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南政法大学律师学院的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培训学院的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课程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政法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群]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介绍正文

 西南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团队最早于1982年为本科生开设了课程《环境保护法》,并编写了全国最早的铅印成册较为系统的教材《环境保护法讲义》。1985年组建了专门的环境法教研室,是全国最先开设《环境保护法》本科课程、编写本科教材和组建环境法教研室的专业教研团队之一。2003年和2005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环境资源法学科被认定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科团队拥有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多项荣誉称号。学科现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会副会长徐以祥教授担任学科负责人。
  一、团队建设
  学科现有教研人员20人,其中教授4人(其中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科组成员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都拥有博士学位。学科已经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的研究团队。学科组建了西南政法大学西部生态法研究中心,由学科负责人徐以祥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研究团队中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文库”入选者以及多位曾主持或者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学者。
  二、科学研究
  学科团队成员及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在完成科研项目、出版学术著作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资助项目2项;司法部项目、教育部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等部级项目11项;其他级别及横向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各类专著12部,此外乔刚副教授根据其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成果,修改完成的著作《我国碳捕获与封存立法研究》已由商务印书馆完成出版,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领域为数不多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著作。学科团队成员在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篇。
  三、人才培养
  学科承担了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和博士培养工作,平均每年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研究生3-4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博士学位设有中国环境法学、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及外国环境法、劳动法学四个个研究方向。环境资源法学硕士设有环境法学、生态法学、资源法学、国际环境法学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本科教学中,学科除了开设法学核心课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外,还结合实践及本科教学需求,开设了《环境危机管理法律实务》《灾害防治法原理与实务》《美国环境法》等多门本科课程。此外,学科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法庭、社会调查等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学生死记书本等而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形成了师生双向互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
  四、社会服务
  学科与重庆市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展开深度合作,已建立常态化、日常性的地方立法服务工作机制,学科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地方立法项目的起草、修改、论证以及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清理工作。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负责开展《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广安市城乡污水处理条例》《广安市城市绿化条例》等地方立法起草工作。研究成果及研究观点得到广泛的采纳,顺应了法治地方建设的新需求,为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建设法治地方做出新贡献。此外,学科团队成员多次受邀赴各级立法、司法、政府机关开展专题报告,不断尝试通过自身理论研究与环境法治实践相结构的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nanzhengfadaxue/yanjiushengyuan_34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