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简介

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同济大学高分子材料系联系方式] [同济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简介]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简介]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天水师范学院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天水师范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天水师范学院考研难吗] [天水师范学院排名] [天水师范学院考研群] [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学费] [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简介正文

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由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2018年11月更名而成,原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由工程结构研究所和结构理论研究所于1999年10月合并而成,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上海市最早的土木工程研究机构——上海市工程结构研究所和1963年李国豪教授(前校长)组建的结构理论研究室(1964年由国家科委正式批准成立)。目前,同济大学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隶属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相对独立的系一级教学研究机构,设有地面运动与结构减振研究室、结构抗震研究室、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研究室、结构智能与绿色发展研究室、结构抗火研究室、振动与控制研究室、结构抗冲击爆炸研究室、结构试验中心以及系办公室。2007年成立了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研究所联合校外企业成立了同济大学抗震减震新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联合上海市材料研究所成立了上海消能减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15年7月起逐步联合七家国际知名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了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试验室(ILEE),于2015年12月通过教育部认证,2016年12月通过科技部认定,2019年4月通过教育部验收。 
 
防灾系不断拓展与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建筑结构抗震新技术应用方面已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等10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自2007年起举办试验结构工程进展国际会议(AESE)和光华学术论坛(Kang-Hua Forum)等系列国际会议;为将“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不断推向深入,防灾系积极推进境外合作培养计划的实施,结构工程专业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已与台湾逢甲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建立了硕士双学位的联合培养机制;教师和学生国际交流活跃而充实;已形成有特色、多方位、主动型、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合作研究模式。 
 
防灾系是承担教学工作的实体机构,从1978年恢复建制后一直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主要招收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风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6年后开始负责“工程防灾与风险评估”课群组的本科生教学和培养工作。防灾系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结构试验中心是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份,由结构抗震试验室、结构静力试验室和教学试验室三个试验室组成,现有试验室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配有8m ×8m、8m ×20m、15m ×30m反力墙及刚性台座。其试验设备的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有居国际先进及国内领先水平的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有多功能拟动力结构试验系统、阻尼器性能测试系统、大型结构试验机等;以及各种量测用的传感器、记录仪、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等,为进行结构及构件动力、拟动力和静力试验提供了优良的技术条件。 
 
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现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教授22人(包括外籍专家1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及工程师8人,行政及其他技术人员14人。防灾系是以理论研究为先导、试验研究为基础、工程应用为目标的土木建筑与结构工程类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土木工程防灾领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各部委和上海市的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了1000多篇论文,共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44项,国家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6项。防灾系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的原则,承接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和实际工程任务,近5年来平均每年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和工程技术服务项目280余项,为我国许多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tssfxy/yjsy_30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