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暂无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安科技大学导师名单
add 西安科技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西安科技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西安科技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西安科技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西安科技大学导师名单是择校选专业前必须要搜集和参考的,它反映了西安科技大学考研的难度和专业的热门程度。考研派每年都会在第一时间统计和整理西安科技大学导师名单。以下即是西安科技大学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以下老师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网站,如有错误,可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更新或删除。建议导师将更新的简历尤其对研究生招生的要求发送给我们,以便考研学子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建议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续随时更新网页或发布调剂信息。考研派网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联系方式>>

西安科技大学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王双明 蒋林 寇发荣 侯恩科

一、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点博士生导师。2003年取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地质与环境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带头人。兼任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2011-)、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陕西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2015-);《煤田地质与勘探》、《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指导的2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方向
1.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
2.矿井水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3.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中国区域地质学》、《陕南山区滑坡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等教材、专著6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四、在研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煤层顶板突水机理及突水危险性分区预测方法研究,编号:41472234。
2.陕煤集团科研项目:文家坡矿顶板裂隙监测与防治水技术研究,编号:2018SMHKJ-C-56。
3.陕煤集团科研项目:浅埋煤层开采多源水害防治技术研究,编号:2018SMHKJ-C-31。
4.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子课题:宁东煤炭基地采空塌陷的灾害链形成机制及防控对策。
5.陕煤集团科研项目:陕北煤矿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生态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之课题三:采煤地面塌陷评价、减缓及治理技术研究。编号:2019SMHKJ-A-J-03
五、联系方式
办公室:楼学主楼209室
电话:029-85883057
邮箱:houek@163.com
一、个人简介
寇发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分会理事,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西安科技大学高教兼职研究员,西安科技大学胡杨名师。主讲车辆系统动力学、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理论及应用等课程。先后担任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de、吉林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二、研究方向
1、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2、车辆振动主动控制与能量回收
3、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三、主要成果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
四、代表性成果
[1]Fa-RongKou, Dong-Dong Wei, and Lei Tiran. Multimode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a Hybrid Active Suspension. Shock and Vibration, 2018(6): 16
[2]Kou, F., Du, J., Wang, Z., et al. Nonlinear Modeling and Coordinate Optimization of a Semi-Active Energy Regenerative Suspension with an Electro-Hydraulic Actuator. Algorithms. 2018, 11(2):12
[3]寇发荣,王哲,杜嘉峰,等.电动静液压作动器主动悬架力跟踪控制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17,28(24):2964-2970
[4]寇发荣,杜嘉峰,王哲,等.电液半主动馈能悬架非线性建模与协调性优化.中国机械工程,201,28(14):1701-1707
[5]寇发荣,杜嘉峰.液电集成式自供能主动悬架作动器及其控制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610948331.7
[6]寇发荣,张冬冬.压电与电磁感应双重馈能式磁流变减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610814626.5
五、在研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车辆电磁直线式自供能混合主动悬架工作机理与协调控制研究,课题编号:51775426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车辆电动静液压自供能量式主动悬架工作机理与协调控制,课题编号:51275403
3、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计划项目:汽车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发,课题编号:17JF017
六、联系方式
办公室:机械工程学院楼103室 邮箱:koufarong@xust.edu.cn
电 话:18729095156
一、个人简介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为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西安科技大学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研究分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
二、研究方向
1.危险信息感知理论与技术
2.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计算机体系结构
3.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三、主要成果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集成电路布图保护2项,发表包括SCI/EI在内的学术论文70余篇。
四、在研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1834005,可编程动态自重构三维阵列芯片体系结构关键技术,2019/01-2023/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772417,效能驱动的光互连视频阵列处理器动态自重构体系结构,2018/01-2021/12。
五、联系方式
Email:jianglin@xust.edu.cn
一、个人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83年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担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人民政府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已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3名。指导的1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5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方向
1.煤田地质与勘查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
三、主要成果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等5部。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
四、在研科研项
1.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型计划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综合调查评价子项目-鄂尔多斯盆地煤及伴生能源资源调查评价。
2.榆林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陕北煤炭开采区地质条件与地表生态损害规律及减损技术研究
五、联系方式
办公室:行政楼1306室
邮箱:wsm@sxmt.gov.cn

博士生导师任建喜教授

  任建喜教授,博士,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1年~ 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学科带头人,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任建喜教授主要从事岩土损伤力学、岩土力学数值方法、城市地铁车站与区间隧道变形规律、“三下”采煤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工作。 1999 年在国内外首次完成了三轴压缩下岩石损伤细观 CT 试验。完成的三峡大坝左厂 1-5 号坝段安全系数评价课题解决了三峡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近年来发表论文 40 篇,其中 SCI 检索 3 篇, EI 检索 18 篇, ISTP 检索 11 篇,出版专著 3 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1 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


博士生导师赵晓光教授

  赵晓光教授,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 博士后研究,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环境工程学科带头人,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赵晓光教授主要从事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水土环境过程、水环境地质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攻关课题研究,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5 项,发明专利 1 项,出版专著 3 部,教材 6 部,发表论文 40 余篇。曾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目前承担国家、省市、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4 项 。

博士生导师索永录教授

  索永录教授,博士,1984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
  索永录教授一直从事采矿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坚硬特厚煤层开采技术、工作面高产高效技术及矿业系统工程的研究。负责完成了“坚硬煤层大放高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 12 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1 项。比较系统地提出和研究了综放开采坚硬顶煤预先爆破弱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出版《坚硬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专著 1 部,在《煤炭学报》、《爆炸与冲击》、《岩土力学》、《煤炭科学技术》等发表论文 50 余篇。

博士生导师邓广哲教授

  邓广哲教授,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博士,现任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空间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邓广哲教授主要研究我国西部矿山岩层控制及地下工程与空间安全利用技术。完成数项科学研究,包括软岩支护技术、坚硬煤层放顶煤技术、水压致裂技术、战略能源储存与安全识别技术等。形成以节理岩体理论与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研究成果,引起美国、法国等同行关注。曾在日本完成节理岩体水力学研究。与加拿大合作开展裂隙渗流与安全研究。曾赴台湾、香港等地开展学术交流。获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指导学生的科研论文获国家奖 3 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甘肃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四川省司法局科学技术一等奖及国家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9 项。出版《裂隙岩体流变学》、《煤体致裂软化理论与应用》等专著 3 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博士生导师邓军教授

  邓军教授,博士,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和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曾赴奥地利 Graz 技术大学访问研究。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研究院副院长,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安全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主要从事矿山重大灾害机理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承担或参与完成了“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等纵向科研项目 10 余项,参与指挥、决策了多个矿区30 余次火灾的灭火和救灾工作。 先后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 2 部,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1 项和横向科研项目多项, 2005 年 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

博士生导师田水承简介

  田水承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爆炸与安全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风险评价与安全管理方向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中国煤炭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火灾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劳保学会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注册审核员,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
  田水承教授长期致力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管理工程;安全(应急)管理与安全经济分析;矿山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主持、参加完成重大危险源辨识、安全评价及认证、煤层开采危险性预先分析、矿山粉尘防治、矿井通风计算系统、矿井防灭火等国家、省基金和横向课题 30 余项,获省、西安市等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出版规划教材《现代安全经济理论与实务》、《安全工程学》(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9 部,发表论文 80 余篇, 10 余篇次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博士生导师马宪民教授

  马宪民教授,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研究所所长,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带头人,兼任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 1997 年在 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美国田纳西大学国家电力电子中心和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 中国煤炭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科学基金学会会员,中国电动汽车学会会员,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会员。
  马宪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气传动智能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以及电动车辆控制,在高频交流脉冲密度调制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 马宪民 教授坚持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十余项教育部、陕西省等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陕西省双语教学改革项目和参加其它教学改革项目 4 项。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 10 余篇被 EI 、 ISTP 收录,主编参编教材 5 部,获省部级奖 1 项。


博士生导师李明教授

  李明教授,1999 年 4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基础部副主任,固体力学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西安科技教育研究会理事等。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从事智能材料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李明教授主要从事转子动力学、振动理论与应用、大型复杂结构的振动、智能材料系统的振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省部和中美合作 UTC 等科研项目多项。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三等奖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在《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近 50 篇,其中 11 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目前担任国际著名刊物《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和国内著名刊物《振动工程学报》的评阅人。 2002 年以来曾为《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主审了包括中国、韩国和印度等国知名学者在内的 6 篇学术论文,另外,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专家。目前致力于流固耦合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大型结构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研究、机械系统的故障振动特征与识别等领域的研究。

博士生导师苏三庆教授

  苏三庆教授,1995年赴香港大学交流访问,1997年赴日本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煤业协会理事。曾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兼任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修订领导小组成员,全国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冶金建筑协会计算机应用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委员副主任,西安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小城市研究会常务理事。
  
苏三庆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及抗震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 10 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5 项,在国内学术刊物和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16 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出版教材及专著 5 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 1 项。

博士生导师刘铁民教授

  刘铁民教授,研究员,现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铁民教授长期从事安全科技工作,负责完成了安全生产领域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示范工程和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多项。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项目规划。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大事故监测预警、事故灾难动力学演化理论、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等。
  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滚动课题《城市突发重大事故风险控制与应急技术研究及试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研究》和科技部重点课题《我国重大伤亡事故宏观预警战略研究》”等。当前,正在组织实施《 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 》、《 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和《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等多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或重点项目。
  近几年,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峡水电的安全认证、南水北调的安全咨询、我国铀矿山矿冶工程安全规划、广州地铁建设和秦山核电站(三期)建设安全评价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分析与风险控制技术项目,为工程项目的安全建设和可靠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2006 年 3 月 27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是《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的主讲人之一。

博士生导师谷拴成教授

  谷拴成教授, 博士生导师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会员,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岩土加固理论与技术、岩土工程监测(监控)技术、岩土工程水平钻进特殊施工技术和坚硬厚煤层松动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计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锚杆支护理论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地下结构抗震与可靠度分析”等纵横项科研项目 60 余项。完成的“玉华矿区抗震减灾及预测”项目,对矿区抗震减灾状况进行了科学的理论分 析,并做出了抗震规划及预测,经陕西省煤炭厅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完成的煤炭部重点项目“西部高构造应力软岩巷道抗震支护技术研究”,针对西部地区构造应力大,冲击地压严重的特点,提出了软岩巷道设置衬垫支护结构的抗爆、抗震和抗冲击地压的支护方案,在四川南桐矿区、甘肃华亭矿区得到应用, 1996 年煤炭部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2005 年完成的“三软煤层巷道锚杆(索)支护成套技术”被宁夏煤业集团评价为解决了石嘴山矿区 40 年来困扰煤巷支护的难题。独立完成的《地下结构抗震数值模拟技术及应用》一书,是我国目前较为完整、系统地论述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数值模拟的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

博士生导师侯恩科教授

  侯恩科教授,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带头人,兼任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及环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评价与成矿预测、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地质应用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政府、企业科研项目 30 余项。在矿产资源评价与资源危机矿山深部成矿预测方面,提出了黄金、铅锌矿山坑道之间和坑道之下矿体定位预测的“地物化”综合定位预测方法。在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方面,提出了煤层自燃的影响因素和自燃机理、矿井陷落柱的发育分布规律、烧变岩边界的圈定方法和陷落柱的预测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地质应用方面,提出了面向对象的不规则体元拓扑数据模型和具有通用性的集成数据模型及复杂地质界面和地质体的三维建模方法。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保护规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可行性研究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4 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3 项。


博士生导师夏玉成教授

  夏玉成教授,博士, 曾任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主任,现任 地质工 程 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地质与环境工程系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夏玉成教授长期从事煤田地质构造、数学地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构造形迹和构造运动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地质构造对煤炭资源的控制机理;提出以构造规律及变形介质条件分析为基础,以多元统计、灰色系统理论方法、模糊综合评判、分形几何学、人工神经网络为手段,全面开展在构造条件复杂矿区寻找适合不同采煤工艺要求的最佳开采场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煤矿区地表沉陷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提出“构造控灾”的观点及其理论框架,提出了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主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省部级奖励 6 项,主编出版专著、教材 6 部,在《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多篇被 EI 收录。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陕西省重点科研项目及煤矿委托研究项目 7 项。
  曾荣获“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和“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博士生导师柴敬教授

  柴敬教授,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煤炭学会采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柴敬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实验岩石力学及光纤传感智能监测技术。主持完成“巷道支护与掘进、实验技术、开采理论、开采沉陷、立井支护”等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省部基金和横向课题 26 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5 项, 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3 项,出版专著 1 部。 在国内率先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实验岩石力学测试领域,对基于弯曲损耗的岩体变形破坏的光纤传感特性和光纤光栅岩体损伤扩展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建立了多用途矿山安全监测光纤传感系统和实验平台,所完成的研究成果 2006 年获陕西省第九届科技论文二等奖,得到法国、美国、日本及国内有关学者的关注。 2006 年 完成的近 1200 米 竖井施工创新技术 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在“Int. J. Rock Mech. Min. Sci.”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 SCI 、 EI 收录 7 篇。

博士生导师伍永平教授

  伍永平教授,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矿业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主任;《煤炭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曾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三五人才”,国家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伍永平教授长期 从事采矿工程、岩层控制和巷(隧)道支护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5~1995 年期间,主要进行煤矿回采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和支架设计,参与和承担完成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煤炭工业部重点项目等课题 23 项,提出了“巷道支架设计中的非对称荷载场理论”等观点,设计新型巷道支架 16 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国家专利 2 项。

  1996以来,针对我国西部矿区赋存着大量的大倾角煤层的特点,研究复杂赋存条件煤层的开采理论与方法,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四川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肃省重点攻关项目等课题 16 项,提出了大倾角煤层机械化开采“ R-S-F ”系统动态稳定性控制理论与方法,成功地开采了我国第一个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产量和效益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 3 项、国家专利 2 项。出版专著 2 部,参编教材或著作 3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博士生导师马宏伟教授

  马宏伟教授,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带头人,陕西省、西安市声学学会理事,全国机床与制造技术研究会理事。
  马宏伟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机电产品的质量控制、机电系统的智能检测与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超声无损检测的数字化、智能化、图像化、自动化、集成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缺陷的分析处理方法,提出了系统集成和技术集成的智能化仪器开发思想,开发的 " 超声成像检测系统 " ,实现了焊接零部件检测的数字化、智能化、图像化,解决了国内外控制电器关键部件制造中长期存在的质量控制难题。目前,结合“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承担的省部级项目“管道环焊缝自动检测装置研制”、“管道无损检测机器人研究”、“煤矿关键设备安全监测系统”、“焊接缺陷的超声波特性及智能识别研究”等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在非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与评价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和 ISTP 收录 6 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 4 项,主持和参加省科研项目 12 项,主持和参加教学改革项目 3 项,主编和参编教材 3 部。

博士生导师王晓刚教授

  王晓刚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材料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中国颗粒学会会员。
  王晓刚教授长期从事矿物晶体、人工晶体及耐高温光电子材料制备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创新计划项目和省部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多项和与企业的联合项目 20 余项,形成了完整的多热源多向流合成碳化物理论体系,研究发明了三项工业应用新技术,并已在全国多个省区推广应用,创产值 3 亿多元。主持完成的双电源多热源炉生产碳化硅新技术等四个项目,均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4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有 20 余篇被SCI 、EI 、ISTP收录,出版专著 3 部。

博士生导师薛河教授

  薛河教授,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带头人、陕西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
  薛河教授长期从事大型机械设备结构安全、运行安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 CAE )在机械性能数字化仿真试验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际合作、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南非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 1 项,在《 Int. J. of Pressure Vessel and Piping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 60 余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8 篇。
  薛河教授目前致力于大型带式输送机数字化仿真试验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数字化结构无损评价和寿命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

博士生导师张金锁教授

  张金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管理学院院长,现代管理研究咨询中心和中加智能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企业管理学科带头人,铜川市人民政府经济技术顾问。
  张金锁教授长期从事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经济管理理论及计算机在矿业系统中应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负责完成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建立了基于不确定推理的煤矿技术改造专家决策系统原型,为进一步开发相应的决策软件奠定了基础。他率先将期权理论和案例决策理论用于矿物资源资产定价中,建立了矿物资源资产期权估价模型和案例估价方法,为我国矿物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及矿物资源资产有偿取得和转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基于系统理论,将质量和环境与安全管理标准合理地整合起来,建立了适合煤炭企业特点的全面管理体系,并付诸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张金锁教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 5 部,获煤炭工业部科技特等奖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1 项。目前承担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 6 项,中加合作项目 1 项。

博士生导师黄庆享教授

  黄庆享教授,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曾赴美国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访问学者。兼任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 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陕西省非煤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组成员。陕西省煤炭系统( 1996 ~ 2001 )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黄庆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采场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巷(遂)道支护理论与技术。参加完成的“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获得 2002 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破碎带围岩大断面巷道复修支护研究”、“浅埋煤层顶板结构理论和岩层控制研究”、“ 312 国道商南隧道 TZL 预应力锚具支护研究”“大倾角特厚煤层大放高开采顶煤层大放高开采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固液耦合模拟研究”等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项 5 项。主持完成“浅埋煤层、大倾角放顶煤、放顶煤开采,公路隧道、软岩巷道、开采沉陷”等方面的国家和省、部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共计 38 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1 项,教育部重点项目 1 项,以及横向科研项目 8 项。出版专著 1 部,参编国家 " 十五 " 规划教材 1 部,发表论文 70 余篇, 13 篇被 SCI 和 EI 检索。

博士生导师侯媛彬教授

  侯媛彬教授,系本校的自动化硕士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系统工程(Ⅰ)博士。现任国家重点学科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点矿山设备安全运行理论及方法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校矿山机电工 程 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带头人,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科主任。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自动化协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一直从事自动化、及安全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过博士、硕士和本科各层面的专业课程 10 多门。在安全技术与工程、复杂系统的辨识建模、故障诊断、安全生产的监测监控及智能检测与信息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一类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及控制问题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神经网络用于非线性系统建模及解耦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神经网络抗干扰性的方法、基于模糊控制或改进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基于粗糙集的故障诊断与分类,并将其用于多变量系统的监测监控,保证了安全生产,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10 余篇,其中被 EI 和 ISTP 检索 30 余篇。出版专著、教材 8 部,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 10 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3 项,科研、教学方面各类奖项 10 余项, 2006 年获省级师德标兵。

博士生导师刘健教授

  刘健教授,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东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特约编审,西安市科技成果奖励委员会委员、陕西电力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 Senior Member of IEEE , 2002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曾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煤炭部拔尖人才、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产学研先进工作者、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刘健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电力系统故障处理和紧急控制、供电安全与接地网故障诊断、本质安全功率电子电路、电力设备安全监视、故障诊断与预警等研究。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
  刘健教授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出版专著 8 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 和EI收录60余篇次。


博士生导师杨更社教授

  杨更社教授, 博士后 。 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和数值模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等职。兼任《采矿与安全技术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学报》编委。西安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杨更社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冻土力学的损伤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岩土力学与工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岩体损伤力学特性的计算机层析识别(CT识别)技术研究。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煤炭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基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在国内最早将CT识别技术应用于岩土的损伤力学特性研究中,并将岩石的损伤变量同损伤CT数联系起来,对岩体细观损伤力学特性及不同应力状态和不同工程环境条件下的细观损伤扩展力学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索了岩体细观损伤扩展机理、演化特征及细观结构的变化,建立了岩体细观损伤扩展规律及损伤本构关系,使岩石细观损伤力学从定性向定量技术发展。近两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的资助下,以寒区岩体为对象,研究其在温度梯度下的水热迁移特性;对冻融过程中的水热迁移及其耦合规律进行了数值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其中有21篇被EI、ISTP收录。

  曾获“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和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奖励及称号。

博士生导师余学义教授 

  余学义教授,博士,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委员,采动损害及地面保护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优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1990年至1999年两次留学波兰,获得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大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采动损害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来致力于西部矿区复杂条件下的“三下”开采与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煤炭部科学基金“三下开采与地面保护预计评价软件”、教育部基金“采动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理论研究”、国家科技部“西部巨厚黄土层采动安全控制与生态重建研究”、交通部“高等级公路下伏采空区勘察、预计处治”及“小宝鼎山体建筑物下煤层控制开采”、“柏林煤矿滑坡区高层建筑物下煤层控制开采”、“陕西澄合矿区、蒲白矿区,新疆乌鲁木齐、六道湾、艾维尔,宁夏沟灵州六大矿区采煤沉陷损害调查研究”等50余项科研课题,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形成以多元化理论和技术为一体的开采损害控制与治理理论方法体系 。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形成以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为特色的陕西省精品课程“开采损害学”。目前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厚松散层浅埋煤层条件下保水开采基础研究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采动区路基、 基础、 路面结构协同理论及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 西部黄土覆盖区采动滑坡灾害预警与对策研究 ”等 10 余项。主编教材《开采损害学》,参编教材《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中国煤矿开拓系统》、《高等级公路下伏采空区预计处治方法》等共 6 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ISTP检索6篇。

博士生导师周安宁教授 

  周安宁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系主任、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
  周安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矿物超微粉体制备及表面改性等矿物加工新技术与新理论研究。提出煤超细均一化及煤纳米结构概念。基于煤大分子网络结构和聚合物特性与超细粉表面改性理论,开发出煤基聚苯胺纳米复合导电材料和可控制降解新材料制备技术。阐明了神府煤的溶胀机理、大分子聚合物网络结构及二次相互作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地方重大攻关项目、陕西省攻关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纳米材料专项、教育部重点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教委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基金课题。同时还承担多项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出版专著 1 部。

博士生导师李树刚教授 

  李树刚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主任。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评价人员,国家煤矿安全技术会诊专家,国家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矿业快报》、《煤》等杂志编委。
  李树刚教授主要从事矿山重大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开采围岩活动及瓦斯运移力学形态,煤炭自然机理及实验测试方法,矿山巷道围岩应力动态分布及其支护结构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和参与“基于采动裂隙场变化的煤与甲烷共采基础理论(505740720)”、“陕西省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一五’发展规划”、“矿井瓦斯爆炸感应期光学特征研究(06JK235)”等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和横向合作项目40余项;“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耐温高水胶体直接灭火技术”等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5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科技导报、岩土工程学报、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国际采矿安全科学与技术大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等刊物和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140 余篇,被EI 、ISTP等收录近20篇;出版《综放开采围岩活动与瓦斯运移》学术专著1部,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1部,主编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矿井通风》1部,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灾害学》2部。

博士生导师常心坦教授

  常心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获美国密执安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硕士学位及工 程力学 博士学位。
常心坦 教授主要从事安全工程理论与计算机方法、复杂网络系统安全评价、安全监控系统及网络集成等研究。赴美留学期间,主持并完成了美国国家矿业局 " 矿井火灾通风动态模拟研究 " 项目,其成果实现了矿井火灾条件下风网内通风参数的动态模拟预测,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成功推广与应用。回国后开发的软件系统功能更加完备,使得复杂的火灾模拟控制计算成为可能。近年来 , 将安全科学与信息技术、测控技术有效结合,研究成果应用于安全领域。
  常心坦教授坚持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并在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委、教育部重点、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合作等项目 22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部级科研进步奖 2 项,省教学成果奖 1 项。
  
博士生导师石平五教授

  石平五教授,我国著名的矿山岩层控制专家,曾任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石平五教授主要研究我国西部复杂地质赋存条件下矿山岩层控制及安全开采。完成了数十项科学研究,包括急倾斜大倾角煤层大范围岩层跨落,顶板覆岩移动及控制,底板破坏滑移,以及对开采的危险性进行"识别-计算-监测-反馈"。对采动引起的瓦斯运移,山川破坏,以及围岩灾变进行了广泛研究。他和课题组围绕西部大型矿区浅部煤层开采的大面积跨落与涌水溃沙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关注。他曾 12 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和省教委科技进步奖,参加了 " 中国煤矿采场围岩控制 " 等 8 部著作编写,撰写论文 60 多篇。1993 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博士生导师葛岭梅教授

  葛岭梅教授,曾任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系主任,陕西省电子学会纳米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炭转化委员会委员。
  葛岭梅教授长期从事矿物加工、煤炭自燃机理及防灭火新材料研究。在八十年代中期,通过对煤的分子结构、煤岩组分结构及自燃煤的特性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煤炭自燃的分子学说,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接受和认同。首次提出了煤炭选别及丝炭矿化等自燃煤综合处理与应用方案。这些研究对井下防灭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持、参加煤炭防灭火材料及矿区防灭火项目 21 项,研制了煤炭自燃防灭火新材料,在全国十个省、四十余个矿务局和矿区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项。
  葛岭梅教授执教 30 多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现指导博士研究生 4 名。 1996 年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 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博士生导师侯忠杰教授

  侯忠杰教授, 1983、1988和1997年曾分别在前苏联煤炭研究院、荷兰德尔福特大学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留学。现任教育部高校地矿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矿业学会理事。
  侯忠杰 教授主要从事复杂条件下安全开采研究和西北地表厚松散层岩石控制及涌水溃沙灾变研究,近年来又致力于采动损害、矿区环境与荒漠化研究。先后完成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专项基金等 5 项研究课题。他和课题组针对地表松散煤层提出了组合关键层概念,并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 " 开采层 - 组合关键层稳定性 - 潜水运移 " 顶板运动控制、涌水溃沙及荒漠化防治理论体系,并将理论、实验、三维计算机数值模拟与现场研究有机结合,为解决特殊条件下开采顶板和水沙灾变的安全和矿区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侯忠杰 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篇,出版专著教材 6 部,获国家、省级和省教委科技进步奖 8 项。


博士生导师王芝银教授

  王芝银教授,博士。现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岩土数值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等职。 1997 年首批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王芝银教授主要从事岩体力学与工程数值计算分析方法,流变位移反分析及岩体变形灾害理论的研究。曾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或负责省部科研项目数10项,获省部级奖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王芝银 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流变位移反分析的研究者之一,所完成的考虑支护效应的位移反分析成果及计算机程序在项目鉴定时,被专 家 教授们评为 " 属国内外首创 " ,相应的软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电、冶金、军工等科研及设计单位。近年来, 王芝银 教授又致力于岩体工程灾变失稳理论及岩体数值流形方法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90%的同学都浏览了: 西安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科技大学招生简章 西安科技大学联系方式 西安科技大学考研复试 西安科技大学成绩查询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专业 西安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 西安科技大学专业排名 西安科技大学参考书目 西安科技大学考研经验 西安科技大学考研报录比 西安科技大学考研问题

添加西安科技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西安科技大学考研分数线、西安科技大学报录比、西安科技大学考研群、西安科技大学学姐微信、西安科技大学考研真题、西安科技大学专业目录、西安科技大学排名、西安科技大学保研、西安科技大学公众号、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西安科技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西安科技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