺术设计与创作的影响和促进;探讨体育与艺术结合对于人的教育价值,并形成新的教育途径;开展体育艺术设计创作与审美研究,为现代艺术的繁荣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通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形成了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好、科研能力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本学科团队共有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本学科在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方面成果丰硕,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以上项目近10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10余项。体育艺术创作获得多项省级奖励。所在单位体育与军事教学部

2021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艺术与审美0101J1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体育艺术与审美 [0101J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1]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哲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无
招生人数: 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7)哲学综合(以马哲、西哲为主)
④(804)中国哲学史
备  注:

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艺术与审美0101J1考研科目及参考书目

体育艺术与审美 [0101J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体育与军事教学部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1]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1]哲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0)无
招生人数: 2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7)哲学综合(以马哲、中哲、西哲为主)
④(828)体育基本理论
备  注: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艺术与审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艺术与审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借助学校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培养社会发展和行业所需,在体育艺术设计、体育艺术理论、体育艺术审美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各类体育艺术设计创作与研究、体育艺术教育以及体育艺术文化方面的工作,面向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中专学校、或自主创业等从事体育艺术文化理论研究、体育艺术产品设计与开发、体育艺术教育、体育艺术创意和体育艺术宣传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能为大、中、小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与策划。
二、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应具备与本学科相近的艺术、体育、考古、文科类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历,考生应爱好和了解体育,对艺术、体育艺术、体育文化和体育美学等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素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选拔方式按教育部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有关规定和学校的相关实施办法执行。除统一设置考试科目外,同时依据交叉学科的特点,学生也可以选择所涉我校一级学科的任一组考试科目应试。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以及学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学校研究生课程按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统一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除了完成上述课程的学习之外,还必须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参加本学科组织的学术讨论会,参加学术交流与实践环节,完成毕业设计。具体课程体系如下: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体育艺术与审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授课
学期
适用方向
   
程(共 22 学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1-3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1-3
 

 

 
3
英语
英语读写
120
2
1 、 2
1-3

 

 

 

 
英语听力
60
1
1 、 2
1-3

 

 

 

 
英语口语
60
1
1 、 2
1-3

 
专业
基础课
4
中国艺术史
40
2
1
1-3
 

 

 
5
艺术学概论
40
2
1
1-3
 

 

 
6
美学原理
40
2
1
1-3
 

 

 
7
艺术体育赏析与实践
60
3
2
1-3
 

 

 
8
体育人类学
40
2
2
1-3
 

 
专业课
9
体育艺术学
40
2
2
1-3
 

 

 
10
体育美学
40
2
2
1-3
 
选修课( 5 选 3 )
11
运动人体结构
40
2
2
1-3
 

 

 
12
体育史学专题
40
2
2
1-3
 

 

 
13
科研方法(限选)
40
2
2
1-3
 

 

 
14
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40
2
2
1-3
 

 

 
15
体育赛事与艺术
40
2
2
1-3
 

 
选修课( 11 选 4 )
16
现代陶艺设计与创作(限创作类学生)
60
3
3
1
 

 

 
17
体育艺术作品研究与创作(限创作类
学生)
60
3
3
1
 

 

 
18
“ 体育瓷 ” 专题研究与创作(限创作类
学生)
60
3
3
1
 

 

 
19
教育类课程研读
40
2
3
1-3
 

 

 
20
学术论文选读与写作
40
2
3
1-3
 

 

 
21
体育表演、团体操编排与设计
40
2
3
1-3
 

 

 
22
太极艺术与文化
40
2
3
1-3
 

 

 
23
体育文化与陶瓷艺术
40
2
3
1-3
 

 

 
24
艺术品与市场
40
2
3
1-3
 

 

 
25
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
40
2
3
1-3
 

 

 
26
陶瓷与文物考古专题研究
40
2
3
1-3
 
其它环节
必修
27
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60

 
4
1-3
 

 

 
28
文献研读
30

 
2-4
1-3
 


1、艺术设计与体育文化2、体育艺术美学3、体育艺术史


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创作设计相结合,导师指导和相关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后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指定培养计划。对于理论与创作都涉足的学生采取双导师制,由相关学科的导师分别负责不同学科的指导与实践。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配合导师的指导和平时检查。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现场观摩与实地考察的教学方式,综合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
1、学习年限
脱产硕士生学习3年,在职硕士生学习3-5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毕业设计不少于半年。
2、课程设置及学分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为32-33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8学分,非学位课不低于1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硕士生入学时如在某方面未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理论或实践水平,应预修或补修有关课程,通过自学或听课方式在学习相应主修课程前将预修课学完,预修课程不计入课程学分。
3、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按照该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出发,制订每个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学习课程的总学时、学位课、非学位课、补修课、学习方式和时间、考核方式和期限、教学实践、学位论文选题范围、文献阅读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做出安排。培养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制订完毕,报学校备案。同时,加强对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引导和教育。研究生必须积极参加形势与任务的教育活动、公益劳动和体育锻炼。
4、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可采取助研、助教、助管、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专业实践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咨询、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体育与艺术、体育与陶瓷结合的社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
教学实践中助教的工作量,硕士生必须达到60学时,成绩评定采用“通过”或“不通过”两级制,指导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写出详细评语,成绩通过记2个学分,该学分不记入课程学分,为申请学位必备学分。
5、发表论文
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如是第二作者,则第一作者必须为导师)发表一篇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为申请学位必备条件。
6、毕业设计(设计方向)
硕士研究生要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这是体现硕士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密切结合课题研究方向,注意各自的特长,考虑到研究内容、工作条件(经费、设备等)等因素,作品应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独特性。作品须通过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方能参加答辩。
学术学位研究生论文以研究为主,专业为辅,要求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专业学位硕士以专业设计为主,研究为辅,要求体现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
毕业答辩期间,作品统一上交院(所)研究生管理部门,并组织展览,毕业生本人需参与展览布置;未参加展出者,将不予办理毕业手续。
7、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使其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的每一环节(论文选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工作计划、论文评审和答辩)应齐全。
研究生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第三学期开始,第四学期举行选题报告,开题报告需经院系组织的开题答辩会议通过。
论文的选题必须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有一定的意义,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教研室、行业企业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研究生论文字数达到相关要求。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进行评审和答辩,答辩合格者,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专业培养方案经学院审核,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执行。专业培养方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至少执行两届。确需调整的提出报告,经学院、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后报研究生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