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考研真题笔记资料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资料详情,勾选相关专业前去购买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一、学校概况
●学校概况
湖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公办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学校(国际代码10517),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校园面积近16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35亿元,图书馆藏书180余万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320余万种。面向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本科和民族预科学生,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生、民族预科生及留学生17000余人。
●校园环境
学校地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城区。恩施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沪蓉高速、沪渝高速、宜万铁路横贯境内,与学校毗邻的许家坪机场可通达全国主要城市。这里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2℃,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神奇的山水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宜人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使这里成为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有“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之称,被誉为祖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学校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独具民族风格的校园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学生求学成长的理想之所。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等19个二级学院(部),一所直属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民大医院),两所非直属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恩施州中心医院、附属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共5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中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8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包含文艺学等37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临床医学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21个本科专业可选修第二学士学位。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9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计划项目7个,试点学院1个;有湖北省“十三五”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十二五”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3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民族学一级学科被纳入湖北省协同创新计划;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2个;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和技术推广中心7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基地2个,湖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4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6人,其中教授135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等各级各类专家50余人。
●科研成果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3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23项;出版学术专著120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200篇;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6项一等奖。
●人才培养
学校秉承"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大精神,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始终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宗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自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学校与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多层次和多元的培养模式。学校现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44人,覆盖全校所有学科,多年来,我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多次取得良好成绩,我校多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项研究生学术成果获得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连续两年推荐毕业生获得湖北省“长江学子创新奖”荣誉称号。根据统计,我校研究生历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CSSCI等索引收录。学校十余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高层次专门人才1000余人,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知识背景获得了广泛赞誉。
●国际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芬兰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外国留学生和汉语进修生。
●校园文化
学校推行“一院一品”、“一月一节”,校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每年举办辩论赛、歌手赛、主持人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素质拓展活动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民族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在全国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学生表演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曾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学生连续九年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成功地展示了学校学生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多彩民族·和谐民院”民族文化节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招生简章
(一)考试方式及科目:
2020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只以全国统考方式招收。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数学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其余科目均由我校命题。
(二)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有学业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考生报考费采取统一网上缴费方式,全省不再统一购置考生文具。
1.网上报名:报考2020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网上报名地址: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今年湖北省实行网上缴费,考生须在报名时,按要求缴纳费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建议广大考生合理安排报名时间,避开报名高峰,避免网络拥堵。
(3)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①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②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③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④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⑤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⑥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⑦1057中医专硕限符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报考条件且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报考,不接收正在或已经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
⑧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⑨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照相。
(1)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具体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根据本地区报考情况确定和公布。
(2)现场确认地点:考生到本人户口或工作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确认报名。
(3)现场确认程序:
①考生到报考点指定的地方进行现场确认。
②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③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核验。
④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⑤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⑥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四)资格审查
我校在招生录取期间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后,再准予考试。发现伪造证件情况时,可扣留伪造证件。
(五)考试
1.考生应当在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
2.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件参加初试和复试。
3.初试日期和时间。初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全国统考和全国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统考科目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联考科目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自命题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我校自行组织,请考生登录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网页自行下载查看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4.复试时间、地点、方式及要求等信息在复试前通过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公布。
5.复试包括英语能力测试和专业复试。专业复试包括综合素质面试和专业知识笔试。
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我校的考生,复试时须加试至少两门所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或与招生学院办公室联系。
(六)体检
体检在复试期间进行,具体时间、地点、要求等在复试前见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通知。
(七)录取
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定向两种类型。
1.录取为非定向研究生的考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
2.录取为定向培养研究生的考生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在录取前由用人单位、考生及我校三方签订协议书。
(八)学制
目前我校各专业学制均为3年。
(九)联系方式
1.我校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邮政编码:445000;
2.网址:http://www.hbmy.edu.cn/templet/yjsc/index.html/
3.联系电话:0718-8437422,联系人:李老师。
民族学 [030401]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
所属院校:湖北民族大学
-
招生年份:2019年
-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属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3]法学
-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4]民族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
0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0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03文化产业发展
|
招生人数: |
|
考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民族学通论 ④80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
备 注: |
中国民族学史 ①中国民族志 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
湖北民族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
有机化学
|
编号
|
|
考试专业
|
化学工程与技术(含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等二级学科)
|
一、考试性质
|
包括考试科目地位、考试对象、考试目的等
本《有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湖北民族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并有利于我校在硕士研究生录取中能更好地进行择优选拔。
|
二、考核目标
|
包括考核知识、能力等
《有机化学》试卷旨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学生应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等内容有较全面的认识;
2.掌握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并能正确合成目标产物;
3.掌握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并能正确应用其分析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对不同的有机化合物,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鉴别。
|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包括:1.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3小时。
2.试卷满分: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3.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4.试卷题型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或写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20分(共10题,每题2分)
书写反应式; 30分(共10-15题,每题2-3分)
鉴别题; 20分(共2题,每题10分)
合成题; 30分(共3-5题,每题6-10分)
简答题; 30分(共3-5题,每题6-10分)
推导题; 20分(共2题,每题10分)
5.试卷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约占50%
第二部分: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及应用,约占50%
|
四、考试内容
|
1.命名烷烃、烯烃及炔烃(二烯烃)、环烷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和胺、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名称。
2.掌握烷烃、烯烃及炔烃(二烯烃)、环烷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和胺、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能鉴别上述各类化合物。
3.上述各类化合物的重要经典化学反应必须掌握,并能应用重要化学反应合成一些目标产物。
4.能利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及谱学基本信息推到未知化合物。
|
五、参考书目
|
1.《有机化学》,徐寿昌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有机化学》(上、下册),五校合编,曾昭琼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
民族学学科简介
民族学学科是湖北民族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龙头,依托于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法学院。2001年、2006年民族学两度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7年成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8年成为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2010年成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以南方民族地区特别是武陵地区的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武陵地区地处湘鄂渝黔边区,是连接我国中西部的重要“民族走廊”,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中部崛起的西缘,是我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本学科将武陵民族地区视为有相似生态背景与密切历史文化联系的整体,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密切关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重点研究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功能。
本学科立足武陵民族地区,以土家族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扎实的田野工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区域治理、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艺术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特色鲜明,基本涵盖了民族学一级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尤其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土家语研究以及武陵民族地区综合研究为学界所瞩目,具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自1998年起先后与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6年1月,民族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研究生45人。毕业研究生中已有5人考取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现有研究人员54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25人,博士12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20项,研究经费35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42部,发表学术论文40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51篇。
一、社会工作者:拿工资的雷锋
社会工作者以职业化的姿态将专业的技巧和手法融入“助人”之中,使“助人”成为一个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工作岗位”,这个讲求敬业、责任、专业、创新、协作、规范,超越传统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行当”,就是“社会工作”。在各种自然灾害的救灾重建过程中,在照顾鳏、寡、孤、独、幼的行列中,在服务城乡弱势群体的活动中,处处可见社会工作者的身影。他们,被誉为“拿工资的雷锋”,是为弱势群体济贫解困的贴心人,是和谐社会建设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湖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掌握当代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社会政策及社会福利制度,了解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方面的运作机制,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教育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服务、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基础学科为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主要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政策、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绘画与沙盘治疗、非政府组织管理等。学制四年,授法学学士学位。
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
湖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创办于2007年,现有专兼职教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突出、成果丰富。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设施较完备、教学条件优越。该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建有个案工作实验室、小组工作实验室、沙盘治疗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在恩施州及广东、福建、河南等地建立了20余家实习就业基地,并发起成立了恩施州首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恩施州思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每年安排多名学生到这些机构进行专业见习、实习,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专业特色突出,教学质量较高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特色鲜明、效果突出。一是确定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实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习实践课时约800学时,达到国际水平,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三是坚持“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阳光心态,让学生在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该专业已毕业学生6届,共303人,历届学生就业率均居学院首位。其中,20%的毕业生考取国内重点高校研究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40%的毕业生进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20%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20%的毕业生自主择业。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学生创新实践成果丰富:获评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5篇;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连续五年共18名学生受邀参加“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论坛”并发言,论文获奖2项;主持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实践团队13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学生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被当地电视台、报纸报道,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03年由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早在1984年湖北民族学院成立了民族研究室,1988年正式成立民族研究所,1994年成立土家族研究中心。1997年,民族学学科被批准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心现有专职研究员38人,兼职研究员35人,专职人员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8 人,博士9人,硕士21人。
中心现已形成了六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区域经济、民族社会发展、民族艺术、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旅游。中心下设土家族研究室、南方民族教育研究室、武陵地区社会发展研究室、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室、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室、苗族研究室、《土家族研究》编辑部、民族文献资料中心、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等子机构。中心被“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推举为秘书长单位,主持常务工作,《土家族研究》被定为协作会会刊。中心近几年在湘鄂渝黔边相继建立了12个长期的田野调查基地。
科学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主要任务。中心成立以来,围绕武陵地区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研究,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其主要有《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武陵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研究》,《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陵民族走廊多元文化互动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土家族工艺美术史》,《土家族地区文化产业构建研究》,《清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研究》,《濒危语言——土家语的抢救与传承研究》,《湖北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三峡库区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研究》,《湖北苗族研究》,《湖北民族地区古镇保护研究》,《土家族原始宗教与民间宗教信仰比较研究》。其中大部分项目已结题,有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项厅级项目在研,在研课题经费100余万元。
中心以土家族研究作为重点,并兼涉武陵地区其他民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心出版了《武陵地区民族教育调查报告》、《梯玛的世界》、《母语存留区的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武陵土家人》、《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汉语土家语词典》、《土家族汉语词典》、《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武陵地区民族教育研究》、《武陵地区师资队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土家族白虎文化》、《民族地区宪政研究》、《湖北苗族》、《湖北苗族与二十一世纪苗学研究》、《悠悠洗车河》、《湘鄂西土家族》、《历史的记忆》、《土家学概论》、《土家族民间文学》等学术专著;此外还出版了《土家族研究丛书》16本。近年来,中心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50余篇在民族学权威期刊和专业核心期刊发表,有数十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有1项获国家“骏马奖”,有1项获省人民政府奖。土家族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先进行列。
中心成员还参加了《土家族文学史》、《土家族文化志》、《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土家族卷》、《中国少数民族百科全书·土家族卷》、《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土家族法制史》、《湖北苗族》、《巴楚文化源流》、《中国湘鄂渝黔边区研究》、《巴文化研究》等著作的编撰工作。
人才培养是研究基地的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早在1998年我校就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培养民族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全部考取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有17名民族学研究生在中心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研究生大多服务在湖北民族地区。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本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宗旨,中心成员积极参与调查研究,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
一是围绕恩施州“建设文化大州”战略进行调研,许多建议被政府采纳。中心主任刘伦文教授多次参加了政府职能部门有关报告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有益建议,大多被采纳;田万振教授、司马俊莲副教授、雷翔教授多次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项目的咨询,受到地方政府的好评。
二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进行调研。刘伦文教授对恩施州的文明新村建设进行了调研。中心人员参与湖北民族地区特别是清江旅游资源现状调研;对恩施的滚龙坝、咸丰县官坝、宣恩的庆阳、酉阳的龚滩以及龙滩古镇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有益的保护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找到了立足点,扩大了中心在当地社会的影响。
三是积极参与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心雷翔教授多次参与指导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的修订。中心还为恩施、宣恩等县市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资料,制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录像资料片。
中心所依托的湖北民族学院设立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腹地,是土家、苗、侗、彝、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这里还是尚未开发的“文化沉积带”和“文化聚宝盆”,外界鲜有知晓。中心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年会,中国民族学界的顶级专家齐聚恩施,将湖北民族地区纳入他们的研究视野;中心举办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积极推动地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保护提供成功的借鉴经验和智力支持。2007年5月,中心发起由学校主持召开了“土家族确认五十周年暨土家族研究学术研讨会”,武陵土家族聚居区的土家族代表和国内研究土家族的专家共同探讨土家族的发展道路,有力推进了南方民族的的研究。
中心每年还围绕湖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布招标课题,校内外科研人员均可参与竞标。其中,中心资助的课题“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恩施土家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文化的适应与变迁——土家族母语社区调查研究”、“土家古城镇文化保护研究”、“恩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武陵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村保护研究”、“西部开发与武陵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武陵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武陵地区民办教育发展研究”等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
民族学
民族学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7年成为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8年成为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2010年成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自1998年起先后与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6年1月,民族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骨干研究人员48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23人,博士12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研究经费4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42部,发表学术论文40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51篇。
本学科立足武陵民族地区,以土家族研究为重点,兼及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研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扎实的田野工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了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民族社会发展、民族经济、民族艺术五个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土家语研究以及武陵民族地区综合研究为学界所瞩目,具有较大影响。
民族历史与文化方向:本研究方向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田野调查,主要运用民族学、历史学的方法,研究南方民族地区历史与文化,重点研究土家族历史与文化。
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方向: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需要,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点研究民族法制、民族政策、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内容,突出区域特色,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民族社会发展方向:本研究方向将民族地区视为有独特历史文化联系和生态背景的整体,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密切关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重点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事实依据。
民族经济方向:本研究方向结合民族学与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之下,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角度研究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研究民族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民族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民族艺术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民族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包括对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以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深入理解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质,把握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致力于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研究,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发展前景良好。
学科负责人:司马俊莲
民族法学致力于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调控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方法和途径,以进一步丰富民族平等理论的内涵、夯实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理论基础,促进依法解决民族问题、提高国家对民族事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民族法理论方向:重点研究“三论”。一是研究民族法的一般理论。二是研究民族法的基础理论。三是研究民族法的方法论。
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方向:主要研究民族法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及建设情况。
湖北民族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
编号 |
801 |
考试专业 |
民族学 |
一、考试性质 |
本科目旨在通过考试了解考生对于民族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述情况来判断其本科期间的学习状况及具备的学术发展潜力,从中选拔出优秀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
二、考核目标 |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民族学各种理论流派基本特点、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这些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开展民族学研究。 |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
1.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试卷满分: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3.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20分(共 4题,每小题5分)
简答题 60分(共6题,每小题10分)
分析论述题 70分(共2题,每题35分) |
四、考试内容 |
1.民族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2.民族学各个理论流派,包括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特殊主义,社会学年鉴学派,功能主义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论,文化唯物主义,苏维埃学派,民族学在中国,结构主义。
3.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五、参考书目 |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民族学 专业代码:030401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民族学
专业点分布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南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延边大学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民族学院 吉首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大理大学 云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4 民族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5 所,本次参评1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学 |
A+ |
2 |
10673 |
云南大学 |
A+ |
3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A- |
4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5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学 |
B+ |
6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7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8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B |
9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B |
10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11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12 |
10749 |
宁夏大学 |
B- |
13 |
10610 |
四川大学 |
C+ |
14 |
10742 |
西北民族大学 |
C+ |
15 |
10762 |
新疆师范大学 |
C+ |
16 |
10135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C |
17 |
10517 |
湖北民族学院 |
C |
18 |
10695 |
西藏民族大学 |
C |
19 |
10531 |
吉首大学 |
C- |
20 |
10672 |
贵州民族大学 |
C- |
21 |
11407 |
北方民族大学 |
C- |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民族学 专业代码:030400 门类/类别:法学 学科/类别:民族学
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为例
请查阅中山大学相关招生院系的网页。
专业点分布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三峡大学 中山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0304 民族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5 所,本次参评14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052 |
中央民族大学 |
A+ |
2 |
10673 |
云南大学 |
A+ |
3 |
10524 |
中南民族大学 |
A- |
4 |
10558 |
中山大学 |
B+ |
5 |
10656 |
西南民族大学 |
B+ |
6 |
10730 |
兰州大学 |
B+ |
7 |
10126 |
内蒙古大学 |
B |
8 |
10608 |
广西民族大学 |
B |
9 |
10691 |
云南民族大学 |
B |
10 |
10384 |
厦门大学 |
B- |
11 |
10718 |
陕西师范大学 |
B- |
12 |
10749 |
宁夏大学 |
B- |
13 |
10610 |
四川大学 |
C+ |
14 |
10742 |
西北民族大学 |
C+ |
15 |
10762 |
新疆师范大学 |
C+ |
16 |
10135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C |
17 |
10517 |
湖北民族学院 |
C |
18 |
10695 |
西藏民族大学 |
C |
19 |
10531 |
吉首大学 |
C- |
20 |
10672 |
贵州民族大学 |
C- |
21 |
11407 |
北方民族大学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