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学科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学科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系的联系方式]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系的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联系方式]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剂学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金匮)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陕西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难吗]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排名] [陕西中医药大学考研群]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费]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学科介绍正文

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学科是我院1977年成立的中医专业骨干学科之一。该学科首任学科学术带头人杜雨茂教授,是全国著名伤寒论学家、中医肾病治疗大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第二代学科学术带头人曾福海教授教授,是全国著名伤寒论学家、中医教育学家。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王宗柱教授、张玉英教授,一直从事伤寒论教学和科研、临床工作,对六经辨证论治及经方辨治呼吸病方面有较深入地研究,在国内伤寒学科界有一定的影响。在历代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团队,在教学、科研、医疗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该学科198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99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二期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通过陕西省教育厅检查验收而给予继续建设。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逐步形了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伤寒名家(杜雨茂)学术经验研究;②经方辨治疑难病(肾病、糖尿病)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
      本学科历经多年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结合经典古籍的学科特点,继承中医传统精华,贯彻古为今用,解决现代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为目标,开展经方辨治肾病、糖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同时学科在长期的建设工作中,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知识水平、政治业务素质较高,充满活力,努力创新的学术队伍。学科团队中既有在国内知名的高年资的老专家教授,又有中青年高学历的学术骨干,老中青结合。现有成员12人,教授及副教授6人;年龄在55岁以上4人、45—54岁3人、35—44岁3人、35岁以下2人;学科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5人;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9名。近3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项目资助金约102万元。发表论文136篇,其中SCI收录2篇,出版著作23部,其中编写教材教参12部。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所属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课程,也是中医学本科专业标准规定的核心课程,学科团队根据学科特点,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追踪学科前沿,本着古为今用原则,锐意进取、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研究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规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经典医著教学创新模式。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融入教材,贯穿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水平。加强教材建设,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全国十一五、十二五统编、规划教材及院校协编类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主编了21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本校自编教材),西部精品教材《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参编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伤寒论思维辨析》、研究生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普通高校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参编全国中医教育类精编教材《伤寒论讲义》。其中由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批准,本学科组织编写的院内教材《伤寒论讲义》在我校中医学、针灸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教学中使用,受到师生的好评,获得2006年陕西中医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该教材2009年经过修订后已成为我校的特色教材,获得陕西省普通高校2011年度优秀教材二等奖。在课程建设方面,学科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及多媒体技术,精心建设《伤寒论》精品课程网站,不断更新、完善《伤寒论》精品课程网页内容,2011年《伤寒论》获批陕西省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相互促进。及时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经方在多发病、慢性病、疑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学科教师积极参加临床医疗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积极主办、参加与本学科相关学术交流,本学科教师多次参加全国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全国仲景学术学说年会、研讨会等专业学术会议。并于2009年8月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七届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2010年4月举办了《首届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暨杜雨茂学术思想研讨会》,2012年9月举办了《第二届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暨杜雨茂学术思想研讨会》,2013年9月主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名老中医杜雨茂教授治疗肾脏病临床经验暨学术思想研修班》,多次继续教育学习班均获得圆满成功,与国内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学科在国内同行中的影响。
   近三年来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建设拔款105万元,学校配套47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我校党政部门、第一临床医学院及中医系十分重视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科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确保专款专用。2010年,批准成立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室;加大经方实验室建设力度,新增购实验仪器价值490余万;随着学校后期临床教学改革,完善了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并购置专业图书200余册,使研究室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实验室建设从低水平向高层次的飞跃。上述学科发展软、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初步改变了经典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理论研究的局面,为走上教、医、研三位一体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学科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且在上个3年建设周期中,一批年轻化、高学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为完成学科既定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xzyxy/yjsy_305607.html