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湖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湖北医药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介绍]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临床药学学科介绍]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药学专硕评估工作推进会]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研究生师资力量]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简介] [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联系方]

湖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湖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湖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湖北师范大学考研群]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湖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湖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正文

 一、本一级硕士点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历史渊源与概况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综合实力强,社会声誉良好,办学条件优良。
文学院研究生培养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1986年开始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中国古代文学、逻辑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得硕士授权资格。现设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等六个二级学科方向。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全国五年一次的学科实力评估排行中,本学科在全国有100多个中文博士点、硕士点一级学科中排第52名,在湖北省所有高校中文一级硕士点学科中,排第一名。
   (二)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突出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层次高、学缘结构优良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成员48人,其中教授16人,有博士学位者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5人,省级专家称号者4人,全国性学会理事及以上职务者14人(次), 28名博士分别毕业于复旦、南大、人大、武大等10多所著名高校,学源结构良好。一批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较高知名度。学科成员近5年在CSSCI源刊发文近百篇,出版专著17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9项、教育部项目9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5项、纵向经费近200万。学科成员近5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集体项目)、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个人)、省政府教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2项。省厅级别文优秀成果奖4项。
   (三)办学条件优良:文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青山湖畔,环境清雅宜人。拥有独立的办公、教学大楼,教学设施完备条件优良。资料室、阅览室现有图书音像资料20余万册,各类报刊杂志100余种。藏有台湾影印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古籍图书集成》等大型图书。建有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非编实验室、报编实验室、广告工作室等专业实验室,拥有多台摄录、排版、多媒体处理设备,还建有网络教学平台与文学院网站。
    二、学科主要方向与特色领域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湖北省高校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方向设置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术成果丰富并独具特色,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一) 文艺学方向
    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楚天学者设岗学科。方向成员近5年在该领域获国家项目3项,部省项目4项。07年以来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二级)学科排名榜中,本学科文艺学方向一直排43名上下,超过10多所211大学同类学科,在湖北省省属高校同类学科排名第一。
该方向文化叙事学研究国内先行。方向带头人张开焱教授在国内外最早提出建构文化叙事学主张并长期进行该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部、省项目10项,发表大量成果。中国社科院文研所曾就张开焱教授的文化叙事学和神话叙事学成果召开多所大学和研究所著名学者参加的座谈会(1995),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著名学者钱中文等学者撰文论评其成果超越了结构叙事学局限,“拓展了叙事研究新领域”,另多篇(部)学术史论文论著均评其成果“具有开拓性贡献”;目前,张开焱教授已成为国内学术界该领域有影响力和发言权的学者。
   (二)汉语言文字学方向
    省重点学科、楚天学者设岗学科,设有省语言学重点研究基地。5年来方向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部、省项目8项,获部、省、市级优秀社科成果成果奖5项。本方向修辞学与模糊语言学最有特色。带头人张春泉教授修辞理据和修辞史研究被香港学者蒋严评为修辞学的“重要成果”,分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一等奖(多人合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目前在他带领下,车录彬、李治平、张鹏飞、赵爱武、罗春芳、黄芳、张玉玲等8位语言学副教授、博士长期致力修辞学和语用学研究,在国内该领域已经形成有实力的学术团队。目前,在全国修辞学领域,本方向修辞学团队是有雄厚实力和影响的团队。
黎千驹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发表大量学术论文,领衔组织、主持三届全国性和一届国际性模糊语言学研讨会,已经成为该领域国内领军学者,其模糊修辞学受学界好评。
07年以来,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二级)学科实力排名榜中,本方向一直排第49名上下,超过近10所211大学同类学科,在本省省属高校同类学科排名第一。
   (三)中国古代文学
    楚天学者设岗学科。近5年方向成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部省项目4项。
古代文学学科是我校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学科。1999年就被确认为省优势学科领域,2003年被确定为院级重点扶植学科。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经过长期建设,成员学历职称高、科研成果丰硕,在全省以及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现有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三个研究方向。
学科带头人石麟教授在古代白话、章回小说及戏剧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其出版的十多部系列小说史专著在全国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被许多高校指定为学生必读书;韩国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家词典》专列词条介绍。景遐东教授在唐宋诗词散文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出版的专著已被推介到日本及港台地区。徐伯青教授、舒大清博士在先秦政治哲学与文学、谣歌等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胡淑芳教授的元明清小说研究、刘桂华教授的词学理论研究等均有不俗成绩。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
    近五年本方向成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
本方向最大特色集中于地域文学研究。方向带头人王守雪教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鄂东思想研究,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篇发于海外期刊。李兴阳教授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子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西部文学、乡土文学研究,曾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三等奖(集体),其作为主要撰稿人的《中国乡土文学史》入选“中国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李兴阳教授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文学和乡土文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者。黄忠来、翁菊芳、唐祥勇等学者的地域文学研究,均取得一定成果。另杨文军博士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对于“非鲁思潮”问题的研究已经崭露头角。
   (五)地域文化与文学
    本方向为一级学科自设特色方向。学科成员近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社科项目2项。本方向学术团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综合文化学、美学、人文地理学与文学等学科展开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相关研究,具有突出的边缘交叉性和学术创新性。本方向带头人景遐东教授长期研究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主持一项国家社科与多项省级基金项目,其专著《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被王水照等著名学者评价为新时期江南文化与文学研究有代表性的成果。其研究成果获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张开焱教授的中国区域远古神话与叙事研究成果丰硕,影响良好;李兴阳教授的中国乡土文学、西部文学研究获教育部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
另外,王守雪教授的鄂东思想家研究,徐柏青教授的楚文化与文学研究,吴福秀博士的唐宋南方佛教文献研究,均有突出研究成果并形成良好影响。
本学科目前正致力于鄂东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成立了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神舟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西塞神舟会与鄂东地域文化研究会,服务湖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六)审美文化与文学
    本方向为一级学科自设特色方向。学科成员近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文化部社科基金项目2项。
审美文化问题研究在当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成为最具有活力、发散性、覆盖性和知识增长性的研究领域。本方向由文学院部分教师和美术学院、音乐学院部分教师构成,具有跨学科特点。本方向带头人李有光教授最近几年从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转向当代审美文化现象研究,已经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刊物高频率转载。
国家名师、楚天学者主讲教授赖大仁的文学价值美学在国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是这个领域国内的领军学者,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其成果获得省政府优秀社科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三等奖6项,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刊物高频率转载。
另李社教教授器物美学研究、李也青教授传统绘画产业化研究均获得教育部、文化部重要基金项目,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朱华副教授在装饰美学研究领域、龚新琼、刘宝珍副教授在大众传媒研究领域,也都开始崭露头角,显示出较好的学术前景。
    三、研究生培养
    本学科硕士点教学实力雄厚,教学体系完备。迄今为止,本学科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200多人,学生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政界、商界和学术界、教育界有成就的人士。他们有的在国家部或省级重要部门担任主要领导工作,有的已经成为商界有实力的企业家,有的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成为单位部门青年骨干。更大量的则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在高校教学科研领域,本学科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经成为著名学者,如徐阳春(绍兴文理学院机关党委书记)、赫琳(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赵辉(中南民大文学院教授、博导)、贺昌盛(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曾凡安(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景遐东(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院长)、杨飏(茂名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等,均成为所在学校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有的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如何越鸿(07级毕业生,武汉大学博士)、曾羽霞(08级毕业生,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柴冬冬(10级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李娟(10级毕业生,北京语言大学博士)、段雪璐(11级毕业生,武汉大学博士)、汤欣(11级毕业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hubei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25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