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钟大丰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钟大丰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曹保平]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杜庆春]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梅峰]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张献民]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张巍]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李二仕]

北京电影学院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电影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难吗]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群]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学费]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钟大丰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钟大丰
钟大丰,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际交流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影视艺术委员会理事

第六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一、个人简历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是中国第一批电影专业硕士之一。1985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1989年至1991年和1995年至1996年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回国后仍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1994年起任文学系主任。1998年起任教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史、美国电影、电影理论和传播理论等领域进行科研。尤其是在中国电影研究的领域内,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四次获省部级奖。

二、开设课程:

《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

《西方电影理论》、《影视传播理论》、

《类型电影》、《美国电影研究》、

《电影大师研究》、《中外电影研究》、

《中外影视史》、《影片分析》

三、主要学术成果:

已发表著译共约二百万字,其中论文数十篇;与人合作著译或者参加编写的著作三本,多篇论文被国内外收入论文集,三篇论文被国外译成英文发表。电视剧编剧、剧本策划、电视专题片撰稿、艺术指导、顾问等数十部(集)。

主要著译:

电影理论:新的话语与诠释(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出版)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出版)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美〉悉德·菲尔德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出版)(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1/2约10万字)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美〉悉德·菲尔德著,据1994年英文版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出版)(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1/2约10万字)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美〉悉德·菲尔德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出版)(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2/3约15万字)

《中国电影史》(合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002再版,获广电部八五社科科研专著三等奖)

《北影四十年》(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通向电影圣殿》(合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广电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四、主要论文:

论影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再论“影戏”,《电影艺术》1994年第1、2期

“影戏”理论历史溯源,《当代电影》1986年第3期,收入《中国电影理论文选(20—80年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并被收入美国出版的英文论文集《当代中国电影:批评论争,1979-1989》

从剧作看影戏美学--对中国电影思维的历史反思,《影视文化》1989年第2期

也谈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电影艺术》1986年第12期

作为第三世界文化的中国电影(ChineseFilmasThirdWordCulture),提交1996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亚洲电影收藏研讨会(中英文论文,英文发言)

中国电影理论,(与陈犀禾合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撰写的大型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在理论研究阵地上,(与陈犀禾合作)《电影艺术》1986年第10期

历史折射出现实的光辉--谈新时期的电影历史研究,《电影艺术》1988年第2期

From Wen Min Xi(Civilized Play)to YingXi(Shadowplay)--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 1920s,从“文明戏”到“影戏”—二十年代上海电影工业的奠基,美国《亚洲电影》杂志,9卷1期1997年秋季号,AsianCinema,Vol.9,No.1,Fall1997

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演变,(为《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作为艺术运动的三十年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1994年第1期,广电部八五社科科研论文二等奖

从《定军山》到《西洋镜》——改编背后的文化立场转移,《电影艺术》2001年第4期

解放区电影的精神遗产,《电影创作》1996年第5期

袁牧之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设想与实施,《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

记录与表达—关于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对谈(合作)《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走向边缘——从媒介定位看八十年代大陆新电影,提交1995年9月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发展与文化变迁研讨会”,收入《中国电影:历史、文化与再现》台北1996

八十年代大陆新电影中的都市人际关系,提交1996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举办的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影视的发展状况与问题(英文),1995年11月在美国俄亥俄大学举办的美国电影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数码时代的个人化影像生产——大陆DV电影制作与传播的一些新现象,提交2002年6月在台北举行的“数位与类比:宽频世界中的光影的流转与汇流——两岸暨香港影视媒介发展研讨会”

浅谈郑正秋的电影创作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关系,《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85年第5期

从生活的潜流中反映时代的波澜,收入《论夏衍》(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艺术个性与审美主潮---水华电影创作四题,收入《论水华》(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史诗·群象·电影观,收入《论成荫》(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论崔嵬的戏曲片创作,收入《崔嵬与电影》(奥林匹克出版社1995)

个性.时代.传统--凌子风早期电影创作,收入《缪斯的眼睛》(珠海出版社1996)

作为叙事和表象的历史---历史写作与历史题材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电影:科学的对象,(与李陀等合作)《电影艺术》1988年第2期,并被收入美国出版的英文论文集《当代中国电影:批评论争,1979-1989》

电影:雅努斯时代,(与戴锦华等合作)《电影艺术》1988年第9期

是谁在为创作指路——从历史的角度看电影批评与实践的关系,《电影艺术》1995年第3期

技术在电影发展中的位置——历史的回顾与思索,收入《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后现代都市中孤独的流浪者--美国电影喜剧大师伍迪·艾伦,《当代电影》1992年第5期

现代电影中的戏剧性问题,收入《电影新观念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1987)及《电影学--中国首届电影学年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现代电影剧作中的冲突,《语文导报》(杭州大学)1985年第8期

现代电影剧作结构中的新特点,《语文导报》1985年第10期

造型情节--电影叙事的独特语言,《西部电影》(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第8期

喜剧作为类型,《电影创作》(北京电影制片厂),1994年第5期

美国电影剧作教育管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开拓者的足迹——读电影文学剧本《定军山》,《电影创作》1995年第5期

用当代的眼光比较电影与戏剧,(翻译)《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五、参加研究项目:

广电部电影局党史征集办公室《中国电影编年史》

文化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电影艺术史》(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动态人文界面的大型多媒体演示系统》(清华大学,199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电部《电视剧文化研究》(项目负责人)(在研)

通讯地址:

北京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邮编:100088

电话:82043805(办)

电子信箱:zhongdafeng@bfa.edu.cn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bfa/yanjiushengdaoshi_11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