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分数线
Add 厦门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厦门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厦门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厦门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厦门大学考研难吗]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厦门大学排名]
[厦门大学考研群]
[厦门大学研究生学费]
[厦门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包括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厦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学校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厦门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录取分数线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国际关系的研究生。
考研派的考研频道内含有大量优质的课堂讲义真题资源,欢迎考生前去查询和购买。
关注微信公众号:【考研派之家】,了解第一手考研资讯,免费领取考研学习资源。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厦门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考研派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考研派祝您如愿考取国际关系的研究生。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一、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号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 |
1 |
亚太国际关系 |
主要研究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内部之间以及东南亚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 |
庄国土教授(博导)
廖大珂教授(博导)
李一平教授 |
2 |
移民与国际关系 |
主要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角度,研究国际移民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国际安全间的关系 |
庄国土教授
(博导)
施雪琴教授
范宏伟副教授 |
3 |
国际组织 |
主要研究亚太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等,从而有助于推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与安全合作与发展的研究。 |
李一平教授
张旭东副教授
赵海立副教授 |
4 |
亚太经济关系 |
主要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关系,尤其注重东南亚地区内部之间以及东盟与亚太其他国家的国际经济关系 |
王望波副教授 |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注:博导请用*标注。
二、培养目标、学制及学分要求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本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从事国际关系实务、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和人民;品德高尚;
2. 具有扎实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事务问题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身心健康。
|
学制: 3 年 ,最长学习年限: 5 年。
至少应修满 35 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程 7 学分;
专业学位课程 12 学分;
选修课程 14 学分;
其他培养环节 2 学分。 |
三、课程设置
序号 |
课程类型 |
课 程 名 称 |
学期 |
学分 |
总学时 |
授课语言 |
任课教师(职称) |
1 |
公共学位 |
公共英语 |
秋、春 |
4 |
72 |
英文 |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秋 |
2 |
36 |
中文 |
|
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春 |
1 |
36 |
中文 |
|
4 |
专业学位 |
亚太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
一春 |
3 |
54 |
中文 |
庄国土教授 |
5 |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
一秋 |
3 |
54 |
中文 |
李一平教授 |
6 |
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 |
一春 |
3 |
54 |
中文 |
赵海立副教授 |
7 |
国际关系学研究 |
一秋 |
3 |
54 |
中文 |
张旭东副教授 |
8 |
选修 |
移民与国家安全 |
二春 |
2 |
36 |
中文 |
范宏伟副教授 |
9 |
西方国际关系经典选读 |
一春 |
2 |
36 |
中文 |
张旭东副教授 |
10 |
中国外交政策专题研究 |
二秋 |
2 |
36 |
中文 |
李一平教授 |
11 |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
一秋 |
2 |
36 |
中文 |
赵海立副教授 |
12 |
南海主权与国际海洋法 |
春 |
2 |
36 |
中文 |
李金明教授 |
13 |
东南亚近现代史 |
一春 |
2 |
36 |
中文 |
廖大珂教授 |
14 |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与现状 |
二秋 |
2 |
36 |
中文 |
郭玉聪教授 |
15 |
国际政治经济学 |
一秋 |
2 |
36 |
中文 |
金向东博士 |
16 |
东南亚社会文化 |
二秋 |
2 |
36 |
中文 |
施雪琴教授 |
17 |
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通论 |
二秋 |
2 |
36 |
中文 |
王望波副教授 |
18 |
对外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
二春 |
2 |
36 |
中文 |
方浩副教授 |
19 |
The Craft of Research: Writing academic paper, proposal and thesis in English |
二春 |
2 |
36 |
英文 |
许可博士 |
20 |
二战后华族与华商网络 |
夏 |
1 |
15 |
中文 |
王望波副教授 |
21 |
东南亚研究导论:以历史和国际关系为例 |
夏 |
1 |
15 |
中文 |
刘勇副教授 |
22 |
非政府组织概论 |
夏 |
1 |
15 |
中文 |
王虎博士 |
|
其他
培养环节 |
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 |
N/A |
|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
|
社会、教学、科研实践活动 |
|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
|
开题报告 |
|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
III. Curriculum
No. |
Category |
Name of the Course |
Semester* |
Credit |
Total Hours |
Working Language |
Faculty member(s)( with professional titles) |
1 |
General
courses |
Public English |
A、S |
4 |
72 |
English |
|
2 |
A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
A |
2 |
36 |
Chinese |
|
3 |
Marxism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
S |
1 |
36 |
Chinese |
|
4 |
Core
courses |
History and actuality in Asian and the Pacific Area |
S |
3 |
54 |
Chinese |
Prof. Zhuang Guotu |
5 |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A |
3 |
54 |
Chinese |
Prof.Li Yiping |
6 |
Theories &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S |
3 |
54 |
Chinese |
Associate Prof. Zhao Haili |
7 |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A |
3 |
54 |
Chinese |
Associate Prof.Zhang Xudong |
8 |
Optional
courses |
Emigration and Country security |
S |
2 |
36 |
Chinese |
Associate Prof.Fan Hongwei |
9 |
Classic readings of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S |
2 |
36 |
Chinese |
Associate Prof.Zhang Xudong |
10 |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tudies |
A |
2 |
36 |
Chinese |
Prof.Li Yiping
|
11 |
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s |
A |
2 |
36 |
Chinese |
Associate Prof.Zhao Haili |
12 |
The Sovereign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ternational Sea Law |
S |
2 |
54 |
Chinese |
Prof.Li Jinming |
13 |
Modern history in southeast Asian |
S |
2 |
36 |
Chinese |
Prof.Liao Dake |
14 |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migration |
A |
2 |
36 |
Chinese |
Prof.Guo Yucong |
15 |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 |
A |
2 |
36 |
Chinese |
Doctor Jin Xiangdong |
16 |
The Social Culture of Southeast Asia |
A |
2 |
36 |
Chinese |
Prof.
Shi Xueqin |
17 |
Economy of Southeast Asian Ethnic Chinese |
A |
2 |
36 |
Chinese |
Associat.Prof.
Wang Wangbo |
18 |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Foreign Policy |
S |
2 |
36 |
Chinese |
Associat.Prof.
Fang Hao |
19 |
The Craft of Research: Writing academic paper, proposal and thesis in English |
S |
2 |
36 |
English |
Doctor.Xu Ke |
20 |
Ethnic Chinese Group and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Since World War II |
SS |
1 |
15 |
Chinese |
Associat.Prof.
Wang Wangbo |
21 |
A Introduction to Southeast Asian Studies:In the Cases of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SS |
1 |
15 |
Chinese |
Associat.Prof.
Liu Yong |
22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GOs |
SS |
1 |
15 |
Chinese |
Doctor Wang Hu |
|
Other
academic
sections |
Attending academic lectures |
N/A |
|
Details are in the following pages. |
|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and internship |
|
Details are in the following pages. |
|
Thesis proposal |
|
Details are in the following pages. |
*.S—Spring semester; A—Autumn semester; SS—Summer semester.
课程内容纲要(可从系统中打印)
课程名称 |
亚太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
课程英文名称 |
History and actuality in Asian and the Pacific Area |
课程类型 |
专业学位 |
开课时间 |
春季 |
课程级别 |
硕士课程 |
学分 |
3 |
总学时 |
54 |
|
|
中文内容简介 |
本课程主要讲授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通过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了解和把握该地区主要国家之间、各大国与该地区之间、区域性组织之间关系的由来与演变,并就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
英文内容简介 |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Introduction of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areas of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Understanding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among country relations, relations of superpower and the Asia-Pacific,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relations.
|
教学方式 |
讲授与课堂讨论 |
考试方式 |
撰写论文 |
参考教材 |
1. 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
2. 马晋强主编:《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3. 吴木生主编:《东亚国际关系格局》,天津社会科学,2001。 |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本表不够可加页。
课程内容纲要(可从系统中打印)
课程名称 |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
课程英文名称 |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课程类型 |
专业学位 |
开课时间 |
秋季 |
课程级别 |
硕士课程 |
学分 |
3 |
总学时 |
54 |
|
|
中文内容简介 |
本课程将以国际关系理论为基础,分析和介绍国际关系理论在主要大国之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具体运用与实践,以及国际关系理论在西方和中国的新发展。 |
英文内容简介 |
This course will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alyzing and presenting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mong the major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the West and China. |
教学方式 |
讲授与课堂讨论 |
考试方式 |
撰写论文 |
参考教材 |
1.W·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 [美]霍夫曼著:《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4. [美]肯尼斯·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5.[美]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6.[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7.[美]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
8.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9.周启朋等编译:《国外外交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0. [美]多伊奇著,周启朋等译:《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1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肖宪编译:《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James Rosenau: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1980.
14.`Robert Keohane: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
课程内容纲要(可从系统中打印)
课程名称 |
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 |
课程英文名称 |
Theories &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课程类型 |
专业学位 |
开课时间 |
春季 |
课程级别 |
硕士课程 |
学分 |
3 |
总学时 |
54 |
|
|
中文内容简介 |
系统介绍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流派及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女权主义及全球主义等内容。对这些流派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总体认知及体系论、动力论、格局论、主体论、意识形态论、行为及准则论、国际政治发展论等内容。同时还应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分析当代国际政治的现实。 |
英文内容简介 |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moder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se include: formal analysis, behaviouralism;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compar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es; documentary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nd different modes of theoretical argument. In addition the course will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background debates in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that underpin different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
教学方式 |
讲授与课堂讨论 |
考试方式 |
撰写论文 |
参考教材 |
1、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冯特君、宋新宁:《国际政治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4、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5、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的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6、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7、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8. 詹姆斯·多尔蒂等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9. 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0. 肯尼斯·N·沃尔滋:《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 R·基欧汉等:《权力与相互依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 W·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3. 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课程内容纲要(可从系统中打印)
课程名称 |
国际关系学研究 |
课程英文名称 |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课程类型 |
专业学位 |
开课时间 |
秋季 |
课程级别 |
硕士课程 |
学分 |
3 |
总学时 |
54 |
|
|
中文内容简介 |
本课程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国际关系学的概念、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国际关系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国际关系行为体、国际关系的状态、原则和行为机制;第四部分,国际关系学学派;第五部分,当今国际关系问题探讨。 |
英文内容简介 |
This course deals with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t is the goal of the course to introduce students systematically into the theory build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outlining the developments of different theory approaches, analyzing their basic ontolog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sumptions, and testing their validity through diverse case studies. The module considers itas one of their major objectives to strength and adv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describe, explain and predicate developments in world politics. |
教学方式 |
讲授与课堂讨论 |
考试方式 |
撰写论文 |
参考教材 |
1. [美]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美]肯尼思·沃尔兹著:《人、国家与战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3. [美]肯尼斯·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4.[美]霍夫曼著:《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5.[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
6.[美]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
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8. [美]卡普兰著:《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
9. [美]多伊奇著,周启朋等译:《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10.[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 [美] 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 [美]小约瑟夫·奈著:《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现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16.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阎学通、孙学峰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
四、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学术活动的基本要求(含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报告等):
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及我院组织的各种专家论坛、院长论坛、学术讲座。
(1) 至少参加1次学院范围的学术论坛;
(2) 至少参加4次学术讲座;
(3) 在读期间应至少完成学术报告1篇;
|
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时间、具体形式、内容、及考核方式等):
在学期间须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
1. 时间:第一学年下学期或第二学年上学期的二~三周时间。
2. 具体形式:结合本单位科研课题前往国内科研机构进行至少一次资料搜集、调研和相关活动。
3. 内容:了解和搜集本专业科研课题相关的资料与文献。
4. 考核方式:撰写研究课题调研报告。
5. 社会实践有2学分。
|
五、中期考核与分流(可选填)
六、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学生应积极参加导师课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科研活动;组成导师小组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论文答辩前加以评估。
我院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从事科研,但不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
|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时间、内容、标准及公开论证方式等):
要求研究生在第三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在教研室组织下公开做开题报告,并在开题报告内详细说明论文撰写的阶段进程、选题意义、论文框架、材料收集等。
|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有相当独立的研究范围和新见解,能反映作者的理论功底和独立科研的能力。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经导师小组和教研室审核同意方可参加答辩。
|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厦门大学南安楼 邮编:361005
电话:0592-2186414 传真:0592-2186414 Email:nanyang@xmu.edu.cn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的前身是南洋研究所。1956年由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创办的南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东南亚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最早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l996年,南洋研究所升格为南洋研究院;2000年9月,在南洋研究院基础上成立的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12月,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
学院现设国际关系系、侨务与外交系共2个系,东南亚经济研究所、亚太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211工程”建设子项目、1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厦门大学东盟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备案中-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厦门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高校特色智库“一带一路”与东南亚研究院、《南洋问题研究》和《南洋资料译丛》编辑部、及两个校批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厦门大学苏氏东南亚研究中心。此外,还是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福建省东南亚学会、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含国际问题、港澳侨台、交叉学科)的秘书处单位。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2个本科专业(国际政治、外交学),3个硕士点(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中国史)和4个博士点(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世界经济、世界史);学院还与厦大公共事务学院、台湾研究院共同设立了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人文学院共同设立了世界历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学院还拥有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东南亚研究”。
师资队伍
学院/研究院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具有良好专业背景训练、年龄结构较为优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截止2018年12月,学院现有在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00%;副教授以上职务的教师占比68.75%,45岁以下青年教师15人,占比46.88%;教师中留学回国人员22人,占比68.75%。
科研工作
近年来,学院以国家发展目标与重大需求为指导,紧密围绕我国外交战略和周边形势的重大需求,跟踪国际东南亚研究的最新进展,坚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注重应用对策研究,以完成重点研究项目为龙头,在东南亚研究领域产出了具有一定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学院教师积极争取省部级纵向课题和企事业横向课题,科研经费逐年增长。学院在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的华侨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领域的知名度也日益提升。
此外,学院进一步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合作,积极为我国的周边外交战略服务;为中共中央外事办、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国侨办、安全部、全国侨联等部委提供有关中国与东盟关系、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东南亚侨情、南海问题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咨询报告,并获得采纳。同时,多位研究人员参与外交部、中联部等举办的有关东南亚、中国与东盟关系、南海问题的专题研讨会,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提升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能力,打造“新型智库”。
国际交流
学院/研究院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已与荷兰莱顿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大学、韩国全南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印尼塔鲁玛伽大学等二十多所国外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和交流机制。每年接待数十批国际学者来访,其中包括国际上从事国际问题和东南亚研究的著名学者;每年均举办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多场国内外学者讲座。同时,为各类学生提供众多赴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著名高校学习交流和从事学术研究的机会,近年来,选派到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分校、美国华盛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菲律宾雅典耀大学等著名高校交流生比例接近30%。
学生培养
学院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依照“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办学理念,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长辅助计划”、“小班教学”、“双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和专业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着力把学生打造成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73人(含留学生9人),硕士研究生120人(含留学生61人)、博士研究生69人(含留学生39人),在校学生共363人。2015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0.4%,硕士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3.3%,博士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100%,本科生考研录取(出国)率为58.7%。
近年来,学院雄厚的科研和教学条件与实力吸引了大批境外留学生,特别是留学生中的高层次人才,2008年起,开设国际硕士班,国际博士班,全英文课程共14门,并开设泰国语、印尼语、越南语等小语种培训班。至今学院/研究院已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4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在读国际研究生超过国内研究生规模,达100多人,占研究生总数的52.91%。
近三年来,每年近30%的本科毕业生到康奈尔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华沙大学、纽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优秀的毕业生普遍服务于国家各级政府的外事、侨务、新闻等重要部门和科研机构以及银行和企业。
资料信息建设
学院/研究院拥有先进的科研与教学设施,在东南亚资料及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资料信息收集方面更居国内领先。学院/研究院拥有独立的图书馆,馆藏各种图书资料10万余册,其中外文图书2万多册;报刊约1400种,其中外文报刊近千种。此外,图书馆还正式出版了《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论文索引(2011-2015)》、《东南亚研究中文书目》等10部工具书;并建成专业数据库,其中包括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书目与论文索引、中国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学位论文数据库。《南洋问题研究》(创刊于l974年)和《南洋资料译丛》(创刊于1957年)是学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南洋问题研究》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选用期刊。
现任院领导名单:
院长:李一平
党委书记:张必华
副院长:施雪琴、吴崇伯、冯立军
党委副书记:陈伟
一、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号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 |
1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运用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理论,研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尤其是亚太地区、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发展的新动态。该研究方向对把握当代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动向,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王勤教授(博导)
沈红芳教授(博导)
吴崇伯教授(博导)
|
2 |
跨国公司研究 |
运用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东南亚国家发展的新动态。该研究方向对把握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动向,为我国进一步吸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本与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王勤教授(博导)
吴崇伯教授(博导)
林梅副教授 |
3 |
亚太经济与金融 |
运用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理论,研究当代亚太地区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该研究方向对把握当代亚太地区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动向,为我国发展对该地区的经济与金融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王勤教授(博导)
沈红芳教授(博导)
吴崇伯教授(博导)
林梅副教授 |
4 |
东南亚经济 |
南洋研究院长期从事东南亚经济研究与教学工作,这一研究领域是本专业(世界经济)最具传统特色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东盟各国经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外资引进、东南亚的财政与金融、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东南亚对外经济关系、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关系等。 |
王勤教授(博导)
沈红芳教授(博导)
吴崇伯教授(博导)
林梅副教授 |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注:博导请用*标注。
二、培养目标、学制及学分要求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本专业旨在为国家培养从事世界经济实务、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和人民;品德高尚;
2. 具有扎实的世界经济理论基础;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事务问题的能力。
3.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通过六级考试。
|
学制: 3 年 ,最长学习年限: 5 年。
至少应修满 35 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程 7 学分;
专业学位课程 15 学分;
选修课程 11 学分;
其他培养环节 2 学分。 |
三、课程设置
序号 |
课程类型 |
课 程 名 称 |
学期 |
学分 |
总学时 |
授课语言 |
任课教师(职称) |
1 |
公共学位 |
公共英语 |
秋、春 |
4 |
72 |
英文 |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秋 |
2 |
36 |
中文 |
|
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春 |
1 |
36 |
中文 |
|
4 |
专业学位 |
世界经济专题 |
一秋 |
3 |
54 |
中文 |
王勤教授 |
5 |
宏观经济学 |
一秋 |
3 |
54 |
中文 |
刘才涌博士 |
6 |
国际金融研究 |
一二秋 |
3 |
54 |
中文 |
吴崇伯教授 |
7 |
发展经济学 |
一秋 |
3 |
54 |
中文 |
林梅副教授 |
8 |
东亚模式研究 |
二秋 |
3 |
54 |
中文 |
沈红芳教授 |
9 |
选修 |
东南亚经济 |
一春 |
2 |
36 |
中文 |
王勤教授 |
10 |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 |
一春 |
2 |
36 |
中文 |
蒋细定教授 |
11 |
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通论 |
二秋 |
2 |
36 |
中文 |
王望波副教授 |
12 |
国际政治经济学 |
一秋 |
2 |
36 |
中文 |
金向东博士 |
13 |
区域经济学 |
二春 |
2 |
36 |
中文 |
皮军副教授 |
14 |
The Craft of Research: Writing academic paper, proposal and thesis in English |
二春 |
2 |
36 |
英文 |
许可博士 |
15 |
东南亚国别经济 |
一春 |
1 |
15 |
中文 |
王勤教授、沈红芳教授、吴崇伯教授、林梅副教授 |
16 |
转轨经济专题 |
夏 |
1 |
15 |
中文 |
皮军副教授 |
17 |
二战后华族与华商网络 |
夏 |
1 |
15 |
中文 |
王望波副教授 |
|
其他
培养环节 |
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 |
N/A |
|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
|
社会、教学、科研实践活动 |
|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
|
开题报告 |
|
相关要求详见后页。 |
2016年厦门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目
初试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专业:
1、国际政治科目:
①宋新宁、陈岳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国际关系史科目:
①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一、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
|
1 |
中国海外关系史
|
以历史上中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交通及贸易往来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在于了解和掌握中国海洋发展史的脉络,全面系统地阐述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等国家的友好往来。 |
聂德宁教授(博导)
廖大珂教授(博导) |
2 |
近现代华侨华人问题
|
以东南亚华侨华人史,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等问题作全面、系统的研究。重点在于了解和掌握华侨出国的原因、华侨在国外的活动、华侨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贡献、华侨在所住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动态,并对华侨、华人的定义及演变进行探讨。
|
庄国土教授(博导)
郭玉聪教授
王望波副教授
范宏伟副教授 |
3 |
东南亚史
|
本研究方向分为两个专题:
1) 东南亚古代史:着重对东南亚古代历史的展
变化和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论述、比较。
2)东南亚近现代史:对东南亚各国殖民化的历史进程、东南亚各国人民反殖反帝斗争的特点,以及二战后东南亚各国改造旧殖民经济结构、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独立的历史分别加以考察和分析。 |
庄国土教授(博导)
聂德宁教授(博导)
廖大珂教授
(博导)
刘勇副教授 |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二、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从事中外关系史、近现代华侨华人问题、东
南亚史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祖国和人民;品德高尚;
2.具有扎实的中外关系史、近现代华侨华人问题、东南亚史的理论基础;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事务问题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身心健康。
|
学制: 3年
|
学分要求:
共 35 学分
其中 公共学位: 7 学分
专业学位: 15 学分
选修: 11 学分
社会实践: 2 学分
|
三、课程设置(不包括公共学位课)
序号 |
课程编码 |
课 程 名 称 |
课程
类型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总学时 |
是否双
语教学 |
任课教师
(职称) |
1 |
-52001 |
中外关系史学说史与方法论 |
学位 |
3 |
一上 |
3/54 |
否 |
聂德宁教授 |
2 |
-52002 |
东南亚古代史 |
学位 |
3 |
一上 |
3/54 |
否 |
廖大珂教授 |
3 |
-52003 |
东南亚华侨华人史 |
学位 |
3 |
一下 |
3/54 |
否 |
庄国土教授 |
4 |
-52004 |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与现状 |
学位 |
3 |
二上 |
3/54 |
否 |
郭玉聪教授 |
5 |
-52005 |
东南亚社会文化 |
学位 |
3 |
一上 |
3/54 |
否 |
施雪琴副教授 |
6 |
-53001 |
东南亚近现代史 |
选修 |
2 |
一下 |
2/36 |
否 |
廖大珂教授 |
7 |
-53002 |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 |
选修 |
2 |
一下 |
2/36 |
否 |
聂德宁教授 |
8 |
-53003 |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 |
选修 |
2 |
二上 |
2/54 |
否 |
李金明教授 |
9 |
-53004 |
中国海上贸易史 |
选修 |
2 |
二下 |
2/54 |
否 |
李金明教授 |
10 |
-53005 |
侨乡调研理论与实践 |
选修 |
2 |
一下 |
2/36 |
否 |
郭玉聪教授 |
11 |
-53006 |
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通论 |
选修 |
2 |
二上 |
2/36 |
否 |
王望波副教授 |
12 |
-53007 |
The Craft of Research: Writing academic paper, proposal and thesis in English |
选修 |
2 |
二下 |
2/36 |
是 |
许可博士 |
13 |
-53008 |
二战后华族与华商网络 |
选修 |
1 |
一夏 |
1/15 |
否 |
王望波副教授 |
14 |
-53009 |
东南亚研究导论:以历史和国际关系为例 |
选修 |
1 |
一夏 |
1/15 |
否 |
刘勇副教授 |
国际关系 [030207]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厦门大学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南洋研究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3]法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政治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02亚太国际关系 03移民与国际关系 04国际经济关系 |
招生人数: |
6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30国际政治 ④858国际关系史 |
备 注: |
本专业计划仅供参考,我校有权对该计划进行相应调整。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国际关系 专业代码:030207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政治学
专业介绍
以深圳大学为例
专业代码:030207 专业名称:国际关系 学制:3 所授学位:法学硕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问题,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教学、科研、外事及其他工作。
研究方向:
1、海权与国际关系:主要研究地缘政治与海权理论,探讨战后地缘政治变迁与大国崛起的关系,重点关注东北亚海洋安全格局及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2、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主要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环境、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以及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评介国外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状况。
3、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主要研究政府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国际舆论分析方法、政府危机公关研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关系,以及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问题、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如商人与中西文化交流、留学生群体研究、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
4、亚太政治与外交关系:主要研究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关系,探讨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与周边大国的关系,分析美国亚太战略及其对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5、中美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国和美国各自的对外战略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以及涉及到两国的亚太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等。
导师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形成了一个专业相互渗透、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专业共有导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在这7位教师中,有博士4人,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在国外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具备研究国际问题的良好基础。
学术带头人简介:姜安,教授,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教育部全国高校霍英东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广东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曾主持、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CSSCI转载或收录,出版及主编著作四部。学术骨干简介:徐建华,副教授,在《世界历史》、《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曾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娄亚萍,讲师,出版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研究》;在《国际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侨办青年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课程设置:
国际政治学、当代中国外交专题研究、政治学方法研究、政治学理论专题研究。
教学资源:
本专业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保持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特色:
国际关系专业按照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的总体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原则,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能够分析解读国内外各类相关问题,成为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就业方向:
目前该专业还没有毕业生。
对报考者要求:欢迎本科政治学专业、外语专业以及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报考本专业研究生
专业点分布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南开大学 山西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深圳大学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四川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兰州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2 政治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0 所,本次参评2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6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3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4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5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6 |
10183 |
吉林大学 |
A- |
7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A- |
8 |
10053 |
中国政法大学 |
B+ |
9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B+ |
10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11 |
10271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B+ |
12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13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14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15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16 |
10036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B |
17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18 |
10276 |
华东政法大学 |
B |
19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0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1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22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23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B- |
24 |
1003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B- |
25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26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7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28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29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30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1 |
10638 |
西华师范大学 |
B- |
32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C+ |
33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C+ |
34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C+ |
35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36 |
10530 |
湘潭大学 |
C+ |
37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38 |
10652 |
西南政法大学 |
C+ |
39 |
10140 |
辽宁大学 |
C |
40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C |
41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C |
42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43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44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C |
45 |
1184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C |
46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47 |
10447 |
聊城大学 |
C- |
48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C- |
49 |
10663 |
贵州师范大学 |
C- |
50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C- |
51 |
10719 |
延安大学 |
C- |
52 |
10755 |
新疆大学 |
C- |
53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0302 政治学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30 所,本次参评28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76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1 |
北京大学 |
A+ |
2 |
10246 |
复旦大学 |
A+ |
3 |
10002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4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5 |
10055 |
南开大学 |
A- |
6 |
10183 |
吉林大学 |
A- |
7 |
10511 |
华中师范大学 |
A- |
8 |
10053 |
中国政法大学 |
B+ |
9 |
10065 |
天津师范大学 |
B+ |
10 |
10269 |
华东师范大学 |
B+ |
11 |
10271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B+ |
12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13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14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15 |
10673 |
云南大学 |
B+ |
16 |
10036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B |
17 |
10200 |
东北师范大学 |
B |
18 |
10276 |
华东政法大学 |
B |
19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0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21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22 |
10559 |
暨南大学 |
B |
23 |
10027 |
北京师范大学 |
B- |
24 |
1003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B- |
25 |
10108 |
山西大学 |
B- |
26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7 |
10319 |
南京师范大学 |
B- |
28 |
10542 |
湖南师范大学 |
B- |
29 |
10574 |
华南师范大学 |
B- |
30 |
10610 |
四川大学 |
B- |
31 |
10638 |
西华师范大学 |
B- |
32 |
10028 |
首都师范大学 |
C+ |
33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C+ |
34 |
10270 |
上海师范大学 |
C+ |
35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36 |
10530 |
湘潭大学 |
C+ |
37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38 |
10652 |
西南政法大学 |
C+ |
39 |
10140 |
辽宁大学 |
C |
40 |
10212 |
黑龙江大学 |
C |
41 |
10345 |
浙江师范大学 |
C |
42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43 |
10459 |
郑州大学 |
C |
44 |
10476 |
河南师范大学 |
C |
45 |
1184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C |
46 |
10165 |
辽宁师范大学 |
C- |
47 |
10447 |
聊城大学 |
C- |
48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C- |
49 |
10663 |
贵州师范大学 |
C- |
50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C- |
51 |
10719 |
延安大学 |
C- |
52 |
10755 |
新疆大学 |
C- |
53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007年国际关系专业全国排名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排名 |
学校名称 |
等级 |
1 |
中国人民大学 |
A+ |
3 |
复旦大学 |
A |
5 |
外交学院 |
A |
2 |
北京大学 |
A |
4 |
暨南大学 |
A |
6 |
云南大学 |
A |
B+等(10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
B等(9个):辽宁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湘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
C等(7个):名单略 |
2015-2016年国际关系专业全国排名
排 名
|
学校名称
|
星 级
|
开此专业学校数
|
1 |
北京大学 |
5★ |
58 |
2 |
复旦大学 |
5★ |
58 |
3 |
外交学院 |
5★ |
58 |
4 |
暨南大学 |
4★ |
58 |
5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4★ |
58 |
6 |
清华大学 |
4★ |
58 |
7 |
中国人民大学 |
4★ |
58 |
8 |
华东师范大学 |
4★ |
58 |
9 |
南京大学 |
4★ |
58 |
10 |
厦门大学 |
4★ |
58 |
11 |
华中师范大学 |
4★ |
58 |
12 |
云南大学 |
3★ |
58 |
13 |
南开大学 |
3★ |
58 |
14 |
武汉大学 |
3★ |
58 |
15 |
四川大学 |
3★ |
58 |
16 |
吉林大学 |
3★ |
58 |
17 |
中山大学 |
3★ |
58 |
18 |
国际关系学院 |
3★ |
58 |
19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3★ |
58 |
20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3★ |
58 |
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法语或242德语
③718政治学原理
④833国际关系(含现代、当代和中国外交)
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国际政治学概论》 宋新宁、陈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 王绳祖主编 法律出版社,1986年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 李宝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国际关系研究生就业方向:
从传统培养模式来看,国际政治的就业前景其实并不像一些传统的学科那样宽,因为它毕竟是一种精英教育,也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外交部或者进入外事机构,从事高级的外交活动,这个就业面还是比较窄的。单纯从就业来说,学习国际关系是一个选择,但是就当前形势而言,就业前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kaoyanshop/xmu/nanyan/7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