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代码: 0832)
一、学科简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食品原材料和食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作为主要科学基础,研究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营养、品质、安全、工程化技术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学类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食品原材料营养和品质控制的理论与技术、食品加工理论与工程化技术、食品加工、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其变化以及营养和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技术、食品的感官科学与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理论和实践、食品风险预防与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新食品研发理论与技术等。
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83年,是湖北省第一个开办食品工程本科教育的高校,2000年获得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和2006年两次获批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获批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本学科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建成了较为先进的实验室,带动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完成或在研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863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品学兼优,能独立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教学、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道德品质
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专业知识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分析与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
3.科研水平
具备良好的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可重复的实验研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工程实践;能够撰写条理清晰、内容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或科技论文;能够采用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
4.外语交流水平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查阅整理外文文献和撰写外文论文、进行涉外沟通交流。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食品胶体:围绕食品工业中重要天然大分子和胶体分散体系(凝胶、乳液等),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建立食品软物质结构-品质-营养的关联,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功能。
2. 食品酿造:围绕湖北省传统酿造行业技术升级和创新的战略需要,解决酿造共性或关键技术问题,提升酿造食品的风味、功能及安全特性。
3. 食品化学:以食品原材料和食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化学成分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反应机理、风味物质结构和功能性质、食品材料的改性、食品高新分离技术等科学问题。
4.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基于湖北省特色农林牧渔资源,重点研究农产品和食品的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化和综合利用技术。
5. 食品营养与健康:围绕当前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亚健康人群,重点研究食品安全及膳食结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发快速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功能性食品技术。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五、学分要求
培养方案应修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一般不得多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0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必修实践环节共2学分,包括学术报告1学分、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1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分要求及学分分配表
总学分
≥32学分
学位课学分
≥20学分
公共必修课≥8学分,其中:思政类2学分、英语5学分
学科基础课、专业课≥12学分
非学位课
≥10学分
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实践环节
≥2学分
学术报告
1
必修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1
必修
六、课程设置
参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七、必修实践环节
1. 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不少于6次,且每次活动要求记笔记,笔记内容包括: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宣讲人、报告的内容等,由学院教学秘书检查学术活动笔记,完成记1学分。
2.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任选一个即可。
(1)教学实践
参与本、专科层次的辅助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辅导、批改作业、实习指导; 参与实验教学指导、生产实习指导,指导2名以上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参与科研团队或大型设备平台的仪器设备运行管理。
工作量一般不少于32学时,由指导老师和学院办公室负责考核,考核合格记1学分。
(2)专业实践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至少应完成1个实际项目或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由指导老师和学院办公室负责考核,考核合格记1学分。
八、中期考核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分完成后进行中期考核工作,考核不合格将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九、学位论文工作
1. 选题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2. 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于第三学期完成。内容要求:拟选课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学术价值;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课题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预期达到的结果、水平;论文形式,论文工作安排;进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参考文献等。
选题报告必须在学院公开报告、答辩,评审小组专家不少于3人。根据评分指标评出成绩并给出能否通过的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报研究生处备案。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后重新进行一次(仅一次,且不得延期)。若仍未通过者,取消研究生资格。
3. 学位论文形式与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精确、数据可靠、行文通顺、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3.0万字,硕士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必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
4. 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按照《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十、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格式要求同上一)
本学科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至少在A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B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部分A类期刊目录如下:
序号
刊物名称
级别
1
食品科学
A
2
食品与发酵工业
A
3
食品工业科技
A
4
食品科技
A
5
中国粮油学报
A
6
食品研究与开发
A
7
中国食品学报
A
8
中国油脂
A
9
食品与机械
A
10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A
11
中国食品添加剂
A
12
现代食品科技
A
13
茶叶科学
A
14
粮食与油脂
A
15
中国乳品工业
A
16
保鲜与加工
A
17
营养学报
A
18
食品工业
A
19
中国调味品
A
20
中国酿造
A
21
肉类研究
A
说明:A类期刊为等级不低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术刊物,B类期刊为本学科较有影响力的普通刊物。B类期刊为非必填内容。期刊名称按其在本学科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列。
十一、其他
1. 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由学校统一布置,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经学校批准备案后执行。
2. 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修订的,必须按上述程序审批。
3. 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
4. 本方案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自2016级开始实行,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