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太原理工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太原理工大学考研难吗]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太原理工大学考研群]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费]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辅导] [太原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工程简介
集成电路工程学科简介
日期:2019-04-14 作者: 点击数:536
太原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于2007年(国家首批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立于2006年),学科依托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测控技术与新型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手段,先进的科学研究硬件平台、开放的产学研用合作交流机制、面向应用的学科发展战略,具有优秀的学术骨干,稳定的科研团队,已建成了一支22人的高水平学术队伍。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19篇,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总经费数2100多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42项,科研总经费1264.2万元,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项目总经费1118.2万元。近五年, 学科学术团队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一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一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类)二等奖一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学科建设,已形成集成电路设计与智能信息处理、新兴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微电子材料器件与集成技术三个稳定研究方向;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智能信息处理方向主要研究嵌入式电路设计与智能信息处理,面向工程应用科学问题的技术实现,开展嵌入式电路和芯片设计及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服务于极地、航天、电力行业实际应用,综合嵌入式应用技术、光电子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研究探索关键技术集成嵌入式电路设计、信号分析与处理算法新方法,新技术,推动嵌入式设计及信息处理的智能化、集成化;新兴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新型光电传感技术及智能测控技术,面向工业安全监测及自动控制等领域,综合应用集成电路技术、传感技术、光电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研究和探索仪器科学与集成电路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传感与测试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微电子材料器件与集成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微电子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工艺,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器件结构的设计制备、电路优化以及系统集成研究,针对新能源、显示与照明等领域,以光-电、光-光转换为核心,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钙钛矿材料、金属氧化物、稀土发光材料等,利用金属纳米结构、光子晶体等微纳结构,开展高效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等器件的理论与集成应用研究,为山西及全国发光与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源与照明简介
光源与照明
日期:2014-03-26 作者:wladth 点击数:1114
培 养 计 划
学 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学 制 四年
专业名称 光源与照明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一、业务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光源与照明技术领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在半导体光源材料、芯片制备等相关领域从事照明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检测以及照明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半导体照明行业及相关太阳能光伏企业胜任产品研发、工程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光源与照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扎实的数、理、化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受到光源、照明及电气工程相关的产品研发、系统运行、信息处理等专业技能的训练;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光学工程、物理学
三、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A、英语、电路分析基础A、模拟电子技术C、软件技术基础C、数字电子技术C、自动控制理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照明设计、发光材料及其应用、半导体照明原理与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应用光学、光谱分析、光电检测技术、光辐射测量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微纳加工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灯具光学设计、光电显示技术、LED光源散热设计、太阳能光伏原理与应用等
四、实践环节安排
入学教育及军训、专业基础实验、金工实习、电子工艺教学实习、光源与照明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五、计划制定工作组
组 长:王云才
副组长:杨毅彪
成 员:张朝霞、贾华宇、王磊、孙钦军、陈智辉、张明江等
附件:光源与照明专业培养计划、实践环节、学时学分结构表、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硕士简介
控制工程专业(Control Engineering)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学科专业代码085210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本专业致力于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智能仪表及控制装置、计算机集成测控技术与装置、嵌入式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应用先进控制理论及通信网络实现各种生产过程的自动监测,开发微机化、智能化在线测控系统;将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控制技术应用于自动化装置,研究智能自动化装置的研制控制技术;针对嵌入式测控在自动化装置、控制网络、工业测控、自动化控制工程等方面应用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二、培养目标
1、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能源信息、光电产业及电力行业检测与控制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掌握控制工程专业技术和宽广专业知识的煤炭生产安全测控、电力系统、光纤传感技术等专门应用型人才;
3、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思维方法和作风,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先进控制科学和现代检测手段,为煤炭、电力、信息领域提供技术服务,能胜任本学科的专业技术或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培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
1 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 工业过程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动态优化和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
大延迟系统的分布式控制理论
2 新型传感与检测技术 非常规条件下的新型检测技术与方法
传感器优化设计与实现
视觉检测与人工智能
3 智能仪器 复杂工程系统的智能检测诊断预测及综合健康管理
自动化装置设计实现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极端恶劣条件下的新型智能仪器设计
4 控制系统驱动特性研究与应用 新材料驱动模块特性研究与应用
输出信号隔离方式研究与应用
大功率输出控制可靠性研究与应用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一方面要进行严格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使之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同时要接受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并完成学位论文。
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并重的培养方式。
五、培养环节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理论设计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突出系统分析和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设计项目开展研究、完成系列设计实践训练等。
1、导师的确定
研究生导师的确定实行双向选择,研究生根据公布的导师名单填写双向选择表,然后由导师根据填表选择所要指导的研究生。第一志愿未落实的硕士研究生,根据学生其他志愿和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征求师生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协调落实。
2、培养计划的确定
根据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研究生与导师或导师团组共同商订培养计划,研究生在网上提交选定的课程,经研究生导师审核通过后,由系教学秘书下载研究生培养计划,下发给导师,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确认签字后盖学院公章归档。
3、研究生课程学习
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须根据培养计划依据研究生院和我所具体安排上课。在课程学习期间,如出现一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作为本硕士点的重点监控对象,将对其后面的培养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毕业答辩重点监控。如出现两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成为研究生院和学位点共同重点监控对象。
4、研究生培养环节
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由各学位点统一组织安排。开题报告在第三个学期初公开进行,中期考核在第四个学期末公开进行,毕业答辩在第六个学期末公开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五人,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组成,鼓励邀请系外或校外专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具体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六、实践环节
1、实践要求: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直接服务于就业目标的学习、实习、研发等活动,实现由设计实践实验教学、参与导师课题研发、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实践多层次互动培养。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2、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必须在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3、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现场实践(半年)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方式二:校内实践(半年)
结合参与科研项目和根据实践要求,设置实践技能训练与应用研究模块,每个学生可选择其中的1-2个模块进行专业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提交设计实践计划、项目集成与管理实施实践和总结报告。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4、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6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所)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6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七、科研成果要求
1、严禁抄袭、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否则不予答辩并追究相关责任。
2、硕士毕业生科研成果要求:
毕业答辩前科研成果需满足下面其中的一项: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接收学术论文一篇(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
(2)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接收学术论文两篇(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3、发表论文所研究的内容要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与所读专业的研究内涵相符。
八、学位论文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技术难度,能体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选题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可以是工程技术研究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原理、智能仪表的设计、研制与开发。
2、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
3、学位论文应包括:课题意义的说明、国内外动态、设计方案的比较与评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途径、本人在课题中所做的工作、理论分析、测试装置和试验手段、计算程序、实验数据处理、必要的图纸、图表曲线与结论、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等,与他人合作或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
4、论文的工作程序至少应包括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过程。其中,论文自开题后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应少于一年。
5、鼓励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如果实行双导师制,则选题、开题、答辩均需校、企导师共同参与并签署书面意见。
6、硕士论文必须通过依托培养单位组织的论文预答辩,预答辩时必须由培养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通过预答辩的硕士学位论文才能正式进行评阅。
7、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收到至少两名论文评阅人同意进行答辩的评阅意见之后,方可组织对硕士论文的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由3-5位专家组成,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九、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符合授予学位条件者,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机构审核批准授予专业型硕士学位。
十、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毕业答辩前总学分≥32:
1、学位课学分≥27。其中包括学位公共课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数学课)≥4,专业学位课≥6。
2、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选题报告、文献检索、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学术活动)
公共课程和必修环节设置详见《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有关要求》。
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专
业
学
位
课 s081130 线性系统理论 60 3 第二学期 李静霞
s081131 光电测控系统 60 3 第二学期 乔铁柱
s081132 现代控制技术 60 3 第二学期 吕玉祥
s081133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60 3 第二学期 靳宝全
s081134 智能仪器 60 3 第二学期 王宇
专
业
选
修
课 s081135 信号处理与传输系统 40 2 第三学期 程鹏
s081136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40 2 第三学期 张丽
s081137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40 2 第三学期 张建国
s081138 DSP技术 40 2 第三学期 王东
s081139 光纤传感 40 2 第三学期 王东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物理电子学硕士简介
物理电子学专业(Physical Electronics)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8090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物理电子学是电子工程、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及激光技术等领域的交叉学科,这些领域的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前沿研究分支。该学科具有涵盖领域广、发展迅速等特点,既有理论上的探索及创新,又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
二、培养目标
1. 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
2.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初步具备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能力。
3. 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等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
1 非线性激光器件与应用 混沌激光,高速真随机密钥分发,光纤传感
通信线缆监测, 冰层压力监测
混沌激光雷达, 混沌光源集成设计,光纤激光器
2 新型传感与检测技术 非常规条件下的新型检测技术与方法
传感器优化设计与实现
视觉检测与人工智能
3 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及应用 光子晶体在能源与传感领域的应用
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稀土发光材料与器件
4 光微流激光与芯片 基于微流控和激光的生物分子快速检测芯片制备
微纳米光学结构、光微流芯片设计制造
微型液相色谱系统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五、培养环节
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由各学位点统一组织安排。开题报告在第三个学期初公开进行,中期考核在第四个学期末公开进行,毕业答辩在第六个学期末公开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五人,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组成,鼓励邀请系外或校外专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五人,必须有系外或校外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参加。
六、学分要求
毕业答辩前总学分≥32:
1. 学位课学分≥27。其中包括公共学位课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数学课)≥4,专业学位课≥6
2. 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选题报告、文献检索、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学术活动)
七、科研成果要求
1. 严禁抄袭、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否则不予答辩并追究相关的责任;
2. 毕业答辩前科研成果需满足下面其中的一项:
(1)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论文必须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
(2)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两篇以上(论文必须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及以后者不计入篇数);
3. 发表论文的内容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与所读专业研究内涵相符。
八、学位论文要求
1. 学位论文所研究内容与所读专业的研究内涵相符
2. 论文写作符合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3. 按照“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检查办法及规定”,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百分比小于20%
九、学位论文评阅(盲审论文除外)要求
1. 论文评阅人应为与论文所属领域相关,并具有教授职称、且具有指导一届硕士研究生经历的校外专家。
2. 如导师本人联系不到校外专家,论文送审交由各学位点统一办理,产生的额外的评审费用由导师承担。
十、毕业答辩
1. 答辩前需达到“学分要求”、“科研成果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学位论文评阅要求”的各项条件,否则不予答辩
2. 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应提前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
3. 答辩程序执行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与要求
4.答辩委员会成员规定:答辩委员会人数至少3人(指导教师不参加),且至少有一名校外教授博导。答辩委员会原则上由学风严谨、要求严格,且承担着省级以上纵向项目,或年均横向经费大于20万的教授、副教授组成。
十一、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专业基础课 s080901 高等量子力学 60 3 春季(2) 张万舟
s080903 非线性光学 60 3 春季(2) 王文杰
s080904 半导体物理学 60 3 春季(2) 孙钦军
s080905 材料学基础 60 3 春季(2) 康爱国
s080923 测试技术与仪器 60 3 春季(2) 邓霄
s080906 现代激光技术 60 3 春季(2) 韦宏艳
专业课 s080902 现代通信光电子学 40 2 秋季(3) 王娟芬
s080907 固体发光 40 2 秋季(3) 田跃
s080908 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40 2 秋季(3) 李战锋
s080909 光纤通信原理 40 2 秋季(3) 张建忠
s080910 光电检测技术 40 2 秋季(3) 乔铁柱
s080911 数字信号处理 40 2 秋季(3) 张朝霞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工程硕士简介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85209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集成电路工程主要包括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材料、设备及其在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方面应用的工程技术领域。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随着集成电路向高密度、高性能、SOC芯片的发展,使得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成为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
二、培养目标
1.重点培养从事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相关设计与应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掌握集成电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3.掌握解决集成电路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思维方法和作风,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本学科的专业技术或者管理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微型光电传感器技术;
2.微纳机电系统;
3.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
4.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
5.信息处理与微系统;
6.光电子器件集成及材料研究。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五、培养环节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理论设计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突出系统分析和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设计项目开展研究、完成系列设计实践训练等。
1.导师的确定
研究生导师的确定实行双向选择,研究生根据公布的导师名单填写双向选择表,然后由导师根据填表选择所要指导的研究生。第一志愿未落实的硕士研究生,根据学生其他志愿和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征求师生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协调落实。
2.培养计划的确定
根据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由研究生与导师或导师团组共同商订培养计划,研究生在网上提交选定的课程,经研究生导师审核通过后,由系教学秘书下载研究生培养计划,下发给导师,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确认签字后盖学院公章归档。
3.研究生课程学习
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须根据培养计划依据研究生院和我所具体安排上课。在课程学习期间,如出现一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作为本硕士点的重点监控对象,将对其后面的培养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毕业答辩重点监控。如出现两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成为研究生院和光学工程学位点共同重点监控对象。
4.研究生培养环节:
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由各学位点统一组织安排。开题报告在第三个学期初公开进行,中期考核在第四个学期末公开进行,毕业答辩在第六个学期末公开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五人,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组成,鼓励邀请系外或校外专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具体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六、实践环节
1.实践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直接服务于就业目标的学习、实习、研发等活动,实现由设计实践实验教学、参与导师课题研发、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实践多层次互动培养。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2.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必须在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3.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现场实践(半年)
1)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3)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4)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方式二:校内实践(半年)
结合参与科研项目和根据实践要求,设置以下实践技能训练与应用研究模块,每个学生可选择其中的1-2个模块进行专业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提交设计实践计划、项目集成与管理、实施实践和总结报告:
1)集成电路设计实践。结合典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或者模拟集成电路应用案例,实践掌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包括前端和后端设计;掌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包括版图设计。
2)现代集成电路测试方法实践。结合集成电路测试原理,学习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完成相关实践。
3)集成电路微制造实践。结合相关微电子工艺典型实验,进行相关微电子器件与系统微加工,或者微机电系统设计制作,完成相关实践。
4)集成电路系统应用设计实践。分别选取代表性系统应用进行设计实践,这里以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为例,主要掌握电路图、PCB、焊接、软硬件调试等。
5)新型光电信息材料与微纳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建模实践。设计、制备微纳器件及相关材料,完成建模和仿真。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4.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6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所)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6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七、科研成果要求
1. 严禁抄袭、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否则不予答辩并追究相关的责任;
2. 毕业答辩前科研成果需满足下面其中的一项:
(1)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论文必须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
(2)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两篇以上(论文必须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及以后者不计入篇数);
3. 发表论文的内容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与所读专业研究内涵相符。
八、学位论文要求
1. 学位论文所研究内容与所读专业的研究内涵相符;
2. 论文写作符合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3. 按照“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检查办法及规定”,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百分比小于20%。
九、学分要求
毕业答辩前总学分≥32,其中:
1.学位课学分≥29,其中包括学位公共课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数学课)≥4,专业学位课≥6。
2.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选题报告、文献检索、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学术活动)
十、学位论文评阅(盲审论文除外)要求
1. 论文评阅人应为与论文所属领域相关,并具有教授职称、且具有指导一届硕士研究生经历的校外专家。
2. 如导师本人联系不到校外专家,论文送审交由各学位点统一办理,产生的额外的评审费用由导师承担。
十一、毕业答辩
1. 答辩前需达到“学分要求”、“科研成果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学位论文评阅要求”的各项条件,否则不予答辩;
2. 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应提前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
3. 答辩程序执行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与要求;
4.答辩委员会成员规定:答辩委员会人数至少3人(指导教师不参加),且至少有一名校外教授博导。答辩委员会原则上由学风严谨、要求严格,且承担着省级以上纵向项目,或年均横向经费大于20万的教授、副教授组成。
十二、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专业
学位课 s085201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60 3 春/02 费宏明
s085202 VLSI 设计 60 3 春/02 张建国
s085211 微电子学发展概论 60 3 秋/03 刘绍鼎
s085204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60 3 秋/03 贾华宇
s085205 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 60 3 秋/03 贾华宇
s085206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60 3 秋/03 乔铁柱
专业课选修课 s085207 计算机体系结构 40 2 秋/03 张文兴
s085208 MATLAB程序语言与设计 40 2 春/02 张朝霞
s085209 VB语言 40 2 春/02 刘丽
s085210 嵌入式系统设计 40 2 春/02 张建国
s085212 高等数字信号处理 40 2 秋/03 李璞
s085203 EDA理论与工具实践 40 2 秋/03 程鹏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交叉学科硕士简介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交叉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99J1,一级学科: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研究各种光电材料的结构、性能及相应器件系统制备的技术学科。本学科既着眼于光发射、放大、调制、加工处理、存储、测量、显示等技术和器件研究,也着眼于电光转换、光电转换、光光转换技术与器件研究,同时还包括光电子器件相关材料的设计、生长、合成、微观结构及性能研究。本学科涉及光学、电子学、光电子学、化学、材料、量子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微电子、磁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高新技术学科。
二、培养目标
1、在本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交叉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与所从事研究方向有关的研究手段、实验和分析技能。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初步具备从事与本交叉学科有关的研究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4、可胜任本本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类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
1 非线性激光器件与应用 混沌激光,高速真随机密钥分发
通信线缆监测, 冰层压力监测
混沌激光雷达, 混沌光源集成设计,光纤激光器
2 光纤传感技术 分布式拉曼光纤测温系统
分布式布里渊相关域光纤温度/应变测试系统
相位OTDR/Sagnac分布式光纤测振系统
3
4 微纳光电子器件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光子晶体在能源与传感领域的应用
光子晶体滤波器、隔离器的设计制备
计算电磁学与新型电磁材料及应用
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新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
表面等离激元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有机电致蓝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低带隙有机光伏给体材料及空穴传输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5 稀土发光材料与器件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用光转换材料、LED照明用荧光材料
6 光电分子检测 基于光盘和手机的数字化分子检测
基于核酸和量子点荧光特性的高灵敏检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学生物传感技术
7 光微流激光与芯片 基于微流控和激光的生物分子快速检测芯片制备
微纳米光学结构、光微流芯片设计制造
微型液相色谱系统研究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五、培养环节
1.导师的确定
研究生导师的确定实行双向选择,研究生根据公布的导师名单填写双向选择表,然后由导师根据填表选择所要指导的研究生。第一志愿未落实的硕士研究生,根据学生其他志愿和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征求师生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协调落实。
2.培养计划的确定
根据光学工程培养方案,由研究生与导师或导师团组共同商订培养计划 ,研究生在网上提交选定的课程,经研究生导师审核通过后 ,由系教学秘书下载研究生培养计划,下发给导师,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确认签字后盖学院公章归档。
3.研究生课程学习
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须根据培养计划依据研究生院和我系具体安排上课。 在课程学习期间,如出现一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作为本硕士点的重点监控对象,将对其后面的培养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毕业答辩重点监控。如出现两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成为研究生院和光学工程学位点共同重点监控对象。
4.研究生其他培养环节:
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由各学位点统一组织安排。开题报告在第三个学期初公开进行,中期考核在第四个学期末公开进行,毕业答辩在第六个学期末公开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五人,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组成,鼓励邀请系外或校外专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三人,必须有系外或校外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参加。
六、学分要求
毕业答辩前总学分≥32
1. 学位课学分≥27。其中包括公共学位课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数学课)≥4,专业学位课≥6
2.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选题报告、文献检索、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学术活动)
七、科研成果要求
1. 严禁抄袭、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否则不予答辩并追究相关的责任;
2. 毕业答辩前科研成果需满足下面其中的一项:
(1)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论文必须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
(2)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两篇以上(论文必须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及以后者不计入篇数);
3. 发表论文的内容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与所读专业研究内涵相符。
八、学位论文要求
1. 学位论文所研究内容与所读专业的研究内涵相符
2. 论文写作符合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3. 按照“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检查办法及规定”,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百分比小于20%
九、学位论文评阅(盲审论文除外)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原则上由校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并且具有丰富指导研究生经验的专家担任;如校外无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可由校内院外有学术影响的教授或博导担任,否则不可参加答辩。若需要院内专家担任评阅人,导师需书面说明,学院备案留存。
十、毕业答辩
1. 答辩前需达到“学分要求”、“科研成果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学位论文评阅要求”的各项条件,否则不予答辩
2. 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应提前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
3. 答辩程序执行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与要求
4. 答辩委员会成员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原则上由三名外校专家组成,要求专家是教授或博导,在省内外相关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影响;如校外无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可由校内院外有学术影响的教授或博导担任。
十一、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专业学位课 s99J101 高等量子力学 60 3 春/02 张万州
s99J102 高等光学 60 3 春/02 崔艳霞
s99J103 半导体物理学 60 3 春/02 孙钦军
s99J104 固体理论 60 3 春/02 马 宁
s99J105 激光物理学 60 3 春/02 李晓春
专业课选修课 s99J106 微纳光电子学 40 3 秋/03 陈智辉
s99J107 现代光学实验 40 2 秋/03 王安帮
s99J108 光通信原理与器件 40 2 秋/03 韦宏艳
s99J109 现代激光技术 40 2 秋/03 韦宏艳
s99J110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40 2 秋/03 杨毅彪
s99J111 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40 2 秋/03 李战峰
s99J112 固体发光 40 2 秋/03 田跃
s99J113 光电检测技术 40 2 秋/03 乔铁柱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硕士简介
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专业(Instrument Science and testing technology)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99J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是综合应用传感技术、光电技术、精密机械、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研究和探索仪器科学与测试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仪器科学与测试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主要研究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信息的现代科学技术及仪器,包括测控技术及仪器、现代传感技术、精密计量理论与应用、虚拟仪器、微系统理论与应用、微小型机电系统、智能结构系统与技术、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矿用仪器仪表等,是机、电、光、计算机、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高度综合,它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
二、培养目标
1、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坚实的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基础理论的高层次光电产业、能源、电力行业专门技术人才;
2、培养掌握仪器科学测试理论和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先进现代测试技术、方法解决煤炭、电力、光电等行业关键理论和技术的专门人才;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从事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学科相关的研究开发能力;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等有关方面的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4、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的技术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
1 非线性激光器件与应用 混沌激光,高速真随机密钥分发,光纤传感
通信线缆监测, 冰层压力监测
混沌激光雷达,混沌光源集成设计,光纤激光器
2 新型传感与检测技术 非常规条件下的新型检测技术与方法
传感器优化设计与实现
视觉检测与人工智能
3 光纤传感与检测技术 光纤温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布里渊相关域光纤温度/应变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光纤振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4 光电子检测技术 高灵敏度数字化分子检测技术
微纳传感器的集成设计与制造
光微流传感器与生物检测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五、培养环节
1、导师的确定
研究生导师的确定实行双向选择,研究生根据公布的导师名单填写双向选择表,然后由导师根据填表选择所要指导的研究生。第一志愿未落实的硕士研究生,根据学生其他志愿和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征求师生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协调落实。
2、培养计划的确定
根据仪器科学与测试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由研究生与导师或导师团组共同商订培养计划,研究生在网上提交选定的课程,经研究生导师审核通过后,由系教学秘书下载研究生培养计划,下发给导师,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确认签字后盖学院公章归档。
3、研究生课程学习
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须根据培养计划依据研究生院和我所具体安排上课。在课程学习期间,如出现一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作为本硕士点的重点监控对象,将对其后面的培养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毕业答辩重点监控。如出现两门课程不及格情况,将成为研究生院和学位点共同重点监控对象。
4、研究生其他培养环节
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由各学位点统一组织安排。开题报告在第三个学期初公开进行,中期考核在第四个学期末公开进行,毕业答辩在第六个学期末公开进行。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五人,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组成,鼓励邀请系外或校外专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具体按《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分要求
毕业答辩前总学分≥32:
1、学位课学分≥27。其中包括学位公共课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数学课)≥4,专业学位课≥6。
2、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选题报告、文献检索、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学术活动)
七、科研成果要求
1、严禁抄袭、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否则不予答辩并追究相关责任。
2、硕士毕业生科研成果要求:
毕业答辩前科研成果需满足下面其中的一项: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接收学术论文一篇(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学生为第一作者)
(2)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接收学术论文两篇(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3、发表论文所研究的内容要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与所读专业的研究内涵相符。
八、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所研究内容与所读专业的研究内涵相符;
2、论文写作符合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
3、按照“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检查办法及规定”,学位论文文字重合率百分比小于20%。
九、学位论文评阅(盲审论文除外)要求
1、论文评阅人应为与论文所属领域相关,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且具有指导一届硕士研究生经历的校外专家;
2、如导师本人联系不到校外专家,论文送审交由各学位点统一办理,产生的额外的评审费用由导师承担。
十、毕业答辩
1、答辩前需达到“学分要求”、“科研成果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学位论文评阅要求”的各项条件,否则不予答辩;
2、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应提前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
3、答辩程序执行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与要求;
4、答辩委员会成员规定:答辩委员会人数至少3人(指导教师不参加),且至少有一名院外教授或博导。答辩委员会原则上由学风严谨、要求严格,且承担着省级以上纵向项目,或年均横向经费大于20万的教授、副教授组成。
十一、课程设置
公共课程和必修环节设置详见《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有关要求》。
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专
业
学
位
课 s99J101 光纤光学 60 3 第二学期 张明江
s99J102 现代光电测试技术 60 3 第二学期 乔铁柱
s99J103 现代激光技术 60 3 第二学期 韦宏艳
s99J104 信号检测与估计 60 3 第二学期 韩红
s99J105 现代测试导论 60 3 第二学期 王宇
s99J106 误差理论及应用 60 3 第二学期 张建国
专
业
选
修
课 s99J107 新型传感器技术 40 2 第三学期 马珺
s99J108 信号处理与传输系统 40 2 第三学期 程鹏
s99J109 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40 2 第三学期 胡彧
s99J110 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 40 2 第三学期 邓霄
s99J111 现代光学实验 40 2 第三学期 王安帮
s99J112 计量学 40 2 第三学期 王鹏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师资
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教职工总人数140名,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全职教授22名,副教授4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2名,博士生指导教师12名,硕士生指导教师89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3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3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4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名,香江学者1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4名,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3名,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16名。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晋中市榆次区大学街 209号
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
电话:0351-3176639
邮箱:wdxy_dzb@163.com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简介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现设光学工程学部、物理学部、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部,是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现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光源与照明三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大学物理教学和大学物理实验两门公共基础课教学,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应用物理学入选省级品牌专业。拥有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电子信息(含光学工程、集成电路、控制工程方向)一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
目前教职工总人数150名(含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全职教授23名,副教授4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8名,博士生指导教师15名,硕士生指导教师85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4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3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4名,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7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4名,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16名,香江学者1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名,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3名。
拥有一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个山西省品牌专业,一个“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一个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培育团队,一个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两个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一个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一个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物电研究所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学工作培育创建单位。与香港浸会大学签署了“3+2”本硕连读合作项目1项。现有在校本科生685名,硕士生328名(含重点实验室),博士生23名(含重点实验室)。
近5年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6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9项,省部级项目139项,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37项。科研合同经费共计8193.41万元,进账经费6866.7567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7项,授权软件著作权6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7项。5年来,我院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期刊学术论文724篇,SCI收录508篇,EI收录59篇,其中1区论文33篇,2区论文216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1篇。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第十九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玛丽•居里行动计划Seal of Excellence奖1项,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