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吉林师范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吉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吉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吉林师范大学考研群]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吉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方向介绍

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一):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紫外光探测器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等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主要开展基于多氮杂环配体的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有机小分子的电子传输材料的设计合成;高效有机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制备;光电功能材料结构与器件性能的构效关系等。
研究方向(二):水污染控制与污染物资源化利用
    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电化学水处理技术、高效生物水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新型水处理反应工艺与设备的研发等。具体涉及到超声耦合高级氧化技术、电吸附技术、电-Fenton技术、催化臭氧化技术以及高效生物处理技术,污水处理中剩余污泥堆肥新工艺开发与机理研究,污泥中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研究,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等。
学科方向(三):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
    以微生物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机理研究与技术研发,主要开展高效微生物燃料电池设计,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纳米材料及环境催化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等。太阳能转化与利用等。
研究方向(四):环境友好材料化学
    高效催化剂研发、制备与表征,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纳米光催化氧化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高效环境催化材料制备与表征,以及应用研究等。纳米材料及环境催化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等。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色化学培养方案介绍

绿色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3Z4)

一、学科简介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即用化学的方法和技术来避免或减少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 同时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绿色化学被提出并迅速发展起来,其核心内容是将现有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它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是当今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绿色化学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而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它是一门从源头上拒绝污染的化学。它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是化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本学科将重点开展环境友好材料制备、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利用方面探索研究,在太阳能利用,绿色化学合成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二、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培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备较好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能从事环境友好材料化学、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利用等的研究及相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深厚的化学学科基础理论功底和系统的绿色化学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3.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4.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可以进行国际交流。
三、研究方向
1.环境友好材料化学
2.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不超过3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其它必修环节4学分。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为主,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与学位论文工作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对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的积极作用。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
基础课
000000110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1 必修
0000001102 ★外国语课 80 4 1、2
学科
基础课
0703001201 ★高等有机化学 60 3 1 必修
一级学科
课程
(9学分)
0703001202 ★高等无机化学 60 3 1
0703001205 高等环境化学 60 3 1
专业
主干课
0703Z41301 ★绿色化学 60 3 2 必修
(10学分)
0703Z41302 先进氧化技术 60 3 2
0703Z41303 绿色工程原理与应用 40 2 2
0703Z41304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40 2 3
发展
方向课
0703Z41401 绿色电化学 40 2 3 选修
要求每位
研究生修
满6学分
0703Z41402 有机光电材料 40 2 3
0703Z41403 可再生能源与资源利用 40 2 3
0703Z41404 清洁生产 40 2 3
0703Z41405 催化剂设计与表征 40 2 3
0703Z41406 绿色能源 40 2 3
0703Z41407 绿色精细化工 40 2 3
0703Z41408 光催化技术 40 2 3
说明:标“★”的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
2.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研究兴趣专长等因素,制定出个人学习计划,并提交学院及研究生部备案。跨学科考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两门本专业相关的本科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采用研讨式、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科研试验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试验分析等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考核方式: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全部为考试课,发展方向课可采取考试或考查两种形式,考试课程以试卷形式存档。考查课程可以以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存档。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课成绩采用等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记录。
4.主要参考书目和经典文献(见附录2)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1篇与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二学期末完成个人研究计划,交与研究生部备案。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硕士生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重视文献知识产权,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培养单位统一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3.学位论文检测、评阅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上交2次学位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通过学校学术不端检测,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预答辩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进行考查。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八、其它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5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含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报告),并提交一份学术讲座的总结报告,由指定教师负责考勤和考核。
2.文献阅读(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文献阅读,并在第一学期末交一篇文献阅读报告(不少于5000字);第四学期末交两篇文献阅读报告(每篇不少于5000字)。
3.实践活动
研究生应结合论文工作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指导。
九、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介绍

 环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3Z1)
一、学科简介
    环境化学是化学学科与环境科学学科交叉支撑而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但研究侧重点明显不同,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传统化学研究物质的反应、组成、结构与性质等,环境化学以这些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微观水平上研究宏观环境现象和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环境化学运用分析化学的技术方法对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发生、分布、理化性质、存在状态及其滞留与迁移过程中的变化等进行检测与表征;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体系,在原子及分子水平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发生、转化过程与机制、构态变化以及催化效应,研究污染物治理的化学原理与过程;探索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等。环境化学在广度上,将土壤、水体、大气、生物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研究,更具系统性和综合性;在深度上,对活性基团进行动态微观活性研究。环境化学和相关学科相结合,在有毒物质的化学与生物污染控制、保护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备较好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胜任从事环境化学研究、环境污染物控制与监测、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及相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环境化学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3.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可以进行国际交流;
三、研究方向
1. 水污染控制与污染物资源化利用
2.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6学分,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其它必修环节为4学分。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为主,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与学位论文工作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对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的积极作用。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
基础课
000000110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1 必修
0000001102 ★外国语课 80 4 1、2
 
学科
基础课
0703001201 高等环境化学 60 3 1 必修
一级学科
课程
(9学分)
0703001202 ★高等有机化学 60 3 1
0703001203 ★环境毒理学 60 3 1
 
专业
主干课
0703Z11301 现代环境分析理论与方法 60 3 2 必修
二级学科
课程
(10学分)
0703Z11302 ★污染控制化学 60 3 2
0703Z11303 高等水处理工程 40 2 2
0703Z11304 功能材料化学 40 2 2
发展
方向课
0703Z11401 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 40 2 3 选修
要求每位
研究生修
满6学分
 
0703Z11402 环境过程动力学 40 2 3
0703Z11403 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 40 2 3
0703Z11404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40 2 3
0703Z11405 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40 2 3
0703Z11406 固体废物控制工程 40 2 3
0703Z11407 高级氧化技术 40 2 3
 
 
说明:标“★”的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
2.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研究兴趣专长等因素,制定出个人学习计划,并提交学院及研究生部备案。跨学科考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两门本专业相关的本科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采用研讨式、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科研试验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试验分析等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考核方式: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必修课程全部为考试课(其中在课程设置表中用“★”明确标记的课程为闭卷考试),发展方向课可采取考试或考查两种形式。考试课程以试卷形式存档,考查课程可以以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存档。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课成绩采用等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记录。
4.主要参考书目和经典文献(见附录)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1篇与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完成个人研究计划,交与研究生部备案。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硕士生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重视文献知识产权,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硕士点统一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3.学位论文检测、评阅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上交2次学位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通过学校学术不端检测,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预答辩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进行考查。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八、其它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5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含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报告),并提交一份听学术讲座的小结报告,由指定教师负责考勤和考核。
(2)文献阅读(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文献阅读,并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末交一篇文献阅读报告(不少于5000字);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末交两篇文献阅读报告(每篇不少于5000字)。
(3)实践活动
    研究生应结合论文工作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指导。
九、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水工艺与工程的规划、 设计、 施工、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城市规划部门、建筑设计部门、建筑企业、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给排水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敬业、奉献精神;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测量学、工程制图、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力学、给水排水系统、给水排水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普通化学、水分析化学、水微生物学、水力学、泵与泵站、水文及水文地质、测量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等。
三、学制
标准学制为4年。
四、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
    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  157  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者,授予 工学 学士学位。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ISEC项目课程班)介绍

环境工程专业(ISEC项目课程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明辨思维能力,掌握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质量监测与分析、环境管理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环境科学领域与环境工程相临近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工程领域全球发展动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适合在跨国环保公司、企业环保部门、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等从事环境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环境评价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2)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4)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5)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修业年限: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
    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 145 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教师教育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完成前两年课程,自愿选择前往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的国外院校继续完成剩余课程学习的学生,需满足相应国外大学的入学要求。达到国外大学毕业要求的可获得国外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吉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介绍

环境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培养要求
1.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2.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4.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关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工程
主干课程: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三、学制
标准学制4年。
四、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
    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 162 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教师教育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介绍

环境科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教学、科研、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神。
2.通过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等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组织协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
三、学制
标准学制为4年。
四、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
    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  163  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者,授予 理学 学士学位。自2013年入学新生起,本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1986年创建的四平师范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先后被学校评为“教学评估工作先进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优秀单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4人,博士2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1人,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师9人。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1986年创建的四平师范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先后被学校评为“教学评估工作先进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优秀单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4人,博士2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1人,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师9人。
    学院现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吉林省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1个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12个专业实验室,1个制图室,1个金工实习室,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20多个实习实践基地分布在北京、深圳和大连等地。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4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2项;发表论文256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108余篇,重要期刊及核心期刊33多篇;荣获4项省级科研成果奖;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荣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学院已培养出近2000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95%以上;多工作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主要从事环境研究、规划、设计、管理和评价等工作。多人考取了美国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研究生,考研率达30%。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秉承“参天理地,笃学力行”的院训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创新进取的工作精神,继续夯实教学基础,加大科研投入,规范学生管理,提升培养质量,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