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简介

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师资简介]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简介] [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简介] [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简介] [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简介]

徐州医科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徐州医科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徐州医科大学考研难吗]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徐州医科大学考研群]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费]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辅导] [徐州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简介正文

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7月18日,由烟台大学与烟台市台海集团共同建立。学院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以打造胶东半岛及国家核电产业急需的核装备与核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示范基地和创新基地为目标,以烟台核电装备产业集群和国家级核电研发中心为支撑,致力于实现产学研用、校所城产深度融合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专任教师3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7%。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在校本科生800人,硕士研究生21人。
学院下设金属材料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本科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始建于2006年,所属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山东省一流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入选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18年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建设专业群,下设有材料加工、表面工程、材料检测三个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服务于机械制造、核电装备、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山东省目前唯一的核工程类本科专业,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2009年开始建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本专业培养符合国家和山东省核事业发展要求的核工程类专业人才,能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核电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输出。
学院围绕企业生产实际开展应用型课题研究,同时结合学术前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在核电用特殊钢、高温合金、耐热合金、表面处理、失效分析与预测、材料辐照效应及性能评价、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以及核废处理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多项科研成果在工程领域获得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学院承担多项教学研究项目,材料学专业基础课联合课程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荣获国家级奖励13项、省级奖励63项。
学院与台海集团建有“山东省核能设备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核能装备材料工程实验室”、“耐热合金研究中心”科技开发平台以及省级“核电子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拥有高性能服务器、真空熔炼炉、多弧离子镀膜机、蔡司金相显微镜、电子万能实验机、疲劳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α/β表面污染检测仪、ORTEC高纯锗γ谱仪等仪器设备,充分满足学生在校课程实验及教师科研需要。
学院积极开展与兄弟院校及企业的合作交流。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多所院校签订合作意向书,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一致,与山东同济测试、山东蓝孚高能物理、山东风雷实业、山东尚核电力等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山东恒辉、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签约共建“烟台高效换热技术产学研基地”,与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根据烟台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科培养规划,金属材料工程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设置、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个环节上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效果和丰富经验。学院通过科技服务、项目开发,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多个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学生实习基地。2019届毕业生深造率37.3%,初次就业率84.26%,并涌现出一批省级优秀毕业生。
学院将继续深化创新学校和台海集团合作机制,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结合国家和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坚持爱国奉献、学术独立、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紧紧围绕高端装备与核工程领域,凝练研究特色,推进学科建设,实现产、学、研和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学院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打造胶东半岛核电产业科学研究与实践集群,培养服务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与核工程、核电运营、核能综合利用以及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zyxy/yjsy_31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