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1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材料与化学学院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查询]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调剂专业汇总]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调剂情况一览表]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调剂计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考研调剂]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商管理硕士校外调剂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难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研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学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奖学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辅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正文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调剂要求
  1、初试成绩达到2016年国家A类线并参加数学科目考试的考生。
  2、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3、申请调剂者必须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不接受同等学力及单独考试的考生调剂。
  4、申请调剂截止时间:3月24日
  申请程序:
  1、调剂考生本人登陆中国研招网调剂系统报名申请。
  2、学院成立由专业导师组成的调剂考生选拔复试小组,按照我院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组织复试。
  复试工作预计安排在3月26日至3月27日。通过选拔的考生需按照《复试通知》要求参加复试,复试后在我校医院进行体检,对于体检不符合录取条件者,不予录取。
  请复合要求的的同学尽快在网上填报申请,如有关于程老师课题组的科研方向等咨询请联系:课题组杨老师13163352135yangming8180@gmail.com
  附:程寒松教授简介:
  程寒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1985年获硕士学位。随后赴美留学,199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在美国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Inc.工作,任高级研究员职位。2004年参与创建美国能源部氢吸附材料研究中心,并于2004-2009年担任该中心高级研究员和管理委员会委员。2009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硅酸盐学报》杂志编委会编委,湖北省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特聘专家,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自2009年底回国工作以来,程寒松教授带领中国地质大学可持续能源实验室学术团队取得了诸多的科研成果,在清洁能源技术、储氢材料设计制备、新型燃料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效催化剂设计、新型吸收式温度调节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在于开创了以稠杂环类有机储氢分子为代表的常温常压液态氢储运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最终实现安全高效的氢能利用。目前该项研究已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元稠杂环低共熔液态储氢材料及其氢化/脱氢催化剂的理论设计、制备及反应机理研究,280万元,批准号:21233006)和面上项目(高选择性过渡金属碳化物/氧化物催化加氢机理的研究及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84万元,批准号:21473164)的资助。2014年,程寒松教授创建了江苏氢阳能源有限公司,将部分科技成果商业化。2011年6月,程寒松教授作为执行主席在北京组织了以“氢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战略”为主题的第400次香山科学会议并做主题报告。同年10月,程寒松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在武汉组织了“第十二届全国氢能会议暨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2010年获程寒松教授获美国能源部特殊贡献奖。2011年获武汉市首届“黄鹤英才”奖。1994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发布各项国际专利50余项,部分专利已为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美国气体与化学品公司等进行商业化开发,总商业价值达每年7000万美元。近10年来应邀在美国化学会、美国化工学会、材料科学年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20余场;应邀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日本京都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西班牙科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做学术报告100余场。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zhongguodizhida/kaoyandiaoji_3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