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软件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人工智能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网络与空间安全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安交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安交通大学考研难吗]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交通大学排名] [西安交通大学考研群]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简介正文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简称信通学院)源于著名学者黄席椿等教授领导下于1958年创建的无线电技术专业。1979年该专业所在的无线电二系调整并更名为信息与控制工程系。1994年在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工程系3系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更名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系。2019年,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合共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更名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信通学院拥有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是“985工程”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982年在国内首批获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批准为电子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7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现有教师8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6人,高级工程师4人。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授、博士为骨干,人员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学院目前设有无线通信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多媒体处理与通信研究所、图像处理与识别研究所、波动与信息研究所、微波工程与光通信研究所、教学实验中心、数据广播中心、海洋石油勘探波动信号特征分析实验室。2005年数据广播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海洋石油勘探波动信号特征分析实验室被批准为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中五个专业实验室之一。2014年,国家级通信与信息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成立。
信通学院的研究领域涉及无线通信、宽带无线接入、无线自组织网、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医用X线数字成像技术、阵列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相空间波传播与成像、卫星移动视频、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天线与电波传播、微波/射频器件与电路设计等。近五年来,信通学院共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及重大横向合作等科研项目470余项,科研到款约1.1亿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00余篇。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三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及ALTERA杯等全国各类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项50多项,其中一等奖20余次。
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强劲的科研实力,信通学院培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各层次专业人才。本科招生专业为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按3个二级学科设置,即: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生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培养。目前在校生包括本科生450多人,硕士研究生310多人,博士研究生70多人,留学生20多人。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继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秉承西安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毕业生中涌现了昆明物理研究所的苏君红院士、总参57所的叶尚福院士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谭铁牛院士等一批优秀的知名专家学者。毕业生主要在信息产业、国防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行业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和教学等方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中除部分学生选择在国内或出国继续深造外,就业单位包括英特尔、IBM、微软、华为、中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中国兵器等骨干科研院所、政府机关、高等学校以及各类IT企业。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anjiaotong/yanjiushengyuan_33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