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导师名单是择校选专业前必须要搜集和参考的,它反映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的难度和专业的热门程度。考研派每年都会在第一时间统计和整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导师名单。以下即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历年考研分数线,希望对你的考研报考有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导师名单:(可用 Ctrl+F 进行搜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导:朱筱敏
朱筱敏 男,江苏江都市人,1960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1985获得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起在石油大学(北京)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作为访问学者进修半年。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的《层序地层学》被评为石油大学(北京)品牌课,主编的《层序地层学》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和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承担了多项国家“973”和国家科技攻关以及其他项目,是中国石油学会沉积学组副组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石油学会理事和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国海上油气》和《petroleum Science》杂志编委,《高校地质学报》和《古地理学报》杂志副主编,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美国AAPG会员。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和CNPC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精品课《沉积岩石学》主讲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第三届黄汲清青年科技奖-教师奖获得者,首批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沉积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质学等方面合作发表了210余篇学术论文以及10余部专著、教材及论文集,获得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技奖。
Email: 办公电话:010-89733320
论著目录
1. 朱筱敏,信荃麟,1985,X光照像法在沉积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华东石油学院学报,9(4)
2. Xin Quanlin, Liu Zerong, Zhu Xiaomin, Zeng Qing, 1986, The Study of Paleogene Structural system, tectonic-lithifacies belt, and oil-gas accumulation in the western Huimin depress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mechanics, Beijing.
3. 朱筱敏,信荃麟,1987,惠民凹陷西部沙三段三角洲和浊积扇砂体粒度特征,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1(1)
4. 朱筱敏,信荃麟,1987,三角洲和浊积扇砂体粒度参数散点图和判别函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8(3)
5. 朱筱敏,信荃麟,1987,马尔柯夫链法在建立沉积相模式中的应用,沉积学报,5(4)
6. 信荃麟,刘泽容,朱筱敏,1988,惠民凹陷西部下第三系构造岩相带与油气聚集研究,石油大学学报,12(3)
7. 信荃麟,刘泽容,郑清,朱筱敏,1988,惠民凹陷西部沙三段地震相和沉积相研究,石油学报,9(3)
8. 信荃麟,朱筱敏,郑清,1988,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碎屑岩沉积相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
9. Xin Quanlin, Zhu Xiaomin, Zheng Qing, Zang Jie, 1988, Occurences of Tertiary down faulted lacustrine basins in Bohai Bay basin, Chi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dimentology Related to Mineral Deposits, Beijing.
10. Zheng Qing, Zhu Xiaomin, Xin Quanlin, 1988, Burial diagenesis of sandstone, the evolution of porosity, Shahejie formation, Jiyang Bas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dimentology Related to Mineral Deposits, Beijing.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导:漆家福
漆家福 男,湖北麻城人,1958年8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油区构造解析,含油气盆地分析。1981年获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勘探与矿产普查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底获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地震地质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底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任教。任教育部(2001-2005)、(2006-2010)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分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委员。长期从事油区构造解析和含油气盆地分析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科技攻关研究课题,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研究专著3部、译著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石油构造地质学、含油气盆地分析、构造物理模拟等,已毕业和现有研究生50余名(包括博士生、硕士生)。
Email: qijiafu@cup.edu.cn 办公电话:010-89734604
论著目录
1. 漆家福、杨池银,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基底中的逆冲断层。地球科学,2003,28卷,1期,54-60页。
2. 漆家福,Groshong, H. R. Jr., 杨桥,用面积平衡原理预测伸展断陷盆中岩层内部应变及亚分辩正断层的方法。地球科学,2002,27卷,6期,696-702页。
3. Qi Jiafu, Groshong Jr, R. H., Yang Qiao and Chen Shuping, Alaysis method for predicting strain in interior beds and sub-resolution faults from area balance theory in extensional basin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2, Vol.13, No.4, p313-320.
4. 于福生、漆家福、王春英,华北东部印支期构造变形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卷,4期,402-406页。
5. QI Jiafu, Yang Qiao and Tong Hengmao, Eocene and Oligocene depoaxis migrat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North China.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2001, Vol.10, No.2, p.87-99.
6. 漆家福、杨桥、王子煜、周建勋,关于编制剖面演化剖面的若干问题的讨论。地质论评,2001,47卷,4期,388-392页。
7. 漆家福、杨桥,关于碎屑岩层的去压实校正方法的讨论。石油实验地质,2001,23卷,3期,351-356页。
8. 漆家福、杨池银、王子煜、李建英, 黄骅盆地孔西潜山前第三系基底内幕构造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 22卷,1期。
9. 于福生、漆家福、陈书平,前陆盆地与造山带耦合过程及其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2000,19卷,4期,50-54页。
10. 杜旭东、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火山岩系的确认及成盆构造背景分析。石油大学学报,2000,24卷,1期,1-5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导:鲍志东
鲍志东 男,中共党员,安徽巢湖人,1964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组织部部长。1986年和1989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分别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和矿床地质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石油大学(北京)工作。2000年上半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ami作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与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及部级等科研课题20项,主持其中12项。在《Energ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Sedimentary Geology》、《地质学报》、《沉积学报》、《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6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合著专著15部。近三年来,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一等奖和二等奖2项,局级奖励4项。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了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攻关项目“辽河西部古近系岩相古地理与沉积体系及其控制油气预测”(2005.7-2007.12)、“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与隐蔽圈闭研究”(2005.7-2007.12)、“吉林扶余油田东南过度区精细油藏描述”(2006.5-2006.12)和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分布预测”(2006.8-2009.8)等项目多项。
研究方向介绍:1. 储层地质学:研究内容涵盖储层发育的沉积学基础、储集体形成及其主控因素、储层建模与“甜点”(优质储集体)的地球物理预测;2. 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含沉积地球化学):研究内容涵盖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岩石形成的沉积学机理及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古地理单元控制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原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机理。近5年,指导的研究生(博士生及硕士生)毕业去向:外资企业20%,中石化和中海油等研究院所60%,高校任教10%,出国深造10%
办公电话:010-89733103 Email: baozhd@cup.edu.cn
近期代表性著作
1. 塔里木地区早古生代海平面波动特征:来自地球化学及岩溶的证据 2006 地质学报,80(3):366-373
2. 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为例 2006 西北大学学报,36(6):211-214
3. 鄂尔多斯西部前陆盆地二叠系动力储层地质学研究 2006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2):199-203
4. 砂岩中的凝灰质填隙物分异特征及其对油气储集空间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二叠系为例。 2005 地质科学,40(3):429-438
5.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纲要 2005 沉积学报,23(2):194-202
6. 基岩油气藏裂缝储层特征及发育规律研究——以辽河大民屯基岩油藏为例 2005 现代地质,19(石油地质专集):273-277
7.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ontrols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Beds: the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2004 Science in China, 47(Supplement Ⅱ):133-140
8. 前前陆盆地层系成岩环境特征及其孔隙演化 2004 岩石矿物学杂志,23(1):37-42。
9. 鄂尔多斯天环坳陷北部山西-下石盒子组砂岩储集特征 2004 天然气工业,24(6):36-39
10.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调研报告 200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透视与借鉴。高等教育出版社
近三年主要科研成果
1.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控制因素,973课题,沉积相研究负责人,1999.11-2004.10
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攻关项目,负责人,2003.5-2003.12
3. 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中国石化攻关项目,沉积储层课题负责人,2001.6-2004.8
4. 辽河西部凹陷高升北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及有利目标区选择,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攻关项目,负责人,2004.7-2005.11
5. 吉林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精细油藏描述,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攻关项目,负责人,2005.5-2006.1
6.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国石油大学重点教改项目,负责人。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
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1.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200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证书排名第2);2005: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排名第2)
2. 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4: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排名第4。)
3. 地质工程专业的创建与改革实践,199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证书排名第4)
4.《滇黔桂地区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1995: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学术著作优秀奖(证书排名第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导:周建勋
周建勋 男,浙江省温岭市人,1961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12月起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讲课程:本科生《构造地质学》,研究生《构造物理学》、《实验构造地质学》
研究生培养:硕士(构造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博士(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
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
研究领域:盆地与造山带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规律
研究方法:构造物理模拟,地震资料解释,平衡剖面分析,遥感解译,显微构造分析,以及GIS方法等
研究地区:青藏高原变形域、中上扬子地区和渤海湾盆地
E-mail: jxzhou@cup.edu.cn
电 话:13401127303, 010-89733278
当前研究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柴达木盆地第四纪透入性剪切断裂系统的成因机制
2. 中石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上扬子大陆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与勘探领域
3. 冀东油田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分布、演化及构造样式研究
代表性论著
2005年以来:
1. Jianxun Zhou, Fengyin Xu, Chunguang Wei, Gang Li, Fusheng Yu and Hengmao Tong. Shortening of analogue models with contractive substrata: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purely landward-vergent thrusting wedge along the Cascadia subduction zone and the deformation evolution of Himalayan–Tibetan oroge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7, 260(1-2): 313–327.
2. Jianxun Zhou, Fengyin Xu, Tiecheng Wang, Aifeng Cao and Chengming Yin. Cenozoic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Qaidam Basin, NW China: Results from cross-section restor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Qinghai–Tibet Plateau tectonic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6, 234(1-2): 195–210.
3. 周建勋,周建生.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36(6): 507–519.(英文: Zhou Jianxun, Zhou Jiansheng. Mechanisms of Cenozoic deformation in the Bohai Basin, Northeast China: Physical modelling and discuss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 49(3): 258–271.)
4. Erchie Wang, Feng-Yin Xu, Jian-Xun Zhou, Jinglin Wan and B. Clark Burchfiel,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associated river system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06, 118(3-4): 349–365.
5. 周建勋, 徐凤银, 曹爱锋, 王铁成, 尹成明, 李刚. 柴达木盆地北缘反S形褶皱冲断带变形机制的物理模拟研究. 地质科学, 2006, 41(2): 202–207.
6. 周建勋. 同沉积挤压盆地构造演化恢复的平衡剖面方法及其应用. 地球学报, 2005, 26(2): 151–156.
2005年以前:
1. 魏春光, 周建勋, 何雨丹. 岩石强度对冲断层形成特征影响的砂箱实验研究. 地学前缘, 2004, 11(4): 559–565.
2. 周建勋, 徐凤银, 朱战军.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地球学报, 2003, 24(4): 299–304.
3. 周建勋, 徐凤银, 胡勇.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石油学报, 2003, 24(1): 19–24.
4. 周建勋, 魏春光, 朱战军. 基底收缩对挤压构造变形特征影响. 地学前缘, 2002, 9(4): 378–382.
5. 周建勋, 徐凤银, 朱战军. 从反转构造的砂箱模型看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盆地的构造性质. 地质科学, 2002, 37(4): 430–435.
6. 周建勋. 伸展方式对伸展构造形成特征影响的相似模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0, 24(1): 70–74.
7. 吴兴宁, 周建勋. 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观点剖析. 地球物理进展, 2000, 15(1): 98–107.
8. 周建勋, 漆家福, 童亨茂. 盆地构造研究中的砂箱模拟实验方法. 北京: 地震出版, 1999.
9. 周建勋. 煤及相关地层的构造变形特性与显微构造.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9.
10. 周建勋. 秦岭商丹糜棱岩带的石英组构特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地质科学,1999, 34(1): 10–17.
11. 周建勋, 漆家福. 伸展边界方向对伸展盆地正断层走向的影响. 地质科学, 1999, 34(4): 491–497.
12. 周建勋, 漆家福. 曲折边界斜向裂陷伸展的砂箱实验模拟. 地球科学, 1999, 24(6): 630–634.
13. 周建勋. 秦岭商丹糜棱岩带构造变形环境的显微构造标志. 地震地质, 1999, 21(4): 334–340.
14. 周建勋. 从实验变形煤反射率变化看构造变形对有机成熟度的影响.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21(3): 273–277.
15. 周建勋, 张国伟. 秦岭商丹带沙沟糜棱岩的显微构造及其(p)-T-t演化路径的再认识, 地质科学, 1996, 31(1): 33–42.
16. 周建勋, 王桂梁, 邵震杰. 煤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研究. 煤炭学报, 1994, 19(3): 324–332.
17. 周建勋, 邵震杰, 王桂梁. 煤光性组构的实验变形研究. 科学通报, 1993, 38(2):147–150.
奖项
1. 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1993,煤炭工业部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5)
2. 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研究,1997,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5)
3.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0,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8)
4. 华北与江淮地区深层构造地质研究,2001,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导:曾联波
曾联波 男,汉族,1967年11月出生,湖南省沅江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湘潭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工作,并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预测技术;(2)应力场分析与应用;(3)低渗/特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地质。通过多年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低渗透油气藏储层评价及预测的系列技术与方法,在我国三种不同构造类型及不同岩性储层低渗透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及风险基金4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项,参加国家973项目2项,承担中石油、中石化及油田公司等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先后在我国陆上20多个油气田开展过相关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AAPG Bulleti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68篇,被SCI和EI收录3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5次。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102249
办公室电话:010-89731288
E-mail地址:lbzeng@sina.com
代表性论著
1 Zeng Lianbo.Microfracturing in the Upper Triassic Sichuan Basin tight gas sandstones:tectonic, overpressuring, and diagenetic origins.AAPG Bulletin,2010, v.94,no.12,1811-1825.
2 Zeng Lianbo, Jiang Jianwei, Yang Yongli. Fractures in the Low Poros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Glutenit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Late Eocene Hetaoyuan Formation in the Anpeng Oilfield, Nanxiang Basi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10, 27(7):1642-1650.
3 Zeng Lianbo,Liu Hongtao.Influence of fractur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from the Taizhao district, Daqing Oilfield, China.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0, 72(1-2):120-127.
4 Zeng Lianbo, Wang Hongjun, Gong Lei, Liu Benming. Impacts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on Natural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Kuqa Depression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0, 27(7): 1616-1627.
5 Zeng Lianbo,He Yonghong,Xiong Weiliang. Origin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ross Fractures i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China. Energ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2010,28(2):59-70.
6 Zeng Lianbo,Li Yuegan.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tight gas sandstones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0,v.84,no.5,p.1229-1238.
7 曾联波,柯式镇,刘洋.低渗透储层裂缝研究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8 Zeng Lianbo,Li Xiangyang. Fracture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AAPG Bulletin,2009, 93(4):461-477.
9 Zeng Lianbo,Liu Hongtao. The Key Ge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on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Taizhao Area in the Songliao Basin, China. Energ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2009,27(6):425-437.
10 曾联波,王正国,肖淑容,张贵斌.西部盆地挤压逆冲构造带低角度裂缝的成因及意义.石油学报,2009,30(1):57-61.
11 曾联波著.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 Zeng Lianbo,Zhao Jiyong, Zhu Shengxian, et al.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ock anisotropy on fracture development.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8,18, 1403-1408.曾联波,赵继勇,朱圣举,等.岩层非均质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8,18(2):216-220.
13 Zeng Lianbo, Gao Chunyu, Qi Jiafu, et al.The distribution rule and seepage effect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east Gansu Province,Ordos Basin.Science in China Ser.D Earth Sciences, 2008,51(Supp. II):44-52.曾联波,史成恩,王永康,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渗流作用.中国科学,2008,38(增Ⅰ):41-47.
14 曾联波,李忠兴,史成恩,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地质学报,2007,81(2):174-179.
15 曾联波,杨跃明,李跃纲,等.川西南部须二段低渗透砂岩裂缝类型及其形成序列.地球科学,2007,32(2):194-200.
16 曾联波,漆家福,王永秀.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石油学报,2007,28(4):52-56.
17 Zeng Lianbo,Qi Jiafu,Li Yueg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s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extra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t the south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 18(3):223–231.
18 曾联波,李跃纲,张贵斌,等.川西南部上三叠统须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分布的控制因素.中国地质,2007,34(4):622-627.
19 曾联波,史成恩,王永康等.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压力敏感性及其开发意义.中国工程科学,2007,9(11):35-38.
20 Zeng Lianbo,Liu Benming.Overpressure in Kuqa Foreland Thrust Zone, Tarim Basin,NW China: Origin and its impa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6,16(12):1307-1314. 曾联波,刘本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逆冲带异常高压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自然科学进展,2005,15(12): 1485-1491.
21 Zeng Lianbo.Frac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i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Cases Studies from Three Types of Oil-bearing Basins, China. Engineering Science,2006,4(4): 85-92.
22 Zeng Lianbo,Wang Zhengguo,Zhang Guibin.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Petroleum Science, 2005,2(4):9-13.
23 Zeng Lianbo, Tan Chengxuan, Zhang Mingli.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its effect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Science in China Ser.D Earth Sciences, 2004, 47(S.Ⅱ):114-124.曾联波,谭成轩,张明利.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其油气运聚效应,中国科学(D辑),2004(增Ⅰ):98-106.
24 曾联波,周天伟,吕修祥.构造挤压对库车坳陷异常地层压力的影响.地质论评, 2004,50(5):471-475.
25 曾联波.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地质科学,2004,39(1):11-17.
26 曾联波,刘洪涛,房宝才,邓海成.大庆油田台肇地区低渗透储层裂缝及其开发对策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4,6(11):73-79.
27 曾联波,金之钧,张明利, 汤良杰等.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沉积学报,2002,20(2):288-292.
28 曾联波,周天伟,吕修祥.喜马拉雅运动对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的影响,地球科学, 2002,27(6):741-744.
29 曾联波,金之钧,李京昌,汤良杰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分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地质科学,2001,36(3):241-247.
30 曾联波,金之钧,汤良杰,李京昌等.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作用,地球科学,2001,26(1):54-58.
所获奖励或荣誉
1. 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形成、分布及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技术一等奖(2007年)
2. 复杂介质储层裂缝定量预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8年)
3. 储层损害试井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湖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
4. 地应力测量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
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
6. 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2009年)
7. 校级劳动模范(2006-2008年度)
8. 校级优秀教师(2004-2006年度)
9. 复杂裂缝性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技术及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0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导:钟大康
钟大康,男,四川省资中县人,1961年8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加拿大进修;2001年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1986 -1998年在西南石油学院任教。2001年-现在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任教。自“七五”、 “八五”、“九五”和“十五”以来先后参加《全国油气储层评价技术研究》、国家863课题《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研制863-306-04-03-1A》;国家973项目《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的基础研究2001CB209103》;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碎屑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沉积体系与油气运聚成藏机理研究》。长期从事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如济阳坳陷、辽河坳陷、黄骅坳陷、东濮凹陷古近系储层评价;西部挤压型盆地如塔里木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储层评价、准噶尔盆地中生界侏罗系储层评价、柴达木盆地下第三系及中部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上古生界储层评价,完成科研项目55余项。目前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及沉积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地质工程本科生《岩相古地理》、历年硕士生《储层成岩作用与评价》课程。在《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质科学》、《沉积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天然气工业》、《古地理学报》、《新疆石油地质》、《Petroleum Science》等十余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的论文共15篇。编写著作2部,参与编写著作3部。
通讯地址: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102249
E-mail Zhongdakang@263.net 电话:13910158296,010-89733322(办公室)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地构造背景对砂岩储层孔隙演化和物性的控制》2011—2013负责人
国家重大专项:《含CO2天然气藏有效储层成因机理及分布模式》2006—2010负责人
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有效碎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2011—1015研究骨干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库车坳陷新生界砾岩与膏盐岩沉积特征与分布》2010-2011负责人
中石油长庆油田:《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评价》2009-2011负责人
中石化东北分公司:《松辽盆地南部断陷演化与成藏条件及目标评价》2009-2010负责人
近年来(2005年—2010年)完成的部分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砂岩透镜体表面与内部成岩作用差异及机理研究40672094》
国家973《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2006CB202306》2006-2010
中石油勘探院《龙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储层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
中石油勘探院《川中合川-潼南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微观特征与优质储层形成主控因素》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塔中地区古生界碎屑岩沉积与储层特征及目标评价》
中石油重大专项《松辽盆地含CO2气藏储量评估关键参数研究》
中石油重大专项《含CO2天然气藏有效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研究》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塔北地区侏罗系沉积与储层研究》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塔河油田南部石炭系卡拉萨依组沉积与储层特征》
中海油《非洲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研究》
中石化《阿曼36/38区块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中石油《环里海地区油气资源评价》
中海油《印度尼西亚SUNDA 与 ASRI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体系研究》
目前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各油田进行密切的科研合作。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部分)
1. 钟大康;王招明;张丽娟;李超;吴丹;彭伟民;王兴明.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及演化. 古地理学报, 2010,12(01):42-48
2. 钟大康,漆立新,刘康宁,云露,杨素举,吴亚生. 塔河油田南部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沉积相研究.沉积学报,2009,27(4):614-621
3. 钟大康,朱筱敏,王红军.中国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分析.中国科学(D)辑,2008,35(S1):11-18
4. Zhong Dakang,Zhu Xioamin.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deep buried clastic eureservoir in China.2008, Science in China Ser D-Earth,51(Supp. II),11-19
5. 钟大康,朱筱敏,李树静,谢楠.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对砂岩孔隙演化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志留系砂岩为例. 沉积学报, 2007,25(6):885-890
6. 钟大康,朱筱敏,周新源,王招明.初论塔里木盆地砂岩储层中SiO2的溶蚀类型及其机理.地质科学,2007,42(2):403-414
7. 钟大康,,朱筱敏,吴胜和,靳松,贾达吉,赵艳.注水开发油藏高含水期大孔道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油藏为例.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34(2):207-211
8. 钟大康,朱筱敏.Sunda盆地(印尼)古近系Zelda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2(1):7-12
9. 钟大康,朱筱敏.克拉2气田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天然气工业, 2007,27(01):8-11
10. 钟大康, 朱筱敏,周新源,王招明.次生孔隙形成期次与溶蚀机理——以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为例.天然气工业, 2006,26(9):21-24
11. Zhong Dakang, Zhu Xiaomin, Zhang Qin. Sedimentary System and Evolution of Early Tertiary in Sunda Basin, Indonesia . Petroleum Science,2006,3(1):1-11
12. Zhong Dakang, Zhu Xiaomin, Zhang Qi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Asri Basin,Indonesia ,in Early Tertiary. Petroleum Science,2006,3(3):1-11
13. Zhong Dakang, Zhu Xiaomin, Zhang Qin.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When Sandstone and Mudstone are Interbedded at Different Buried Depth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Press》,2006,2(4):75-84
14. 钟大康,朱筱敏,张琴.不同埋深条件下砂泥岩互层中砂岩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地质学报,2004,(6).
15. 钟大康,朱筱敏,王贵文,张琴,陈祥,王敏.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溶孔溶洞型白云岩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地质论评,2004,(2).
16. 钟大康,朱筱敏,周新源,王招明.构造对砂岩孔隙演化的控制——以塔里木中部地区东河砂岩为例.地质科学,2004,(2).
17. 钟大康,朱筱敏,张枝焕,张琴.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成因与纵向分布规律.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6).
18. 钟大康,朱筱敏,文应初.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侏罗系砂岩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次生孔隙预测.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4).
19. 钟大康,朱筱敏,周新源,王招明.塔里木盆地中部泥盆系东河砂岩成岩作用与储集性能控制因素.古地理学报,2003,(3).
20. 钟大康,朱筱敏,蔡进功.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3).
21. 钟大康,朱筱敏,张枝焕,蔡进功,谢忠怀.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储集层物性控制因素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
22. 钟大康,朱筱敏,沈昭国,陈景山,周路.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地质科学,2003,(3).
23. 钟大康,张国喜.人工神经网络在录井油气水层识别中的应用.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3).
24. 钟大康,朱筱敏,王贵文,谢庆宾.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纪古环境. 古地理学报,2002,(4).
25. 钟大康,张崇军,文应初.砂岩储集层物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方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
26. 钟大康,王安平,陈世佳,吴亚红,吴震.川中华蓥西地区石炭系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工业,1999,(6).
27. Zhong Dakang,Wang Anping Chen Shijia Wu Yahong.Geochemical Characters of Carboniferous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Petroleum Science,1999,2(3):34-37
28. Zhong Dakang,Zhang Chongjun,Wen Guanying,Hou Rong.Elaborate Description and Prediction of Sandbody in 15-141 Wells Block, Chaheji Oil Field,Petroleum Science, 2001,4(1):19-23
29. 钟大康,陈景山,林维澄. 新开地区油气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评价.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8,(1).
30. 钟大康.辽河油田新开地区油气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新疆石油地质,1998,(4).
31. 钟大康,洪庆玉,陈希. 辽河坳陷高升地区重力流砂体预测.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1).
32. 钟大康.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的拟合及其地质应用. 沉积学报,1997,(3).
33. 钟大康.廊固盆地早第三纪浊流沉积的流体性质演化与持续时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4).
34. 钟大康.廓固凹陷下第三系沙三中段重力流沉积模式.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3,(S1).
35. 钟大康.廊固凹陷固安—旧州地区沙三—4~2下段重力流沉积特征.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8,(1).
排名第二以后的文章
36. 孙海涛;钟大康;刘洛夫;张思梦.沾化凹陷沙河街组砂岩透镜体表面与内部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差异及其成因。石油学报,2010,31(02):246-252
37. 张丽娟; 钟大康; 李越; 程明; 魏燕萍。2009,塔北隆起侏罗系阳霞组沉积特征。地层学杂志,33,(3):241-248
38. 陈路原,钟大康,2002,马厂油田沙三中砂体展布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断块油气田,9(5)
39. 张湘宁,钟大康,2002,试论安第斯北部前陆盆地含油气系统,见: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40. 朱筱敏,钟大康,赵澄林,顾家裕,王招明,周新源,2002,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代优质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科学通报,47(增刊)(SCI)
41. 李艳霞,刘洪军,袁东山,张枝唤,朱筱敏,钟大康,蔡进功,谢忠怀,2003,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矿物演化的影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4(3):274-280
42. 吕希学,钟大康,朱筱敏,张枝唤,蔡进功,谢忠怀,2003,东营凹陷不同地区下第三系砂岩储层特征对比,石油勘探与开发,30(3):91-94
43. 刘 洪,钟大康.2004.支持向量计算法在地质录井中的应用.新疆石油地质,25(5):535-537
44. 朱筱敏,钟大康,张琴.2004.惠民凹陷下第三系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见:李呸龙,庞雄奇.主编,《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43-249
45. 张莉,钟大康,朱筱敏,张琴,2005,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集体成因类型及特征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3):19-22
46. 张莉,钟大康,朱筱敏,2005,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性质主控因素简析.中国地质,32(4):682-689
47. 张 琴,钟大康,朱筱敏, 2003,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4(3):281-285
48. 吴林钢,朱筱敏,范乐元,钟大康。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定量研究。古地理学报,2008,10(3):241-250
49. 赵艳,吴胜和,朱筱敏,钟大康。2008,大孔道识别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_以胡12块油田沙三中段为例。科技导报,26(11):56-61
50. 张琴,张满郎,钟大康,朱筱敏,王贵文,1999,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纪物源分析,新疆石油地质,20(6)
51. Wu Yahong,Li Xiusheng,Zhong Dakang,Lin Tao,2000,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the Target Selection in the Fracturing,ASSA,2
52. 吴亚红,李秀生,钟大康,林涛,2001,人工神经网络在压裂选井选层中的应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5)
53. 孙梦茹,张 琴,钟大康,朱筱敏,张枝唤, 2003,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成因与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30(3):87-90
54. 张琴,朱筱敏,钟大康.2004.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的关系. 见:李呸龙,庞雄奇.主编,《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317-328
55. 张喜林,朱筱敏,钟大康,梁兵,曹冰,贺向阳.2004.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第三系-上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特征.沉积学报,22(3):393-399
56. 张琴,朱筱敏,钟大康,宋刚.2004. 山东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古地理学报,6(4):493-502
57. 施振生,朱筱敏,王贵文,钟大康,张新培.2005.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潮坪沉积中的遗迹化石.沉积学报,23(1):91-99
58. 靳松,朱筱敏,钟大康,基准面旋回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3):48-52
59. 朱筱敏,柳广弟,刘成林,曾庆猛,钟大康,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输导体系动态评价,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70-77
60. Liu Hong,Li Wenhua,Zhong Dakang, Chen Shouyu,The New Technology-Based Support-Vector Machine to Identify Oil/Gas and Water Zones in Geological Logging,世界石油大会首届青年论坛张贴论文,2004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导:王贵文
王贵文 男,山西大同人,1966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测井地质学、储层沉积学。1990年起在石油大学(北京)工作,其间1991-1993年借聘于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研究中心从事测井地质解释研究及新技术推广工作,1996在英国Queen”s university作为访问学者进修半年。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测井地质学、储层沉积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讲授本科生“测井资料地质解释”、研究生“测井地质学”、“沉积岩和沉积相”、”岩心相分析”等课程。发表论文50余篇、《测井地质学》教材1部(2005年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合著专著9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次。
Email:wanggw@cup.edu.cn 办公电话:010-89733435
主要著作
1.欧阳健、王贵文等,1993,《塔里木石油测井解释与储层描述》,石油工业出版社。
2.顾家裕、朱筱敏、王贵文等,1993,,《沉积相与油气》,石油工业出版社。
3.《测井学》编写组编(王贵文),1998,《测井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4.顾家裕、朱筱敏、王贵文等,1996年,《塔里木盆地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演化》,石油工业出版社。
5.欧阳健、王贵文等,1999,《测井地质分析及油气层定景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6.郭荣坤、王贵文、唐为清,1996,《测井沉积学解释计算机辅助系统》,石油工业出版社。
7.王贵文、郭荣坤,2000,《测井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8.马永生、梅冥相、陈小兵、王贵文、周路,1999,《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地质出版社。
9.朱筱敏、王贵文、孙洪斌、刘振才等,2000,《辽河滩海地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
10.主编赵澄林、朱筱敏,本人为编写人之一,2001,《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主要论文
1.陈学义、王贵文等, 1993,“地层倾角测井在轮南油田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地层倾角测井技术与应用》P52-56,,石油工业出版社,。
2.王贵文、陈学义等, 1993, “轮南油田三叠系测井沉积学研究”,《地层倾角测井技术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
3.王贵文、陈学义等, 1993,“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进行构造、沉积异常体分析”,《地层倾角测井技术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
4.王贵文、李军, 1993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三叠系高分辨率测井沉积学研究”,“首届石油勘探新进展国际讨论会”论文。
5.欧阳健、王贵文, 1994,“油气藏中的测井储层描述”,《石油学报》,Vol15,增刊。
6.朱筱敏、王贵文, 1994,“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学研究”,《塔里木石油勘探进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7.王贵文、管守锐、朱筱敏, 1995,“测井沉积学研究新方法及其应用”,《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并被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学术会议评为大会优秀论文。
8.王贵文、康安等, 199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古生界层序地层”,《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9.李军、王贵文, 1995,“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在砂岩储层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10.朱筱敏、胡庆喜、王贵文, 1995,“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分析”,《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11.胡庆喜、朱筱敏、谢庆宾、王贵文,“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化石古生态分析”,《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1995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12、朱筱敏、王贵文等,1995,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与泥盆系碎屑潮坪沉积,《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13、Zhu Xiaomin, Wan Guiwen, 1996, Pale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Tarim basin, <Progress in Geology of China>, Chain Ocean Press。
14、朱筱敏,管守锐,王贵文,1996,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和泥盆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新进展》,科学出版社。
15、朱筱敏、季汉成、王贵文、谢庆宾,1997,沉积岩石学教学形式改革研究,石油教育,第3期。
16.朱筱敏、王贵文等,1998,“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层序地层学”,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入选论文(中英文)。
17.王贵文、朱筱敏、管守锐,1996,“利用地层倾角测井建立沉积构造解释模型”,《石油地球科学技术进展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18.王贵文、肖承文等,1996,“利用综合概率法评价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北京石油学会青年科技论文选》,石油工业出版社,。
19.李军、王贵文,1995,“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在砂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测井技术》,Vol.No.5。
20.Zhu Xiaomin . Wang Guimen,1995,“Carboniferous Washer Fans Bank a Barrier Island in Donghetang , the Tarim Basin” . 《Sciertia Geologica Sinica》Vol.4 No.4 , December , Science Press , New York—Beijing .…
21.朱筱敏、管守锐、王贵文,1996,“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和泥盆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科学出版社。
22. 李军、王贵文,1996,“一种分析砂岩沉积相的新方法----测井相分析”,《地质论评》VOL.42 NO5。
23.朱筱敏、王贵文、谢庆宾、马立驰,1997,“塔里木盆地奥陶—石炭系层序地层及含油气远景评价”,《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
24.张强、朱筱敏、王贵文,“层序地层学测井资料分析”,《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
25.朱筱敏、王贵文、谢庆宾,1997,“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石炭系降壁岛后冲溢扇研究”,《沉积学报》,V15,No.1。
26.谢庆宾、朱筱敏、胡庆喜、陈方鸿、王贵文,1997,“北京西山地区雾迷山组风暴硅岩沉积序列”,《沉积学报》,N15,No.3。
27、康安、朱筱敏、王贵文,1997,陕甘宁盆地西南地区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油气评价,《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会议论文集》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28.李永宏、王贵文,1998,“冷湖油田侏罗系煤系储层特征及其测井解释参数模型”,《测井技术》,Vol.22,No.3。
29.王贵文,1998,“FMI成像测井裂缝定量解释方法及其应用”,《北京石油学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30.王贵文,1998,“关于测井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方法的讨论”,《石油地球科学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31.陈方鸿、谢庆宾、王贵文,1999,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为例”《岩相古地理》VOL19 NO1。
32.陈方鸿、王贵文,1999,“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测井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学报,Vol.17,No.1。
33、张映红 姚平 朱筱敏 王贵文 ,1999,层序地层动力成因研究的周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地质评价,V.45,N.5。
34、朱筱敏、王贵文、康安、张映红,辽河盆地滩海地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与地质环境,《地下钻掘采工程不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P123-131。
35.尹寿鹏、王贵文,1999,“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Vol14,No5。
36.张琴、张满郎、朱筱敏、王贵文,1999,“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纪物源分析”,《新疆石油地质》vol20.no6。
37、耿会聚、王贵文,“南八仙油气田测井储集层参数及油气识别方法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No2 2000,P83—86
38、朱筱敏、王贵文, 2001,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古地理学报;vol.3,No2
39、张琴、王贵文、朱筱敏,2001,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测井沉积相研究,古地理学报,Vol.3.No2
40、王贵文、欧阳健,2001,电测井地应力分析及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No3。
41、王贵文、邓清平、唐为清,“测井曲线谱分析方法及其在沉积旋回研究中的应用”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年01期
42、wangguiwen. zhangqing,2002, “A Study on Identification of Conglomerata Reservoir Parameters and Oil/Water Bed in Ke82 Well Areas”.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Vol.13,No.4,P.338-344,December.
43、王贵文、李军、肖承文等, 2002,“山前高陡构造区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模型及应用”,《江汉石油学院学报》,,v24,n4.
44、王贵文、朱振宇等, 2002,“烃源岩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 Vol29,No4
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1、“塔里木盆地测井储层描述与油气评价” 1993年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1992年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十大科技成果”;
2、“储层物理性质及测井新方法研究”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3、“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研究”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东河塘油田一号背斜石炭系油藏探明储量报告” 1992年国家储委“优秀储量报告良好一等奖”,1993年塔里木勘探开发指挥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工作
1.“塔里木盆地测井储层描述与油气评价”1993年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1992年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十大科技成果”;1993年塔里木勘探开发指挥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五位贡献者。
2.“东河塘油田一号背斜石炭系油藏探明储量报告”1992年国家储委“优秀储量报告良好一等奖”,1993年塔里木勘探开发指挥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九位贡献者。
3.“东河塘油田油藏描述”1992年总公司“新技术推广10项优秀成果”之一。
4.“利用地层倾角资料进行地层圈闭构造研究”1993年塔指科技成果三等奖,为第二贡献者。
5.“东河1井高分辨率测井沉积学分析”1991年塔指青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为第一贡献者。
6.“轮南地区测井沉积学分析方法”1992年11月塔指青年成果报告会二等奖,为第一贡献者。
7.“轮南2、3井区三叠系高分辨率测井沉积学研究”1991年塔指科技成果二等奖,为第一贡献者。
8.“东河塘地区海相碎屑岩高分辨率测井沉积学研究”1991年塔指科技成果三等奖,为第一贡献者。
9.“轮南地区三叠系沉积学编图”1993年塔指科技成果二等奖,为第一贡献者。
10.“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在塔中地区、轮南地区油藏描述中的应用”1993年塔指科技成果二等奖。为第二位贡献者。
11.“轮南2、3进区三叠系渗透率计算及地质应用”1991年,第一贡献者,已完成。
12.“地层倾角测井在轮南地区的初步的应用”1991年塔指科技成果三等奖,为第一位贡献者。
13.“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测井地质研究”1995年塔指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
14.“85-101-01-05-07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储层分布规律及预测”1995年校科技成果优秀二等奖,为第九位贡献者(无证书)
15.“85-101-01-03-02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沉积相及古地理研究”1995年校科技成果优秀二等奖,为第4位贡献者。
16.“98-101-05-03-06测井沉积学解释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1995年校科技成果优秀一等奖,为第三位贡献者。
17.“85-101-05-03的子专题:塔中地区石炭系、英买力地区下第三系油藏测井地 质模型研究”,为第一负责人与主要研究者,1994年已通过塔指验收。
18.“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古生界岩性、岩相与油气地质综合评价”,负责人与主要研究者,1997年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19.“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三山子白云岩体研究及储集体预测评价”,主要研究者,1997年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伊盟地区下古生界储层研究”,负责人与主要研究者,1996年新区伊盟经理部验收。
21.“现代网状河沉泥研究”主要研究者,1998年验收。
22.“柴达木盆地测井信息综合解释技术”(总公司970208-06-02)负责人及主要研究者,1998年12月鉴定验收。
23.“塔北和库东地区测井地质学应用研究”(总公司970306-01-04)1999年10月鉴定验收。
24.“成像测井资料用于基础地质解释的理论及方法研究”9970302-04-04)负责人及主要研究者,1999年10月鉴定验收。
25.“地球物理技术在塔中古生界沉积储层评价中的应用”(96-111-01-02-05)主要研究者,1998年通过验收。1999年9月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管守锐、陈方鸿、王贵文等
26.“柴北缘层序地层及测井储层评价”主要研究者,1998年通过验收。
27.“辽河滩海地区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负责人及主要研究者,1997年通过辽河局验收,1998年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28.“塔里木盆地大庆区块层序地层学研究”负责人及主要研究者,1997年通过大庆局验收。
29.“陆西凹陷北部地区层序地层学分析”,负责人及主要研究者,1997年通过辽河局验收。
30.“焉耆盆地八道湾组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主要研究者,1998年通过河南油田勘探局验收。1999年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王贵文、陈方鸿等。
31.“塔里木盆地库车、柯枰冲断带构造解析与油气勘探目标选择”,(99-111-01-01-02)的“库车山前构造带测井地应力分析”子专题负责人,2000、10通过验收。
32.“塔里木盆地有效烃源岩展布及其特征”(99-111-01-03-01)的“测井烃源岩识别和评价” 子专题负责人,2000、10通过验收。
33.“六东区克下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新疆油田公司研究院横向(总公司95导向技术)负者人,2000、01、24验收。
34.“准噶尔盆地砾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及程序研制” 新疆油田公司研究院横向负者人,2001、10、24验收。
35.“形成低阻油层的宏观地质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 新疆油田公司研究院横向负者人,2001、12、24验收。
36.“用于井臂成像测井解释的地质特征模式研究” 新疆油田公司研究院横向负者人,2001、12、24验收。
37.“低孔低渗复杂储层评价”CNPC勘探生产公司项目子专题负者人,2000年底验收。
38.“盐城1井EMI成像资料的处理及解释”江苏油田横向,2000年底验收。
39、“倾角、井壁成像测井在塔里木盆地的地质、工程应用”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横向,课题总负责2002、12验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博导:季汉成
季汉成 男,江苏如东人,1966年3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1988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1991年获石油大学(北京)沉积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5月获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石油大学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从事晶体光学、矿物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现代沉积作用等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从事沉积岩、沉积相、成岩作用、储层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教材、专著35篇(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5项。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Email:jihancheng@vip.sina.com 办公电话:(010)89733291
论著目录
1.Ji, Hancheng.2008.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Paleogene, Liaodong Bay. Petroleum Scince.5(2):110-118.
2.季汉成,翁庆萍,杨潇. 2008.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成岩相划分及展布.古地理学报,10(4):409-418.
3.季汉成,杨潇. 2008.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2段储层孔隙类型及成因分析.高校地质学报,14(2):181-109.
4.季汉成,张琴.2008.沉积岩实验指导书,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5.季汉成,徐珍.2007.深部碎屑岩储层溶蚀作用实验模拟研究. 地质学报, 81(2):212-219.
6.季汉成 刘承玢 张富宇.2007.北京远教校外学习中心调查及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
7.季汉成,赵澄林,谢庆宾. 2004.现代沉积,石油工业出版社.
8.季汉成,1997.东濮凹陷户部寨构造天然气储层特征.天然气工业, 107-109.
9.季汉成,1995.Reservoir sedimentology of Marine Clastic Rocks of Silurian and Devonian Systems of the Tarim Basin.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4(4):531-539.
10.季汉成,1995.蒙古林油田阿尔善组砾岩储层岩石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6(4).
11.杜业波,季汉成,吴因业,朱筱敏. 前陆层序致密储层的单因素成岩相分析[J]. 石油学报, 2006 (2).
12.杜业波,季汉成,朱筱敏,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
13.赵澄林,季汉成,等. 2002.敦煌盆地群侏罗系石油地质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
14.Tang, Hong, Ji, Hancheng .Incorpora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to volcanic facies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prediction,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Engineering, October,2006, p565-573.
15.谢庆宾,季汉成,朱筱敏,朱毅秀,温顺久. “晶体光学与矿物岩石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07,(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硕导:谢庆宾
谢庆宾 男,河南省郸城县人,1966年11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1990年和1993年从石油大学勘探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分别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石油大学(北京)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沉积学(含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结晶学、晶体光学、矿物岩石学、油区岩相古地理等的教学工作。北京市精品课《造岩矿物学》主讲教师,中国石油大学优秀教师,在沉积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质学等方面合作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以及4部教材,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奖。
办公电话:010-89733291 E-mail: xieqingbin@cup.edu.cn
论著目录
1. 谢庆宾、管守锐、戴启德,1995,济阳坳陷新第三系馆陶组下段沉积体系及控制因素,石油勘探新进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2. 谢庆宾,胡庆喜,陈方鸿,朱筱敏,1995,北京西山地区雾迷山组碳酸盐风暴沉积,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3. 谢庆宾,管守锐,狄明信,李熙哲,1995,层序地层学在山东平邑盆地官中段沉积学研究中的初步应用,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4. 胡庆喜,朱筱敏,谢庆宾,王贵文,管守锐,1995,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化石古生态分析,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5. 朱筱敏,王贵文,谢庆宾,管守锐,1995,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碎屑潮坪沉积,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硕导:童亨茂
童亨茂 男,浙江省嵊州市人,1967年5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和199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北京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石油大学工作。 2009年9月-2010年2月在美国UCLA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盆地构造分析、储层构造裂缝、构造物理模拟和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工作和“大地构造学”、“盆地分析”、“地球科学概论”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长期担任“综合地质实习”队队长。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地质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主编出版教材2本;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提出“非Anderson断层模式”。
办公电话:010-89734607 E-mail: tonghm@cup.edu.cn
论著目录
1. 童亨茂、刘瑞旬,1993,显微镜下粒度统计的数值修正,地学探索,1(3)
2. 童亨茂、刘瑞旬,1993,吐哈盆地台北区泥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储油运油的意义,岩石圈地球科学,地震出版社;
3. G.A.Davis, 郑亚东,钱祥麟,童亨茂,1994,中国变质核杂岩──北京云蒙山地质简介及地质旅行指南,伸展构造研究,地质出版社;
4. 童亨茂、钱祥麟,1994,储层裂缝研究分析方法,石油大学学报,18(6)
5. 童亨茂、钱祥麟,1995,台北坳陷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其裂缝宏观预测,石油勘探新进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1.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2010,证书号:2009-208,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2)
2.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199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6)
3.石油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2001,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5)
添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分数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报录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姐微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真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业目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排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保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公众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