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聊城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聊城大学研究生招生] [聊城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聊城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聊城大学考研难吗] [聊城大学研究生院] [聊城大学考研群] [聊城大学研究生学费] [聊城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聊城大学研究生辅导] [聊城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专业简介

物理学(格物致知,明理致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掌握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普通物理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学物理方法等)和专业类实验课程;此外,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开设教育类课程。
办学条件
   本专业设立于1974年,是学校最早设立的6个本科专业之一,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6年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本专业为省品牌专业、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等4门课程为省精品课程,“量子力学”等3门课程为校精品课程。本专业现有物理学、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专业拥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近年来,完成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4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3项、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依托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和科研设施不断改善。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
办学特色
   本专业秉承“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成人成才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了“专业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先进、职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办学特色。
办学成果
   四十余年来,共计培养了5000余名师资和其它各类人才。许多毕业生就职于高校、中科院所、企事业单位、中等教育等单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教学和创新比赛,获得200余人次国家及省级奖励,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业前景
   四十余年来,本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也涌现出一批杰出校友。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每年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在40%左右,多数被录取到“985”“211”等国内外重点高校。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简介

通信工程(通达四方,信游天下)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通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能够从事有线、无线和光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1.能够运用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发现、研究与解决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或核心技术人员。
   2.具有较强的通信工程实践能力,从事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运营维护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并成为所在行业或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中高级管理人才。
   3.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熟悉专业标准及国际规范,通过实践锻炼,可从事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组织实施或教学科研。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具备多学科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专业特色与积淀:
     2012年被列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2016年被列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
     2018年首次申报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即被受理。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双聘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企业背景教师占到教师总人数的25.6%。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高速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中心、机器人研究所等。现有教学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价值2400余万元。
 
就业前景:
    通信工程学生专业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互联网、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仪表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具体的就业岗位可涉及通信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无线通信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射频工程师等。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衔接 )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的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应用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能力;适应于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及相关领域的教学、软硬件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
就业方向:
从事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及相关领域的教学、软硬件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
专业基本情况:
1996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设立“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6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要求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属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电子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还有学科教学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学”重点学科和山东省高等学校超高速光纤通信与信息处理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为相互支撑,充分保证了该专业的教学实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自开办以来,学校不断加大该专业的投入,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中投入近900万人民币,实验室面积2000余平方米,有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图像处理实验室、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PLC实验室、DSP实验室、EDA等专业实验室,满足了专业实验课教学需要;建设了太平洋(聊城)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青岛软件园、山东神绘激光科技研发有限公司、中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成才的“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全过程分为三个学段、进行两次分流,为学生就业、研究深造等不同发展需求设立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加强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校企共育、分段实施的培养方式,与QST青软实训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集成电路方向和嵌入式方向),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衔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全天开放,平均每年二十余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山东省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奖。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衔接 )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的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应用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能力;适应于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及相关领域的教学、软硬件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
就业方向:
从事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及相关领域的教学、软硬件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
专业基本情况:
1996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设立“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6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要求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属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电子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还有学科教学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学”重点学科和山东省高等学校超高速光纤通信与信息处理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为相互支撑,充分保证了该专业的教学实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自开办以来,学校不断加大该专业的投入,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中投入近900万人民币,实验室面积2000余平方米,有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图像处理实验室、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PLC实验室、DSP实验室、EDA等专业实验室,满足了专业实验课教学需要;建设了太平洋(聊城)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青岛软件园、山东神绘激光科技研发有限公司、中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成才的“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全过程分为三个学段、进行两次分流,为学生就业、研究深造等不同发展需求设立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加强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校企共育、分段实施的培养方式,与QST青软实训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集成电路方向和嵌入式方向),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衔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全天开放,平均每年二十余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山东省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奖。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简介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1993年开始为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定单式培养机械、电子、安全等专业的专科学生。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我院增设安全工程全日制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目前在校学生445人。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高级实验师2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2.5%,高级职称教师占50%,40岁以下教师占50%;外聘教师4名,均具有高级职称,整个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要。
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篇,教研论文2篇,出版教材1部,申报发明专利2项。专业课程“安全人机工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力学”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安全工程专业是我校优势学科与工程应用技术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比较新的专业,该专业与所在学院设立的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密切相关,其物理类、电子电工类基础课程可由学院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承担,而学院建有的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学重点学科和山东省高校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等,也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也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其发展迅速,本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时全国只有60多所高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现在全国已有160多所高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目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招生已经有十二届,专任教师经过与其他高校和企业从事安全工程的同行们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十多年的努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经验不断丰富,专业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效果得到本专业学生的普遍认可,培养的毕业生完全能够满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已建有三个专业实验室,分别是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室Ⅰ、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室Ⅱ,流体力学实验室,实验室面积300m2,实验设备总值150余万元。基础实验室和部分专业实验室,如电工电子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与学院其他相关专业共建共用;先后与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信安全评价公司、聊城鑫亚股份有限公司、聊城市安监局等单位合作,建设有6个教学实践基地,本专业生均教学用房面积和生均仪器价值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高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其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每年都在80%以上,考研率超过30%,且大部分考取到985、211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等重点大学。
本专业已有8届10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山东地方化工、食品和建筑行业就业外,较大部分学生到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化工、食品、交通等产业就业,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安全工程专业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2011年开始与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本科生,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探索定单式培养模式,专业特色明显。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简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驾电子之舟,游信息海洋)
培养目标:
专业面向电子信息领域,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电子工程设计、软硬件系统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并具有较强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1:能够运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发现、研究与解决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具备电子技术实践能力,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电子工程设计、软硬件系统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
3:能够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熟悉专业标准及国际规范,通过五年实践锻炼,具备电子信息领域的开发设计、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等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具备多学科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专业特色:
     1、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
     2、专业分方向、课程分层次、实施分阶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
    3、注重课外学术创新,每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赛等10余项,通过大赛梳理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企业背景教师占到教师总人数的24%。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信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中心等。现有教学实验室面积3500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价值1900余万元。
 
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子信息、电子设计及应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系统集成、多媒体通信、互联网、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具体的就业岗位可涉及电子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驱动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等。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工程简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结合,改变生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光电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光电实践技能强,可在光学工程、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光通信技术与器件、光电信息检测与处理等相关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制造等工作,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电路基础、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工程光学(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光电信息材料、光伏技术原理与器件、光电显示原理、光电信息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激光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Labview及虚拟仪器等。
办学条件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聊城大学教学名师2名。
本专业依托山东省光学重点学科、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中心。拥有山东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光电技术实验室和光电信息处理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达3000余万元,多媒体教室及智慧教室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另外还拥有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通信技术与器件、光电信息检测与处理等科学研究实验室,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科学研究实验仪器价值达5000余万元。
现有的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综合实训等各个方面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现有的物理学、光学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专业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办学特色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秉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社会技术发展需求,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成人成才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新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过硬的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
就业前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到光学、光电子、微电子等多学科综合技术,包括光信息的产生、传输、探测以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众多的内容。该专业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行各业密切相关。在信息时代,光电信息类的从业人员和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多。该专业的毕业生可成为科研院所、相关公司、企业从事产品研发、质量管理工作的光电子和光信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等专业学校、技校、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及管理人员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可以继续攻读光学工程、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物理简介

学科教学(物理)
 学科教学(物理)是聊城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研究方向之一,2010年开始招生。该方向是在原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物理教师和研究人员,有物理课程研究、物理教学及实验教学研究、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等研究方向。该方向目前有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另有兼职导师3人。本方向拥有独立的资料室、学生学习室,软硬件设施齐备,能够满足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基本需要。近几年编写教材3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多篇,主持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3项,校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多项。本方向以基础教育专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研究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在目前已毕业的16名研究生中,有10名同学参加了山东省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及教具制作比赛,获一等奖5项。毕业生中有1人考取机关公务员,其余15人成为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学物理教师。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简介

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科于1984年开始进行光纤传输理论及应用研究,是国内较早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科研发展态势。现有专任教师35名,其中教授10名、博士8名,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3名,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敦聘南京大学吴培亨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席;学科注重国际交流,敦聘美国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近30名教授为我院兼职教授;自2010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省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4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通过省级鉴定的应用技术成果10余项,申报专利20余项;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成果显著,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学科拥有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十一五”现代光通信强化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十二五”光信息传输与处理强化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本学科藏书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70余种,资料室和阅览室面积300余平方米。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光学工程简介

光学工程
本学科依托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建有山东省光通信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通信工程与技术中心、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光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光学和光通信科学与技术学科均为“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学院还设有与光学工程专业相关的本科专业:物理学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物理学专业为山东省品牌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20人,具有海外工作经历8人。双聘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成果显著。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30余项,总经费达130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SCI、EI和ISTP收录论文150余篇。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激光技术及应用
02 (全日制)有机发光器件与有机发光
03 (全日制)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
04 (全日制)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