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考研难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考研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资源环境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领域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领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环境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为此,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侧重于培养掌握解决环境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进行环境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为本领域覆盖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等有关单位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为了达到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以及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总学分数最低不少于24个学分。
2.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3.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包括公共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类课程、选修课四部分。其中,学位课至少16学分,选修课至少4学分,实践教学4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4学分。选修课一般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同意即可修课。课程设置如下:
(一)课程学习
(1)公共课程(5学分)
1. 英语    3 学分
2. 自然辩证法  2 学分
(2)基础理论课程(6学分)
1. 工程数学                                      2 学分
2. 环境污染化学                                 2 学分
3. 环境监测与评价                                2 学分
(3)专业技术类课程(5学分)
1. 环境生物工程                                  3 学分
2. 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                            2 学分
(4)选修课(至少4学分,任选2门)
1. 环境工程研究进展                              2 学分
2. 废水处理与利用                                2 学分
3. 环境生物学                                    3 学分
4. 环境毒理学                                    2 学分
5. 大气污染治理与技术                            2 学分
6. 生态工程学原理                                2 学分
7. 环境微生物学                                  2 学分
8. 环境影响评价                                  2学分
9. 环境管理学                                    3 学分
10. 土壤污染与防治                               2 学分
除上述课程外,其它选修课可在全校开课范围内选修相应学分。
(二)实践教学(4学分)
全日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应有6个月以上的工程实习实践环节(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可进入校企合作建立的生产实习基地或者学校的中试车间或者相关领域企业或管理部门学习和掌握工程技术。所获得4学分算入总学分。
五、学位论文
(一)选题及开题报告
1. 选题: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课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涉及环境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软件或新装备的研制、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2. 开题报告:研究生在进入论文阶段前必须进行开题论证,完成开题报告。在经过阅读大量文献和调研之后,选定论文题目,对拟完成的论文意义、内容、研究方法、试验手段、理论分析、达到的结果在校、企导师共同参与下并得到3-5人以上的导师小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其中,论文自开题后到答辩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应少于一年。
(二)论文形式与内容
1. 学位论文形式
本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工程研究论文,论文要求参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撰写格式与标准”。
2. 学位论文的内容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导师制度
工程硕士培养尽可能实行双导师制。即由培养高校和工程硕士研究生实习所在单位各选定一名指导老师,所在单位的指导老师为合作指导老师,联合实施培养,目的在于选题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要、保证经费支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对学生论文的完成进行集体指导。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论文评审与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本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形式要求参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撰写格式与标准”。
2.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的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实行校内评阅,应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工程实践领域的专家,或至少有1名校内另一相近、相邻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导师。其中1位不同意答辩时,可再请1位评阅,至少有2位专家明确表明具备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时,方可组织答辩。
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不含作者导师)。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符合学校规定,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始于1985年招生的农业环境保护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获批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点结合所处地理位置及与校内相关传统优势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中典型污染物发生、迁移转化、归宿等环境演变规律,环境污染修复与治理以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为主的学科特色,形成本、硕、博及博士后一体的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定位与目标
紧密围绕“保障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治理城乡环境污染”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特色,坚持立德树人与德才兼备的宗旨,形成以工农业生产和西部生态环境中污染治理与环境演变的理论及技术研究为主体,水、大气、土壤及生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学术精英为重点,同时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技术领军人才和行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学科方向设置
(1) 环境污染诊断与过程 围绕西北地区污染特性、污染物来源与演变、环境多界面传输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针对典型和新兴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及人体暴露机制与健康效应等环境化学行为,建立迁移转化模型探讨典型和新兴污染物在土-水界面调控行为与机制。
(2)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针对土壤、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的有机物、重金属污染问题,开展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污染物钝化固定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阐明多界面、多因子耦合作用机制,探明关键主控因子,开发高效实用的生态修复技术。
(3) 农业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以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为宗旨,在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同时,研发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资源回收及可持续利用一体化新技术,系统研究其新方法和新原理,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发展若干清洁能源高效再生利用和转化技术,开展清洁生产工艺应用研究和推广,开发源头和过程控制削减的污染控制新技术和方法。
(4) 退化生态环境恢复与全球变化 通过对西部生态环境退化的监测,研究人类干预自然导致的植被、土壤和水文等异常环境生态过程,探讨其发展与演变机制;突出退化环境下的生态过程监测与恢复,针对生态恢复过程,分析影响环境效应的关键因子,提出流域生态规划与管理的措施。针对全球变化,从特征和机制上开展土壤碳氮转化与温室气体源汇关系和全球变化的环境效应等研究,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应对全球变化的措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肇始于1936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农业化学专业,学科奠基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胶体化学与物理化学家虞宏正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土壤学家朱显谟研究员等。八十余年来,数代科教人员,扎根黄土高原献身学科发展,为我国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是我国首批批准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土壤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2016年获批国家林业与草业局重点学科。目前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邵明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1人、国家“QR”特聘教授2人,优秀青年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9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农业部创新团队2个;拥有各类科研平台9个。
目标定位
学科以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土壤-养分-水分-微生物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为主线,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着力为我国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良好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和高水平成果支撑,使学科整体水平达到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在旱区土壤水分过程、地力提升、水肥及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农林人才为标杆,同时积极培养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和生态环境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技术领军人才和行业管理人才。
学科方向设置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学科基础和优势,形成4个学科发展方向。
(1)土壤水分过程与退化土壤修复。重点研究土壤水资源植被承载力、退化土壤修复机制。
(2)土壤化学与污染防治。重点研究土壤污染修复机制、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质量提升。
(3)植物营养与水肥调控。主要研究旱区逆境植物营养生理生化机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特色优势农作物水肥调控机制与技术。
(4)土壤资源与信息技术。主要研究农田信息精准获取技术与解析、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教职工总数163人,117名教学科研人中有教授、研究员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6人;留学回国人员60余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农业部岗位科学家1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百人计划1人、“科技新星”1人。现有本科生1257人、硕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182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19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介绍

学院于2000年7月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陕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及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4家单位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立之初的1936年,农业化学系就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开始招收土壤学研究生。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目前学院拥有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学院的转型,成为一个集农学、理学、工学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新型学院。
  学院设有6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专业实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行单独招生。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土壤学(国家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教职工总数163人,117名教学科研人中有教授、研究员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6人;留学回国人员60余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农业部岗位科学家1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百人计划1人、“科技新星”1人。现有本科生1257人、硕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182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19人。
  80多年来,围绕黄土高原地区乃至西部旱区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下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壤质量退化、农田地力低下、土肥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由此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跟踪国际上学科前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主战场及学科热点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旱区土壤水分、旱地土壤肥力演变及土壤及生物热力学、土壤土地资源利用、旱地作物营养与水肥调控等领域获取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已拓展至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围绕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风险评估及修复、污泥资源化利用、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等开展了大量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300项,取得1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参加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厅局级奖20余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近40项,出版教材和专著50余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0篇。
  学院目前拥有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合阳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富平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杨凌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定位监测基地、校级“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及数量众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十三五”期间,我院将积极承担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宏伟蓝图下的学院职责,以追赶和超越国内外一流同类学院为己任,开拓进取,坚持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学院事业发展的龙头,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大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使我院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并力争在“十三五”末,把学院初步建成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型学院。

西北农林科大资源环境学院导师常庆瑞简介

一、个人简况
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工作学习简历
1999.09— 教 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1997.11—1999.09 教 授,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93.12—1997.11 副教授,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93.03—1996.07 硕 士,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87.05—1993.12 讲 师,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82.01—1987.05 助 教, 西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978.02—1982.01 学 士, 西北大学 地理学系

三、研究领域或方向
1)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量分析;地物波谱特性测试与遥感模型反演,遥感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自动分类识别;资源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与管理,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与三维景观建模;土壤发生特性、系统分类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构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讲遥感原理与方法(省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校级精品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自然地理学、土壤发生与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空间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数字地球的理论与技术、遥感影像地学分析等课程,创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编著出版《遥感技术导论》、《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学概论》、《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和《地质地貌学》等教材8部。
承担各种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973计划专题1项、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1项、其它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 “七·五”~“十·五”期间,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研究,从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入手,分析估算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根据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探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开展区域土地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土地荒漠化形成与监测 应用现代空间技术和土壤发生学理论,对农牧交错带进行土地荒漠化形成演变、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研究:①分析探明了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本质和过程机制,提出荒漠化形成的4个阶段(风沙侵蚀、蚀积平衡、沙尘堆积和土壤发育)和荒漠化土地的5种类型(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层剥蚀型、片沙覆盖型、流动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②应用“3S”技术,查明了近年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与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3)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从土壤形成发育和系统进化的角度,对黄土高原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植被类型、树木种类、造林模式、生长年限等恢复措施作用下的土壤质量特点和本质差异,提出评价植被恢复效应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主要学术论著
近年来,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收录和一级期刊50多篇,参编专著5部。部分代表性论著如下:
黄土高原植被构建效应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2
新中国的土地管理研究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4.06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12
秦岭北坡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 土壤学报 2002.39(2):227-235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资源及其改良利用 水土保持学报 2002.16(5):97-100
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的本质及其形成研究 生态学报 2003.23(1):106-111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本质特性研究 土壤学报 2003.40(4):518-523
 
五、联系方式
Emai: changqr@nwsuaf.edu.cn
Tel: 029-87082912  
Fax: 029-8708005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联系方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是由环境科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两个系以及陕西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四个单位组建而成。前身为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联系方式如下:
学院代码:007
学院名称:资源环境学院
联系人:杨岩荣
职务:研究生秘书
办公电话:029-8708005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概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就有资源环境学院,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0年7月,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陕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4个单位合并组建,集农学、理学、地学、环境科学为一体的新型学院,现为陕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和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林草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资源环境学院现设有5个本科专业,即资源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拥有土壤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8个硕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肥料学、资源环境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环境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此外,还拥有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资源环境学院拥有农业部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重点开放实验室,是我院进行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共同平台;拥有杨凌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定位监测基地、合阳旱地农业试验站、淳化综合试验基地、榆林治沙教研基地等研究与教学试验场站;拥有先进仪器设备3000余件,承担着全校9个学院20多个本科专业,以及本学院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及实验工作。
资源环境学院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8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17人;留学回国人员4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学院已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本科生1369人,各类研究生近80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26名。在75年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资源环境学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0余项,取得1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厅局级奖40余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近40项,出版教材、专著50余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0余篇。
学院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改造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发展;近年来努力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选派公派出国留学生达45人,自费及对方奖学金资助等出国深造10人,接收外国留学生10余名。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力争在今后十年内使我院成为旱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环境修复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国内一流教学和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