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
Add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招生目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难吗]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研群]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学费]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想要成功保研,了解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是必不可少的,保研细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保研的条件,保研所提供的材料,保研的形式等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是每位想保研的学生必须了解的,比如夏令营的保研细则,到后面正式推免的保研细则,虽说每年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不止一个内容,7-8月的夏令营,9月份的预推免以及10月份的正式推免都有自己的保研细则,想要通过院校的保研项目,必须了解每一次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这些内容是想要保研的同学必须了解的。同学们可以从各院校的研究生信息网或公众号中进行查询,大致每年的4月-9月就会公布本年的招生计划。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的要求和信息,部分专业的名称相近,内容也比较繁杂,容易混淆或遗漏,同学们要仔细区分。另外各大保研网站的相应版块也会有历年的保研招生信息汇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可能会刷掉一些想要保研的同学,但是也不要灰心,自己仍有选择的余地。最后,小编预祝各位想要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被目标院校录取。
了解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是每位想要保研的同学必须要做的事,为了方便各位同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信息网会提供各种有关保研的资讯和内容,比如历年的保研推免招生计划、保研政策、保研渠道、保研真题、保研经验等等内容,想要稳上岸,就不要放过每一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一定要熟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提醒各位同学要时刻关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公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细则,考生在准备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惑时可以打电话进行咨询。最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保研信息网的小编预祝各位保研的同学都可以成功上岸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点介绍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点情况简介
(1)专业发展历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81年,198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2 年以来,先后与浙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 年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的授权学科,2012 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13年7月,本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4年开始正式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湖北省品牌专业、重点特色学科;承担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学科目前拥有1个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创新团队,拥有与企业共建的湖北省冲压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精密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内燃机活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平台。
学科定位:学科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紧密结合汽车产业,以汽车制造中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汽车材料及其成形加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服务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
(2)专业方向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术学位主要有六个培养方向:(1)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2)车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3)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4)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5)材料表面技术、(6)新能源汽车材料。
本学科的专业硕士点是以机械专业进行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主要有4个培养方向:(1)汽车轻量化用材料、(2)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3)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4)材料表面技术。四个培养方向与学术学位培养方向一致,着重于面向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偏重于研究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培养。
培养方向(1)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依托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方向有校内导师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1)研究汽车用金属结构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2)研究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与技术,开发汽车轻量化用高比强度材料及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
培养方向(2)车用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依托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方向有校内导师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1)研究高分子材料制备、结构、性能、成型及应用;2)研究汽车用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结构与性能、加工技术与装备、使用与循环、老化与降解等。
培养方向(3)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依托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方向有校内导师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1)研究材料加工中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形成规律和控制技术;2)研究开发汽车零部件液态成型、塑性成形及焊接新工艺和新技术。
培养方向(4)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依托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方向有校内导师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1)研究材料加工的工艺装备和关键设备;2)研究材料加工过程及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3)研究材料加工过程的在线监测与质量控制。
培养方向(5)材料表面技术,依托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方向有校内导师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1)研究汽车零部件及其制造用工、模具材料的表面磨损、腐蚀、开裂行为及其规律;2)研究材料表面改性、表面涂层制备及表面再制造技术与应用。
培养方向(6)新能源汽车材料,依托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方向有校内导师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1)研究新能源汽车储能材料、电极材料组成-结构-性能间的关系;2)研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和制备。
(3)专业培养目标
依托区域汽车产业集群优势,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校企共建学科的工程背景优势,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中能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4)专业特色介绍
1)研究生培养特色
a)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学校在汽车行业领域的传统优势和资源,并结合汽车行业具体情况和发展要求,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依托汽车行业特色专业优势方向,极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队伍上,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现场实践并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素质。 另外,聘请企业优秀人员进行授课,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b)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培养计划、专业实践、论文写作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双导师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导师和课题资源,还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c)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全方位质量保证体系
研究生教育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初步构建了包含多元化优质生源选拔、规范化培养过程监督和高标准学位论文审核等全过程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创新性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2)专业课程设置特色
特色1: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阶段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和各项实践环节能充分反映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在论文阶段应侧重于工程应用并兼顾学术价值,着力培养研究生在工程背景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
特色2:培养学生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施由应用型课程体系、案例型教学模式、协同型实践平台构成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学术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通过与企业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特色3:研究生必须参加本领域相关学科专题报告、学科前沿讲座、学术会议、研究生论坛等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8次以上学术活动,本人作学术报告1次以上。参加活动需有书面记录,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学术活动由研究生处负责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特色4:研究生必须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方可申请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正式发表1篇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录用),或在一般正规刊物正式发表2篇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2、202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考试大纲解读
807材料工程基础要求考生通过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意义;晶体学基础;晶体缺陷;相结构;扩散定律律、微观机制及影响扩散;二元相图;铁碳合金结晶过程、组织与性能;结晶条件和材料的凝固;冷变形金属及其加热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钢的加热、冷却及组织转变;钢得整体热处理;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成分、组织、应用;工程材料的选用与发展。
808 物理化学:主要考查考生《物理化学》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要求考生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相平衡以及规律,两组分双液、固-液体系的各种相图的绘制、分析和应用;化学平衡条件,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和处理方法;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定律;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的计算,电动势测量的应用;界面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809有机化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酸碱的概念;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的反应历程;马氏规则;过氧化物效应的自由基加成历程;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和特殊性质;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效应、定位规则以及在合成上的应用;卤代烃的取代和消除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芳香烃、醇、酚、环氧化合物、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以上是我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点及202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解读情况,要获得更多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请密切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
最后,非常欢迎各位同学积极报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预祝大家考研成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2019-05-1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原为金属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方向,1999年根据新的专业目录申请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0年3月该专业获得批准,2003年调整为现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本专业现有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10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98%以上,获学位率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本专业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及独立工作能力强,工作踏实稳定,深受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汽车企业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材料学基础、材料性能、材料检测分析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汽车材料的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车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材料表面技术”、“新能源汽车材料”。
1. 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
研究汽车用金属结构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与技术,开发汽车轻量化用高比强度材料及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材料。
2. 车用高分子及复合材料
研究高分子材料制备、结构、性能、成型及应用,重点研究汽车用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结构与性能、加工技术与装备、使用与循环、老化与降解等。
3. 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
研究材料的成形加工技术,重点研究材料加工中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形成规律和控制技术,开发汽车零部件液态成型、塑性成形及焊接新工艺和新技术。
4. 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
研究材料加工的工艺装备和关键设备,研究材料加工过程及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材料加工过程的在线监测与质量控制。
5. 材料表面技术
研究汽车零部件及其制造用工、模具材料的表面磨损、腐蚀、开裂行为及其规律;研究材料表面改性、表面涂层制备及表面再制造技术与应用。
6. 新能源汽车材料
研究新能源汽车储能材料、电极材料组成-结构-性能间的关系,研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和制备。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8]工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02)车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03)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04)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05)材料表面技术(06)新能源汽车材料 |
招生人数: |
8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7)材料工程基础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8)物理化学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9)有机化学 |
备 注: |
|
材料学院学科带头人简介
2019-05-14
曾大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1987年吉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 -2005年在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汽车材料及其成形加工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了各类科研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SCI收录,获发明专利3 项,省、市科技成果奖励5项。是中国机械工程学铸造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创新岗位特聘人选。曾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元好:男,1971.7,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应用型本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金工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加工新技术与应用。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省自然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7项。主持的项目曾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王天国,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东风汽车公司粉末冶金学会理事,湖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参与编写专著,教材3部,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作为团队负责人,承担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获得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十堰市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文章2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余篇。
张红霞,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强韧化和表面处理。
承担材料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教研和教学方法改革,完成省级教研项目7项,2014年度所负责的课程《汽车与材料》获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负责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科技公关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12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工会“先进女职工”称号,2014年获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先进个人”和“教学质量奖”称号。
李建,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现任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成型与加工”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成型原理与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2012、2013连续2年获校“优秀教师”称号;2014年度获校“优秀教师标兵”称号;获2012~201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及2014年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近年来,参与国家04专项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
罗成,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材料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会理事、东风热处理学会理事、材料热处理学报和汽车科技评审专家。
承担“材料科学基础”等8门专业课程和素质课“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教学。近年来主持2项省教育规划项目并参与5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参与编写专著,教材2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篇,在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技术三等奖1项、十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由于成绩突出,被十堰市授予2017年度“十堰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张春,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工艺及装备。
近年来承担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具三维冲击响应分析的板料冲压过程监测诊断理论”;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专利10余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王敏,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精确塑性成形技术及其建模仿真。
现担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板料成形CAE》等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2012年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和2014年获十堰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SCI收录11篇,EI收录1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2014年被评为校十佳科技标兵。
胡瑞玲,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焊接工艺及设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主要承担本科《电弧焊》、《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生课程《材料成形过程自动化》的主讲教学任务以及毕业设计、实习等的教学任务。主要的科研项目有“广州大华仁盛铝合金管业有限公司的铝合金高频焊管成型及焊接技术研究”以及“铝合金复合焊管失效分析中心建设”、钟祥捷力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商用车铝热交换器复合焊管制造技术研究”等。2010年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学成果奖1项。
。。。。。。。。。。。。。。。。。。。。。。。。。。。。。。。。。。。。。。。。。。。。。。。。。。。。。。。。。。。。。。。。。。。。。。。。。。。。。。。。。。。。。。。。。。。。。。。。。。。。。。。。。。。。。。。。。。。。。。。。。。。。。。。。。。。。。。。。。。。。。。。。。。。。。。。。。。。。。。。。。。。。。。。。。。。。。。。。。。。。。。。。。。。。。。。。。。。。。。。。。。。。。。。。。。。。。。。。。。。。。。。。。。。。。。。。。。。。。。。。。。。。。。。。。。。。。。。。。。
王金凤,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焊接。
近几年来主要承担焊接结构、焊接冶金学与金属焊接性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汽车与材料》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项目。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主持参与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和材料工程系青年教师大奖赛二等奖;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简介
2019-05-15
本专业始建于1981年,2017年入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本专业现有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20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充分利用本地区汽车生产的工程背景,通过与汽车制造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结合汽车生产实际的工程训练与现场实习,培养学生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相关领域的焊接工艺及工装设计、焊接过程的自动控制及质量控制的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98%以上,获学位率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焊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
创新意识”的焊接高级人才,学生可面向航空、航天、汽车、船舶、核能等相关的制造领域就业,从事产品研发、结构设计、工艺管控、质量监测、企业管理等相关技术、管理工作。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2019-05-15
本专业始建于1981年, 至今已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 2010 年被列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1 年入选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该专业有2 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 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 20 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 98%以上,获学位率在 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5%以上。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学生可面向汽车、航空、船舶等相关的制造领域,竞聘模具设计、产品研发、工艺工装设计、车间现场工艺管控及质量监测、产品液态成型及逆向再制造、企业管理等高级技术岗位,从事相关技术、管理工作。
1、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下设铸造、焊接、模具设计3个专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表面工程3个专业方向。教职员工68人,其中专职教师58人,教辅人员10人。学生人数1015。
2、组织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81年,其前身为第二汽车制造厂职工大学热工教研组。
1982年9月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职工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简称金工系。
1983年6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成立,设金属材料及工艺系,简称金工系。
1993年金属材料及工艺系更名为材料工程系,简称材工系。
2013年4月,材料工程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材料学院。
专业发展:
1981年开始,设置金属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招收全日制工大本科班。
1984年开始,金属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招收全日制普教本科班。
1998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新目录,金属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调整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1999年设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2002年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成为其下设的专业方向。
2004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立铸造、焊接、模具设计3个专业方向。
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立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在科技学院招生;
2010年开始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立表面工程专业方向招生。
2016年开始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独立招生;
2019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获国家工程专业认证申请受理。
学科发展:
1998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14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简介
2019-05-15
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学院本着服务汽车产业和湖北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2004年首次面向高分子材料方向招生,目前在校生约240人;本专业现有2 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20 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毕业率在 98%以上,获学位率在90%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毕业生以踏实、进取、动手能力强、工程意识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大多服务汽车相关行业,为高分子材料及产品的开发、改性及成型等领域输送应用型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面向汽车相关行业,培养具备系统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内,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773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沈阳大学为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重点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关系,以及各种材料制备和控制等应用技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层次人选3人,辽宁省高校人才支持计划3人,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该学科已经形成各具特色、队伍稳定,涵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可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与理学研究生。
近年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各层次科研课题102项;获得多项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32篇,发表论文被SCI、 EI检索收录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7部;研究与开发经费2294余万元。
专业点分布
沈阳大学 江苏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2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A+ |
3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A+ |
4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7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8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A |
9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学 |
A- |
10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A- |
11 |
10056 |
天津大学 |
A- |
12 |
10145 |
东北大学 |
A- |
13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14 |
10533 |
中南大学 |
A- |
15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A- |
16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7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18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B+ |
19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20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21 |
10216 |
燕山大学 |
B+ |
22 |
10246 |
复旦大学 |
B+ |
23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4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25 |
10255 |
东华大学 |
B+ |
26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27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28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9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B+ |
30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31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32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33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34 |
90002 |
国防科技大学 |
B+ |
35 |
10055 |
南开大学 |
B |
36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B |
37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B |
38 |
10286 |
东南大学 |
B |
39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B |
40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B |
41 |
10299 |
江苏大学 |
B |
42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43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44 |
10488 |
武汉科技大学 |
B |
45 |
10530 |
湘潭大学 |
B |
46 |
10532 |
湖南大学 |
B |
47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48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B |
49 |
10614 |
电子科技大学 |
B |
50 |
10674 |
昆明理工大学 |
B |
5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52 |
10703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B |
53 |
10058 |
天津工业大学 |
B- |
54 |
10060 |
天津理工大学 |
B- |
55 |
10110 |
中北大学 |
B- |
56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B- |
57 |
10142 |
沈阳工业大学 |
B- |
58 |
10289 |
江苏科技大学 |
B- |
59 |
10403 |
南昌大学 |
B- |
60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61 |
10427 |
济南大学 |
B- |
62 |
10464 |
河南科技大学 |
B- |
63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64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65 |
10708 |
陕西科技大学 |
B- |
66 |
10731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67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B- |
68 |
11845 |
广东工业大学 |
B- |
69 |
10109 |
太原科技大学 |
C+ |
70 |
10150 |
大连交通大学 |
C+ |
71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72 |
10190 |
长春工业大学 |
C+ |
73 |
10214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C+ |
74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75 |
10360 |
安徽工业大学 |
C+ |
76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77 |
10386 |
福州大学 |
C+ |
78 |
10408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C+ |
79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80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81 |
10619 |
西南科技大学 |
C+ |
82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83 |
10701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C+ |
84 |
10702 |
西安工业大学 |
C+ |
85 |
10730 |
兰州大学 |
C+ |
86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87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C |
88 |
10079 |
华北电力大学 |
C |
89 |
10128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C |
90 |
10222 |
佳木斯大学 |
C |
91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92 |
10292 |
常州大学 |
C |
93 |
10294 |
河海大学 |
C |
94 |
10295 |
江南大学 |
C |
95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96 |
10356 |
中国计量大学 |
C |
97 |
10357 |
安徽大学 |
C |
98 |
10406 |
南昌航空大学 |
C |
99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100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101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102 |
10595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C |
103 |
10596 |
桂林理工大学 |
C |
104 |
10615 |
西南石油大学 |
C |
105 |
10015 |
北京印刷学院 |
C- |
106 |
10081 |
华北理工大学 |
C- |
107 |
10144 |
沈阳理工大学 |
C- |
108 |
10146 |
辽宁科技大学 |
C- |
109 |
10149 |
沈阳化工大学 |
C- |
110 |
10153 |
沈阳建筑大学 |
C- |
111 |
10407 |
江西理工大学 |
C- |
112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C- |
113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114 |
10500 |
湖北工业大学 |
C- |
115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116 |
10593 |
广西大学 |
C- |
117 |
10710 |
长安大学 |
C- |
118 |
10856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C- |
119 |
10878 |
安徽建筑大学 |
C- |
120 |
11035 |
沈阳大学 |
C- |
121 |
11660 |
重庆理工大学 |
C- |
122 |
90038 |
海军工程大学 |
C-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0500 门类/类别:工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合肥学院为例
利用德国合作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企业和行业实践中提炼共性问题,进行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紧盯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前沿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础、创新创业与终身学习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掌握本学科必备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10人(硕导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15名教师前往德国访学,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雅德大学及英、美等国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承担横、纵向项目共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在J. Power Sourc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安徽青年科技奖1人,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2人次。实验室面积11 000 m2,拥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中心,仪器总值4650万,建有中科院过程所张锁江院士领衔“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暨合肥学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根据《中国制造2026》路线图、安徽省战略性新型产业政策与合肥市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新材料与新能源将是重点发展领域,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本学科在膜材料、减摩耐磨材料、电池材料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三个特色方向:“化工新材料”“材料学”和“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方向涉及“膜材料与膜过程”与“化学传感材料与器件”;材料学方向涉及“新能源材料”与“减摩耐磨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涉及阻燃高分子材料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
专业点分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研究院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陆军装甲兵学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化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淮海工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温州大学 合肥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贵州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2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A+ |
3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A+ |
4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7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8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A |
9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学 |
A- |
10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A- |
11 |
10056 |
天津大学 |
A- |
12 |
10145 |
东北大学 |
A- |
13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14 |
10533 |
中南大学 |
A- |
15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A- |
16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7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18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B+ |
19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20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21 |
10216 |
燕山大学 |
B+ |
22 |
10246 |
复旦大学 |
B+ |
23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4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25 |
10255 |
东华大学 |
B+ |
26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27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28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9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B+ |
30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31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32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33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34 |
90002 |
国防科技大学 |
B+ |
35 |
10055 |
南开大学 |
B |
36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B |
37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B |
38 |
10286 |
东南大学 |
B |
39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B |
40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B |
41 |
10299 |
江苏大学 |
B |
42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43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44 |
10488 |
武汉科技大学 |
B |
45 |
10530 |
湘潭大学 |
B |
46 |
10532 |
湖南大学 |
B |
47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48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B |
49 |
10614 |
电子科技大学 |
B |
50 |
10674 |
昆明理工大学 |
B |
5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52 |
10703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B |
53 |
10058 |
天津工业大学 |
B- |
54 |
10060 |
天津理工大学 |
B- |
55 |
10110 |
中北大学 |
B- |
56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B- |
57 |
10142 |
沈阳工业大学 |
B- |
58 |
10289 |
江苏科技大学 |
B- |
59 |
10403 |
南昌大学 |
B- |
60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61 |
10427 |
济南大学 |
B- |
62 |
10464 |
河南科技大学 |
B- |
63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64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65 |
10708 |
陕西科技大学 |
B- |
66 |
10731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67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B- |
68 |
11845 |
广东工业大学 |
B- |
69 |
10109 |
太原科技大学 |
C+ |
70 |
10150 |
大连交通大学 |
C+ |
71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72 |
10190 |
长春工业大学 |
C+ |
73 |
10214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C+ |
74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75 |
10360 |
安徽工业大学 |
C+ |
76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77 |
10386 |
福州大学 |
C+ |
78 |
10408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C+ |
79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80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81 |
10619 |
西南科技大学 |
C+ |
82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83 |
10701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C+ |
84 |
10702 |
西安工业大学 |
C+ |
85 |
10730 |
兰州大学 |
C+ |
86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87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C |
88 |
10079 |
华北电力大学 |
C |
89 |
10128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C |
90 |
10222 |
佳木斯大学 |
C |
91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92 |
10292 |
常州大学 |
C |
93 |
10294 |
河海大学 |
C |
94 |
10295 |
江南大学 |
C |
95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96 |
10356 |
中国计量大学 |
C |
97 |
10357 |
安徽大学 |
C |
98 |
10406 |
南昌航空大学 |
C |
99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100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101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102 |
10595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C |
103 |
10596 |
桂林理工大学 |
C |
104 |
10615 |
西南石油大学 |
C |
105 |
10015 |
北京印刷学院 |
C- |
106 |
10081 |
华北理工大学 |
C- |
107 |
10144 |
沈阳理工大学 |
C- |
108 |
10146 |
辽宁科技大学 |
C- |
109 |
10149 |
沈阳化工大学 |
C- |
110 |
10153 |
沈阳建筑大学 |
C- |
111 |
10407 |
江西理工大学 |
C- |
112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C- |
113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114 |
10500 |
湖北工业大学 |
C- |
115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116 |
10593 |
广西大学 |
C- |
117 |
10710 |
长安大学 |
C- |
118 |
10856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C- |
119 |
10878 |
安徽建筑大学 |
C- |
120 |
11035 |
沈阳大学 |
C- |
121 |
11660 |
重庆理工大学 |
C- |
122 |
90038 |
海军工程大学 |
C- |
0773J1光电信息材料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光电信息材料 专业代码:0773J1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齐鲁工业大学为例
2016理学院 |
专业名称 |
0773J1 光电信息材料 |
研究方向 |
(01)激光物理技术与非线性光学(02)激光功能材料的应用(03)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04)分子反应动力学 |
初试考试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01)数学基础(921)光学(922)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 |
专业院校排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93 所,本次参评89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7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2 |
1000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A+ |
3 |
10497 |
武汉理工大学 |
A+ |
4 |
10008 |
北京科技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248 |
上海交通大学 |
A |
7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8 |
10699 |
西北工业大学 |
A |
9 |
10007 |
北京理工大学 |
A- |
10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A- |
11 |
10056 |
天津大学 |
A- |
12 |
10145 |
东北大学 |
A- |
13 |
103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 |
14 |
10533 |
中南大学 |
A- |
15 |
10561 |
华南理工大学 |
A- |
16 |
10610 |
四川大学 |
A- |
17 |
10698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18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B+ |
19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B+ |
20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21 |
10216 |
燕山大学 |
B+ |
22 |
10246 |
复旦大学 |
B+ |
23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24 |
10251 |
华东理工大学 |
B+ |
25 |
10255 |
东华大学 |
B+ |
26 |
10280 |
上海大学 |
B+ |
27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28 |
10285 |
苏州大学 |
B+ |
29 |
10291 |
南京工业大学 |
B+ |
30 |
10422 |
山东大学 |
B+ |
31 |
10459 |
郑州大学 |
B+ |
32 |
10487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33 |
10611 |
重庆大学 |
B+ |
34 |
90002 |
国防科技大学 |
B+ |
35 |
10055 |
南开大学 |
B |
36 |
10080 |
河北工业大学 |
B |
37 |
1021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B |
38 |
10286 |
东南大学 |
B |
39 |
1028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B |
40 |
10288 |
南京理工大学 |
B |
41 |
10299 |
江苏大学 |
B |
42 |
10359 |
合肥工业大学 |
B |
43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44 |
10488 |
武汉科技大学 |
B |
45 |
10530 |
湘潭大学 |
B |
46 |
10532 |
湖南大学 |
B |
47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48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B |
49 |
10614 |
电子科技大学 |
B |
50 |
10674 |
昆明理工大学 |
B |
51 |
10700 |
西安理工大学 |
B |
52 |
10703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B |
53 |
10058 |
天津工业大学 |
B- |
54 |
10060 |
天津理工大学 |
B- |
55 |
10110 |
中北大学 |
B- |
56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B- |
57 |
10142 |
沈阳工业大学 |
B- |
58 |
10289 |
江苏科技大学 |
B- |
59 |
10403 |
南昌大学 |
B- |
60 |
10426 |
青岛科技大学 |
B- |
61 |
10427 |
济南大学 |
B- |
62 |
10464 |
河南科技大学 |
B- |
63 |
10486 |
武汉大学 |
B- |
64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B- |
65 |
10708 |
陕西科技大学 |
B- |
66 |
10731 |
兰州理工大学 |
B- |
67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B- |
68 |
11845 |
广东工业大学 |
B- |
69 |
10109 |
太原科技大学 |
C+ |
70 |
10150 |
大连交通大学 |
C+ |
71 |
10186 |
长春理工大学 |
C+ |
72 |
10190 |
长春工业大学 |
C+ |
73 |
10214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C+ |
74 |
10337 |
浙江工业大学 |
C+ |
75 |
10360 |
安徽工业大学 |
C+ |
76 |
10385 |
华侨大学 |
C+ |
77 |
10386 |
福州大学 |
C+ |
78 |
10408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C+ |
79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80 |
10512 |
湖北大学 |
C+ |
81 |
10619 |
西南科技大学 |
C+ |
82 |
10657 |
贵州大学 |
C+ |
83 |
10701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C+ |
84 |
10702 |
西安工业大学 |
C+ |
85 |
10730 |
兰州大学 |
C+ |
86 |
11065 |
青岛大学 |
C+ |
87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C |
88 |
10079 |
华北电力大学 |
C |
89 |
10128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C |
90 |
10222 |
佳木斯大学 |
C |
91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C |
92 |
10292 |
常州大学 |
C |
93 |
10294 |
河海大学 |
C |
94 |
10295 |
江南大学 |
C |
95 |
10338 |
浙江理工大学 |
C |
96 |
10356 |
中国计量大学 |
C |
97 |
10357 |
安徽大学 |
C |
98 |
10406 |
南昌航空大学 |
C |
99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100 |
10589 |
海南大学 |
C |
101 |
10590 |
深圳大学 |
C |
102 |
10595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C |
103 |
10596 |
桂林理工大学 |
C |
104 |
10615 |
西南石油大学 |
C |
105 |
10015 |
北京印刷学院 |
C- |
106 |
10081 |
华北理工大学 |
C- |
107 |
10144 |
沈阳理工大学 |
C- |
108 |
10146 |
辽宁科技大学 |
C- |
109 |
10149 |
沈阳化工大学 |
C- |
110 |
10153 |
沈阳建筑大学 |
C- |
111 |
10407 |
江西理工大学 |
C- |
112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C- |
113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114 |
10500 |
湖北工业大学 |
C- |
115 |
10559 |
暨南大学 |
C- |
116 |
10593 |
广西大学 |
C- |
117 |
10710 |
长安大学 |
C- |
118 |
10856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C- |
119 |
10878 |
安徽建筑大学 |
C- |
120 |
11035 |
沈阳大学 |
C- |
121 |
11660 |
重庆理工大学 |
C- |
122 |
90038 |
海军工程大学 |
C- |
系所代码 |
系所名称 |
学位类别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方向码 |
研究方向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5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
招生规模177(学术型120、专业学位57),拟接收推免生115(以最终确认录取人数为准) |
05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
学术型 |
08050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或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 |
理工科各专业均可以报考。 |
05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
学术型 |
08050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2 |
材料学 |
05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
学术型 |
08050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3 |
材料加工工程 |
05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
学术型 |
08050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4 |
材料加工工程(塑性成形)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4材料力学或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
05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
专业学位 |
085204 |
材料工程 |
01 |
不分研究方向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27材料科学基础 |
050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含塑性研究院) |
专业学位 |
085204 |
材料工程 |
02 |
塑性成形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26材料加工基础或871塑性成形原理 |
(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
考试科目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腐蚀与防护
02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在新能中的应用
03石油新型合金
04功能及特种高分子材料
05 材料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价
06新能源材料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60 材料科学基础或862 物理化学(工)或861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I.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的腐蚀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