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0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简介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师资]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联系方式]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简介]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学科简介]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硕士点介绍]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土木水利专硕简介]

宁波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宁波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宁波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宁波大学考研难吗] [宁波大学研究生院] [宁波大学排名] [宁波大学考研群] [宁波大学研究生学费] [宁波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简介正文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简介
2017-03-20 17:49 admin 
一、学科专业规模和层次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13年来,我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和2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同时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波兰商学院、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台北市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匈牙利西部大学等7所国外(境外)高校合作开展学生交换学习、联合培养硕博人才,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多种学习、交流平台。
 
2011年“体育学”获批为“十二五”浙江省重点学科,2014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获批宁波市第四批重点学科,2016年“体育学”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
 
 
二、导师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和助理导师3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1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其中“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1人,“浙东青年学者”培养对象1人,已形成以四个学科方向带头人引领的合理、稳定的导师队伍。近五年来,硕士生导师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纵、横向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获省部级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中1项为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高级别论文140余篇,其中被SCI/SSCI/E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和权威期刊《体育科学》论文70余篇。综合研究实力位列全省同类学科领先水平。
 
三、招生规模与人才培养成效
 
2006年前,我院每年招收研究生不足10人。2007-2010年,招生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招生达32人。2011年以后,我院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目前稳定在60人左右,比2010年增长了100%。2003年至今,共招收436名硕士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259人,其中学术型硕士181人,专业硕士78人。
 
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修订了《体育学院本科生科研指导教师奖励条例》、《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实施办法》,通过制度驱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近五年来,学生公开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被SCI/ E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5项;资助150余人次学生到国外(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孔子学院支教的志愿者项目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等。连续五年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四、研究方向和特色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设立“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和“体育场馆管理运行科学化”两大研究方向。其特色:1)在体育产业区域竞争力和体育赛事研究领域,提出了“体育产业的关联效应理论”和“体育赛事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2)构筑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测量方法。
 
(二)运动人体科学:设立“运动生物力学的技术应用”和“运动人体功效学”两大研究方向。其特色:1)与世界500强企业“迪卡侬”公司及国内著名企业“安踏”公司合作,分别建立了“亚洲人群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平台”和“安踏体育装备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2)与“乐歌”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乐歌人体工效学研究基地”,开展健身自行车等人体工效学研究。
 
长期以来,本专业与国际、国内著名体育用品企业合作,建立多个研发基地和平台;同时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波兰商学院、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和合作研究关系,研究成果为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设立“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和“竞技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两大研究方向。其特色:1)在体能和核心力量训练等方面,为我国皮划赛艇、柔道等项目的国家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综合诊断和评价指导;2)对运动员训练与比赛过程的心理现象、竞技状态调控以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四)民族传统体育学: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研究”两大方向。其特色:1)对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失范问题、机理及解决策略提出了系统构架;2)开展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等研究工作。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ningbodaxue/yanjiushengyuan_27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