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刘小磊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刘小磊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曹保平]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杜庆春]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梅峰]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张献民]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张巍]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李二仕]

北京电影学院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电影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难吗]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群]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学费]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刘小磊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刘小磊
刘小磊,1980年8月生于山东济南,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专业方向为电影历史及理论,主讲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电影理论思潮》、《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影片分析》等。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参与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影展活动,阳光传媒集团《杨澜访谈录》、《天下女人》周年庆典大型活动策划。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著作

1,专著:《中国早期沪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896-194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

2,合著:《北京电影学院的现代童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文章

1,《生活在别处:〈八英里〉》,发表于《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总117期

2,《种族的记忆:〈上帝之城〉》,发表于《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总118期

3,《个体生存价值的错位与回归:〈一路顺风〉》,发表于《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总120期

4,《文学语言与影象语言——从〈玉观音〉谈文学剧本改编》,发表于《电影文学》2004年第4期

5,《三重镜像下的窥视:<梦想家>》,发表于《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总122期

6,《心与心的交战:<靠近>》,发表于《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总126期

7,《结构,解构与重建——香港近20年黑帮电影叙事语言的转变》,发表于《黄海学术论坛》第五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8,《华语大片与受众信用策略》,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中国电影方志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视点》,发表于《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总135期

10,《对符号化叙事说再见——浅谈近年国产艺术电影的转变》,发表于《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总第139期

11,《从传入的途径与方式看中国电影早期发展格局》,发表于《电影艺术》2007年第2期总313期

12,《“左右”相合以为爱——访王小帅》,发表于《电影艺术》2008年第3期总321期

13,《多元与互动——中国早期地方电影制作业的特点》,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4,《病中答客问——有关<中国电影发展史>及其他》,发表于《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

15,《多重隐喻下的含混想象》,发表于《电影艺术》2010年第1期

16,《坚守精神的流浪》,发表于《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17、《“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辩》,发表于《电影艺术》2011年第5期

18、《“家族模式”与“美学观念”的一次尝试——论但杜宇与上海影戏公司》,发表于《当代电影》2011年第9期

19、《华资崛起与电影在香港的初兴》,发表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第3期

20、《生命之树:叙事电影的反叙事化》,发表于《艺术研究》2011年第11期

21,《我们是这样长大的:陈果〈细路祥〉》,发表于《电影评介》2003年第8期 

22,《华语同志电影:窥视与救赎的终结》,发表于《电影评介》2003年第9期

23,《人性污点的饕餮大餐:观〈无间道2〉》,发表于《电影评介》2003年第11期

24,《爱的“七宗罪”:〈情事〉解读》,发表于《电影评介》2004年第1期

25,《尴尬的写实与写意:〈地下铁〉》,发表于《时尚财富》2004年第2期

26,《记忆K时代的碎片》,发表于《中国之韵》2006年第8期

27,《受众为王?!——透视消费时代》,发表于《中国之韵》2006年第10期

28,《遁形的青春——中国本土偶像剧的尴尬与无奈》,发表于《中国之韵》2007年第4期

29,《坚持对应内心的自我表达》,发表于《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

30,《56亿的爱与哀愁》,发表于《中国报道》2011年第8期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bfa/yanjiushengdaoshi_11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