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科介绍]

西安邮电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安邮电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安邮电大学考研难吗]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邮电大学排名] [西安邮电大学考研群]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集成电路系统设计(0809Z1)、导航与定位(0809Z2)
一、学科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波、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及其系统。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微粒子(例如:电子和光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传播载体(即器件集成与线路构造)和方式(即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包括信息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各种应用问题。从微观视角研究微粒子运动及其产生的场和波,为信息的获取表征、计算、传播、存储提供了电子化手段,为电子能量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使得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也使得电子科学与技术成为了现代各类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以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为特色和优势,重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微波电路与天线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图形图像电路与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该学科拥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和导航与定位等6个学术硕士授予权。
该学科与通信和计算机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形成了多支科研实力雄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其中“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被评为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教学科研人员近90人,教授15人,博士26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
该学科设有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ASIC中心)、陕西省“13115”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通信片上系统工程中心、陕西省片上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与美国TI公司、罗德与施瓦茨公司、航天部九院第772研究所等合作成立多个联合实验室,与中船重工705所成立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形成了满足学科发展的创新平台。
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图形处理系统芯片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关键ASIC开发》、国家“863”计划项目《宽带电路交换核心芯片开发》、国防“973”子项目《××系统关键芯片研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9项以及一大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在图形图像电路与系统、北斗导航天线与芯片设计、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的技术上获得了突破。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1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建有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2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该学科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15人,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近30项,其中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全国数模竞赛三等奖多项。本学科65%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西安中兴通讯、航空631所和三大运营商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有力地支持了陕西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应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具有电子科学和技术宽广坚实的理论和系统专门的知识与实验技能,了解国内外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等某一领域新技术和发展动向,并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的研究,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应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应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具体学术能力要求如下: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应具备利用网络、资料库等搜索和整理文献的能力,能够从本学科国际主要刊物中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
(2)应掌握本学科具体某一个研究方向的核心知识架构体系,应能了解该方向前沿和热点的知识动向,明晰待解决问题的实质,探究知识的前因后果;
(3)应能利用本学科方向的核心理论,针对待研究对象本质,选择或创新出合理的研究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1)应对研究的问题具有浓厚兴趣,以及良好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导师指导下研究本学科领域内有价值的问题;
(2)不仅应具备学习、分析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扎实的电子仪器操作、设备测试等基本能力,同时具备对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应能针对研究对象,分析其本质,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3)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
(1)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技术探索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在学术研究方面能独立完成文献综述、开展实验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分析实验数据所对应的电子学内涵、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独立回答同行质疑和从事学术交流;
(2)应能针对研究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分析,设计实验和实践操作验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3)应具备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活动,以完成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1)应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语言逻辑、中文和英文、书面和口头等多方位,与同行或公众流畅正确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
(2)通过学术报告、成果展示、学术论文、总结报告、研究基金申请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提升学术交流能力。
5.其他能力
(1)应了解社会文化,知晓本国历史和国外主流文化思想;
(2)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3)应对社会有责任感。
 
学制与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者,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硕士生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所属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审核,可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1.物理电子学
研究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实现方法以及有机电致发光、新型投影显示;研究光场的量子特性、量子态的产生、光子纠缠的物理机制,开发基于光场量子特性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光纤通信、光传感与测量等领域中的光器件以及全光信号处理技术。
2.电路与系统
研究图形处理的基础理论、算法设计及其系统仿真;研究数字信号处理、图像与视频处理的基础理论与算法设计,研发数字信号处理、图像与视频处理的嵌入式电路与系统;信息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非线性电路与系统。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小尺寸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可靠性分析、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与制造。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研究微波通信系统的原理与组成及其微波电路的设计、仿真与实现;研究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以及电磁兼容;研究无线导航定位天线以及抗干扰天线系统理论及其设计、射频电子电路和无线电频谱管理及有效利用技术等。
5.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研究适合通信、信号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等应用领域的大规模阵列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其集成系统设计技术、并行算法的优化与并行编程技术;研究高效能系统芯片的片上互连技术、可重构和容错技术以及多层次验证和快速原型验证技术。研究射频集成电路、高精度ADC/DAC、PLL等数字模拟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深亚微米/纳米级CMOS模拟IC低功耗设计技术。
6.导航与定位
研究卫星导航接收机的高灵敏度、高动态和高精度等导航定位技术及其接收机的射频、基带处理、天线设计及其集成技术;研究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的组合技术、多导航源组合技术、多平台协同定位技术;研究捷联惯性导航技术,包括激光陀螺、光纤陀螺、MEMS陀螺和加速度计等惯性传感测控技术;研究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的小区识别定位、到达时间差定位、网络与终端混合定位等移动定位技术。
 
 
五、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应获得学分要求不低于37学分,不高于41学分。硕士生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学分的基本组成为:
1、学位课程(不少于19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必修课,2学分,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选修课,1学分,18学时。
(2)硕士英语4学分
(3)专业基础和专业课12学分
包括公共数学课6个学分。
2、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4学分)
非学位课程由专业方向课(不少于11学分)和选修课(主要由体育课和科技论文写作课、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等等组成,不少于3学分)。
3、实践环节(不少于4学分)
(1)教学与社会实践(2学分)
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培养硕士生在实践中树立知识报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硕士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硕士生了解高等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采取讲课、辅导、批改作业、指导本科生的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硕士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深入社会基层从事与所学专业相近的知识培训、技术指导、科技咨询、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和调查研究等形式。
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任选之一参加。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2)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生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指导教师须定期组织研究例会,听取硕士生汇报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至少每月一次。硕士生在全校范围内至少参加6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完成一篇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同时达到上述要求者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应成立以指导教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共同进行指导。导师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好课程学习计划,第三学期制定好论文工作计划。
2.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既要使之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从事开发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能力。
3.在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课程学习、论文工作或实践课程都要注意培养硕士生刻苦钻研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要重视硕士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硕士生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论文评阅、组织答辩等)都要按《西安邮电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和《西安邮电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有关条款执行。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见《西安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1、学位论文工作进程安排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该按照表1的时间按计划进行。
                 表1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时间安排
序号 内       容 时 间 安 排 考    核
1 开题报告(含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报研究生院) 第三学期末 开题报告评议专家组
2 中期检查报告(报研究生院) 第四学期末 中期检查专家组
3 论文答辩 第六学期末 答辩委员会
4 成果(按照西安邮电大学硕士学位相关规定)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位前 研究生院
 
 
 
 
 
2、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经研究生院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学位论文(设计)的评阅应着重审核硕士生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技术探索方面能力,审核学位论文(设计)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设计)至少应有2位专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评阅,审阅通过者方可参加答辩。
答辩委员会应由3位(不含指导教师)或5位(可含指导教师)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组成。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ayddx/yjsy_30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